怎樣讓謠言傳得更快?

作者註:本文首發於騰訊文化專欄,是信息污染系列的第四篇。

西諺: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經跑遍了全城。

類似的話,很多名人說過,但未必正確。因為具備強大傳播力的是"謠言」,它只佔「謊言」中很小一部分。

我可以隨口說幾句謊言——「我昨天沒吃晚飯」、「今天北京零下50度」、「京滬高速早上發生一起追尾事故,一人死亡」,但它們並不比相應話題的真相更容易傳播,不具備成為謠言的潛質。而一些真實新聞,特別是針對社會重大事件的詳細調查報道,傳播之快並不次於謠言。

傳播力強的信息有典型特徵:如思路簡單直接、信息量密集、人物形象鮮明、有故事性、涉及熱門的公共議題或公眾人物、與受眾切身利益相關、衝擊性強等。表面上看,這些特徵和信息真偽毫無關係,真假信息的傳播力應該基本相同。然而,假信息在傳播時,可大肆編造或改編各類細節,以滿足這些特徵,削事實的足,適傳播的履。假如某些真相影響了傳播力,那麼就刪改真相,因為對於傳謠者來說,事實如何並不重要而嚴肅媒體或嚴謹的傳播者,卻很難以同樣的方式傳播真實信息。此時,雙方的傳播力出現了差異。需要注意的是,對謠言進行改造的,不僅是信息源,還有傳播者。傳播鏈條上的任何人都可能根據自身喜好刪改與編造信息。謠言傳得越廣,信眾越多,協作修改的網民就越多。傳播中,感染力不足的謠言會逐漸死亡,「適者生存」,不斷篩選後,一份彙集大眾智慧、傳播力最強的謠言作品會佔據主流,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傳播篩選」[1]。因此,假如你發現一條新聞里的所有元素,都特別合你的胃口,或者一件事巧合得過了頭,那麼你要當心了,它是假信息的概率很大。

媒體上經常有句句皆槽點的都市新聞,但它們的真實性十分可疑

謠言與真相是如何傳播的呢?請看下圖,白色為靠譜的清潔源,黑色為造謠傳謠的污染源。

此圖僅為示意。現實世界中的污染源比例要遠高於此。你會發現一個規律:真實信息要傳播到終端客戶,必須保證整個傳播鏈上每個點都是乾淨的,這很不容易。而謠言可以隨時從污染源或清潔源里生長出來,並優勝劣汰,甚至吸收一些真實材料,整合成一篇三分真七分假的綜述,欺騙性進一步提高。儘管偶有分支會遭遇闢謠傳播終止,但闢謠成本通常很高。

了解這些,我們自然會有這樣的後續想法:既然假信息擁有那麼多傳播優勢,那它理當完全碾壓真實信息,後者將在輿論中毫無立足之地。然而,人性是複雜的。無論是意見領袖還是普通公眾,在傳播假信息時,都會被道德壓力、社交壓力以及空虛感困擾。

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聊天群里,長輩們你一句我一句傳謠傳得不亦樂乎,小輩們通常視而不見,但假如突然有人跳出來較真,哪怕只辟了三四個謠,群里便會立刻安靜下來。用輿論的語言說,就是那些活躍信息源,由於遭遇社交壓力,造謠和傳謠的慾望大大減弱了。

正是由於闢謠和自我懷疑均可能導致傳播斷檔,所以若你希望謠言傳播得更為順暢,除不斷改進謠言本身之外,還必須研究人性,影響輿論環境。以下是一些常見方法:

1.抹黑攻擊對象,賦予謠言正面意義

當一個貪官倒台,鋃鐺入獄後,媒體和網路上,往往會突然出現大量與之有關的負面新聞或爆料。你會發現:這位貪官系帶病提拔,每天胡吃海喝,在辦公室里公然索賄,有四個情人六個私生子,住處搜出幾大箱人民幣,把點鈔機都給弄壞了,幾位舉報人也早被他找人殺害,偽裝成交通事故。此時你通常會嘆息:這樣的人居然逍遙了那麼久?腐敗透頂、難以置信。媒體有這麼多料,不但知情不報,倒台之前還每天吹捧,真是罪大惡極。

這種事情有嗎?相信有。但大多數時候,這類新聞與爆料的可信度並不高,通常是捏造與添油加醋所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當然,他倒台了,報導限制被解除了。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輿論現在可以隨意抹黑他而不受指責。他入獄了,親屬和同事也被消了音,謠言在證人證據上不會遭到有力反駁。他已被指證為貪官。造謠和傳謠在道德上也失去了壓力。——儘管我們在造謠,可這是因為我們痛恨腐敗啊。

這種現象,用輿論的語言描述,叫「污名化」[2]。當人們攻擊一個已經被污名化的人的時候,造謠與傳謠變成了正義的手段,喪失了道德約束。

——儘管我們在造謠傳謠,但我們是為了打擊反智作家、拯救新一代的年輕人啊。

——儘管我們在造謠傳謠,但我們是為了排擠一位黑心政客,拯救偉大的國家啊。

——儘管我們在造謠傳謠,但我們是在打擊貪婪的資本家,聲張草根的權利啊。

如果謠言符合自身立場,在糟糕的輿論氛圍中又不受譴責,那麼人們就會主動造謠傳謠,將其作為宣傳手段,試圖影響他人。當然,這些人通常很難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立場,也是被其它人的謠言所影響或決定的。

2.將輿論攻擊娛樂化

新媒體時代信息過載,所有信息源都在努力奪取人們有限的注意力,輕鬆搞笑的內容自然老少咸宜頗受歡迎。社會新聞變得更為娛樂化。明星出軌、名人挑釁、貪官倒台甚至國際關係,每一件事都可以變成一場全民狂歡。段子手們戰勝了嚴肅媒體上的新聞,脫口秀替代了報紙上的長篇大論,粉絲們如同傳染一般排隊樂著。謠言同樣也在嘻嘻哈哈聲中出場。

此時公眾會放下沉重的心理負擔——我們並不是在用謠言攻擊別人,這只是場狂歡罷了。在這種心態下,謠言滿天飛也就不足為怪了。你甚至無法闢謠——你居然去老老實實反駁一個搞笑段子?認真你就輸了。此時此刻,事實與想像,新聞與娛樂,界限變得非常模糊。輿論空間中的每句話,都變成了既真又假,相互矛盾也不打緊的八卦材料。人們並不完全相信,但它們卻在潛移默化地毒害人們的心智,灌輸著各種虛假信息。

3.身份認同

營造身份認同,也是誘導傳播的常見有效手段,它並非訴之以理,而是動之以情。通過喚起人們的某種情感而獲得傳播。比如:

(1).立場認同

對人有立場:你是羅永浩粉還是羅永浩黑?對物有立場:你是小米粉還是小米黑?對事件有立場:你支持王寶強還是馬蓉?對意識形態有立場:你是信基督還是真主?

人們傾向於主動傳播支持自己立場的謠言。謠言越是極端地迎合特定人群的立場,這群人的傳播動力就越足。

(2).社會地位與職業認同

社會新聞有一套引爆傳播的「範式」。

比如醫患矛盾,記者描述底層病人如何無知、野蠻、貪婪、無理取鬧,醫生怎樣勞累、剋制、敬業、委屈。無論確有其事還是純屬編造,只要這樣去寫了,就能穩獲三個群體的大力轉發。醫生(職業認同)、白領中產(社會地位認同)與學生(知識層次認同)。

比如留學生在海外出事,無論是超速還是殺人甚至被殺,都可以寫寫他們如何奢靡荒淫,夜夜笙歌。痛恨富二代的中產與底層,沒有留學渠道的學生,還有單身狗們,自然就會轉發。

比如婆媳矛盾,仔細描寫婆婆傲慢、無知、欺壓媳婦,孝順又膽小怕事的丈夫不敢忤逆的故事,最好能鬧出離婚、血案甚至命案。自然會得到年輕一輩的轉發。

傳統媒體即便編造故事,至少還得列出時間地點人物。而新時代的營銷號更沒有底線。為挑逗矛盾,它們會將故事編造得更為極端,至於證人證據新聞三要素等等都是不需要的,文章開頭寫一句「我有一個朋友,他的遭遇令人震驚」就夠了。

(3).地域認同

居住在相同的城市,上一樣的學校,在同一家公司工作,都可以構成某種身份認同。如果一件事發生的地方離你關係越近,你的傳播動力也就越大。這種認同營造了一種獨特的傳謠模式,就是「同城謠言」。舉例如下:

同樣一個三歲小女孩走失的謠言,在傳播過程中,故事的其它元素基本未變,但發生的地點卻在不停變換,仙游、觀城、漳州、汕頭、寧波、臨安、長春、深圳、昆明、杭州、北京、漢中、太原……圖中只是冰山一角。營銷號會根據自己的客戶群的地域屬性,主動調整謠言中故事發生的地點,以便獲得更大的傳播性。例如某公眾號主要面向上海客戶,它散發這條謠言時,自然會把小女孩的走失地點改成上海某處。

同城謠言甚至影響了大家在新媒體時代對安全形勢的判斷。儘管犯罪率可能不斷走低,但一條犯罪信息在傳播中會發生在無數地方,導致大家感覺身邊的罪案增加了。

4.營造有利的公共評價

人在傳謠的時候是心虛的,擔心自己有知識缺陷,或遭遇負面的社交評價,這大大影響了謠言的傳播。但如果有人贊同,就不一樣了,傳謠者就會自信起來。那怎樣才能營造一個贊同的氛圍呢?一個有效方案就是偽造公共評價。

(1).自我評價

你經常可以在網上看見這樣的標題:

【深度好文】為什麼太聰明反而會失敗?

【你不知道的】綠豆湯的八大功用

【犀利】張作霖智辯川島芳子

【真事兒!】黃石火山兩年內噴發,或將毀滅美國!

人類的判斷力和理智都是非常脆弱的,編造得再離譜的謠言或者故事,只要在標題上加一個謠言作者的自我評價「真事兒!」就有人信。自己誇獎自己?看上去非常可笑對吧?然而僅僅這麼一個簡單的改動,傳播量可以增加兩到三倍。

(2).權威評價

仔細觀察中國電視上那些假藥廣告,就會發現一些共性,例如經常使用白人演員,穿著白大褂,拿著試管,身邊擺著顯微鏡和各種不知名的儀器,用流利的英文介紹那些假藥的功效。為的是營造一種「權威認同」。

當今社會,專業與權威的力量是強大的。再荒誕不經的結論,例如「猴子學會使用錢之後,還能為了錢賣淫」,只要前面加上一句「耶魯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哪怕具備一定教育水平的大學生群體,也會信以為真趨之若鶩。正因如此,偽造專家、名人和權威媒體背書者在網上比比皆是:

【白岩松】:中日五年內必有一戰!

【北大教授俞敏洪】:掌握這十個小技巧,就能學好英語口語。

【美聯社】:八千志願者湧向美墨邊境,自帶工具響應號召要造隔離牆

(3).公眾評價

無論文章寫得多麼離譜,只要評論里一片贊同,就能讓更多的人信服。在社交媒體上控制評論非常容易,只需花點時間刪除和拉黑,自然能營造一致讚揚的氛圍。倒是淘寶這種不能刪評論的地方,刷起來相對困難一些。

更高級的手法則是,主號不造謠,維持靠譜權威的形象,僅作文字暗示與誘導,評論里則用馬甲群頻繁刷你需要傳播的謠言,與主號呼應。

(4).情感誘導

騙子們推銷保健品之前,會先關心老人孤單的生活,甚至白送他們幾個便宜的小玩意。

社會運動里鏗鏘有力甚至歇斯底里的發言,都會讓你熱血沸騰,從而輕鬆地接納謠言。

錦鯉、雞湯、祝你平安,都是對普通人貧乏苦悶的生活的廉價撫慰,誘導他們轉發給別人。

然而,需要牢記的是,無論是造勢抹黑攻擊對象,還是通過各種方式取悅讀者,營銷號並不真正與它的受眾共情,它們所有的輿論手法,最終都是為了分享與傳播,在當今流量可以輕易變現的大背景下,傳播量就是金錢。

[1].參考閱讀:第三節 可證偽性 -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

[2].參考閱讀:第二節 攻擊信任鏈條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劫持人質的歹徒總能被警察一槍擊斃?
有機化學,含有氧(雜)原子橋環烴的衍生物的命名?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電視廣播專碩怎麼樣?

TAG:谣言识别 | 互联网舆论 | 新闻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