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背後的一面

北美留學生日報在自己的知乎專欄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歐美人的自嗨式志願者夢:花5000刀去非洲當救世主,講述了歐美髮達國家逐漸興起的一種「時尚」:花一筆錢去非洲國家做公益,實際上只是自我感動並沒有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談文章的部分邏輯是否有些問題,光看文章的配圖讓我想起了我的「非洲攝影藝術」課程,一個衣著光鮮笑容燦爛的白種人在一群看起來慘兮兮的非洲人之中的合影,總能夠讓人聯想到殖民主義的噩夢,實際上光看照片確實能夠給人帶來這種「非洲人被統治」的感覺,從圖像上一眼看透虛偽並不困難。

文章的評論區很多人留言說,「這不就是中國的支教嗎?」知乎第一次邀請我做Live的時候我很自然的想到了這個話題,因為對於「支教無用」這個話題我覺得仍然是有探討的空間的,我希望聊一聊所謂的「公益支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樣的,怎麼樣才能讓支教不這麼無用。可惜知乎覺得我不夠專業,只得換了個話題。不過過程中我還是跑去問了很多人關於這個話題的看法,包括以前一起支教過的朋友,相當於「長期支教」的我媽(他們學校都是福利院和民工的孩子),以及朋友圈曾經支教過的人。事實聊的太多,這裡先列舉一些問卷調查的結果,因為樣本不多,希望有過經歷的朋友也來填一下,問卷鏈接,希望有更多數據以後能夠有更準確的結果,

從已有的問卷中我發現幾個比較有趣的數據,91.67%的參與調查的人參與的支教時間長度是一個月及以下,約70%的人選擇了在寒暑假去支教,這就涉及了一個問題「孩子們的假期哪兒去了?」 實際上在這個問題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更深也更嚴肅的話題「孩子的安全誰來保障?」 83.33%的回答者在參與支教的時候仍然是大學生,有的甚至初入大學,這樣的群體真的能夠保障不浪費孩子們的暑假並且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嗎?我曾經目睹了某高校的支教團體帶領學生玩水庫,爬鐵柵欄等危險的行徑,更可怕的是支教的領隊對此的態度是「並沒有什麼大問題」,那如果出了事情後果又有誰能夠來承擔呢?

再來說到支教隊員的安全保障,一般比較常見的方法是給大家買保險。在採訪中我也發現,有打著「非營利性支教團隊」的社團不僅收著活動費,更是賣著黑心的保險錢,把保險價格放大十倍賣給隊員以獲取暴利,而據我所知這個「組織」在被人揭了底以後,今年又春風吹又生的去組織東南亞的義工活動了。

對於支教的內容,只有25%的人選擇了鞏固課堂知識(這是一道多選題),而大部分還是會側重於素質教育為主的音樂,美術,文學課等等。這也是值得探究的一個話題:城市學生追求的「素質教育」對於支教學生而言到底幫助有多大?就我自己而言,支教結束以後回來的幾個月,就聽聞了我促膝長談的學生輟學,逃學,退學的消息,他們有的告別了小山村去城市裡打工,有的拿了家裡的錢一別家鄉不知去向,九年制義務教育對他們和他們的父母來說都是一紙空文,更何況我們不到一年的「素質教育」呢?

而談到「會不會推薦身邊的人去支教」這個話題,41.67%的回答者表示「不會推薦」。我在開放式的回答裡面收到了這樣的信息,因為問卷是匿名的形式在此也採用匿名,

然而「平常心」三個字對於想刷簡歷,鍍金,或者是放飛情懷的年輕人們來說,是不是太難了一點?與北美留學生日報的那篇文章一樣,我也認為確實有通過支教改變孩子生活,想法,甚至命運的例子存在,包括我自己也遇到過特別負責的支教團隊,但是還存在著多少千金小姐大少爺下鄉去過「烏托邦式的田園生活」卻又浪費孩子們的時間,打擾村民的行為呢?

-

最後再次,希望支教過的你有空能夠填一下這份問卷,如果隨著人數的增多結論有多變化我會再寫文章說明的,謝謝大家

sojump.com/jq/9195498.a

推薦閱讀:

長城哈佛h6.有藍標和紅標兩種,請問那一種好一些?
向環球時報學習,宣傳文章如何「有度」
如何看待某大學元旦晚會啟用遊戲形象「黑白熊」作為晚會吉祥物的行為?

TAG:支教 | 教育 | 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