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是素食者

有個朋友來自美國,出家時間不久。午餐時,他會將托缽(pindapata)時獲得的葷食都給我,他是個素食者(vegetarian)。他提了一個問題,「倘若佛陀規定,只許食素,不得食用魚、肉,那豈不是可以減少殺生?」

他的邏輯是這樣的。由設置了「只許食素,不許食魚、肉」的戒律,僧人將避免食用任何葷食,由此在家人就會知道「那些尊者們不吃葷食,我們並不需要為他們準備葷食」,於是在家人就不必購買那份供養給僧人們的葷食,需求量減少,則屠宰場的供應量也會受到影響。

聽起來是個有趣的話題,所以我決定和他討論一下。

首先,這個邏輯過程中的所有節點,是否都能夠成立,我不敢打包票。Stephen J. Dubner 和 Steven Levitt 在其著作《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魔鬼經濟學)中就以經濟學案例顛覆了很多人們的慣性思維。在對於一種現象進行「歸因」時,有時會出錯。

市場有著很複雜的結構,單單只說「在家人不必購買供給僧人的那份葷食」而能改變整成屠宰業的產量,材料數據案例暫缺,難下結論。以「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個命題作為依據,有時是經不起推敲的。

《巴利三藏,經藏,中部,第五十五經,基瓦嘎經(耆婆迦經)》是一部特別重要的經文,因為佛陀於此清楚地闡述了他對葷食的立場。佛陀規定,僧人能夠接受和食用的肉類,需要滿足「三凈肉」原則:意指沒有看見、聽說或懷疑為了自己而殺死的動物的肉類。

「Suta? meta?, bhante– 『sama?a? gotama? uddissa pā?a? ārabhanti, ta? sama?o gotamo jāna? uddissakata? ma?sa? paribhu?jati pa?iccakamman』ti. Ye te, bhante, evamāha?su– 『sama?a? gotama? uddissa pā?a? ārabhanti, ta? sama?o gotamo jāna? uddissakata? ma?sa? paribhu?jati pa?iccakamman』ti, kacci te, bhante, bhagavato vuttavādino, na ca bhagavanta? abhūtena abbhācikkhanti, dhammassa cānudhamma? byākaronti, na ca koci sahadhammiko vādānuvādo gārayha? ?hāna? āgacchatī」ti?

「Ye te, jīvaka, evamāha?su– 『sama?a? gotama? uddissa pā?a? ārabhanti, ta? sama?o gotamo jāna? uddissakata? ma?sa? paribhu?jati pa?iccakamman』ti na me te vuttavādino, abbhācikkhanti ca ma? te asatā abhūtena. Tīhi kho aha?, jīvaka, ?hānehi ma?sa? aparibhoganti vadāmi. Di??ha?, suta?, parisa?kita?– imehi kho aha?, jīvaka tīhi ?hānehi ma?sa? aparibhoganti vadāmi. Tīhi kho aha?, jīvaka, ?hānehi ma?sa? paribhoganti vadāmi. Adi??ha?, asuta?, aparisa?kita?– imehi kho aha?, jīvaka, tīhi ?hānehi ma?sa? paribhoganti vadāmi.

——《Majjhima Nikaya, #55, Jīvakasutta?》

有一位名為耆婆迦 (Jivaka Komarabhacca) 的御醫前來拜見佛陀。當他向佛陀頂禮之後便請示佛陀:「尊者,我曾聽聞這樣的說法:『他們屠宰動物以供養沙門喬達摩(即佛陀);沙門喬達摩雖知曉卻仍然食用專為他宰殺的動物』……」;有關於此,他向佛陀請示這些傳聞是否屬實。

佛陀否認此項指責,並說:「耆婆迦,我宣說在三種情況之下的肉是不應該食用的:當某人看見、聽聞、或懷疑 (那隻動物是專為他而宰殺的)……我宣說在三種情況之下的肉是可以食用的:當某人沒有看見、聽聞、或者懷疑(那隻動物是專為他而宰殺的)……」

——《巴利三藏,經藏,中部,第五十五經,基瓦嘎經(耆婆迦經)》

例如,一個在家信眾去到市場,購買了已經裝在盒中的冷凍鮮肉,將其做成料理供養給僧眾,這在戒律上是如法的。這時就會發現,先有殺害動物而獲得的肉類擺在市場的冰櫃中,後有信眾前往進行「買賣」行為。即,「殺害」在先,「買賣」在後。那麼為什麼會有「殺害」?因為市場有「需求」,人們對於肉類有需求,所以才會有「殺害」行為來迎合人們的需求。人們對於肉類的需求,使得對動物的殺害在不停地發生。

那麼假設該信眾當天並沒有前往市場,買下那盒冰櫃中的肉呢?那別人也會買走的,因為別人有需求。我還是在家人的時候,會逛到超市,很多肉類都是供不應求的。什麼叫「供不應求」?即需求(購買量)大於供應(殺害量)。一些人不買肉,並不影響架子上那些肉的出售,甚至一些人抱怨來晚了,新鮮的都被挑走了。這種情形下,能搶到肉就不錯了。

如果這個世界上,僧眾是唯一吃肉的群體,那麼對於肉類的需求,完全來自僧眾,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殺害動物而獲得肉食的行為,是由僧眾的吃肉需求影響的。此時如果禁止僧人接受肉食,則唯一的市場需求消失了,那麼,或可使得屠宰量下降。然而,因為僧眾不吃「為了自己而殺死的動物的肉」,上述的假設也不會成立。

再來,就是議題中的「假若佛陀定下只能食素的戒律」了。佛陀不會定這條律,因為如果定了這條律,那麼這就是一條「邪律」。世俗社會以法律為約束,法律會約束該約束的事,倘若法律管了不應當管的事,那就是邪律。譬如,法律規定說「必須每年回家看望父母 5 次,沒做到的,犯罪」,這就是一條邪律,它限定了不該被限定的事。同樣地,將「只能食素」設置為戒律,那麼就是讓戒律管了不該管的事。

為什麼戒律不該管「食肉還是食素」?這就要看「戒律」的本質了。佛陀為何要為僧團制定戒律?

  1. 為了僧團的優越。

  2. 為了僧團的安樂。
  3. 為了折服無恥之人。
  4. 為了善行比庫們的安住。

  5. 為了防護現法諸漏。

  6. 為了防禦後世諸漏。

  7. 為了無信者生信。

  8. 為了已信者增長。

  9. 為了正法住立。

  10. 為了資益於律。

基於這十條制戒的意義,「只得食素而不得吃葷」並不在其列,對於幫助解脫沒有任何直接的意義。倘若「葷食」有礙於修行解脫,那麼不用多說,自會像煙酒一樣被列為違禁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沒有聽說因為食用葷食而形成障礙導致障道,無法證悟涅槃的案例。

又因為正法、律僧團,以托缽為獲取食物的來源。對於後世不再受持托缽傳統,且開始持有金錢的僧團,我們表示理解那些由於歷史流變的原因而產生的後世自創戒法體系,然而那畢竟不是佛陀制定的戒律。當我們以托缽乞食的方式從在家人那裡獲得食物時,就要做到「易於護持」,簡言之就是要做一個好養活的人。倘若在托缽時,挑三揀四,不論挑剔的對象是食物種類還是其它,該行為終究顯得不莊重,在家信眾對此也會有不好的印象。

換言之,因為佛陀制定戒律,不持金錢,不可儲存食物,所以在佛陀的正法、律之下出家的僧人,其食物來源自然是通過每天上午托缽乞食,從在家信眾那裡獲得食物。在這種前提下,如果還對食物是素還是葷有所挑剔,那在家人會覺得,出家人真是很難被供養。這也是佛陀在《吉祥經》(Mangala Sutta)中的教誨。

佛陀時代,提婆達多尊者(Ven. Devadatta)出於想要分裂僧團的目的,而定出五條自創戒律(天授五法),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條,便是「終身不得食用魚、肉,否則便犯其罪」。究其自創該戒的緣起,就是故意設置和佛陀制定的戒律相抵的戒律,以使得追隨新律的僧眾脫離原有僧團,達到分裂僧團的目的。

制定戒律的最核心價值,在於指導持戒者規範言行,凈化身業和語業,以戒德的清凈作為根基,成就禪定與觀智。要求以一條戒律,去間接地減少屠宰業的殺生,本身就繞的太遠。佛陀有給在家人受持的戒律,譬如五戒,第一條便是戒殺生。戒律有別於法律之處在於,戒律是受持者自願遵守的,法律則是強制的。倘若屠夫自願受持戒殺生,那麼自然很好。

但是,因緣複雜。一個人成為屠夫,本身就是過去業在當下的結果。我所知道的是,當我無法給出更好地解決方案時,並不會開口說別人當下的處境是應當改變的。我有一個好朋友,大學畢業後做了酒類的銷售,我不會對他說,「嘿,換一份工作吧,這份工作對你不利」。因為我並沒有其它的就職方案給他,這樣貿然地建議,怎麼看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每一包售賣的香煙上都寫著「吸煙有害健康」,可是該買煙的人還是利索地掏錢。對於僧人而言,戒律倒是規定了遠離這些上癮之物。我們換一個通俗的說法,戒律規定了「不得抽煙」,於是在家人知道了「噢,那些尊者們有戒律規定不得抽煙,我們就不買那份供給他們的煙好了」,由此,煙草業的產量便能下降了嗎?

在這個議題中,「食肉」或是「食素」只是兩個客觀行為,你選擇「葷素不忌」或是「忌葷食素」都是個人偏好,並不會因此而有高下之分。問題在於,當認定「只有食素方得解脫」時,這才是不智的錯誤見解。簡言之,「只食素」的行為沒有什麼過失,然而秉持或堅信「唯有隻食素才能達到某某成就」之見或為不智。

最終,佛陀的態度很明確,「願意接受素食的,可以接受素食,願意接受肉食的,可以接受肉食,只需滿足三凈肉原則」。除此之外,在《吃素能拯救世界嗎?》會有一些更有趣的觀點,或可一閱。
推薦閱讀:

業力能否感召緣起?
沒有誰能救度誰
瞿低迦自殺後波旬找不到他的「識神」,這是不是說一般人死後波旬能找到他單獨的識呢?
藏傳佛教弟子在知乎上消失了一年,為什麼以這種方式登場?

TAG:戒律 | 素食 | 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