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不到信用卡和「蒙娜麗莎」有什麼聯繫?
大波浪與 25 億人之痛
想像一下:
在你「感覺身體被掏空累得像只 Dog」的下班路上,一個不僅大波浪而且大波浪的妖嬈女子向你走來,羞澀地說:帥哥,我來深圳找工作,沒想到錢包被人偷了,借我 1000 塊坐公交車回家好嗎?
然後我們假設你的腦子沒有進水,也沒有對這個女子順勢起什麼不可描述的污穢意圖的話,我估計你有超過 73.851% 的概率,會對眼前這名女子毅然決然地說:
呵呵,騙子,滾。
那麼如果換個場景,在你下班的路上,向你迎面走來的不是大波浪,而是你的發小王翠花呢?
雖然她又丑又胖還齙牙,但你可能還是會從兜里掏出 100 塊(嗯不好意思你實在窮得拿不出 1000 塊了),塞給她並深情地說:花兒,編理由也拜託編個沒那麼智障的,錢拿去花吧。
這是什麼?
這就是信任的力量啊!
我們會信任朋友、熟人或鄰居;但,大多數人不太可能將錢借給一個陌生人。
是的,銀行、信用卡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也同樣如此:他們不會知道他們 99.9% 的客戶私下生活是怎樣的,但業務還是要辦,KPI 還是要考核,怎麼辦呢?於是乎,他們搞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評判我們的可信度,那就是藉助信用評分。
我們的信用評分是通過公共消費信用數據的集合和分析得出,也正因為有這些數據,我們才更容易獲取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小至家電產品,大至購房置業,甚至是冒著風險創業。
信用評分聽起來棒棒的,但尷尬的是——世界上有 25 億人沒有信用評分啊!
25 億絕對不是個小數字,要知道這佔到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他們沒有信用評分,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正規的公共記錄:沒有銀行賬戶,也沒有信用記錄,至於社保信息?那是什麼能吃么。
正因如此,他們根本沒辦法接觸到可以改善他們生活的貸款和其他金融產品。
是的,他們是不被信任的,一如你眼前的大波浪。
可是,你意識到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不斷拍打你理性的懸崖——雖然沒有信任,但你就是想把錢給你面前的這個大波浪啊,誰讓她是大波,浪呢!
你張開雙臂,仰天大叫:神!如何為大波浪和其餘的 25 億沒有「信用評分」的朋友們打開一扇融資之門?
然後,天上出現了幾個金光四射的大字:大數據徵信技術。
手撕蒙娜麗莎與整容術
互聯網的使用人數已經達到 32 億,其中使用智能手機的人超過 20 億。
此刻,這些數以億計的人們正在網上衝浪、交流、購物、看小黃片兒……反正只要你一刻出現在互聯網上,你就會生成數據;而幾億個數據生成源湊在一塊,鋪天蓋地的數據就產生了。
這些數據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暗含條理。如果你有足夠的洞悉力,將會發現它們和每個人的信用狀況息息相關。
最先將之應用到個人徵信領域的是 ZestFinance,一家位於美國的金融科技公司。
據我們所知,這家公司並沒有請江戶川柯南當 CTO,那麼,它到底是怎麼從浩如星海的大數據中發現個人信用狀況的?
首先,它假定每位消費者都是好人,不再歧視那些信貸信息不完整的人。然後,在這樣的前提下,搜集信息證明他的真實信用狀況,幫助他享受正常金融服務的權利。
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要知道,傳統做法可都是「有罪推定」,如果你沒有完整的信貸信息,那麼你就是一個壞人——壞人還用信用卡?反了你了——堅決不能給你發信用卡。
雖然「有罪推定」聽起來很不近人情,但它真不是那些「性本惡」份子拍腦袋的決定,歷史證明,它的確是降低銀行風險的絕佳利器,而且使用成本為 0。
如今,ZestFinance 相當於逆風開船,它不僅想滿足「低風險」和「低成本」,還想捎帶解放那些拿不到信用卡的人,這個難度不用我說,想必你也知道。
於是乎,ZestFinance 幹了件非常魔幻的事兒:
人生如畫!
上過初中的朋友們都知道,蒙娜麗莎再複雜精美,也不過由一個個像素點組成。人生再波瀾浩瀚,也是由日常的雞毛蒜皮堆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們,構成了人生龐大的資料庫,反映了人們的真實社會網路。
類比思考,我們想將一名個體的零散信息記錄還原成一個整體的形象,其實就像把一包碎成「像素」的紙片重新變成一張畫。
所以,ZestFinance 的「畫師」所要做的,正是把一包碎成「像素點」的紙片進行整理與糅合。
首先,畫師們把影響用戶信貸水平的因素都考慮在內,儘可能地去收集這些碎紙片。
其次,畫師們將用戶上千種原始數據分門別類地放好,比如房租繳納記錄、IP地址、水電賬單、手機賬單等。就像按照顏色屬性先把碎片歸類。
接下來,他們尋找不同類別數據間的關聯性,然後從普通數據轉化為「變數」。此時,畫師已經將把顏色相近的碎片拼成了形狀,「像素點們」從顏色跨越至了形狀。
經過以上細緻的整理,不知不覺,畫師們就可以發現這張畫已經有了進一步的呈現,「蒙娜麗莎的微笑已經若隱若現」。
做完初步的整理工作,畫師們就要從不同角度對這張畫進行鑒賞,是新古典主義還是後印象畫派?色彩是否搭配?光線是否自然?
在大數據信用評估里,多個在關聯性的基礎上生成的變數,將被整合成一個測量指標。這些測量指標可以反映借款人的某一方面特點,如詐騙概率、長期和短期內的信用風險和償還能力等。
最後一步,將這些測量指標輸入到不同的數據分析模型中去,按照模型投票的原則,形成最終的信用分數。
同理,這張畫也將在鑒賞團的專家手中被賦予一個合理的價格,完成了從修復到估值的全過程。
通過分析和處理複雜的差異化數據,ZestFinance 能夠制定精準的信用決策,方便了美帝人民的剁手消費。
在中國,還有約 10 億人沒有與銀行或金融機構發生過信貸關係,充滿潛力的個人徵信市場,成為了互聯網巨頭們競相爭搶的堡壘。如今,京東、百度先後入股 ZestFinance 拜師大數據技術,螞蟻金服旗下芝麻信用也已上線一年多。
聽完這些,是不是覺得有了「大數據徵信大法」,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借錢給大波浪會被騙,或者跟著她進小衚衕會不會被仙人跳了?
醒醒吧,騷年!這可是在魔幻的 CHINA,好嗎。
我們如何被大數據視奸?
ZestFinance 做信用評估時,那些來自消費者的數據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個人隱私。面對這種情況,國內的那些第三方徵信平台也是束手無策。
大數據監測著人們的生活,雖然提高了數據決策的準確性,但卻加大了隱私被侵犯的風險。
在國內,我會警惕任何一個需要輸入姓名與聯繫方式的表單或環節,因為我擔心個人信息會「一不小心」被兜售,會讓我天天被各種銷售 Boys 問我要不要買房買樓買地球,貸款貸車貸老婆。
而且,在那些你可能忽視的國內某第三方徵信平台服務條款中,明確寫出了「因您信用較好而被造成第三方向您推銷產品或服務等打擾的風險」。
細思級恐,敢情是信用越好被騷擾的概率越高,請問大兄弟您這是在搞笑嗎? 這和我的「信用」被變相綁架有什麼區別?
假設為了打造一個簡單高效的世界,犧牲一些我的個人隱私是必然的,那麼我可能半推半就便從了。但我仍然無法壓制自己的憂慮:這些數據會被誰獲取和利用?
要知道,美國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是有明確的框架和機制,我朝在這方面卻還處於空白。
如果有一天,我的一舉一動都以數據的形式被他人「視奸」,而我卻毫不知情,這將是多麼可怕的境況。
「老大哥在看著你。」
哦,老大哥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買起房。
為信用而信用真的有勁么
作為聰明勤勞的炎黃子孫,如果說信用評分來自於固定的量化指標,那麼我們按圖索驥總歸是能找到提高的辦法。
你去看一看,「如何提高芝麻信用分數」的話題在網上早已比比皆是,「相互發紅包」、「加入高信用人脈群」都成為刷分一族的實戰方式,甚至官方也很鼓勵大家努力提高信用分數。
當我看到綁定 Linkedin 也能提高分數時,一個大寫的黑人問號臉浮現在我的眼前,這真的沒有違背信用評分的初衷嗎?
在美國,各家徵信機構都將信用評估模型作為核心機密,堅決不公開演算法。然而,國內的評分機制卻具有導向性。
大數據徵信技術本身並沒有錯,這是毋庸置疑的。只需要加強數據真實性與隱私安全性的監管,大數據徵信技術都將造福億萬「不被信任的人」,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
但如果不幸的是,這個機制開始鼓勵「刷」信用評分,那麼各種策略性的行為都將導致評分的失效。正如量子力學上的「不確定性原理」,「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錯誤的並不是結論,而是前提。
毫無疑問,徵信行為脫離了「信」字,其所征為何物不堪設想。
到了那個時候,誰知道大波浪的信用分兒是不是和她的胸一樣假呢?
本文由「矽谷投委會」@ 迷帆 原創,歡迎轉載;
不過一切不表明來源的轉載都是耍流氓喲。
推薦閱讀:
※單Campaign視頻PDB_下【業務類】
※像kaggle、datacastle、天池等大數據競賽,一般涉及哪些專業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