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時代,設計工具能實現設計的民主化嗎?
photo?Tezign
我們不禁想問,在去中心化和超細分化的眾創時代,人們是否可以擺脫設計師,直接通過人機交互來實現從設計到成型的過程?也就是說,能否藉助設計工具的發展提高公民對設計的參與度,讓設計實現民主的可能呢?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個例子,注意這些工具,帶來了哪些設計形式的變化。
修圖軟體
Photoshop和數碼相機出現後,膠片與暗房近乎消失;而各類修圖軟體出現後,讓更多的人能隨手參與制作精美、有趣的圖片。
最近火爆朋友圈的Prisma 是一款不同與普通修圖濾鏡軟體的圖片處理工具,它可以將照片處理成不同的藝術風格,讓照片直接變成一個某種意義上的藝術品。
Prisma 讓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也能輕鬆地進行「藝術創作」。在instgram 的#Prisma 話題下,已經有了87萬張分享圖片。
不過,Prisma 還算不上是一款利用 「人工智慧」 處理圖像的APP,它的處理辦法其實和其他修圖軟體的濾鏡相同,都是通過識別畫面中的色塊、線條、明暗等元素,通過演算法處理,來達到不同的風格,並不會真正的去重新解構圖像進行二次創作。
3D列印
除了讓腦海中的造型順利落地成型,3D列印技術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設計師不再追求控制自己產品的最終形態,而是要設計出能讓他人將最終產品個性化的方法。
毫無疑問,工業生產和消費者使用的3D印表機成本都將持續下降。而3D印表機的速度、準確性和實用性都在飛速提升。伴隨著這些創新,適用於3D列印的產品範圍必將不斷擴展,質量也會大大提升,為設計師甚至普通民眾增添更多創作上的可能性。
僅售399美元的家用3D印表機 Printrbot JrAI(人工智慧)
對於AI 是否能用於進行設計或藝術創作,已經是屢見不鮮的問題了。
在特贊往期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過一個利用AI 來製作個人網頁的網站The Grid。
The Grid 的AI 系統能對你使用的媒體和應用軟體專業分析,自動從這些圖片中提取調色板,並整合你的內容,搭配合適的顏色以及其他要素創建頁面。通過解構它們的色彩搭配,使網站布局符合用戶的個人特色又不失連貫性。同時,它還能探測顏色對比度,以及自動調節字體顏色。
AI 網頁設計工具The Grid而在另一個例子中,原本是用於幫助Google 程序員測試AI 神經網路系統的可視化應用,竟能誕生出十分頗具想像力的作品。雖然廣義上AI不能對材料顏色、表面的觸感進行選擇,從而分辨美或丑,但正因這些非理性的因素,往往能在設計和藝術中給人帶來更大的衝擊。以至於讓這些並不懂藝術的程序員們驚呼:「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以後AI 神經網路很有可能變成藝術家的一種工具!一個全新的混合視覺概念的方法!」
由神經網路創作出的圖,的確如夢似幻
機械裝置
實際上,3D印表機也是機械裝置的一種。不過對於機械裝置,先鋒設計師們還有更多頗具未來感的想像。
南加州建築學院碩士戴森在一篇討論機械臂的文章中說:
設計始終是要服務於人,而人優勢存在於現實的物理世界,所以設計最終都會以某種實際的狀態存在,這牽扯到光和材料。設計師不像工程師精通各種機械和編程,但又想實現對現實世界的操控,不自覺得就會想到工業上已經非常成熟易用的各種機械裝置——而機械臂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
The programmed wall, ETH Zurich, 2006
相比於裝在機械臂前端的工具裝置(如相機,投影儀,屏幕等)來說,機械臂只是一個空間定位機制,就像3D印表機中的XY定位機制一樣。至於機械臂前端的裝置比機械臂本身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技術的不斷更新和親民,一部分設計師自己學習編程,自己學習硬體,可以將上面的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理解方式呈現在自己製作的機器上,不斷擴展新的可能性。
建築建造中,機械臂的應用在10年前就已出現,一些因音樂人和創客也用機械臂做DJ或者操作各種樂器等等。在這些對於機械裝置的開發和應用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新思想方法的誕生,以及對原有工作方式的顛覆。
設計師和用戶,誰來主導設計話語權?
薩義德(Edward W. Said)在《知識分子論》里有這樣一個觀點:
越專業化,就越受限於狹隘的知識領域,所見越小,就流於形式主義,喪失透過主動抉擇而產生的熱情。越專業化,就越需要取得資格、執照,乃至認同,以證實自己的專業身份。專業化最大的流弊,就是專業化的追求者無可避免地流向權力或權威,或者被權力所僱傭,或者無條件接受默認威權所擁有的特權。
設計是否也同樣如此呢?雖然並不具備專業的設計知識,但人們何嘗不能藉助已被設計好的機器及工具,彌補專業上的短缺,利用自己的「業餘主義」的熱情,來完成更多元、更個性的跨界設計呢?
帕森斯設計學院的Jamer Hunt教授就在介紹「跨界別設計」的文章中說道:
傳統上,設計師是在某個專業領域中接受教育並且進行實踐的,客戶往往要求設計師製作圖書、海報、椅子、土司爐、網站、室內設計、建築或是服裝。最終產出的形式往往是可知且可預見的——建築師設計房屋,時裝設計師設計衣服等等。這些東西相對來說是沒有聯繫的,是被束縛的,而且大部分是有形的。如今設計語境的改變已經把這些必然性打成了碎片,越來越常見的是設計師們發現自己和各種的實體(entities)正在聯繫起來——從政府部門、大學到食品系統和公共醫療健康組織……這些多變的語境讓我們的設計產出時常發生不可預見的變化。
也許當這個時代到來,設計就能真正迎來「民主化」。
Ikea Hack:不再拘泥任何尺寸的模塊組合 ,可由用戶自行設計組合方式
在這個時代,設計師們並非設計某個實體,而是通過建立決策體系,並且把用戶置於一個融合了設計、策劃、採樣、選擇和混合的角色。人類自我有無窮無盡的表達欲,且這種表達欲並不單單存在於少數設計師或藝術家身上。當人們有了更容易便捷的工具、渠道與表達方式,設計師就應把設計的話語權交到用戶的手中,把智慧、能力和創造力從單一的中心分散出來,推向各種多元的邊際。因此,創造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誕生出不會被「可能性」、「可操作性」束縛的偉大作品。
不過在一個知乎的討論——機器人對設計學科(包括建築學)有什麼影響?中,也有人認為,設計過程更加民主是一個偽命題。
不得不承認一個設計作品如果能夠讓受眾群體介入,直接參与到設計過程,或者是在觀賞及使用過程中達到一種自洽的氛圍,那必然是極好的。但往往設計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如若想達到民主的意圖便需要設計師積累足夠的底蘊,建築設計中我們常稱之為人文。所以,在一定數量選項、組合的寬容度下,百姓一樣可以參與到設計當中,只不過這種設計已然是被設計過的。
——知乎用戶 ghostan wang
著名建築家隈研吾設計的木質玩具「つみき」,有無數的造型可能
而實際上,所有的工具都只是前端,設計師對工具的設計賦予機器以「個性」,同時,工具的設計使其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個工具,也不僅僅是單純按照程序完成某種任務,而是可以對設計本身產生影響,作為推進設計的一環。因此,設計過程應該變得更像是開源軟體的開發。
只不過,當機器已經智能到一定程度,你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究竟是你的作品,還是這個工具的作品呢?
unimate,1961,第一台工業機械臂在通用汽車參與壓鑄作業
-------------------------------------------------------------------
編輯 | 王師境
轉載請與我聯繫,並註明文章來源:
原文鏈接:眾創時代,設計工具能實現設計的民主化嗎?
來特贊 ,找到最對的設計師
特贊(www.tezign.com )| 產品策劃 |貴妃奶黃包
知乎專欄:讀點兒設計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板繪如何畫眼睛?
※sMrZhao紋身推薦(第 64 期)| 黑白 · 點刺 · 紅點現代裝飾畫紋身
※深度劇透 | 好玩的【神器】去哪找?
※假如我們流離失所……
※如何自學UI設計?達到能找到一份UI設計師的工作的水平?
TAG: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