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流行遠一點,你會更快樂

文/盧育濤(經作者授權發布)

(1)一位知足的朋友

晚上參加朋友的聚會,為了給一位遠道而來的賓客接風洗塵,而他的生活方式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姑且稱呼他為寒吧。寒約莫35歲,雖然背著大旅行包,一副風塵僕僕的模樣,但看上去仍很精神,麥色的皮膚中透出與同齡人少有的熱情與開朗。從交談中得知,他是一位考古學者,除了在大學教課外,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各地勘察或發掘。寒近期還將自己走訪江南村落的腳印拾掇起來,出了第一本散文遊記。不過對於出書的話題,他並不是特別熱衷,反而更願意和我們分享自己作為交換學者在耶路撒冷考古的難忘經歷。

對於考古,學生時代的我完全是靠《鬼吹燈》的文字中建立印象的,對於「摸金校尉」的挖墳感到刺激驚險。後來參觀了各地博物館,尤其是在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從與實地考古和勘測分析的志願者的交談中,我才漸漸意識到,考古是一件極具耐心和毅力的工作,也許數月、數年的工作才能出一點成效,考古生活看上去也似乎十分單調和枯燥,雖然對此熱愛和感興趣的朋友總能從其中找到自己的滿足,但那份寂寞和孤獨,讓我還是做出了「痛並快樂著」的結論。

可是這次與寒的見面,讓我有了不少新的收穫。他對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了一種被我稱之為「投入」的感覺。無論是受各地考古隊邀請一同研究新出土的文物,還是帶領學生髮掘墓地,或者參加講座交流、參觀遺址,以及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可以看出,他的工作與生活已很好的結合併融為一體。當他手舞足蹈地表達自己考古「有種過去和現在時空的重疊感」時那種興奮之情,我從他的臉上讀到「知足」兩個字。

(2)一語點醒夢中人

這些年,我見過許多種人,有些自稱「活得淡然」的人,在夸夸其談的自豪與內心的自卑渴求中,不禁就呈現出自相矛盾的言行不一。可寒卻和他們不太一樣,他聊足球、聊文化、聊見聞,只因興趣,不求認同。無意間,我問出了可能是一直埋在心底的疑問:「寒,你當年是為什麼會選擇考古學專業呢?」「我家人當時讓我自己選擇,而我從小喜歡旅遊、探險,對歷史也很著迷。」這開頭的回答並不令我吃驚。可是接下來的後半句,讓我至今難忘。

「我的父親只建議一句,他說,『盡量離那些流行的專業遠一點,你以後的人生會更快樂。』」

在我聽到這句話時,一切的疑惑和不可思議都放下了。那時的我,對於這位素未蒙面的父親,由衷的欽佩。這需要多少的人生智慧,才能提煉出這樣睿智的教誨和祝福啊,很明顯,他的孩子因為這份建議以及可以想見的精神支持而受益終身。

我還記得我高考那年,當時最流行的專業就是計算機、經濟、管理,所有人都擠破頭地報名這些「未來最好就業專業」「十大薪酬最高行業」領域,我也不例外。我很清晰地記著,在我高考那年,「計算機專業」位列十大熱門專業第一位,可在我畢業那年,學長告訴我們「如今程序員和鉗工是一個工種」。畢業後我進入銀行工作,又念了MBA,從軟體開發轉向管理,可以說,當年的流行技能武裝一身,卻沒能為我找到自我的人生價值。好在我開始逐漸接觸哲學、史學、文學、心理學,可以說這些領域的所見所聞,為我打開了認識人性、了解世界的窗口,也將我的思維從工具層面提升為哲學層面。

(3)擁抱自己還是迎合他人

這兩年,「遠離朋友圈」常常成為某些人群的口號,這讓我想起我有一個幾乎不開微信的大學同學。他計算機系畢業後,不像其他同齡人,奮不顧身衝進互聯網企業充當資本與創新的炮灰,而是整天躲在北京的出租屋裡,重新學習離散數學、金融工程等,試圖編寫各種程序作為投資的分析和決策手段。他將謀生作為底線,將投資作為興趣研究,偶爾出來呼吸霧霾天氣,與行業高手切磋一番,然後繼續鑽回自己的書海和程序面前。他將意義賦予當下所做之事,並不渴求未來所能帶給自己的回報,同時也感恩偶爾的幸運垂青於他。我能感受到,他是快樂的。

與之相反,因為偶然的機會,去年我認識了一位90年生的小夥子,他在研究生時期開始運營自媒體,旗下有N個公眾號。最初他的公眾號是定位於讀書類的欄目,包括好書推薦、書評分享等。可後來,由於閱讀量是衡量一篇微信文章是否廣泛傳播的唯一標準,因此難以產生「爆文」的焦慮,使他感到挫敗與沮喪。他開始瘋狂搜羅受讀者歡迎的文章轉載,網羅了一些大學生,拚命鼓勵他們研究「如何寫出吸引人的標題」、「十萬加的閱讀量是怎樣產生的」、「文章中要有金句」等等。結果,他的公眾號無一例外都是「標題黨」+「雞湯煲故事」的文章風格,不可否認,他的自媒體也在這樣的「轉型」後閱讀量有了突破,最大的公眾號據說也躋身中國微信500強了,廣告收入讓他對於因為運營公眾號而耽誤了一年的學業也感到有所值得。也就是在那時,我和他因為「迎合市場」與「內容價值」的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記得我曾經問他,「你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他對此沒有回答。確實,他太忙了,看文章、選文章、談授權、排版、聯繫廣告商、經營微店、參加微信講座,哪還有時間看書呢。這讓我很感慨,也許,還能代表他曾經初心和理想的,只有公眾號名稱中的「讀書」二字吧。

(4)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隨著年歲漸長,我更願意沉浸於約翰?帕赫貝爾、巴赫、莫扎特的古典音樂,也開始明白為什麼村上春樹借小說「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不屑一顧」,極簡主義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不堆積舊物、不跟風「雙十一」、舒適的衣物和不刺激的食物、定期清理訂閱的公眾號和手機APP,經常一杯白水、一本書、筆和白紙,就能陪伴我度過周末的時光。儘管我還做著「資本市場的螺絲釘「,無法成為悠然南山的閑雲野鶴,但我感激前者的物質保障了後者的靈魂;儘管平時家庭、工作和自己的讀書學習,將我的生活排的滿滿的,但我並不感到緊張,而能夠在充實中感受到自由的可貴;儘管我的內心還在世俗認可和心智成熟間拉扯,但我開始學會接受這種內心的衝突,我在充分接受和享受命運賜予我的一切。

流行事物,也許不是洪水猛獸,但確實將現代人裹挾其中,以大量平庸之事提供感官刺激,填塞人們空虛的心靈。可人們生怕落了伍,昨天玩直播,今天捉精靈,「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崔健的這一歌詞成為了普遍社會焦慮的最好註腳。如何讓自己與浮躁的世界形成一定的距離,我想,這也許是近年來心靈成長類書籍和講座大行其道的緣故吧。然而,形式不能代替本質。內心的平靜,是你真正相信什麼,而不是你要求自己偽裝成什麼。

最後,我希望我也有機會將這句話送給正在和我一起成長的你:離流行遠一點,你會更快樂。


推薦閱讀:

信息爆炸與幸福感的關係?
如何降低對事物(感情)的期望?
一種掌握「幸福感」的實操途徑:「心流」
將一個人關進籠子里直到死亡,期間使用人工方法使之得到幸福體驗,那麼他幸福嗎? 若幸福, 你會進去嗎?
家裡裝了榻榻米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心灵成长 | 快乐 | 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