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道德內在,而西方卻道德外在
02-02
按:本文整理自新心性書院群近日的研討 這個涉及如何理解善,定義善的問題。從孟子以來,這個問題就是中國學術的核心。 關於善的理解和定義,實際上就是人本身的理解和定義。就是什麼是人的問題,什麼是真正的人的問題。 孟子性善說,說的並不是外在的善惡之善。因為外在的善惡,是基於利的,用現在的話講,是功利主義的。 而是內在的心性之善,義理之善。這個善更多的是完美,完全的意思。就是說人性是完美的,完全的。正是因為這種完美,完全,人的心性,人也是完美完全的。因而也是獨立的,自由的。要理解這一點,必須理解孟子「義內」說,這是理解性善論的關鍵點,也是難點。義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義就是價值標準,道德標準。就是好壞,善惡的標準,合理性的標準。
「義內」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種價值標準,道德標準,合理性的標準是人心天生就有的,是內在於人心的。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
這樣以來,人按照道德標準,價值標準,合理性的標準,去做事。就不是服從於外在的標準,而是一種內在的需求。人不是為了別人而去做這樣的事,是為了自己去做這樣的事。 所以,孟子說,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孟子又構造出來,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外在的道德,是從人心長出來的,是發端於人心的,當然也是人心的內在需求。 惻隱之心長出了仁,辭讓之心長出了禮,羞惡之心長出了義,是非之心長出了智。仁義禮智是外在的道德,他們都是從人心中長出來的,都是人心的內在需求。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是人心的本性。所以,後人總結出了五常之性。一定要在這個意義上理解他。 孟子只講仁義禮智,不講信,信是後人加的。 所以,善是內在的,也是自然的,天然的,本然的。人自然的,天然的,本人的,生來就是善的。 中西文明的根本分野,就在「義內」,「義外」上。西方人沒有「義內」的概念,而一直是「義外」的。但是他們一直很羨慕「義內」,也曾經做過「義內」的嘗試。但是至今都沒有達到,孟子意義上的「義內」。也就是說「義」,不在人心之內,在人心之外。 孟子性善論實際上是在強調人性的完美完全,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性善論認為,道義是內在於人心的,人性是包含道義的。非性善論則認為人性是不完美的不完全的,他們認為人性不包含道義的,道義存在於人心之外。 之所以用非性善論,而不用性惡論,因為非性善論不僅包括性惡論,而且包括有罪論。有罪論是一神教對人性的理解。和性惡論相同的是,有罪論也不認為心是包含著道義的。和性惡論不同的是,有有罪論認為道義存在於上帝之中,通過對上帝的信仰,可以讓人變得有道義。而性惡論則認為,必須用外在的強權,來強迫人去遵守道義。 因為性善論認為,人性是含著道義的,所以人性也是完美的,完全的。這樣人完全可以自我管理,而且在自我管理下,人的行為一定是善的,整個社會也一定是和平有序的。所以性善論一定意味著,絕對的自由主義。不允許任何外在的權威存在,去干預人的行為。正因為性惡論和有罪論,認為人性是是不完美的,不完全的,人性是不包含道義的,所以必須對人性進行糾正,必須從外部把道義強加於人之上。一神教是通過對上帝的信仰實現。上帝中含著道義,因信稱義,通過信仰,上帝就可以把道義附加在人之上。性惡論是通過外在的強權政府實現,通過暴力把道義強加在人之上。
因為非性善論認為人性,是不完美不完全的,是有缺陷的,沒有道義,所以人是不可以自我管理,因為如果讓人自行其事,他的行為一定是非道義的,是惡的。所以非性善論,一定是反自由主義的,一定是干預主義的,甚至專制主義的。現在很多人,一方面高喊自由主義,另外一方面,卻又拚命地反對性善論,這是南轅北轍。因為西方一直沒有出現真正的性善論,也就不可能出現「義內」的概念。道義對他們一直是外在的,有道義對他們而言也就是去遵守,甚至被迫的去遵守一個外在的標準。所以,西方的道德一直是外在的,而中國的道德卻一直是內在的。 道義就是善,而且是最高的善。所以西方只有外在之善,而沒有內在之善。 在聖經舊約中,遵守道義,行善,就是一樁交易,與上帝的交易。所謂的約,就是合同。聖經就是人和上帝簽了一份合同。在這樁交易中,在這份合同中,上帝承諾,只要人遵守道義,上帝就會給予他所應許的東西。所以,人遵守道義,並非為了道義本身,道義只是一個交易的籌碼,去換取利益。 因為西方一直沒有出現孟子意義上的性善論,沒有出現義內的思想,所以西方也不可能出現孟子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即不可能出現真正的自由主義。但是西方表現出了,對性善論,對「義內」的渴望,仰慕。在西方歷史上,出現了3次「義內」化運動,「性善」化運動。第一次是基督教的出現,也就是聖經新約的出現。第二次是基督教新教改革。第三次是康德哲學。 在猶太教中,道義只是一個人與上帝交易的籌碼,人最看重的是交易的利益。但是基督教反對把道義利益化,而認為道義自身就是目的。在神學原理上,他們搞出了一個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聖靈就是上帝把自身注入人的內心的部分,這樣把道義注入人的內心,把外在的道義內在化了。把這個神學機制設計的最成熟最成功的,就是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主張恩典論,命定論,而反對事功論。什麼意思?奧古斯丁認為,人能不能上天堂,並不取決於他今生的事功,他做了多少善事。而只能取決於上帝的恩典,上帝選擇了誰,誰就能夠進天堂。上帝沒有選擇誰,他無論做多少善事,也進不了天堂。神恩是什麼?神恩就是上帝降臨到他的心中,就是上帝把聖靈注入到他的心中,也就是把道義注入到他的心中。這樣就變成,上帝把道義注入到誰的心中,這就能得救,我就能上天堂。這樣道義就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但是上帝究竟恩典了誰呢?誰也不知道,那麼誰都可以相信恩點了自己。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奧古斯丁就是基督教版的孟子。 但是基督教的神學思想,距離孟子的性善論依然遙遠。因為最終他還是基於利的基礎之上,就是上天堂。人的最終目的是上天堂,而非道義。 西方第二次性善化的努力,就是基督教的新教改革。相對天主教,基督教的新教有3個典型的特徵。第一,反對教會這個中介的存在,而認為人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第二,回歸奧古斯丁主義,堅持嚴格的恩典論,反對事功論;第三,現世主義,世俗主義。認為可以通過現世的生活來表現上帝的恩典,證明上帝的恩典。 這三條標誌著新教向孟子的性善論更接近一步。嚴格的恩典論,嚴格的奧古斯丁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更嚴格的,基督教版的,「義內」論。而廢除教會的中介,以及強調現世生活,則是在維護,個人的自我管理的權利。西方第三次「性善」化的努力,這是康德哲學,也就是道德自律的學說。
康德認為,道義並不是存在於外在的上帝之中,而是內在的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但是這不是一種一般的理性,而是一種特殊的理性。康德給這種理性起了個名字,叫純粹理性。道義存在於純粹理性之中,就是純粹理性對人所發出的指令。乍一看,康德的道德自律學說,就是孟子的性善論,但實際上,距離依然尚遠。關鍵就在這個純粹理性上。這個純粹理性,不是人的自然的心,而更像一個從外部植入的電腦晶元。不是人的自然的真心,而是一種「晶元心」。這種晶元心,實際上是基督教三位一體中聖靈的變種變形。是從外部植入的,一種機械的死的東西。而非人的本心。 從孟子性善論意義上來看,康德的道德自律,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律,依然是一種他律。因為他的,純粹理性,並非人自己的真正的本心,而更像一個外在的他者,就像基督教的聖靈一樣。 而且康德也沒有真正擺脫道義的利益化傾向,所以,康德不主張廢除上帝,認為上帝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這種合理性就是給遵守道義的人提供利益,提供回報。這種回報就是上天堂。這意味著,遵守道義,實際上還是一種交易,一種利益交換,道義還是交易中的籌碼。 儘管如此,康德的學說對西方而言,這僅僅是一種學說而已,並沒有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 黑格爾之後,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人開始對討論道義的哲學本身都不感興趣了。而是轉向了唯物主義,轉向了科學。 科學是什麼,科學完全是利益,壓根不考慮道義問題。 就是說,現代文明,是一個徹底拋棄道義的文明,徹底不講道德的文明。 一個不講道德,不講道義的文明,是一個殘缺的文明,壓根稱不上文明的文明。一個註定短命的,要消失的文明。 也正因為他不講道義,不講道德。現在文明實際上不是一個獨立的文明,不是一個完整的文明。而是一個依附性的文明,一定要依附於一個講道義,講道德的文明之上。在西方,基督教還依然存在,依然是西方社會的道義的基礎。美國總統宣誓要按在聖經上。在中國,提供道義基礎的依然是儒家文化。
但是,無論是西方的基督教,還是中國的儒家文化,都在遭遇著現代文明的壓制壓迫。也就是說,現代文明和傳統一直存在著對抗。 這也意味著,現代文明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狀態。而不穩定把狀態一定是不可以長久。 要麼是現代文明徹底消除,徹底戰勝傳統。要麼是傳統,反過來徹底戰勝現代文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代文明顯然沒有能力徹底戰勝傳統,傳統的力量正在回歸。 如果向傳統回歸,那麼全球會回歸到哪一個傳統呢。顯然是回歸到真正的性善論的傳統,即回歸儒家傳統。對中國而言,就是回歸自身更古老的傳統。對西方而言,則是進行第四次性善化運動,實現真正的性善論,真正的「義內」。 這個話題就講到這裡。這也算是用「新心性主義」的方法,對全球道義,道德史作了一次回顧和分析,並對人類歷史的未來走向做出展望。 (微信公共號:新心性主義)
推薦閱讀:
※為何我讀《論語》,總能品到悲苦之情?
※孔廟祭器不用豆腐,現在的祭孔還是這樣么?
※為什麼說朱熹的學說是新儒學?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