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能吃苦的妹子都是大胃(fàn)王(tǒng)?

在上一篇推送里,Lily講了祖先們是如何千辛萬苦篳路藍縷,一路吃到中國的。

那麼這些吃貨祖先的後代們,現在吃得怎麼樣呢?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相比,我們的飲食偏好有什麼特點?

Lily從資料庫里抽取了好多好多份樣本(具體多少你猜呀~),找出與吃有關的幾個位點,做了份小調查。

聲明:本調查中的族群劃分標準是 WeGene 根據祖源數據制定的。本文數據結果僅代表 WeGene 用戶群體。

如果有世界吃苦大賽,亞洲人恐怕不佔優勢

為什麼先從苦味說起呢?因為據說想成功就要能吃苦,並且據說只做到前兩個字是不夠的...

苦味敏感度的高低影響我們能否嘗出多數食物中的苦味。這裡的苦味是指食物(比如捲心菜和生的西蘭花)和飲料(比如咖啡和黑啤酒)中含有的苦味物質所帶來的。

TAS2R38基因上有三個位點(rs713598、rs1726866和rs10246939)都與苦味敏感度有關,影響著你吃生西蘭花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苦。

Lily將這三個位點的結果綜合起來,把樣本的苦味敏感度分為圖示的四個級別,於是有了下面的分布圖:

相比歐洲和非洲群體,亞洲群體更容易吃出食物中的苦味,有約90%的人對苦味很敏感,而這個比例在歐洲和非洲群體里只有65%和63%。

不知道卧薪嘗膽這一招對非洲人和歐洲人是否有用?

無論南方漢族還是北方漢族,對食物苦味的敏感度都基本與亞洲平均水平持平。然而少數民族對苦味的敏感度卻差別不小。

與女生群體相比,男生更容易體會到食物的苦味,不過差距微乎其微。

「能吃苦」=「能吃」,還有這種事?

前面提到的三個苦味敏感度位點中,有個叫rs1726866的有點特別。

它不僅能影響我們對食物苦味的感知度,居然與食量水平也有關係,而且只對女生有效

綜合rs1726866的兩種影響,可以有這樣的結論:

如果你是女生,又對苦味不太敏感(TT型),那你應該也是個女飯桶大胃王

在這裡Lily要承認自己標題黨了...本文標題更準確的說法是,對苦味不敏感的妹子更可能是大胃王。畢竟對苦味是否敏感,並不代表是否愛吃苦的食物,有人就是喜歡自找苦吃嘛!而且如果經常食用比較苦的食物,對苦味的敏感度也可能會降低。

論女大胃王的比例,歐洲和非洲都比我們亞洲高。食量大的女生佔比在歐洲、非洲、亞洲群體里分別達29%、16%和11%。

不過自古以來我們就不以食量取勝,講究的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若是評價食物精細水平和鑽研美食的熱情,wuli中華美食能甩仰望星空和漢堡薯條500條街,哼~

在亞洲各族群中,女老饕在群體里的人數佔比也是差別不小。

論吃甜,我們都比不過非洲人

說完苦的再來說說甜的,我們要苦盡甘來嘛。

甜味偏好度相關的有兩個位點:

同樣,Lily將兩個位點的效果綜合起來,得到下面的分布圖:

相比歐洲和亞洲,非洲群體似乎更喜愛甜食,「非常嗜甜」比例達8%;而歐亞數據中幾乎沒有「非常嗜甜」這一類別的人,歐洲的「嗜甜」人群也明顯偏少。

從亞洲人群的嗜甜分布來看,中國各民族的甜食愛好程度普遍偏高,東北亞、東南亞和亞洲其他族群的嗜甜程度都低於亞洲平均水平(嗜甜比例44%)。

有段子說,女生有兩個胃,一個用來吃飯,一個用來吃甜品。女生嗜甜這個刻板印象似乎是由來已久的。

從我們的數據來看,女生似乎確實更愛甜食(「嗜甜」型占女生總數的39%),但差距並不明顯。熱愛甜食的男同胞(占男生總數的36%)也不少嘛!

最後說一下,其實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微解讀項目,就是介紹苦味敏感度與食量大小的關係。

Lily作為車公廟知名老饕,果不其然是個愛吃型...不過那又怎樣,反正我不挑食,尤其愛吃苦瓜,嗯!

最最後發個號外!

我們的 WeGene 研究所又有新項目上線——點此了解我的睡眠手帳

圖表製作:平平

封面圖片:來自於新浪微博@一夫食堂


推薦閱讀:

作為吃貨,去廈門一定要吃什麼?
你吃過最好吃的醬是什麼醬?
大學生有什麼好的晚餐搭配?
北方人第一次吃肉粽是什麼體驗?

TAG:基因 | 吃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