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之戰

正式開始講第一戰:「滎陽之戰」。因為此戰也發生在滎陽縣汴水附近,所以也被稱為「汴水之戰」。

發生時間

史書上對「滎陽之戰」的發生時間記載不明,陳志《武帝紀》在初平年間的記載只註明了「二月(遷都事)」,之後所有的事都沒有時間標註了,以至於很容易讓讀者誤以為後文的「滎陽之戰」事發生在三月。

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長安勸和」發生在六月份之後推定,這三場戰鬥必然發生在初平元年(190年)的下半年,總應該是「先談後打」嘛,「先打後談」的可能性就較低了。

有一個佐證是陳志《司馬朗傳》中的內容,陳壽先說司馬朗參加遷都(三月)後,再棄官回鄉將宗族遷往黎陽縣(黎陽縣屬冀州魏郡),「後數月」反董聯軍才抵達滎陽、河內等地。這裡的 「集滎陽」應該就是「滎陽之戰」的前夕。

陳志《司馬朗傳》:後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滎陽及河內。

所以說,在遷都之「後數月」才是「滎陽之戰」真正的準確時間。

——故可推「滎陽之戰」發生在六月之後。

參戰人員

再來談此戰的細節。陳志《武帝紀》中關於「滎陽之戰」的內容應該是第一份史料,其次是《曹洪傳》也有提及相關細節,《張邈傳》和《衛臻傳》則提到其他參戰人員。

我們來看看參戰人員有哪些。

  1. 陳志《武帝紀》:曹操、衛茲、曹洪。

  2. 陳志《張邈傳》、陳志《衛臻傳》、《先賢行狀》(陳志《衛臻傳》裴注引):曹操、衛茲。

  3. 陳志《曹洪傳》:曹操、曹洪。

  4. 陳志《鮑勛傳》裴注引《魏書》:鮑信、鮑韜。

  5. 陳志《文帝紀》裴注引《典論》:兗、豫之師戰於滎陽。

綜合一下,參戰的人員有:曹操(曹洪)、衛茲、鮑信(鮑韜)、豫州軍VS徐榮。

很明顯,反董聯軍這邊出征的人馬主要是兗州、豫州兩處,豫州軍參戰人員及兵力已不可考,兗州軍則是曹操、衛茲、鮑信這三路。

順便說說兵力人數組成。

《魏書》說鮑信有兩萬多人的隊伍。鮑信是泰山人,又身任濟北相,不管是從泰山郡,還是從濟北國,鮑信帶出一個兩萬人的隊伍都是可信的。例如臧洪對張超就說過,從廣陵郡可以徵調出兩萬人的隊伍。就算鮑信在泰山郡太守應劭(本年應劭的立場是保持中立)的轄區不方便作為,他到濟北國徵兵總不會妨礙他人了。

陳志《鮑勛傳》裴注引《魏書》:(鮑)信乃引軍還鄉里(泰山郡),收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

陳志《臧洪傳》:(臧)洪說(張)超曰:「……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動枹鼓,可得二萬人……」

衛茲則是襄邑縣人,徵兵範圍應該只有一個縣,不可能達到一個郡的範圍,否則太守張邈就無兵可征了。他能有三千人的隊伍應該也是可信的。

至於曹操,他是在己吾縣起兵,倒不是說他能在該縣徵到五千人,我是認為:這五千人中有大部分是來自曹操家族從兄弟們的隊伍。例如曹仁、曹純、曹洪、曹劭、夏侯惇、夏侯淵,曹操在兄弟中輩分及名望較高,所以成了這支隊伍的領導人。

憑藉這五千人的隊伍,盟主袁紹還給曹操表了一個「奮武將軍」的軍銜,這就是曹操的「曹家軍」。

戰鬥過程

《武帝紀》中對「滎陽之戰」的戰鬥過程記載只有「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幾個字,若論詳細,則有曹魏政府官方讚歌《戰滎陽》可供參考。

《宋書·志12》:戰滎陽,汴水陂。戎士憤怒,貫甲馳。陣未成,退徐榮。二萬騎,塹壘平。戎馬傷,六軍驚,勢不集,眾幾傾。白日沒,時晦冥,顧中牟,心屏營。同盟疑,計無成,賴我武皇,萬國寧。

當大軍行至滎陽縣時,遭遇到了董卓的部將徐榮,雙方展開激戰,戰事從白天打到晚上,反董聯軍敗北,衛茲、鮑韜戰死,鮑信負傷,曹操也被流矢射中,所乘的戰馬也受傷不能騎,這時候,曹洪將自己的馬讓給曹操,隨後兩人一同渡河逃回酸棗縣。

陳志《衛臻傳》裴注引《先賢行狀》:(衛茲)合兵三千人,從太祖入滎陽,力戰終日,失利,身歿。

陳志《鮑勛傳》裴注引《魏書》:汴水之敗,(鮑)信被瘡,(鮑)韜在陣戰亡。

另一方的徐榮雖然得勝,但是他自知此戰贏的艱難,且酸棗縣仍然有十餘萬軍隊,必然也不容易攻下,於是也撤軍完事。

陳志《武帝紀》:(徐)榮見太祖(曹操)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縣)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曹操返回酸棗縣後,繼續鼓動張邈等人進軍成皋縣,而大家銳氣已失,都不肯再進軍。

話說,此戰之後,曹操的「曹家軍」差不多打完了,基本上成了「光桿司令」,他既不是盟主(袁紹),又不是酸棗縣的老大(劉岱、張邈),他所提議三路人馬同時進軍的建議自然沒有可行性。因為自己說的話沒有分量,曹操憤而離開酸棗縣,返回故鄉譙縣。

後來,因為曹洪與揚州刺史陳溫關係很好,於是曹洪帶著曹操、夏侯惇等人一同前往揚州募兵,這是後話。

最後點評一下「滎陽之戰」。

如前所言,此戰時鮑信帶了兩萬多人,曹操有五千人,衛茲有三千人,再看官職,鮑信身任濟北相,曹操和衛茲都無官職在身,所以從兵力多寡及官職高低上看,我個人是認為:在此戰中,鮑信在兗州軍團中有較高的指揮權;曹操絕不是這次反董聯軍進軍的領軍人物,頂多是個積極分子。

甚至可以解讀成:此戰時兗州軍領軍者是濟北相鮑信,曹操和衛茲是作為張邈派去給鮑信助陣的。只不過後來曹丕(曹操之子)成了皇帝,鮑勛(鮑信之子)成了臣,曹魏政府寫史書時就為了突出曹操的豐功偉績,將此戰的主角寫成了曹操,淡化了鮑信的地位。

然後從戰事發展來看,袁術和袁紹也並非按兵不動,他們仍然是主動進攻了的,分別打了「梁東之戰」及「孟津之戰」。

真正按兵不動的是經歷敗戰之後,已經喪失銳氣的酸棗聯軍,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大家心態肯定也是想看看另外兩路人馬的動作。


推薦閱讀:

曹操為什麼沒殺司馬懿?
劉備真的是借得荊州嗎?
何進身為三軍總司令怎麼會輕易被人幹掉?
三國時期有哪個人是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都見過面的?
關於呂布在後漢書和三國志魏志中的描述?

TAG:三国志书籍 | 曹操 | 董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