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里遭遇的那些「奇葩」家長

崔醫生診室日常—「我所遇到的奇葩家長」

今天崔醫生和各位爸媽聊聊自己和同事們從醫十餘載見過的各式各樣的「奇葩」家長,說「奇葩」並沒有任何瞧不起或者吐槽、厭惡的意思,而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所能享受的醫療服務和接受的醫學知識內容參差不齊,所以才會有這麼多讓醫生和旁人哭笑不得的家長。讓不同地區不同生活學習水平的爸爸媽媽都能獲得相同的科學宣教和文化普及,這也是我漫漫科普路且行且珍惜的原因。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從下面的一些小鏡頭裡看看自己有沒有過類似的想法、做法,能從別人的育兒之路得到一點心得和啟發。

鏡頭一

神經科門診一如既往的忙碌而安靜,因為這裡基本是各種腦神經疾病複診的老病號,所以不會像兒科急診和內科門診那樣充斥著「眼淚和委屈」。

但是坐在神經科帥哥醫生面前的小媽媽家長很是氣憤,覺得為什麼8個月的寶寶吃了半個月的抗癲癇藥物還是反覆的抽搐,和剛起病的時候完全一模一樣,甚至發作頻率還有點增加了。

醫生也覺得很是困惑,做了一些必要的檢查也發現不了什麼,只能考慮改換藥物,臨走時小媽媽說這些葯能不能分開吃,因為一起吃胃有點難受。

帥哥醫生聽得有點奇怪,問:您怎麼知道寶寶「胃有點難受」?

結果小媽媽聽了有點怔了:不是寶寶,是我的胃有點難受。那些葯我吃了胃有點難受。。。

醫生聽了真有點目瞪口呆加汗流滿面:家長,這些葯是給孩子吃的啊。。。

「啊?!您上次不是說要我下去藥房拿葯回家吃嗎?我以為是給我自己吃的啊!」

醫生有點委屈,要您拿葯不代表要您吃啊。

這個病例是我院神經科帥哥同事和我分享的,你們聽了可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但是卻活生生的發生在醫生日常工作中,不單指這個懵了的小媽媽,在內科門診我也見過不少年輕媽媽以為兒科醫生開藥是給自己吃,然後通過「過奶」給寶寶吃。

其中她們吃過的葯和食物包括而不限於下面這些:感冒藥、鈣片、魚肝油、甚至水。。。

家長:醫生,您不是說發熱了寶寶要多補充水分嗎?他不肯喝,我多喝水讓奶稀一點行嗎?

醫生:。。。。。。

「吃藥過奶」這一觀念雖然沒有普及性,但是這裡崔醫生也順便科普一下,很多媽媽比較擔心的是另一個極端,就是自己感冒、發熱了吃了抗生素或者感冒藥還能不能餵奶的問題。

崔醫生說

首先媽媽得了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普通感冒是可以正常餵奶的,但是建議必須佩帶防護口罩後才和寶寶親密接觸,否則容易把病菌通過呼吸道交叉感染給寶寶

具體服用了哪些藥物能不能餵奶建議在治療時諮詢內科醫生或者在看病的時候告訴醫生自己正在喂哺母乳,這樣醫生會根據您的實際情況開具藥物的。

鏡頭二

擁擠的兒內科門診,我剛和一個帶著兩個寶寶來看病的媽媽解釋完病情開好了葯,打算接診下一個小病號,發現這個媽媽還沒打算離開,有點欲言又止的樣子。

「崔醫生,我家裡還有一個娃娃,和這個小娃娃是龍鳳胎,癥狀差不多,也是流鼻涕咳嗽什麼的,能不能把大寶的葯分一點給她吃?」

看著她懷裡淚眼婆娑的小娃娃我長嘆了一口氣,不知道應該怎麼解釋。

這個例子可能更具有普及性,很多家裡有二寶甚至三寶的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或者人手不夠不能帶所有的寶寶來看病。

就會順理成章的認為大寶和二寶年紀差不了幾歲,癥狀也差不多,大寶吃過有效的葯就給二寶吃,或者鄰居家孩子吃過有效的葯也托鄰居來醫生這開點帶回去給孩子吃。

崔醫生在這裡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告訴各位爸爸媽媽,「是葯三分毒」(我是不是有點鄰居大媽的感覺?)

這句俗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絕大部分的藥物都是經過肝腎代謝的,哪怕是鈣片、魚肝油、維生素等等,盲目吃藥會增加兒童還沒成熟的肝腎系統的負擔

而且,癥狀相同可能病因不同,個性化用藥一直是現代醫學追求的原則,不要小看這幾分鐘的「視觸叩聽」,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在面診的過程中能得到很多有助於診斷和用藥的信息。

本次就先為大家闡述這兩個案例,各位家長不要覺得這病例太奇葩事不關己,家居安全一直是造成嬰幼兒意外身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大街馬路刀山火海才是危險場所,其實貌似最安全的家,因為家長的疏忽及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對兒童的傷害,這其實很常見也很讓人痛心。

那下次我們再見啦,願所有寶寶都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推薦閱讀:

不同時段運動利弊分析,什麼時候跑步最好?
對於肌肉、關節勞損現在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揭秘:健康的決定因素
完全不吃肉的生活是怎樣的?
如何控制負面情緒?

TAG:婴幼儿 | 健康 | 新生儿及婴幼儿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