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間:睡則汗出
西醫是沒有盜汗這一說的,盜汗是中醫的說法,最初由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定義,隨後沿用至今,指的正是我這種奇怪的「睡則汗出」現象和偷盜行為一樣,人警醒即消失,一入睡則發生,描述很形象。相對應的,在西醫,一如既往地直觀,盜汗就是睡覺中出汗,sleep/night sweats而已,學術化一些,叫sleep hyperhidrosis,不知各位讀者是否記得,在描述風濕的專欄拙文中,我說過風濕其實也是中醫名詞(顯然更富有描述美),西醫則叫做rheumatism,對應希臘文詞根的含義是「一種粘稠的液體」(懷疑是它們積聚在關節周圍而致病),兩種醫學文化體系衝擊調和之後,兩者才有了對應的關係。
稍微岔開了話題,還是說回盜汗這件事情。盜汗也是這個情況,一般認為所謂的sleep/night sweats就是盜汗,兩者同義,但是在病因上,因為本人非中醫出身,暫時沒有能力找到對應的切合點,所以本文將著重從西醫角度來認識「盜汗」。
盜汗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植物神經紊亂,意思是凡是可能導致植物神經紊亂的事件都可能會引起「盜汗」。植物神經亦稱自主神經,不受人體意志所支配,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功能相反相互制約形成動態平衡。可以設想,平衡打破,自然造成人體功能的異常,夜晚入睡,人體系統處於低活躍狀態,這時候任何一方的「過度活動」(overactivity)都可能被放大,從而導致「汗出」這一結果(1)。
這種平衡被打破的情況最常見於女性圍絕經期,這個名詞很多人都知道,叫做更年期綜合征(2)。好吧,我相信讀者中處於這一階段的幾乎沒有,我就啰嗦小几句咱們再繼續。更年期時女性體內的雌激素量迅速減少,而雌激素則被認為是植物神經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3),所以在雌激素不足的情況下,植物神經紊亂的概率大大升高,於是心慌潮熱汗出(易於表現為盜汗)。臨床上也十分好對付這種情況,給予一點雌激素即可,此稱之為雌激素替代療法。前幾年熱賣的各種更年期口服液,說到底,很可能是添加了雌激素的擦邊球「藥物」,效果有,但是貴很多,無非利用大眾對激素恐之不及的心態吧。
圍絕經期女性常有盜汗之外,小兒作為另一盜汗人群,數量也挺可觀的。這裡分為兩種原因,一種是生理性的,原因無非是小兒植物神經功能尚未發育完善,且代謝較成人更為旺盛,易於產熱出汗(4);然後當然是病理性的,當然有n種嚴重得能把家長們嚇得大汗淋漓的疾病,可是實際上,其中最為常見且最被忽視又最能有效干預的盜汗病理性原因是小兒缺鈣(主要是餵養不當所致,臨床不少見),具體原因我再啰嗦一下,鈣離子是一種重要的神經穩定離子,低鈣可以使小兒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於是表現為睡眠不踏實,大量盜汗,這種情況會造成枕禿(5),它指的是小兒枕部也就是後腦袋瓜和枕頭接觸的地方出現一圈頭髮稀少或沒有頭髮的現象,原因是枕後大量出汗,小兒反覆搖晃頭部所致。
新家長們要注意了,枕禿很可能是缺鈣致神經興奮盜汗頭部皮膚受刺激瘙癢小兒被動摩擦所致(岔氣了),若不細心很可能會忽視「缺鈣」這一根本原因,反而以為是寶寶不乖,往後產生佝僂病(5)之類的嚴重後果,後悔也來不及了。(關於鈣、枕禿、佝僂病之間的論述,請參閱評論,觀點碰撞讓大家進步,謝謝)
介紹完兩組特殊人群,現在更重要的是得來探索一下以我為代表的普通大眾,這「盜汗」又是什麼情況呢?生理性機制很難解釋這部分人群的盜汗癥狀,因為無論是激素環境還是生理髮育,他們均大概率地處於「正常狀態」,那麼不妨從小概率的病理性因素來著手描述吧。
說到病理性因素,最為大家熟悉的可能是結核病。一說到結核,盜汗似乎是標配,結核和盜汗之間的糾葛依然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促成因素則主要是菌體本身成分和長期續積結核菌代謝產物對神經穩定性的刺激作用,這種刺激在越年輕者身上表現得越為明顯。類似的,只要是可能細菌長期存在的疾病,也會導致盜汗,盜汗絕非結核的特色(不能就此確診是結核),比如艾滋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布魯氏菌病(馬爾他熱)。
想來我盜汗由此的可能性不高,盜汗只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可能表現,如果沒有其他輔助癥狀,幾乎就能排除可能性。
所以我們轉而來看看內源性因素造成的可能(比如更年期綜合征也算是雌激素缺乏這一內因導致盜汗的)。我想要提到的成年人盜汗原因主要是內分泌方面的,一個是糖尿病、另一個則是甲亢。兩者導致植物神經紊亂的機制並不十分相同。先說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問題表面上是高血糖,更為實質性的則是血糖調節機制的異常,相比顯而易見的高血糖,更具危害性的則是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可能是用藥造成的,也可能是本身調節機制異常導致的)常常被忽視(6)。本文要提到的正是糖尿病低血糖事件的警示因素之一——盜汗。血糖對神經穩定的作用涉及較為複雜的病理生理機制,不作贅述,僅舉一大家感同身受的實例就我想就能讓大家明白:倘若肚子餓到一定程度(請記住,餓的本質是低血糖)且不進食,則有一定幾率會發生出冷汗、面色蒼白、心悸等癥狀(相信很多同學曾經經歷過);類似的,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較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在長時間不進食的睡眠期間,由於血糖調節機制受損,更可能會經歷「出冷汗(盜汗)」現象,若糖尿病患者長期盜汗,則很有必要監測夜間血糖,24小時動態血糖監測尤佳(7),若結果異常(大概率地),則需要調整用藥,切記切記。
再說甲亢。甲亢的特點是高代謝,也就說說人體始終處於高消耗狀態,這是因為甲亢時人體將會產生過多的甲狀腺激素,作用於人體,那就是心動過速、潮熱、多汗等等表現,這些表現即便在正常人低消耗狀態中的睡眠期間也不會恢復,主要是自主神經依然處於亢奮狀態,再加上消耗產熱,那麼就可能會表現為出汗,也即「盜汗」的現象來。甲亢也是容易被忽視的疾病,發展到後期,粗脖子、突眼之類的甲亢臨床上可以見到很多,為什麼?並非本病歷來如此,而是早期,有高代謝表現時,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會認為是正常的,根本不在意,病重才就診,當然就造成了門診重病多的假象了。
讀者諸君,你有心慌、燥熱、容易飢餓等高代謝表現么?如果還有盜汗…我沒有,暫時估計不用考慮了。
接下來,是不是要考慮下腫瘤呢?我肯定暫時不是,不過我倒是碰到實際案例,有發言權。坐門診的時候,我碰到過一個奇怪的患者,患者自述「盜汗」,不僅盜汗,平時也多汗,其他出了咳嗽(煙抽得厲害,患者說),但是頗為奇怪的是,他說他出汗只是半邊厲害,另外半邊還好…這真是奇了怪了。一時間,我也拿捏不準,既然您老咳嗽厲害,要不去查個CT?
老費口舌地讓這位患者去做CT了,留下一臉懵逼的我。你們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做查文獻,我算是高手之一。一查不知道,還真給查出來個對應的。副癌綜合症(paraneoplastic syndrome)是一種腫瘤本身壓迫及浸潤和轉移所引起癥狀以外的其他全身性表現,也叫伴癌綜合症,本質上是由腫瘤所分泌的活性因子(humoral factors)造成的(8)。如果這些活性因子對植物神經造成刺激,會不會引起出汗(盜汗)呢?這位患者半側出汗,有沒有可能是肺部腫瘤位於改側所致?
答案是肯定的,後來這位患者確實明確了肺癌(位於肺尖,正好後方有植物神經重要分支)的診斷…與此類似,其他腫瘤也會引起副癌綜合症,形式可不一定是盜汗。
如此說來,我的盜汗可是無家可歸了?且慢,也許還有一種可能,稱之為「心因性多汗」(4),對於這類患者,焦慮和興奮可能引起多汗/盜汗的重要原因(但是缺乏必要大樣本證據)…之前我工作繁忙、搬家、整天想著寫什麼給大家看……
這麼說來,有點道理?
參考文獻
(1)Viera, Anthony J., Bond, Michael M., Yates, Scott W. Diagnosing Night Sweat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7 (5): 1019–1024. Retrieved 13 June 2012
(2)Chichester, Melanie; Ciranni et al.. Approaching Menopause (But Not There Yet!). Nursing for Womens Health 15 (4): 320
(3)Robin H. Fogle, Frank Z. Stanczyk, Xiaohua Zhang et al.. varian Androgen Produc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2 (8): 3040–3043
(4)Roberto de Menezes Lyra, Campos JR, Kang DW, Loureiro Mde P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 J Bras Pneumol. 34 (11): 967–77.
(5)《兒科學》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6)馬月華,韓春生。糖尿病低血糖相關性植物神經功能衰竭及其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2010, 16(11):1269-1271
(7)劉艷,程傑,郭蔚瑩。動態血糖監測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的重要意義。《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9, 30(2):259-260
(8)Albert M.A., Darnell,R.B.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degenerations: keys to tumour immunity, Nature Reviews Cancer 4 (1): 36–44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