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互聯網金融發展以來,有哪些新的、令人驚喜的金融理念?
作為一名傳統金融背景的互聯網金融從業者,這也是自己本身一直持續不斷問自己的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應該也會一直不斷地續寫。也希望如果有讀者朋友有這方面的心得,可以評論在文章底部,我會挑選出來,將你的評論和署名更新到文章當中。
當金融服務不再僅僅指一個櫃檯和一紙單據,金融理念也隨之發生了最根本的變化。雖然部分傳統的授信方式和理念仍然適用於新的金融環境,但大多數建立在面對面、一對一的服務基礎上的流程和邏輯,已經毫無用處了。
從「優質客戶」到「次優客戶」
二三十年前的銀行,由於金融資源高度集中,銀行的品牌有根基深厚的影響力,加上國家經濟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時候,各行各業非常需要資金的支持,因此銀行根本不愁客源。在這個背景下,銀行雖然面向廣大人民群眾開放,但享受銀行低廉資金和貴賓服務的門檻是非常高的。
時至今日,銀行仍擺脫不了「嫌貧愛富」的指責。基於大量網點和人力成本,銀行不得不選擇性地服務最優質的高凈值人群。他們很可能有不止一套房,有著非常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及一定的個人資產,一直穩定繳存社保公積金,學歷還比較高。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服務單個客戶的成本大大降低,越來越多的公司從「次優客戶」中找到了自己的市場。這部分客群可能沒有太多的資產,月薪或許穩定卻只有小几千,沒有好好讀過大學,大都在小公司工作。這些傳統金融體系未能服務到的客戶,現在有了新的選擇。他們也許依然沒法進出銀行的貴賓理財室,卻可以輕鬆用幾千元購買互聯網理財;也許依然沒法從銀行獲得貸款,但買個手機租個房子可以找個平台分期支付;需要臨時周轉的時候也不必再求爺爺告奶奶,可以從正規渠道借到一筆小錢了。目前的消費金融市場,藍領、大學生、農村群體,都能多多少少找到借錢的地方。
微粒貸的數據是:75%是大專以下學歷的客戶,其中大概45%是高中及以下學歷。行業方面,50%是來自於製造業、批發貿易和物流,如果加上電子科技類,大概有60%的來自於藍領階層。這讓人聯想起那段關於可口可樂的描述:
「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在那裡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你可以看電視喝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也喝可口可樂,麗斯?泰勒喝可樂,你想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你喝的與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樣,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
雖然利率還是挺高的,但至少每一個人都開始有有尊嚴地享受金融服務的資格了(能否稱之為普惠金融另說)。這是我覺得互聯網金融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第一個重要的變化。
從「大額、集中、固定」到「小額、分散、靈活」
這就要從一個關於P2P的問題說起——理財平台上的年利率能做到超過百分之十,到底做哪些生意的利潤可以覆蓋這麼高的資金成本呢?
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很正常。基於傳統信貸思路,我們需要運用各種公式和分析方法測算流動資金缺口,找到證據證明你現在需要這麼多,而且約定時間後你能還得起這麼多。人工審核模式下,人力和時間資源非常有限,因此銀行的貸款集中在一部分企業和個人身上,期限固定,且金額較大。
但是假如我只想借1個月的資金周轉一下呢?我借的不多但需要一個星期之內拿到錢呢?小本生意賺的不多、個人也沒有什麼資產可以抵押呢?
對於這種短期、不定期、額度較小、用款較急、無抵押的個人或者企業貸款的問題,現在能夠由各種小額貸款平台解決了。雖然利率較高,但由於借款期限短,借款人實際承擔的利息並不高——這也就解釋了最開始的疑問,利率10%的資金,還是會有人借的。
從只關注「資產」到全面關注「人」
在風險審批界有兩個詞耳熟能詳,一個是「償債能力」,另一個是「償債意願」。信貸機構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個篩子,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還得起錢」和「願意還錢」的人。
一直以來,是否發放信貸的判定不外乎這幾項:年齡、職業、學歷、月收入以及資產——也就是說,我現在是否給你這筆錢,是僅僅基於你過去和當前的經濟情況決定的。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同時也把很多「次優客戶」拒之於門外。
那如何在資產和收入較少的人群中分辨出資質相對好的申請人呢?
互聯網金融提供了很多新的玩法。「場景金融」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將信貸與消費行為緊密結合在一起,確保了資金用途,降低了資金挪用無法償還的風險;「大數據風控」的提法使得整合個人數據,描述客群畫像成為可能——也許未來真的能肯定地說「按時交水電費還經常捐錢助學的人從來不會不還錢」。
可以預見,未來對借款申請人的評估不再是幾個硬指標,而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的參數,對償債能力和償債意願的評估就會更加全面。
從「面對面」到「不見面」——反欺詐鬥爭升級
(這裡也許需要解釋一下「反欺詐」。通俗地說,反欺詐是篩選出故意欺詐的申請人;而平時我們所說的信貸審批,是指在反欺詐篩選後的申請人中,挑選出資質較好的申請人。)
眾所周知,無論是個人開戶、理財還是貸款,人行對確認人的真實身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親自到櫃檯辦理業務,在各種各樣的協議上簽字,還要在攝像頭的關注下完成辦理流程。
然而如前面所說,在目前一台手機幾個按鈕就能完成所有金融業務的情況下,純粹的互聯網交易大大降低了作案成本,如何確認人的真實身份和真實意願,就需要採取全新的方法和思路了。於是就有了各種新型的反欺詐手段如:設備指紋(通過監控設備全局操作行為、設備活躍度,識別中介和機器行為和異常設備),人臉識別和其他永久不變的生物特徵識別,地理位置監控以及社交數據欺詐分析等等。
圖:反欺詐技術之滑塊驗證更多觀點,歡迎留言評論。這裡的空白就留給你啦 ╰( ̄▽ ̄)╮
---------------------------------------------------------------------------------------------------------------------------
關於作者:
Sherrie雪小梨,互金行業風控一枚,坐標深圳。如需勾搭請私信:)
推薦閱讀:
※刷臉支付真的會變成現實么?
※360推出掃地機器人,主打全景無塵模式|平方財經
※我國2017年GDP總量超82萬億,全年增速6.9%|平方財經
※鑒別理財是否可靠,多了個好辦法
※移動互聯網將如何改變金融行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