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Z到V的動畫人生巔峰期——「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四)
各位朋友好,「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一文,旨在介紹今日仍於第一線活躍的富野監督一路走來的歷程,全系列共計5回。上回我們談到長年不遇的富野喜幸監督,終於因為《GUNDAM》而功成名就,本回將談到他後續的發展。
作者:林子傑
封面來源:富野由悠季和手塚治虫
自《機動戰士GUNDAM》與《傳說巨神伊迪安》劇場版的同年起,富野開始使用「由悠季」的名義※1,並且持續執導TV動畫。無論是1982年的《戰鬥機械XABUNGLE》的「受到『三日鐵則』支配的沙漠世界」+「工程用機械人」、1983年《聖戰士DUNBINE》的「位於大地與海洋邊際的異世界+「靈力驅動&生化零件機械人」,或1984年《重戰機L-Gaim》的「五顆行星並列的宇宙」+「超科技文明機器人」。為了達到贊助商「讓本年度的主打機器人活躍」的條件,富野的每一作都重新創作全新世界,在導入完全不同結構之機械設定的同時,更挑戰不同風格與演出。自1982年起,富野連續五年毫不間斷執導所謂的「年番」動畫。全盛期時,日升動畫有一半的工作室都在做富野作品,而他創造的質與量,更是帶給周遭巨大壓力,使得上層甚至一時幾乎找不到其他監督敢在日升拍動畫※2。
另一方面,一來是獲得了安定的基礎,二來是自身也已經進入成熟期,富野在各個部門開始大量起用新人,並且對他們進行積極的提拔。此時期在富野之下學習者如今川泰宏(G GUNDAM、鐵人28號等)、高松信司(GUNDAM X、烏龍派出所、銀魂等)、赤根和樹(聖天空戰記、亡國的阿基德等)、川瀬敏文(勇者系列等)、杉島邦久(遊戲王、戰鬥陀螺等)等多位演出家※3。他們日後都成為日升動畫的導演並活躍於多部作品,而永野護更是以24歲之齡被提拔為包含角色與機械的世界觀總設計,日後延伸出《五星物語》。
上列三部可說是富野的黃金期,之後也都各自衍生出續作
在動畫創作的同時,富野也開始以單行本或雜誌連載的形式撰寫多部小說;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每年都有三到四本的產量。富野的小說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動畫同名小說,如GUNDAM、拜斯頓威爾系列等,另一種則是原創小說,如《王之心》、《尋找阿貝尼爾》等。對於前者,富野往往對小說賦予較動畫更為成熟的風格,以塑造與動畫不同的趣味,至於後者,則是同時帶有視覺性與可讀性的內容,可謂現今輕小說的原型之一。截至2016年,富野總共創作了23部、75集小說,既有偵探動作劇、異世界冒險劇,也有童話故事、插圖小說。這些小說除了帶來不同於動畫般的另一種魅力與趣味外,更提供了富野在製作動畫以前先行演繹點子與故事的創作場所,使得這些創意於動畫表現出來時,能夠更完善與有趣。今後有機會再為大家介紹。
在海外除了GUNDAM系列以外很難有機會讀到的富野小說,其實是另一座寶山,未來希望有機會再與大家介紹
富野連續數年的新作雖每每受到矚目與支持,並在商業上獲得不錯的成績,但卻無法得到如《GUNDAM》一樣的巨大營利※4。贊助商與公司終於對富野做出拍攝續集的要求。日後富野懷述,當時已隱約感受到自己未來將被GUNDAM所束縛,但在業績以及自身創作壓力下,富野遂做出了《GUNDAM》的續作《機動戰士Z GUNDAM》。
《Z》的問世,締造了將近40年的巨大產業,同時也樹立至今仍歷久不衰的系列作品。但對於監督富野本人來說,這絕不是值得欣喜的事。曾經公開宣稱「不做續集」的富野在發表記者會上,發給媒體的公開信上第一句就寫到:「我不做任何辯解」,其對於此決定的決心與掙扎可見一斑。
第二作的《Z》現今是整個系列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但1985年當時其內容、造型與前作風格的大相徑庭、劇情的陰暗晦澀,以及偏離觀眾期待的發展,使得作品的評價一分為二。然而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贊助商再度要求續作。對於一位導演來說,自身的作品不受到評價,只有周邊商品受到歡迎,是多麼屈辱的一件事。富野自身曾一度打破的鐵則:「機器人動畫就只是30分鐘的玩具廣告」,在《Z》後對於富野的束縛卻遠遠深過其他人。
現在我們看主角年紀增長已經理所當然,不過當年富野也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走「超人化」,也就是讓登場角色像是「名偵探柯南」或「哆啦A夢」一樣永遠不會年齡增長
自1985年後將近10年的時間,富野被允許製作的作品就只有「GUNDAM」系列。1986年的《機動戰士GUNDAM ZZ》試圖轉換路線,但卻因為與前作的落差過大,難稱成功。1988年的電影版《機動戰士GUNDAM 逆襲的夏亞》是富野首部完全原創電影,他想通過其為從初代到《ZZ》為止的系列做一個結論,但在電影票房與模型銷路方面仍然沒有喚回《初代》全盛時期的成績。在BANDAI影視部門與日升開始嘗試在OVA「量產」一年戰爭外傳的同時,1991年的電影版《機動戰士GUNDAM F91》一口氣將時代背景拉開,試圖開啟一個全新系列,但依然因為迴響不佳而無疾而終。隨後而來的是1993年的《機動戰士V GUNDAM》。
與期待「重溫初代美夢」的80年代不同,「富野GUNDAM」在今日可說已經重新獲得正面評價,其原因就在於作品本身的內涵。與重點放在「創作全新世界」的異世界三部曲不同,富野GUNDAM由於設定於同一個世界觀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宇宙世紀),因此得以反覆刻劃背景。同時富野在製作續篇時,做出了讓角色增長年齡的抉擇,從而得以讓整個世界觀帶有流動性,而成為一個開放而立體的舞台。這些作法不僅讓GUNDAM發展為一個壯大的年代紀,同時也使得富野的作品更增加了一分深沉的內省。
此時期之後的富野作品隨著問題意識的深化,轉變為「看第二次領悟到的東西會更多也更有趣」的傾向,而這當然有利有弊
另一方面,由於富野在動畫雜誌萌芽期便不斷積極發聲,再加上GUNDAM時的巨大成功,因此使得富野由悠季儼然成了日本動畫界的意見領袖。動畫·小說·作詞三管齊下的驚人創作力、引人耳目的說話神情以及直率了當的發言,更是令富野得到極高的曝光度並得到許多人的支持,以及同樣為數不少的反對聲浪。
平心而論,富野早期的談話並非都有什麼深奧的道理,富野的對外言論之所以成為今日我們所知「非得言之有物不可」的模樣,其實有三個原因。第一,GUNDAM的成功使得富野受到公眾矚目,這要求他必須正襟危坐,扮演好動畫界以及觀眾之模範,這讓他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第二,富野的高矚目度,使得許多一般新聞媒體、報章雜誌都找上門來※5,這也使得富野必然談到不少動畫創作以外的話題。第三,由於以上兩個理由,使得富野除了動畫創作的點子以外,必須去鑽研更多思想、文化、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也使得他的談話顯得與其它動畫創作者更加不同。某種角度來說,富野可說是被自己的強迫概念所束縛,不過其想法已與作品緊密結合,也可算是一種言行一致。
其實也不用想得太複雜,基本上富野監督就是個喜歡女生的大叔
1993年,時代已經於GUNDAM大紅大紫的10年前不同。宮崎駿由《魔女宅急便》一躍成為票房保證,新生代也一個接一個掘起。動畫在電視與電影上都有飛躍性發展,機器人動畫本身也不再流行所謂的真實系,甚至GUNDAM本身都發展出另一條路線。這也意味著,到80年代中期為止不僅是身為動畫主流,根本就是創造主流的富野,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了一位執導「跟不上時代動畫」的導演。
儘管如此,《V GUNDAM》依然開始製作。其原因就是當時身為大讚助商的BANDAI已經決定買下日升動畫,而開出的唯一條件就是製作GUNDAM的TV新作,而富野就在不知情的狀況中接下監督位子,也是他暌違6年的TV動畫。
《V》是一部內涵很深的作品,既是所謂「黑富野」的極致,同時也是富野在演出與主題上最純熟時期的動畫。高橋良輔曾指出,如果當時《V》能夠找到除了「NEWTYPE」以外的問題意識,那麼或許就輪不到《EVA》問世※6。
另一方面,歷經GUNDAM連作與創作上的瓶頸,已經逐漸感到精神不適的富野,面對企畫方向和作品路線的差異、贊助商的干預、製作陣的混亂等負面因素,雖然締造一定商業成績,卻還是無法達成高層寄予的過度期待※7。
更令富野絕望的是,在被摁上失敗烙印的同時,贊助商卻又依然要求自己製作來年的新GUNDAM,而且這次給的條件更加離譜。萬念俱灰的富野,只好將監督棒子交給自己推薦的今川泰宏,交出「TV GUNDAM監督」這個自身堅持了15年的位子。然後,在知道自己費盡心思做的《V》其實被拿來當作BANDAI與日升動畫談判的籌碼,而自己始終被蒙在鼓裡的事實後,富野終於崩潰,然後黯然淡出TV動畫的第一線。
富野爐火純青且遊走於正常邊緣的極限演出、逢坂浩司溫暖的角色設定、千住明沉穩而內斂的音樂,或聲優灌注靈魂的演技,都是大家千萬不可錯過《V GUNDAM》的理由
《Z》的1985年時,富野正值壯年44歲,而1994年時,他已經53歲;富野人生的巔峰期可以說都貢獻在GUNDAM系列上頭。當《V》結束時,熟人形容富野顯現出「曾未見過的疲憊模樣」,而當時有許多人都認為,富野由悠季的創作生涯大概就在此划下句點了。
(未完待續)
※1 順帶一提,富野於1982年改名為「由悠季」,其實是他覺得自己有克君命,所以聽從算命所改的。
※2 當時被找來的就是《裝甲騎兵》的高橋良輔監督。純以演出手腕來說,高橋可說不如富野許多,然而在掌握人脈以及身段輕巧上,則遠非富野所能比的。
※3 當然,栽培後進不是富野的專利,然而日升在1980~90年代的演出家最大宗為富野系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為何福田己津央監督在《SEED》時自嘲:「大家都說沒在富野監督下工作過休想當GUNDAM導演,而我就是第一個例外。」
※4 諷刺的是,在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商品就是《GUNDAM》系列。
※5 以最新作《GUNDAM Reconguista in G》來說,和一般動畫作品不同,富野新作一發表,據說超過一半的媒體都是主動排隊上門想要採訪。
※6 庵野秀明監督自身也有過類似發言。
※7 以純粹數字來看,《V》作為GUNDAM系列作品,在各方面表現就硬是比其它作品高上一截。然而在開拓幼年顧客層方面沒有達到贊助商所想要的結果,因此當年作為商品來說並不算成功。
參考文獻:
《ターンエーの癒し》(1999) 角川春樹事務所
《富野由悠季全仕事》(1999) キネマ旬報社《それがVガンダムだ》(2004) 銀河出版《ガンダム者》(2002) 講談社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原文地址:http://m.anitama.cn/article/34408df9c9a23b37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眾號:Anitama0815
合作郵箱:bd@anitama.cn
推薦閱讀:
※男生之前對lovelive零了解,但是在玩遊戲後覺得很有意思想長久玩下去,這正常嗎?
※re0和konosuba大熱是不是說明日本網文里俺tueee系已逐漸失去市場?今後則是個性系的天下?
※有什麼同人逼死官方的例子?
※日本有那些手辦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