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取消「的、地、得」的區別,你有意見嗎?

作者:毛志傑

其實,很多人包括老師在內寫文章時也分不清「的、地、得」的用法,但是,一直以來在教學中還都教育學生寫作文時要注意區分「的、地、得」,用不對還可能扣分。

那麼,分清楚「的、地、得」的用法真的很重要嗎?

我們暫且不去追溯「的、地、得」區分用法的來源,本文只是討論其存在的必要性。在討論教育問題時,我們只需要把握這麼個原則就容易發現結論,那就是:能降低教育的門檻的方法,才能有利於知識的傳播。

如果從這個方面講,取消「的、地、得」的區別就合情合理了。在1984年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制定的《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中,提倡不分「的、地」,也是基於此方面的考慮,但是並沒有強制要求。「的、地、得」的區分用法還是被沿用至今。

其實,包括我們自己寫文章,雖然對「的、地、得」的用法習以為常,但是,細細想來,也是經過了長期的磨合適應。在學習中,還有很多像「的、地、得」這樣的知識增加了我們掌握知識的難度,如果我們能下決心取消這些不太必要的知識,將更多的精力用於更有用知識的學習方面,不是更好嗎?何必糾纏於「的、地、得」的區別這樣的知識呢?

這使我想起古人在寫書法時,一篇文章中如果出現相同的字,盡量要用不同的寫法來表現的事情。比如一個「之」字,讓古代文人能發明出很多寫法。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無形中抬高了掌握知識的門檻,使知識很難普及到普通百姓身上。但是,社會的進步僅僅靠一些所謂的精英階層是很難推動發展的,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力量,確切的說是需要更多人知識的力量參與進去。

因此,在需要知識廣為傳播普及的今天,就需要我們對知識進行審視與簡化,取消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盡量降低人們學習知識的門檻和成本,讓更多的人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才是正理。

那麼,關於取消類似「的、地、得」的區別這樣一些「知識」,你有意見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學老師喜歡點名?
如何評價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嫌普通話考試太難並罵老師?
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的土木專業哪個更強?
90後創業如何面對父母的偏見?
據說現在的MBA不用考試都可以,拿錢去讀就可以了?MBA是不是有很多種哦?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