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痛苦來自「學習的太多,而能用上的太少」!
作者:毛志傑
如果追溯到人類發展的初期,人們之所以學習就是為了「應用」,這也是我們現在說的「學以致用」。在不斷的學習中,人了解了環境、學會了改變環境、知道了動物植物的習性、懂得了計算數量分配食物等等,幾乎每一項學習都是為了能夠「用得上」。生存發展的壓力和動力使得人們很樂於去學習新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決定著自己是否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們也看到,人類在知識的積累中,生活越來越富足。但是,我們也忽然發現,本應該成為「源動力」的學習,如今逐漸成為了一種「負擔」!甚至出現了考試完就」撕書「減壓的極端行為。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對人類有這麼一段描述非常形象:由於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各種努力最後的結果,往往會使努力最終走向與預期相反的方向。所以,我們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自身帶來無窮的煩惱。
如果將這段話結合到我們的教育和學習中翻譯過來,那就是:我們努力的、儘可能多的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以為更多的知識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但是,由於我們無法了解這樣努力學習後最後結果(比如學非所用、畢業即失業等等),反而使學習知識的過程給我們自身帶來了無窮的煩惱。
這是人類發展中所特有規律,在學習知識方面同樣如此。
回想我們的學習,是不是有很多「不需要學習」的知識?或許,沒有這些「知識」,我們的生活更輕鬆、更幸福。
一代文豪對數學不一定精通、畫家不一定會英語、數學家的語文方面或許是弱項、音樂人的綜合考試成績一定不會太突出……,每個人的個性天賦不同就決定了和大多數人的「不一樣」,如果硬性將我們有關部門認可的知識體系成為所有學生的必學課,學生自然不勝負荷。沒有了興趣,學習自然就是一種壓力。那麼出現學生考試完「撕書」等卸壓方式也能解釋得通了。
由此可見,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或許才是好的教育,也應該是我們教育努力的一個方向。當我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知識」,才能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使學習真正成為一種「收穫」。
(您的一次「訂閱」使我們聯繫更長久!)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中國做父母那麼累?
※為什麼北京大學要與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合併?
※室友說我半夜翻書聲音太大把她吵醒了並且威脅我說還有下次讓我再也不能在寢室好好睡覺,我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