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慈善,沒你想得那樣簡單

我們中的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捐過款,有的在校園裡,有的在公司里,有的在肯德基餐廳,從幾毛到幾百不等,反正是「獻過愛心」的。有些人還有奇怪的「證書」,比如我,在一次整理舊物時翻出一本「捐贈證書」,上面赫然記載著「蔡壘磊,於X年X月X日捐贈人民幣叄元」,上面的「叄」字歪歪扭扭,似乎是我小學時的筆跡。

其實這麼多年我幾乎沒有主動捐過款,一來,我跟他們沒交集沒感情,二來,他們沒對我有過任何直接間接的幫助,三來,捐款的渠道基本都是官方的,而我則希望把錢能直接交給受捐人本身,然而要自己去尋找靠譜的受捐人,又沒有這份精力。

拋去「紅十字會」和「各類基金會」的黑白,對於如我這般有時真心實意想幫助他人的人來講,把錢給官方機構並不甘心。因為受捐人最後感謝的肯定是官方機構而不是我,而我,最多只能拿到政府做給我的牌匾,掛在家裡欣賞?這於我毫無用處。錢是辛辛苦苦用勞動換來的,如果連句簡單的感謝也換不到,對我這種不算很富的人來講,做慈善的動力就會大大衰減。

不過,不管願不願意,我也跟大家一樣,曾經在學校和公司,都「被」捐過那麼幾次,上過「愛心功德薄」,然而,你覺得這錢真的跟你的愛心有關係?

愛心首先是個自願的事兒,「被捐」已經違反了這個基本規則,所以接下去的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兒來形容,那就是「變相徵稅」。因為扶貧的絕大部分擔子本就該壓在政府肩上,政府自身是不創造什麼財富的,它所有的財富都來自於一個個具體的公民,然後將這些財富重新調配,以保證財富的流向更加「聰明」,因此,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其實是一個財富人為重新分配的過程。

政府的稅收專項資金里是有「扶貧」這塊用途的,但如果窮人實在太多,救不過來怎麼辦?你也會說,當然應該調節每塊蛋糕的比例,救不過來就說明你把這塊蛋糕切小了,該重新切才是。但強制捐款是什麼?是在不改變每塊比例的情況下,再問你多要一塊,這一塊明著叫稅收不合適,還是叫愛心吧,你還能有點心理安慰,至少老子獻了愛心,道德優越感上來了。但你能不能選擇不獻?不能,那你這錢里就沒有一丁點兒愛心。

雖然我現在不是很窮,但以前也有很窮的時候,那個時候被迫捐款我是一百個不樂意的,那麼窮人在沒有外力脅迫的前提下,到底該不該愛心泛濫呢?

我們每個人都被教導要擁有責任感,但責任感很明顯是分層次的。如果你是一個正常人,你對最親近的人的責任感肯定是最強,然後按照關係從親到疏,責任感依次遞減。如果你足夠富裕,你完全可以愛心泛濫,這都沒問題,但如果你都沒能讓自己的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卻貿貿然獻愛心給陌生人,這是一種什麼動機?很明顯你的責任感層次有點紊亂。

窮人的愛心一般都比較少。司馬遷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基本的物質生活都還未能很好滿足,是沒有多少心情去關懷別人的。看到地震災民好可憐,看到上不起學的山村兒童好可憐,捐一塊錢吧,然後發個微博、朋友圈,點上蠟燭,附上「我為XX獻愛心」。其實那一塊錢里「惻隱之心」所佔的比例沒你想像中的那麼大,而除去那很小的一部分,剩下有一半是你在對比中得到了某種心理補償,隨後秀出了你的生活優越感與道德優越感;另一半是你跟風了,跟風和愛心你得分得清清楚楚,你是因為看到別人也在獻愛心,別人也在點蠟燭,你才不甘落後,這本質上與你雙11的衝動消費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那麼富人的愛心是不是一定就多了呢?也不一定,富也得看你富到什麼程度。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里,把人的需求分為5種: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很多富人還停留在「尊重需求」這個層面,因此,他們做慈善時通常都是敲鑼打鼓,到處嚷嚷,比如「陳游標」之流,他們富是富了,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也沒有人尊重他們,怎麼辦呢?內心寂寞啊,就送錢吧,不過這錢不能白送,領的時候得拍照,讓媒體都來,給我大肆宣傳。於是,各種頭銜紛至沓來,什麼「中國首善」之類的,甚至還有「聯合國XX」等,其實都沒什麼意義,跟自己去街上做幾塊牌子差不多。

很多窮人其實是很反感的,領了錢曝了光,還非得在長槍短炮中擠出笑容,本身心裡有的那點感激頓時當然無存,但中國人臉皮相對厚一點,只要有實惠還是願意的,在美國,就有很多流浪漢不吃這套,轉頭就走。活脫脫一副這樣的畫面:

「嗨,哥們,認識錢嗎?這可是錢啊,你不會不認識錢吧?卧槽,你還真走啊,拍個照至於嗎?錢也不要,真是傻帽。」

嚷嚷聲、動靜越大的人,往往說明他們沒那麼富,因為這本身就表明了這錢拿出去還是心疼的,有點捨不得,所以每一分錢都得搞出點動靜,哪怕拿錢換名氣,也不能虧了本,因此,這種慈善本質上就是一種商業行為,拿錢換名氣,拿名氣再換回錢。

但有些人,他們的財富已經多到足以對物質、名聲無欲無求的地步,因此,他們做慈善就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高層——追求自我實現。李嘉誠、馬雲、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等,他們做慈善從來不讓媒體高調宣傳,甚至很多人,你都不知道他做了多少慈善,比如郭鶴年。他們做慈善,真的是因為他們想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而不是單純地考慮我的慈善能換回點什麼。

2015年,扎克伯格宣布捐出自己持有的「非死不可」99%的股份,約為450億美元,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開始猜測這是一場秀,但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場「慈善陰謀」。

看吧,有多少人不啻以小人之心去猜度他的用意,因為在屌絲的眼裡,根本無法看到那個層次的人的精神世界,正應了那句話,一個眼裡有屎的人,看什麼都是屎

美國的遺產稅的確是非常厲害,將來子女能繼承一半那就算不錯了,但你別忘了,就算有一半也已經是天文數字,扎克伯格完全沒有必要全部貢獻出來,讓一個在陽光下的基金會來保管那些本完全屬於自己的私人財產,這份境界,換了你我,都做不到。

況且,如果扎克伯格、比爾蓋茨真的如此在意遺產稅,他們就不會公開反對減免遺產稅。減免遺產稅誰獲益最多?當然錢越多的減免的部分就越多,然而他們認為遺產稅的降低會進一步加強階層固化,不利於美國的未來,因此,就強烈反對。所以說,千萬不要用「生理需求」層次的思維去理解「自我實現」的層次,人家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那麼,以那個層次的眼光,他們會如何做慈善呢?

以扎克伯格為例,他的慈善都準備投向何方?

五大塊:教育、清潔能源、創業扶持、醫療健康、移民資助。縱觀這些領域,大部分都與年輕人或人類的未來有關,就近期扶持的項目來看,基本都是以解決目前人類的瓶頸和困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為目標。你會說,不對啊,做慈善不是應該大把大把撒錢給窮人嗎?給希望工程啊,給吃不起飯的人啊。

你的潛在表達就是把「慈善」等同於「劫富濟貧」,你要讓扎克伯格幫助政府實現再一次的財富再分配,讓他做一次合法的「燕子李三」。然而谷歌的創始人兼CEO——拉里佩奇卻與你的看法背道而馳。

拉里佩奇曾在TED大會上說,如果他掛了,他要把百億美元身家都捐給埃隆·馬斯克。好奇怪啊,一個百億級別的大佬要把錢捐給另一位大佬,不是應該給餓著肚子的第三世界人民嗎?為啥要給馬斯克錦上添花呢?

他認為,特斯拉做的新能源汽車與SpaceX正在做的火星移民計劃非常靠譜,把錢給能夠改變世界的人,對全人類的貢獻更大,就這麼簡單。給幾十億人每人一口粥,然後,對人類的生存現狀真的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么?這樣說也許聽上去有點殘忍,但這才是人間大愛的正確打開方式。

捐款給窮人,進行再一次的財富分配,原本是富人為了預防窮人過不下去翻身鬧革命而設下的陷阱,給你一點最低的生存保障,換取你的老實聽話,因此,以前我們看到的很多慈善,內在都不是那麼單純,骨子裡儘是一切迷惑窮人的手段。然而,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那些真正的慈善家,他們最關注的顯然是人類的未來,而不是為了更好地穩固自己的「鐵桶江山」。這就是為什麼當扎克伯格作出這一系列舉動後,比爾蓋茨說他終於不是個業餘的慈善家了的原因。

真正的慈善,沒那麼簡單,大愛無疆光有心是不夠的,得有錢,光有錢也是不夠的,還得有智慧。至於你心中想的那種「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類的捐贈,只是單純的歌詞而已。

(完,歡迎點贊和分享)

作者:蔡壘磊

天使投資人|思維工坊創始人 | 高智商協會勝寒會員 |LinkedIn專欄作者

如果你也喜歡看理性、思辨的文章,請拿起手機掃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請辯」(luojisiwei),有任何事,歡迎來後台找我。

我的新書叫:

《認知突圍: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噹噹分榜穩居前三

當人手一冊的認知書籍,你值得擁有。


推薦閱讀:

人們為何不愛捐款?
關於羅一笑事件的延伸,富人應該得到捐款嗎?
如何看待現在的網路義和團現象?有多嚴重?

TAG:慈善 | 捐款 | 被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