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們對公正的分歧從何而來:羅爾斯主義vs邊沁主義(一)

一、前言

搞學術不行,就接著搞科普吧。

這篇文章是準備高級微觀考試整理的一部分內容,關於社會選擇的。我個人其實蠻喜歡這種宏達敘事的東西,可惜沒有考到。既然已經整理過了,紙的東西馬上就丟,不如就記在這裡吧。

初級微觀課本上也會涉及到一些社會選擇的內容,一般而言,我們假設有一個社會福利函數,給定社會上所有個體的效用,那麼社會整體的效用是什麼呢?

初級課本會告訴你,有兩種主要的思路:一種是,社會整體的效用,由所有個體的效用加起來而決定的;一種是,社會整理的效用,由效用最低的那個的效用而決定的。顯然,前者不注重公平問題,只看總效用的大小,而後者非常注重公平,如果一個社會所有人都不好也不差,一個社會有的人特別好,有的人特別差,我們說前一個社會的社會效用大於後一個社會。

我們把第一種叫做功利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或者邊沁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第二種叫做羅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

用數學語言說,假設個體i的效用為U(i),社會效用為W。

那麼邊沁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w=U(1)+U(2)+……+U(i)

而羅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w=min(U(1),U(2),……,U(i)),min()是一個函數,意思是取其中最小的。

當時我的感覺是,兩種社會福利函數,是根據思想家的不同思想,提煉出來的數學形式而已。後來我才知道,這種社會福利函數,其實是在同一個大框架下,幾個關於效用假設的不同而已,如果滿足了這些假設,社會福利函數必然是這種形式。

這篇文章就是想要記述,什麼樣的假設下,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社會福利函數。由於這是一個科普類的文章,我們考慮兩個人的社會,並通過圖示的方法加以證明,用到的核心概念是無差異曲線。

我們首先將要證明,在1、社會福利函數滿足某些基本特徵;2、個人偏好是序數並且人際間不可比的時候,社會福利函數是獨裁的(阿羅不可能定理);其次我們證明,個人偏好是序數並且人際間可比的時候,社會福利函數是羅爾斯主義的;最後我們證明,個人偏好是基數,並且人際間增量可比的時候,社會福利函數是邊沁主義的

本文完全總結自Jehle和Beny的高級微觀,由於是科普向的,首先介紹一個重要概念:無差異曲線。

二、無差異曲線

我們假設對每一組商品配置,消費者都能分辨出好壞,假設存在一個效用函數,對每一組商品配置賦值,使得消費者更偏好的那組賦更大的值。

現在我們問:給你一組商品,和這組商品的效用無差異的商品組合都有哪些。

特別的,假設世界上只有x和y兩種商品,當x=3,y=3時,什麼樣的x和y與它們效用相等呢?

讓我們首先在(x,y)空間把(3,3)畫出來:

然後我們想,還有哪些點和(3,3)的效用相等?例如當x變成4的時候?顯然這取決於不同的商品類型。例如:

(1),完全替代商品。

如x等於張家饅頭,y等於李家饅頭。反正饅頭是一個味道的,我們我只關心饅頭的數量,既然(3,3)意味著我一共消費了6個饅頭,那麼張家饅頭變成4個的時候,我消費2個李家饅頭就和(3,3)一樣,也就是(4,2);同理,李家饅頭變成4個的時候,我消費2個張家饅頭也效用相等,這就是(2,4)。

換句話說,無差異曲線是一個直線。

這時候的效用函數u(x,y)=x+y

(2),完全互補商品。

如x等於左手手套,y等於右手手套。只有手套是一雙才有意義,不然多了哪一隻都是多餘的。那麼(3,3)意味著我有3雙手套。當x變成4的時候,也就是3雙手套,加一隻左手手套,這時候(4,3)的效用其實和(3,3)是相同的,因為多出來的左手手套,沒有右手手套跟它配對,對你的效用來說是0,同樣的,x變得再大,只要y還是3,這些都在(3,3)的無差異曲線上——所有y=3且和x軸平行的線上點,都和(3,3)效用相等。

那麼我們讓x保持在3,y變大呢?也是同樣的道理,(3,4)的效用和(3,3)一樣,並且所有x=3且和y軸平行的線上點,都和(3,3)效用相等。這時候無差異曲線就是一個直角:

這種奇怪的效用,其實意味著,我們成對消費兩種商品,所以我們的效用取決於數量最小的那一個商品,不然另一個商品變得再大,對我們來說是無差異的。

這時候的效用函數u(x,y)=min(x,y)

(3),無關商品。

假設我只對y感興趣,不對x感興趣,這時候x變成4,顯然效用和(3,3)是相等的。事實上,x變成任何數,都和(3,3)效用相等,也就是所有y=3且和x軸平行的線上點,都和(3,3)效用相等。那麼這和上文中完全互補的有啥區別呢?

由於我只關心y,所以y變成4的時候,我的效用就變大啦,這時候(4,3)就不在(3,3)的無差異曲線上了,而是在更高的無差異曲線上啦!所以這個無差異曲線,只有直角的一條邊:

由於我只關心y,所以效用函數u(x,y)=y

三、從個人偏好到社會偏好

讓我們回到從個人偏好到社會偏好的問題。也許你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我們把效用函數u(x,y)中的u換成w,把x和y換成u(1)和u(2)的時候,再來比較一下:

a、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

w=min(U(1),U(2),……,U(i))

b、完全互補品的效用函數:

U(x,y)=min(x,y)

這倆其實是一個東西!,所以我們的x軸變成第一個人的效用,y軸變成第二個人的效用,我們畫出一個「社會無差異曲線」,它也是一個直角!

同樣,我們看到:

a、邊沁的社會福利函數:

w=U(1)+U(2)+……+U(i)

b、完全替代品的效用函數:

u(x,y)=x+y

這倆其實是一個東西!,所以我們的x軸變成第一個人的效用,y軸變成第二個人的效用,我們畫出一個「社會無差異曲線」,它也是一條線!

所以,邊沁的社會福利函數,其實是社會認為每個人的效用是完全替代的,所以只關心總效用;而羅爾斯的社會函數,其實社會認為每個人的效用是完全互補的,所以只關心最差的人的效用。

那麼問題來了?無關商品的效用函數,對應什麼樣的社會福利函數呢?

這個效用函數是這樣的U(x,y)=y

我們轉化成社會福利函數:

W(u(1),u(2))=u(2)

也就是,社會的福利完全取決於其中某一個人的效用,而不關心其他人。

這樣的社會福利函數,就叫做獨裁。

說到這裡,我們就來到了阿羅不可能定理的世界。

四、阿羅不可能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是說,在滿足某些最基本的條件之後,一個理性的社會福利函數,必須是獨裁的。理性指的是偏好必須有完備性和傳遞性。

阿羅不可能定理對社會福利函數的最低要求有:

U:任何奇葩商品的排序都得考慮。

WP:如果所有人都認為a比b好,那麼社會也應該認為a比b好。

IIA:社會只考慮人們對a於b的偏好關係,不用關心c在哪裡,例如1和2兩個人對於a,b,c三個商品的排序,1的排序是abc,2的排序是cab,那麼社會仍然會把a排在b前面。

D:非獨裁。

而對個人偏好的要求有:

OS:偏好是序數的而非基數的

NC:人際間不可比

阿羅說,這幾個條件不可能同時成立。滿足前邊條件的理性社會偏好,必須是獨裁的。

我們來用簡單的圖示看看這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假設可以用連續的效用函數代表人們的偏好。我們還假定只有2個人。所以我們能在二維平面畫圖,也就是我的草稿紙。

就像上邊說的,獨裁的社會福利函數,是一條平行於某個軸的直線。

我們還是按照上邊的方法,先給定一個點,然後看和這個點效用相同的點在哪裡,也就是看看無差異曲線是什麼樣的。

就像上邊說的,我們想要證明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平行於某個軸的直線。

現在,我們在u1和u2的空間(橫軸代表第1個人的效用,縱軸代表第2個人的效用)上任意取一個點A。然後我們以A為原點,把這個空間分成四個部分。

我們分別看看這四個部分的點與A的關係。

第2部分:

首先看第2部分。這個部分所有的u1都比A的u1高,所以第1個人會覺得這個部分效用更高;這個部分所有的u2也都比A的u2高,所以第二個人2會覺得這個部分效用更高。既然所有人都覺得這裡更好,根據WA,社會也應該認為這裡更好,所以第2部分的所有點,都不在A的無差異曲線上,而是比A更好。

第3部分:

其次看第3部分,這個部分所有的所有的u1都比A的u1低,所以第1個人會覺得這個部分效用更低;這個部分所有的u2也都比A的u2低,所以第二個人2會覺得這個部分效用更低。既然所有人都覺得這裡更差,根據WA,社會也應該認為這裡更差,所以第2部分的所有點,都不在A的無差異曲線上,而是比A更差。

我們把更好的地方用+填滿,把更差的地方用-填滿,所以還剩下1部分和4部分。

第1部分

先來看第1部分。接下來的工作,我們要證明,這部分所有的點與A的偏好關係都相同,也就是我任取一點B(x1,x2),如果它比A好,那麼1部分所有點也都比A好,反之也反。1部分的點,要麼都比A好,要麼都比A差。

好吧,讓我們首先假設它比A好吧。

注意到這一點有一個特點:B(x1,x2),在A(u1,u2)點的左上方,也就是x1小於u1,x2大於u2

x1,u1,x2,u2,這是什麼東西?這是效用,給每個人的偏好指定的一個數。

我們知道,效用函數是為了排序,如果B比A好,那麼u(B)大於U(A),這時候我們再給U加一個正的單調變換f(),顯然f(u(B))也會大於f(u(A)),這樣也能代表B比A好。也就是效用的正變換,不改變偏好關係。

我們想要的f()是這樣的,它恰好滿足:

f(u1)=u1

f(u2)=u2

也就是對A點做一個映射,A點還是A點。

如果對B(x1,x2)點做一個映射呢,我們得到了C點,假設C(v1,v2)

下面一段可以不看,直接看下邊黑體字結論。

所以:

v1=f(x1)

v2=f(x2)

注意到1部分區域的點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

所有橫軸的點都小於u1

所有縱軸的點都大於u2.

例如B(x1,x2),就滿足這個特點,所以:

x1小於u1

x2大於u2

f()是個正單調變換,所以:

f(x1)小於f(u1)

f(x2)大於f(u2),

但是

f(x1)=v1 ,f(x2)=v2,f(u1)=u1,f(u2)=u2

所以v1和v2也滿足:

所有橫軸的點都小於u1

所有縱軸的點都大於u2.,

所以C(v1,v2)也在區域1裡邊!

上邊一堆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我們做了一個映射,這個映射下,A還是A自己,B變成了C,但是C還在區域1里!

這個映射使得:

A映射成A

B映射成C

由於映射是正的,所以映射左邊的偏好關係,應該和右邊一樣,也就是A與B的偏好關係,與A與C一樣。

這裡我們假設B比A好,那麼C也會比A好。

可以證明,我們能夠把區域1中的所有的點都映射到,因此C是任意的,也就是說,區域1中所有的點與A的關係都相同:要麼都比A好,要麼都比A差。

區域4

接下來我們來到區域4,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證明,區域4中的所有點,要麼都比A好,要麼都比A差。

區域1與區域4的關係

那麼究竟1和4里的點,比A好還是比A差呢?

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的一點是,如果1里的點都比A好,那麼4里的點一定比A差,反之也反。

我們為什麼會知道這個?

我們首先假設1里的點比A好,那麼取一點B(u1-1,u2+1),也比A(u1,u2)好。

我們再來一個正的變換,我們給所有的橫坐標加1,給所有縱坐標減1,也就是去右下方。這個變換仍然是正的,所以仍然不改變偏好關係。

這時候B(u1-1,u2+1)變成了什麼?去了右下方,變成了(u1,u2),也就是A。

這時候A(u1,u2)變成了什麼?變成了(u1+1,u2-1),這一點c(u1+1,u2-1)在哪裡?從A出發,去了右下方,也就是到了區域4。

所以我們這個變換:

B映射成了A

A映射成了C,

左邊的偏好和右邊的偏好一樣。

所以B比A好,那麼A比C好。

而C是區域4里的點,所以A比區域4里所有的點都好。

這樣我們就證明了,如果區域1里的所有點都比A好,那麼區域4里的所有點都比A差。

同理,如果區域4里的所有點都比A好,那麼區域1里的所有點都比A差。

現在我們可以用+和-補完這四個區域了,以前它是這樣的:

現在我們有兩種補完方式:

1、我們把1用+補完,那麼4就得是-,所以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我們得到了一個平行於橫坐標的無差異曲線。

也就是,社會福利無論第1個人效用怎麼變,都不變,第1人無關緊要,第2個人是社會全部關心的。

W(u(1),u(2))=u(2)

第2個人是獨裁者!

2、我們把1用-補完,那麼4就得是+,所以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我們得到了一個平行於縱坐標的無差異曲線。

也就是,社會福利無論第2個人效用怎麼變,都不變,第2人無關緊要,第1個人是社會全部關心的。

W(u(1),u(2))=u(1)

第1個人是獨裁者!

所以說,無論我們怎麼填充,要麼第一個人是獨裁者,要麼第二個人是獨裁者!

這就是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悲觀結論。

我們有各種方法放鬆阿羅不可能定理的假設,以得到不那麼悲觀的結論。

其中我們所普遍關心的,是放鬆了對個人偏好的假設。

回憶一下,阿羅不可能定理對個人偏好的假設有兩個:

OS:偏好是序數的而非基數的

NC:人際間不可比

我們可以做兩個變化:

1:

OS:偏好是序數的而非基數的

NC:人際間可比(共同正變換不改變社會排序)

這樣我們就會得到羅爾斯的社會福利函數。

2:

CS:偏好是基數的

IC:人際間增量可比(共同的仿射變換不改變社會排序)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邊沁的社會福利函數。

由於我要睡覺了,就在下一篇文章寫這部分吧。


推薦閱讀:

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識別真假貧困生?
如何看待【2015年中國大學生電動方程式汽車大賽】中裁判取消效率分數的做法?
醫生應該為暴君治病嗎?
政府機構、國企黑暗,私企更公平嗎?

TAG:经济学 | 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