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陳氏太極拳論節錄(一)

本來陳氏拳論的翻譯工作應該在楊氏經典拳論之後,因為本人確實推崇武氏、楊氏拳家的理論。但是因為常被反覆質問陳氏究竟是不是太極拳,其拳法的指導思想是否符合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這裡我要說明兩點,第一,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並非為太極拳專論,而是用太極的理論來論拳,剛好被武氏見到覺得與自己所練拳法「不謀而合」,拿來作為自身拳法的指導理論;第二,描述拳法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既可以用易經的語言解釋,也可以用物理學的概念解釋,也可以用八股文來解釋,也可以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重要的是看道理是否一致。

閑言少敘,大家坐好扶穩,陳氏拳的理論來了。

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獨孤逸風直譯:拳就是權衡輕重那個權,能夠稱量外物知道它的輕重。拳的道理,植根於太極(陰陽變化),形式不外乎兩拳(陰陽權衡)。並且人的身體,渾身上下都是太極,也就是說渾身上下都可以是拳(陰陽權衡),不能僅僅把手握成拳視為拳。

[1]拳者,權也:這是我所見太極拳論中最精闢的論斷,沒有之一。如題圖所示,古人在一根槓桿上安裝吊繩作為支點,一端掛上重物,另一端掛上砝碼或秤錘,就可以稱量物體的重量。古代人稱它「權衡」或「衡器」。由於稱重量時,秤錘和秤桿要合在一起使用,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做「權衡」。陳氏拳法把拳看成什麼?稱量對手的砝碼。真·四兩撥千斤。

[2]渾身上下都是拳:既然太極是中正無偏陰陽平衡的,同時又無處不在。那麼拳也不能僅僅認為手握成拳才是拳,身體如何不能稱量對手?從哪裡來就在哪裡響應,不先不後,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沾連粘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帖,中權後勁,虛籠詐誘,只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實中有虛,人己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

不遮不架,不頂不延(遲也),不軟不硬,不脫不沾。突如其來,人莫知所以其然,只覺如風催倒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

試一形容,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窺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再難得!一點靈境,為君指出。

獨孤逸風直譯:做到沾連粘隨,必須精神集中,一方面要虛靈,更要有整重。(接觸)非常的妥帖合適,過程中要判斷輕重然後施展勁力,無論是虛虛的攏住還是突然的誘騙,都是為了那一轉來服務的。一旦掌握了脈絡和形勢,如轉動的門軸一樣順暢沒有難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通過對手的狀態來調整自己,不能讓對手掌握自己的機勢和關鍵。

不去遮擋和格架,不頂抗不拖延(遲緩),不軟不硬,不脫離也不緊握。好像突然就被發放了,對手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只感到好像被風催逼得跌倒翻滾一樣,這樣的絕妙境界和感受很難用語言來描述。

我試著形容一下,好像手裡有砝碼一樣,該輕的時候輕,沒有絲毫偏差,該重的時候重,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要看到對手有來的趨勢才能引進,擊發進攻的時機由我來掌握,引進來要聽勁真切,擊發出去的時候要脆快神速。一個是看對方的趨勢,一個是看對方的缺陷,對手有缺陷可以進攻的時候,一定要攻進去,否則失去機會恐怕就難再得了。這一點感受和體會,為你指出來。

[1]熨帖:舒服,妥帖。

[2]只為一轉:這一轉是形勢轉化的轉,也是攻守轉換的轉。好像用桿秤稱量物品,尋找平衡的那個時刻,過了刻度秤桿就低垂,沒到位置秤桿就高高上揚,攻防轉換也是如此。

[3]轉關:以轉動控制開合的機軸。宋·沉括《夢溪筆談·器用》:「余曾見一玉臂釵,兩頭施轉關,可以屈伸,合之令圓,僅於無縫,為九龍繞之,功侔鬼神。」

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斗榫,細心揣摩,真積力久,升堂入室。

獨孤逸風直譯:輕的時候像楊絮那麼輕,堅硬的時候好像金屬一樣;像老虎一樣威猛,像鷹飛一樣迅疾。動如流水,靜如山嶽。前進時對手來不及察覺,後退時對手感覺不出有多快。理法精密嚴謹,細密又有條理。這個道理放開來可以遍滿天地四方,收納時可以藏在很小的地方。大至無所不包,小至微乎其微。中和元氣隨著意指揮,意向著哪裡,全部精神都貫注到哪裡。

變化起來好像龍一樣,令對手不能夠猜測,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就是真訣。中正無偏,沒有過度和不及,在內能得修身養性,在外可以制服強敵。隨時能做到恰當的應變,是因為平素功夫積累多有富裕。既不接近,也不遠離,不緊握著,也不脫開,如榫鉚結構一般嚴絲合縫,細心去揣摩,誠心積累長期努力,就能從門外進入門內了。

[1]條理縷析:細密而有條理。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說經之書甚多,以及文集說部,皆有可采。竊欲析縷分條,加以翦截。」

[2]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宋·朱熹《四書集注·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德焉,則終身受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3]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下賢》「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莫知其門,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之謂至貴。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師,去其帝王之色,則近可得之矣。」

[4]中和元氣:道教語,指元氣。《太平經·和三氣興帝王法》:「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n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虛詞》之四:「中和煉九氣,甲子謝三元。」

[5]變化猶龍,人莫能測:《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6]運用在心:元·脫脫等《宋史·岳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7]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宋·朱熹《中庸章句》題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8]真積力久:《荀子·勸學》「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9]升堂入室:先秦·孔子《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獨孤逸風2016年6月15日第一版

本人原創,嚴禁轉載,特此聲明。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武打動作設計能體現出一個武術指導的功底?
一直在堅持練習中國傳統武術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馬伽術的踢法為什麼看起來和其他拳種的踢法的明顯不一樣?特點及要領是什麼?

TAG:太极拳 | 功夫 | 武术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