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拋棄巴列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

伊朗曾作為美國的盟友,一度輝煌,世人稱之為「波斯灣的憲兵」。其國家元首巴列維國王亦是美國人民的好朋友,直至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和夫人在德黑蘭的晚宴上還盛讚巴列維:「由於巴列維國王的偉大領導……我們跟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如此親密的關係,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能讓我如此深懷感激。」

可就在一年之後,卡特便翻臉不認人,不僅主動策劃巴列維的流亡,在面對巴列維個人的入國(進入美國)申請時亦是百般阻撓,「哥們義氣」全無。

卡特政府的此番作為,一方面引發了後世之人對於國際政治中道德與利益的大討論。巴列維的流亡生涯被很多人用來論證國際政治中的殘酷:沒有友誼,沒有道德,只有利益。另一方面,巴列維醉心於改革反被革去了自己政權的「命」,亦是經久不衰的大問題。

對於巴列維倒台的各種討論,無論是從國內政治、社會文化出發,還是從卡特政府的人權外交推進,都留給後人許多看問題的角度。然而,事實真的這麼複雜嗎?當美國拋棄巴列維的時候,它真的有考慮這麼多嗎?

當我們重構歷史的片段,反而可以發現最為簡單的歷史事實,巴列維政權被推翻的邏輯遠比想像的更簡單。對美國來說,巴列維本身就是實現美國利益的「一枚棋子」:既然沒有利用價值了,自然可以隨時拋棄。

事實上,早在1953年,當美國推翻擁有自我意識的摩薩台政權,轉而扶植巴列維上台的時候,就已經為這個政權的悲劇打下了伏筆。同時,巴列維亦知自己得國不正,沒有民意的基礎,便想用改革來收買民意,鞏固政權。縱觀巴列維的執政,一直都在美國利益與伊朗民族主義之間搖擺。

1、美帝與石油

美國要伊朗做什麼?第一,遏制蘇聯;第二,保證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利益。對於第一個要求,巴列維完成得很好。但是,對於第二點,巴列維則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巴列維深知自己回到伊朗完全是美國一手扶植的結果。他不會忘記,就在幾年前,其父親禮薩汗因交友不慎(親德)而被西方列強逐出家門。這一次,巴列維吸取了教訓,完全站在美國的一邊,徹底依賴美國的政策。即便是在事關伊朗國家經濟命脈的石油問題上,巴列維也從不說「不」,即便有意見也引而不發,至少在其上位最初的幾年都是這樣。

1954年,美國國務卿特使設計了一個意在徹底掌控伊朗石油利潤的方案。方案規劃,以美英兩國的石油財團為主導組建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由英伊公司、阿美石油、殼牌等9家西方石油公司組成。

伊朗政府作為名義上的僱主,僅可僱傭這些財團開採伊朗石油,並按利潤五五分成。表面上看,這項協議還算公平,至少伊朗能從石油利潤中分一杯羹。美國對此也洋洋自得,認為此舉已為巴列維謀求到了利益的最大化。殊不知,巴列維本人並不滿足於此。

當時的美國並沒有注意到二戰後全球興起的民族主義熱潮。在這股熱潮下,許多國家趕跑了本國的西方殖民者,實現民族解放與獨立。巴列維本人亦是這股熱潮的擁護者。

作為一國領袖,巴列維首先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巴列維在任期間甚至舉辦了波斯帝國成立2500年的慶典。作為一個波斯人,他深感驕傲。然而在伊朗民眾眼中,無論他如何高調宣示波斯人的偉大,也改變不了他是美國所扶植起來的傀儡的事實。

這就陷入了一種困境:巴列維越是想擺脫自身「傀儡」的形象,就越要宣揚民族主義;而宣揚民族主義,則會衝擊美國在伊朗的利益,巴列維越是標榜自身的民族主義者形象,就越是會站在美國的對立面上。

所謂,民族與美帝,不可兼得。1970年代巴列維在海灣國家發起的石油危機之中,其表現更是將此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

2、傀儡與石油

自1954年以來,依靠石油資源與美國的一攬子援助,伊朗的國力迅速增強。既充實了巴列維的腰包,也鞏固了巴列維的權力。在坐實了國王寶座之後,巴列維的民族主義意識便開始覺醒。

1957年,巴列維出台了第一部石油法案,鼓勵外國投資者參與伊朗石油的項目開發,並宣布新的稅收政策,將石油國際財團的所得稅由50%逐年提高到85%,壓縮外資的利潤空間。這實質上是將1954年五五分成的協議,轉變為了二八分成,伊朗政府拿大頭。

1973年,巴列維趁美國新敗於越南,國力孱弱之際,借沙特等阿拉伯國家發動的石油禁運,順勢哄抬油價。在德黑蘭的歐佩克石油部長會議上,伊朗堅持要將油價提升到11.65美元/桶,超過了沙特8美元/桶的預案,令美國大為惱怒。

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視之為趁火打劫的行為,並致信指責巴列維,認為其哄抬價格會導致世界經濟的災難,要求巴列維撤銷原定方案。而巴列維則一方面以加大對美國軍火購買力度為餌,向美國保證會有石油上賺的錢採購美國的武器,另一方面以石油緊缺性為由堅持提價。

這既得罪了美國政府,也使得美國大財團們極為不滿。

當時在伊朗協助巴列維處理金融問題的洛克菲勒在回議錄中這樣寫道:「巴列維國王彷彿認為,只要他相信某件事,那件事就會自動成為一種現實。我坐在那裡一邊聽他描繪自己對伊朗帝國重新恢復遠古時期波斯人之輝煌的驚人設想,一邊腦海里出現了「狂妄自大」一詞。

他似乎並不關心石油價格的上漲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混亂,更不用說在乎自己那肆無忌憚的提議會產生什麼後果了。幾天後,我在德黑蘭與理查德·赫爾姆斯大使討論了情況。迪克剛剛離開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職位,最近才就任,他感覺伊朗人的確趾高氣昂。」

巴列維此時並沒有意識到,他的民族主義情結正將他推入滅亡的深淵。他所推動的一系列民族主義政策,不僅令美國不滿,亦啟蒙了伊朗民眾,使得1978開始的革命風潮比以往更加劇烈,更加不可收拾。

總結

巴列維的政權建立在外部勢力支持的基礎之上,原本就是無源之水。巴列維想要通過渲染民族主義情緒,實施民族主義政策,以獲取民心,鞏固自身的執政基礎。然而,他的民族主義行徑卻將自己政權的唯一支持者——美國——推向了對立面。石油國有化、哄抬石油價格,使美國逐漸喪失了對維繫巴列維政權的興趣。

據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回憶,當時還是青年外交官的他,就親歷了美國放棄巴列維的一幕:「1978年2月,抗議運動已經席捲全國。1978年的3月21日是伊朗的新年,每年這一天所有的外國使節都要到伊朗王宮給巴列維國王拜年,時任中國大使焦若愚和時任美國大使沙利文正好站在一起,我就站在焦大使的身後給他們兩人做翻譯。

正當巴列維國王從遠處向我們走來的時候,沙利文突然對焦若愚大使說:「這個國家缺少領袖!」我把這句話翻譯給焦大使,焦大使一聽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他:「您是不是指的這個人?」他說:「是的。」實際上,美國人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對巴列維喪失信心了。」

當伊朗國內發生暴亂正酣,美國卻與遠在法國的霍梅尼達成協議,同時收買伊朗軍隊將領,給政府高層開空頭支票,再派沙利文「誘騙」巴列維放棄抵抗,流亡海外。

這一切就像順水推舟,而後水到渠成。巴列維在回憶錄中說:「我像一隻死耗子一樣被美國扔出了伊朗。」

美國可因石油國有化推翻摩薩台,那麼就同樣可以為了石油利益廢掉巴列維。只是,美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可以忽悠對手,對方亦可以對你欺詐。

霍梅尼回國後,趕走了美國支持的政府總理,驅逐了美國顧問,關閉了美國駐伊朗的情報基地,徹底走向了美國的對立面。這時候卡特倒是又想起巴列維的好,可惜已經太晚了。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weixin.qq.com/r/r0N0b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伊朗地緣格局 | 世界上唯一成功的山地文明
怎麼評價內賈德寫給川普的信?
去了以色列,還能去伊朗嗎?去了伊朗,還能去美國嗎?
波斯語是種怎樣的語言?
中國伊朗海軍在霍爾木茲海峽舉行聯合軍演有何用意?

TAG:中东历史 |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