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也談聖經故事入選語文教材

前些日子看到梅華龍所寫的《聖經創世故事進入語文課本,是福是禍?》一文,第一反應是非常驚訝,因為感覺國內的語文教材對內容的審核非常嚴格,對涉及宗教的文本在選擇的時候更是尤為慎重,所以去搜索了一下相關新聞。其中人民網是這樣報導的:

據6月1日消息,記者從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了解到,2002年,北京教科院組織編寫的京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在教材第13冊神話單元課後練習題中收錄了練習材料「上帝創造宇宙」。2015年底,北京教科院組織專家對該語文教材進行修訂時,已將上述材料刪除,2016年秋季開學使用修訂後的教材。

從新聞上看,早在2002年語文教材里就引入了聖經創世故事,不過是以課後練習題的形式出現,所以並沒有得到什麼關注。而2015年底的時候又在修訂教材的時候刪去了,也就是說2016年這個夏季是最後使用這本教材的時間,在這個時候除了這麼個新聞,總有一種陰謀論的感覺。不過本人並不是陰謀論者,大概只是巧合吧:也許是某個比較敏感的家長偶然提起興趣關注一下孩子的課本,結果通讀了一邊之後發現居然還有聖經創世故事,於是一怒之下捅了出去。

然後我們再看看引用的材料是什麼樣子的:

上面這個圖片不是很清楚,不過字還是能將就看清楚的。熟悉聖經幾個中譯本的讀者可以看出,這段創世故事並不是嚴格的聖經翻譯,而是添加了很多理解的成分。比如第一句「太初,上帝創造宇宙」,宇宙的原文是「天和地」,為了強調「信達雅」中的信,這種概念的轉換在聖經的翻譯中是極力避免的。另外是這段材料出處《世界文學名著選讀》,可以看出這段文字是以「文學名著」這一身份出現的。毫無疑問,聖經可以說是一部文學名著,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學研究價值。所以對於文學名著來說,文學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對一些生澀的詞句進行改寫並且修改一些概念使得更易於一般讀者理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由於沒能拿到這本書,找不到確切的譯者,所以暫且只能這樣推測。也因為是作為文學作品出現的,並沒有什麼宗教含義。

說起來,每次語文教材改版或者修訂都會引來非常大的關注,這也是因為語文學科本身的特殊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學理解。對於語文教材里放什麼課文,放多少課文,放不放魯迅的課文,放多少古文,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一套自己的理論。但也就語文學科會這樣,你看數學物理化學也時不時修訂一下,從來都沒有社會層面的廣範圍討論,還不是因為一畢業之後除了在語文課上學到的一些課文還記的名字其他的學科統統都還給老師了。就比如今天語文高考,作文題目一出之後微博肯定有大量的討論,又到了各大段子手忙碌的時節,畢竟數學題不是人人都會做,文章可是人人都會寫。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聖經可不可以入選語文教材這個話題,我的看法很寬容。我覺得對於語文教材來說,放什麼課文問題都不大,因為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語文考試,都不會出教材里出現過的材料。語文教學的內容很多,其中一項核心內容是教會學生如何對一段文本材料進行基本合理的閱讀理解,而培養這個能力並不挑文本。有些網友所想的「語文課本里引入宗教材料會不會有傳教的嫌疑」,這個關鍵在於老師怎麼教學。同樣一篇課文,不同老師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不過我相信每個合格的語文老師都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讓學生在讀完一段文本之後可以理解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以及基於理解文本內容回答相關的問題。況且,不管引入什麼宗教典籍,終究還是以「神話故事」的題材出現。梅華龍的文章探討了如何理解「神話故事」,但是我覺得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假的,編出來的,像小說電影一樣」。所以說教材課本里一直都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真的有人相信存在這麼個怪物嗎?

所以,這件事情也並沒有引起太多風浪,正如本來應當的那樣。

——————————————————————

註:本專欄即日起將與微信公眾號「猶太與以色列通訊社」同時更新。

「猶太與以色列通訊社」是我們北大07級希伯來語班三位室友一起玩的公眾號,剛剛起步。畢業五年了,現在我們在不同的行業深造、工作,但我們共同的心愿是跟大家分享關於以色列、猶太的知識和信息。我們力爭專業、理性、客觀、有趣、有用。

我們三個人分別是:聖經研究、古代中東歷史與語言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北大希伯來語學士,哈佛碩士、博士在讀;曾在以學習半年)、某大型國家通訊社國際記者(北大希伯來語學士、清華新傳碩士;即將駐以色列)、互聯網從業人員(北大希伯來語學士、碩士,曾赴以色列留學一年)。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亞當和夏娃會得救么?
基督徒會如何在佛教信仰者面前辯說真理?
這段新聞中奧巴馬禱告的是《聖經》中的哪一段?
holy bible中的bible為什麼有賄賂的意思,不應該是個很神聖的單詞嗎?

TAG:圣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