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佛學概論

t.cn/8FxsZ0Y (二維碼自動識別)

目  錄

第一章 量子佛學概論001

第二章 揭開世界本質的雙縫075

第三章 如何證明電子是無處不在的087

第四章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095

第五章 命運真的存在嗎107

第六章 如何入定129

第七章 如何明心見性139

第八章 如何悟道(一、二)151

第九章 科學禪定問答錄177

第十章 量子佛學問答錄217

序 言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綜合其所有底蘊,大部分內容都受到佛學直接及深刻的影響。其原因卻很簡單:古代佛學文化(甚至直至近代文化)都是由社會高階層的王公大臣、大賢哲、大學士和大詩人所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因為他們——包括皇帝(梁武帝、清朝歷代皇室)、大臣、賢哲、詩人們做學問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證悟佛學真義——實相,所以佛學及其思想才會融入到幾乎所有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例如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和諸多其他古典文學作品等等。

為什麼人們會那麼熱衷於研究佛學呢?為什麼在1600年前,前秦苻堅建元十八年(382年)遣呂光不惜派十萬精兵去西域,以消滅龜茲等國作為代價,目的只為請一位高僧——鳩摩羅什到中原弘揚佛法呢?

答案是:縱觀歷史,不但是在1600年之前,而且歷朝歷代的文化史均證明,世界上最神奇、最奧妙、最不可思議、對人生幫助最大的學問就是佛學。因為它不但可以讓那些理解它的人解脫世間一切苦的束縛,而且它還超越一切宗教和知識,告訴我們人活著的終極意義和生命、宇宙的真相(實相)。

然而,自古以來,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的局限性,能夠真正證悟佛學真義者極為少見。

今天,在科學技術、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世界是可以自由往來的,各種文化是完全開放的。最為關鍵的是,在過去的100年中,人類創建出的量子力學帶給世人了一個無法相信、甚至不願意去相信的結果:組成世界物質的基本單位——光子、電子等——都是波粒二象性的。波粒二象性的意思是,世界中的一切物質——山河大地、太陽星系、你我眾生、時間與空間、想法和念頭——都是被意識創造出來的。這個科研成果也直接透徹地證實了佛學的核心奧義:實相無相——一切皆是心生幻相。因此,今天的量子力學讓人們擁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直接透視佛學真義(實相)的全新方式!

本書將以今日之科學方式——量子佛學方式,以最清晰、最有力的視角,透視實相,從而頓悟佛學奧義。

相信在閱讀過本書後,你就會對佛學有一個超越邏輯思辨的全新認識。它必將帶給你對生命宇宙的全新認識和更加積極快樂的人生。

本書第一章為量子佛學概論,主要論述如何通過量子力學方式透視佛學真義,從而徹悟生命宇宙的真相(實相);第二、三章論述的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物質是如何因心而有的;第四章論述的是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第五章論述的是命運的本質以及如何改變命運;第六、七、八章論述的是如何入定、如何明心見性、如何證悟實相;第九章是關於如何科學修入禪定的問答錄;第十章是如何通過量子佛學方式證悟佛學實相的問答錄。

第 一 章 量子佛學概論

前 言

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證明,世界上最神奇、最奧妙、最不可思議、對人生幫助最大的學問就是佛學。佛學不但可以讓理解它的人解脫世間一切苦的束縛,而且它還超越一切宗教和知識,告訴我們人活著的終極意義和生命、宇宙的真相(實相)——對人生及宇宙的終極認識。

自古以來,上至帝王臣子,下至賢哲文豪、商賈漁樵,皆以習悟佛學真義為人生的終極學問。因此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中,佛學思想是深入到皇宮內院、文豪墨客,直至平民百姓的各個社會階層中的。在包括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在內的古代經典文學和民俗俚語中,你幾乎處處都可以找得到佛學文化及其衍生出的禪的影子。因此,佛學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之中,且已深入骨髓之中的文化。

當你潛心探究佛學真義,你會發現佛學不但是科學的,而且還是以積極方式融入社會和造福人類的大學問、大智慧。可是,為什麼自古證悟佛學真義者極為少見呢?簡單來講,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佛經自古都是由擁有極高修養的賢哲所譯,因此能夠理解佛學真義者,必須要以高等層次的文化知識為基礎。然而,由於古代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絕大部分人甚至都不識字,因此,真正有能力去理悟佛學真義者,只限於那些人數不及千分之一的秀才舉人們。

第二,佛學真義即為實相,實相是十分難以表達和十分難理解的。因此,自古以來,即便是悟了道的高僧大德,不是什麼也不說,就是說一些你永遠猜不透的話。例如: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和趙州茶,讓許多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懂你不懂,所以他怎麼說你也不懂,只有自己了義才行。

另外,不但是古代,就算在今天,人們最感興趣的仍然是神奇奧秘的事情。這就讓許許多多有文化知識和能力的佛學研修者,很容易抓住「空拳誑小兒,黃葉止兒啼」的法相內容和禪語不放,一旦迷而不悟,反而離證悟佛學真義越來越遠。恰如一位大德所說:「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

從古至今,佛學為廣度眾生應機善誘地設置出了種種譬喻和方便假說,許多人因此執著在法相中,難以透過重重迷霧像佛祖那樣用禪定去證悟實相。

因此,如果不能真正明晰修證佛學之路,就如一位大德所說「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斷妄求真之輩,滔滔滾滾,如過江之鯽也」,以至蒼老暮年之時,終無所獲。

第三,「以戒為定基,因定而生慧」。若離開禪定實修,只是用邏輯思辨方式去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和「四大皆空」,是很難讓人悟到佛學真義(實相)的。

盲目信奉的人多,真正理解的人少,這是佛學自古及今的客觀事實。也許你會問:既然長期以來能夠理解佛學真義者如此之少,那麼為什麼佛學思想還會廣為傳播利益一切眾生呢?

原因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修證佛學和弘揚佛法的總原則是「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自古以來那些不識字的人們都在被八萬四千方便法門所度。所以應機而生的方便法門才會在古代廣為流行,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也是佛學得以廣度眾生和發揚光大的根本所在。

雖然各種制約使得真正理解佛學真義者極少,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從來沒有放棄對佛學的研究與傳播,而且產生了諸如六祖惠能、智者大師、憨山大師等高僧大德。他們不但自己努力證悟佛學,而且努力傳播、隨機教化、幫助更多的人理解佛學真義,為佛法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卓越貢獻。

時代不斷進步,條件不斷具足。古人交通用千里馬,今人用汽車、飛機。那麼,今天我們又該以何種方式更快、更準確地證悟佛學真義呢?與古人相比,今天的世界有兩個與理解佛學密切相關的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得理解佛學真義成了很容易的事情。

第一,雖然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但實際上,由於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直到最近三十年,才讓擁有與古代秀才舉人同等學識者(大學生、碩士、博士等)在社會中不再成為少數。因此,現在凡是有意了解佛學真義者,不應只滿足於方便說法,皆應以理解佛學中的最高義「空」為目標。就是說,今天的我們應該去學習佛學中論述最高義「空」的經(了義經),這些佛經包括《圓覺經》《楞嚴經》《金剛經》和《心經》等。

第二,一百年來,以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薛定諤、海森堡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創建發展出了新物理學——量子力學。它不但直接導致了今天幾乎所有科學技術的發明,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量子力學讓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物理科學家們都不願意正式談論它對世界本質認識的影響(例如愛因斯坦曾尖銳批評道:「我不看月亮時,難道月亮就不存在嗎?」就是說,因為量子力學太過違背常識,讓當初重要參與者之一的愛因斯坦後來極力反對「哥本哈根詮釋」——對量子世界的解釋)。原因是,在量子力學出現之前,科學家們都是在以「物質為實有」的基礎上去研究各種自然物理現象,然而當量子力學出現以後卻證明:組成世界物質的基本粒子——光子、電子、質子等——都是「波粒二象性」的。波粒二象性帶給人們的結果是:光子、電子、質子等都是因意識而存在的。就是說,一切物質皆是因心而生的,即是「空」的。佛學中的「空」不是指「沒有」,也不是「有」,而是指「幻有」的意思(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因此,清楚地說,量子力學以無可辯駁的科學事實,徹底顛覆了人們對世界和生命本質的認識,直接、透徹地印證了佛學實相。

量子力學讓我們擁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能夠實際檢測到的、眼見為實的全新方式直接透視和證悟佛學真義(實相)。

在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今天,以量子力學的全新方式透視佛學真義,是古人所望塵莫及的,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巨大便利,也是修證佛學的一次卓越的、劃時代的創新!

為了明白我們應該如何以量子佛學方式透視實相,下面我們先看什麼是佛學。

第一節 什麼是佛學

為了清楚佛學是什麼,我們先看什麼是佛?或者說,佛與眾生的區別是什麼?

一、什麼是佛

最有資格定義佛的,當然是佛祖釋迦牟尼。因此,我們看在佛經中是如何定義佛的。

《楞嚴經》卷一:「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凈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簡釋上文:佛祖將手臂垂下問阿難:你看我的手臂是正的,還是倒的?

阿難:世間一般人們認為這是倒的。

佛祖:那麼什麼是正的呢?

阿難:您將手臂上指於空,就是正的。

佛祖將手臂上舉於空說:用我手臂的正與倒來做比喻,成佛就如同是「正」的手臂,眾生就如同是「倒」的手臂,你仔細想想,為什麼眾生會是「倒」的呢?

關於眾生為什麼是顛倒的,佛祖在佛經中有三處非常清楚的論述。第一處是佛祖繼續回答阿難有關手臂正倒問題時說的:

《楞嚴經》卷一:「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簡釋上文:這時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地望著佛,不知自己為什麼是「顛倒」的。

佛祖哀憫大眾說:「包括外在的山河虛空大地和由物質組成的肉身,以及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組成的妄想心都只是『真心』中所顯現出的幻相、假象。凡是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就是正遍知的『佛』。凡是認為由六根組成的肉身之中的妄想心是自己『真心』的人就是迷惑的眾生。這個道理就如同是我無論手臂指向上,還是指向下,對於手臂的本身來說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一樣,佛身與眾生之身都是一樣的。而佛之所以是覺悟的佛,是因為佛認識到了色身、妄想心都是真心中生起的幻相,眾生之所以是顛倒的眾生,就是認為自己的那個妄想心就是真心。這種認為妄想心為真心的認識,就像是認為一個水泡是整個大海一樣的愚昧。」

第二處是佛祖回答為什麼許多修行的眾生不能成佛時說的,如下:

《楞嚴經》卷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簡釋上文:恆久以來的一切修行眾生,之所以沒有獲得解脫一切苦的大智慧,就是因為他們對「真心是什麼」所持有的「顛倒認識」。眾生顛倒的認識是:他們認為由眼耳鼻舌身意組成的攀緣心是自己的真心自性。在這樣的錯誤認識下,即便他們修行幾百萬年,就像是煮沙欲成飯一樣,永遠無法獲得證悟。正確的認識是,本心是生出一切山河大地、肉身和攀緣心的那個東西。在這樣的錯誤認識下——認妄心為真心,雖然他們每天都在修行,但最終都得不到大智慧,也無法獲得徹底解脫。

第三處是佛祖在《圓覺經》中回答文殊師利菩薩時說的:

《圓覺經》:「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簡釋上文:一切已經證悟成佛的人,修行成佛的次第方法都以「圓照方式」證悟到了實相,從而永遠斷除了錯誤的認識而成佛。這個錯誤的、或者說眾生顛倒的認識是什麼?

答案:眾生錯誤地認為由四大(地水火風)組成的肉身是自己實有的「真身」,由眼耳鼻舌身意組成的妄想心是自己實有的「真心」。這樣的錯誤認識,就像是一個人眼睛患了眼蒙病,看到虛空中升起的幻華和天空出現第二個月亮一樣地認假為真。

在佛經中,關於病眼見空華和妄見第二月的比喻出現的次數很多,因此需要解釋一下。

所謂病眼見空華,就比如說,有一個人眼睛患了眼蒙病,看到虛空中升起了種種影像,他所看到的幻相與虛空無關,與眼睛無關,根本上是眼蒙病導致的。同樣道理,對由於眼睛看到天空中出現第二個月亮的幻影,也與月亮無關,與眼睛無關,根本上是眼睛患了眼蒙病導致的。佛祖用這兩個比喻要表達的意思是:山河大地、四大色身、妄想心都有如是「病眼見空華、虛空顯二月」一樣。

有關不顛倒即成佛的論述,有兩首大德禪詩可作借鑒(見圖1-1),如下: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半夜起來賊咬狗,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陽溝踏在腳裡頭。

既然成佛如此簡單,那麼千千萬萬學佛的人難道就認識不到呢?難道不顛倒就這麼難嗎?下面引用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在《擔板漢歌並引》中的一段話來說明原因:

「徑山法窟,自大慧中興臨濟之道,相續慧命,代不乏人。近來禪門寥落絕響,久矣。頃一時參究之士,坐滿山中,至有一念瞥地,當體現前,得大自在者。惜乎!坐在潔白地上,不肯放舍,以為奇特,不知反成法礙也。教中名為所知障。所以古德云:『直饒做到寒潭皎月,靜夜鐘聲,隨叩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所謂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名抱守竿頭,靜沉死水,尚不許坐住,況有未到瞥地,偶得電光三昧,便以為得,弄識神影子者乎。此參禪者得少為足,古今之通病也。」

借用上文中「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來說明眾生不顛倒之難。(以下內容太過犀利,暫不理解者,可略過)一般世人學佛和入佛門是很簡單的,因為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作為接引之路。然而,要想證悟到實相門,就必須要捨棄當初學習到的八萬四千方便法門中的法相內容。例如,天人、阿修羅、地獄天堂、菩薩羅漢,以及四禪八定中描述的種種神奇境界和種種所謂神通的現象,因為這些內容都是暫立方便之說!然而所有人學佛的緣起,都是從這些方便門入進來的。因此學佛很簡單,但要悟道卻是極難的事情。用個比喻說,難就難在,當盤子髒了,可以用清水洗;當衣服髒了,可以用清水洗;可是當清水髒了,我們拿什麼來「洗水」呢?清楚地說,方便法門度盡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門門皆度門門人,其功德無量!然而,要想真正證悟實相,就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方便法門中所述法相皆是暫立的假說方便。

為什麼人們還是會執著在法相上呢?

原因是:人們一開始都是由法相步入佛門的,正所謂荊棘叢中下腳易,所以,人們用來評判佛學中相關內容正確與否的評判標準就是方便法門中所述的法相內容,正所謂「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一個人極難用原有的認識否定自己,所以是「月明簾下轉身難」的!當然,能夠削到自己把的人,自古以來皆是極為靈通的上上根的大智者。

那麼追問一句,如何洗水呢?答案:只能換水。換什麼水呢?換專門講解實相佛經的「水」。例如,《心經》《金剛經》《圓覺經》《楞嚴經》。只有依第一義空的經典去修證佛學才能最終證悟到實相。否則,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因此,通過以上三段經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與眾生的區別不是神性上的,而是認識上的(認識分理悟和證悟)。凡是認為身體與妄想心是實有的,就是眾生。凡是認識到身體與妄想心也只是另一個真心生起的幻相,就是佛。

因此,佛被稱為覺悟的「人」,而不是覺悟的「神」。所以,佛學講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是佛,指的是人人皆可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

兩千五百年前,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圖1-2)說的第一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簡單解釋說:眾生之所以不能證得大智慧,是因為錯誤地認為妄身為實有,妄想心為實有。因此眾生不斷地在追問到底我是誰,到底是有我的呢,還是無我的,以及生前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的「幻相中」的問題。實際上是,外在山河大地、妄身妄心皆是幻相,而又怎麼能夠在幻相中追問是否有個永恆的我或者沒有永恆的我呢?

再用個比喻來說,比如,你在做夢,在夢境中的「假我」問:「我是何時入夢的?我什麼時候會醒來?到底是有一個永恆的我呢?還是有一個斷滅的我?到底有沒有靈魂?我死了以後會去哪裡呢?」因為是你在做夢,所以在夢境中的「你」問的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那個是「夢境」——幻有,所以在夢境中的假我並沒有一個靈魂,夢境中的假我也無法感知到自己是何時入夢的,又在何時會醒來等問題。同樣道理,我們所經歷的時間、空間、萬物以及生死,都只是另一場「夢境」。因此,幻相中並沒有「有我無我」,以及生前死後會去哪裡等問題。

那麼,成為佛有什麼用?或者說,認識到包括外在山河大地、色身、妄心都是幻相又有什麼用呢?下面,看一下佛學的核心精義就明白了。

二、佛學核心精義

首先,佛學內容包括三藏(經、律、論),以及兩千多年以來古代高僧大德對三藏內容的註解和發揮。如果把現存的佛學典籍匯總起來,相信你用一生時間,也難閱其十分之一。那麼在浩若煙海的佛典中,又該如何去了解佛學核心精義呢?實際上,方法是簡單的,即無論佛典有多麼繁雜,都總攝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而《金剛經》又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經義的壓縮和總結。進一步,如果把《金剛經》再進行精鍊,就精簡出了一部260字的《心經》。因此,只要了解《心經》的精義,就明白佛學的核心精義了。那麼《心經》的精義是什麼呢?下面先看《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從以上整段經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精義只有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說,佛學內容無論多麼浩瀚和繁複,其核心要義只有一個:讓世人「度一切苦厄」,方法是「照見五蘊皆空」。

什麼是五蘊皆空?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色」指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指精神世界。因此,「照見五蘊皆空」的意思就是認識到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空相(幻有)。因此,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也就照見一切皆空了。例如,「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就是說,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祖創建佛學的唯一目的,也是佛學的核心精義只有一個:讓世間眾生解脫一切苦!方法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呢?

三、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首先,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證悟到了宇宙生命實相了。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宇宙生命的實相或者說真相是「五蘊皆空」。五蘊皆空的意思是一切皆是心生幻相。因此,佛經在表達實相是什麼時,用到了「實相無相」和「是實相者,即是非相」。無相非相的意思就是:一切皆是幻相。那麼,為什麼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會讓人離苦得樂呢?或者說,為什麼會解脫一切苦呢?這一點是非常的奧妙和不可思議的。下面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正如《金剛經》末尾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樣,當你真正見到了一切皆是幻相,就認識到了人生就如夢幻一般。例如,在夢境中你會感受到有一個「我」,還有其他許多人,而且還會有清風樹葉、河流山川、星星月亮、星系星雲,如此等等。當然醒來後你會十分清楚地知道,夢境中所顯現出的我是「假我」,顯現出的他人也是「假他人」,眾生皆是「假眾生」,所經歷的時間、空間、山河大地、星系星雲、都是假象。在夢境當中,我們也無法找出一個永恆存在的真我、真他人、真山河大地、真星系星雲和真的生死。

就是說,躺在床上的「你」就是夢境的「本心」。夢境中物質性的「身」以及由六根緣影和合出的「心」,都是假象。因此,夢境中的山河大地、色身妄想皆是躺在床上的「你」生起的幻相。

同樣道理,對於我們現在感知到的世界也是如此情況。世界上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由那個做夢者所「顯」。就像是把躺在床上的「你」稱為「真我」一樣,我們把做出此人生夢境者稱為「真心」。當然,如同禪宗二祖當年回答達摩時說的「覓心了不可得」一樣,在夢境中是無法找到「做夢者」的。因為做夢者不在夢境中,反而是夢境在做夢者中。

就是說,在我們此刻正在感知著的這個世界的「夢境」中,因為一切都是幻相——包括色身妄想、萬事萬物、時間空間,因此「人生夢境」發生的一切事件都是跨越任何時間和任何空間而得以呈現出的「因果」:即,一切皆是空,而空不是指沒有,也不是指有,而是指「幻有」。幻有的意思是,正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切皆是因心而有,因心而滅的。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證悟到這個世界是幻有的,也就認識到一切皆是心生的因果,因此也就解脫了一切苦!

那麼,為什麼會解脫一切苦呢?

因為一切苦皆是由自己的貪慾引發出的因果和面對預期自己死亡時產生出的恐懼所生。如果一個人證悟到一切皆是幻相,這個人就會順應因果報應去行善,去發大菩提心和發大慈悲心。因為他明確地知道,一切都是由本心顯現出的因果。所以,他也就不會作惡和貪求幻相中的一切事情,能夠超然物外,悠遊人生,同時也就徹底解脫了對死的恐懼——正如《圓覺經》中佛祖說,「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進而積極快樂地生活在這個如夢如幻的世界中。這時在證悟者心中,夢境就是仙境,就是極樂世界!

總之,實相無相,即是五蘊皆空。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就能除一切苦,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譯為智慧,「波羅蜜多」譯為到達彼岸。整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照見五蘊皆空,就到達解脫一切苦的彼岸了。因此,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認識到實相),即解脫一切苦!

以上內容是證悟實相就能解脫一切苦的根本原因。那麼如何才能認識到實相呢?

四、如何認識到實相

實相是一切皆是幻相。認識到幻相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兩種角度進行。

第一種認識角度:四大分解,則無六根;無有六根,則無妄心。

下面通過《圓覺經》中佛祖所述的方法認識。

《圓覺經》:「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簡釋上文:由四大(地水火風)組成的我的身體,最終都會回歸到地水火風之中。正所謂塵歸塵、土歸土。當四大都歸於其所來處時,那麼「我」又在哪裡呢?因為有了四大的和合才生出能夠感知外在世界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根與四大相互和合感應,所以才出現了一個虛妄的「心」。因此,當四大歸入其所來處時,由四大組成的六根也就隨之散滅。當六根散滅後,又從哪裡去找出個由六根組成的「心」呢?因此,由六根和合而生成的妄想心即是幻相的。既然妄想心是幻相,那麼由此六根感知到的一切山河大地,以及色身妄想都是虛妄的。反過來說,正因為一切皆是虛妄的,因此才存在一個非虛妄的「非幻不滅」的東西,否則的話,虛妄又相對於誰而有呢?因此「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以上第一種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的角度,是從「四大分解則無六根,無有六根則無妄心,既無妄心則無外在世界」,以及也不存在一個「一切皆滅」的角度去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的——所謂本來無一物。

第二種認識角度:見到如來本心,即見一切皆是幻相。

如果能夠認識到存在一個創造出一切山河大地的「本心」,也就認識到了一切皆為幻相!就是說,如果認識到有一個真,就認識到其他一切非真即「幻」!那麼如何見到本心呢?實際上,整部《楞嚴經》就是一部如何見到本心的經。所以下面從《楞嚴經》中的兩段話去看如何見到本心。

《楞嚴經》第一段話:「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

解釋:佛祖對阿難說:你應該知道,當你看見明亮之時,見性不是明亮;當你見到黑暗之時,見性不在黑暗中;當你見到空間時,見性不是空間;當你見到堵塞時,見性不在堵塞中。所以你應該知道,當你見到一切世間萬象之時,能見的「見性」既不是世間萬物,更不在世間萬物之中。你要想找到見性,應當從見性是「離一切所見到的萬象,而見性本身卻不可能被眼睛見到」的角度去認識(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因此,你認為見性是由因緣自然及和合而生的認識是錯誤的。正因為你們大眾總是從「見性」是可以被指示出來的角度去認識見性,因此不能夠真正地認識到「實相」。

《楞嚴經》第二段話:「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圖1-3)。雖有昏明,種種形象。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凈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簡釋上文:佛祖對阿難說:你現在與我共同觀看宇宙萬象——水陸虛空和宮殿形象,這些無非都只是在你眼前所見到的影像。你現在與我共同在這一切物象中分別找出誰是我的真心,誰是外在的物象。例如,從遠處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至近處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象,都不是你的真心。雖然眼前的物象有種種的區別,但是都被你所見到。雖然萬象各有差別和生滅,但是你的見性卻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個能夠見到一切的「見性」就是你的真心自性。

假設見性是一個「物」的話,那麼你就可以見到我的「見性」了。例如:如果說你我共同去看某一物時,你就稱為見到了我的見性,那麼當我不去看這個物時,你為什麼又看不到「我不去看這個物時」單獨存在著的一個「我的見性」的所在之地呢?

如果你真見到了「自己的見性」,那麼這個見性自然不是你自己的見性(這就像是眼睛無法見到自己一樣,如果你真的見了一個眼睛,這個眼睛一定不是你自己的眼睛)。如果你看不見一個我不去看萬物時的「見性」所在之地,那麼你的這個見性自然不是眼前萬物中的一物,這個見性不是你又是誰呢?

總結上文,佛祖要表達的意思是:你既見不到我的見性,也見不到你自己的見性,而見性不是物象,所有的物象都是你的見性生起的幻相,見性不在幻相中,所以見性是不可以被見到的。如果你能夠認識到見性是不可見到的,那麼你也就認識到了「見性」是什麼。

用一個比喻來說,見性就如同是放映機,我們的世界是放映機投射出的影像,因此,如同在電影影像的情境中是無法找到放映機一樣,在我們的世界中是無法找到創造出世界的見性的。

因此,第二種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的角度是,如果認識到存在一個不可見的「見性」(真),也就認識到了一切皆是由那個見性(本心)生起的幻相(幻),進而也就認識到了一切皆是幻相的了。

第三種認識角度:通過量子力學認識到實相

自古以來,從「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的角度去思辨理悟一切皆是幻相,若無靈通之智,是很難讓人獲得完全理解的。在今天,由於量子物理學的高速發展,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去實際檢測到的全新方式,去認識為什麼一切皆是幻相的,即從世界一切皆是由物質組成、所有物質又都是因心而有的角度去理解一切皆是虛幻的。證明物質是因心而有的就是量子力學。因此要想切實地理悟、頓悟實相,你需要理解、融會貫通量子力學。下面,我們就去看什麼是量子力學。

第二節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完全是對「光是什麼」的追問產生出的學問。這一追問不但衍生出了諸如電磁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黑洞等理論,而且這些理論最終導致了今天幾乎所有科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包括手機、電腦、衛星、原子彈、新的藥物等)。今天的科學技術在幾年中創造出的新鮮事物,比過去幾百年出現的所有科技事物還要多。

最關鍵的是,這一追問讓所有真正了解這一理論的人不再「顛倒」,因為最終它帶給人們的結果是:茶杯清風、山河虛空、大地、太陽星系,以及全然的宇宙本身都是假象。就是說,是意識創造出了整個世界的全然幻有。

接下來即將說明「這是為什麼」以及「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一、光是什麼

當天氣又潮又冷的時候,你會在月亮周圍看到一個光暈(如圖1-4)。這個光暈是月光穿過空間中無數微小水滴發生衍射造成的。因為只有波才具有衍射的性質,因此僅從這一簡單現象,就可以看到光是以波的形態在宇宙空間中穿行的。就是說,光是一種波。

因為波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而是物質的運動態勢(例如,水波是水分子的運動態勢,聲波是空氣分子的運動態勢),那麼光波是什麼的運動態勢呢?

三百多年前,惠更斯借鑒了笛卡爾的理論——宇宙空間中存在著的作用力(例如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是依靠一種不可見的物質「以太」進行傳遞的——進而提出:如果說水波是水的運動態勢,光波就是「以太」運動的態勢,即光波是以太的波動。

以太是什麼?

以太是兩千三百年前,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設想出的除土水火風以外的第五種元素。

如圖1-5所示,如果認為光是一種波,因為波(如水波)具有遇到物體發生衍射——擴散——的特性,這樣就無法解釋光為什麼會直線傳播的問題。例如,陽光的直射和鏡子的反射都是光的直線傳播。但是,如果把光看成是粒子,就很容易解釋這些現象。例如,你可以把鏡子的反射現象想像成光的微粒像乒乓球撞擊到牆壁上被反彈回來。

因此,把光子看成是微粒,很容易解釋光的直進性和反射性,這讓牛頓在1704年提出:光從光源發出的是一種物質微粒——就如暴雨中的水滴一樣。

然而,如果把光看成是一種微粒,就會發生許多微粒交叉撞擊到一起相互碰撞彈開的事情。但是,當你把幾束光交叉照射後會發現,它們會毫無妨礙地彼此穿過對方,然而相互穿過對方的事情只有波才可以做到。另外,如果把光看成是微粒,也無法解釋光的折射現象,但是如果把光看成是波,卻很容易解釋折射現象(見圖1-6折射現象)。

那麼,光到底是什麼?下面,按照對光進行研究的歷史順序作出描述。

二、雙縫實驗

1807年,托馬斯·楊(1773-1829)在他出版的《自然哲學講義》中,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如圖1-7所示,他把一支蠟燭放在一面張開一條狹縫的擋板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然後,他在第一張擋板後面放上開出兩條平行狹縫的第二塊擋板。這樣,從小孔中射出來的燭光在穿過兩條狹縫後就投射到了後面的屏幕上,由此就形成了明、暗交替出現的干涉條紋。因為只有「波」(如水波)才會出現這樣的干涉條紋,所以這個既簡單又巧妙的實驗無可辯駁地證明:光是一種波。這就是著名的雙縫實驗。

三、邁克耳孫—莫雷實驗

按照一百多年前人們的認識,如果光是波,那麼傳播光波的介質就一定是「以太」。為了觀測以太是否存在,1887年邁克耳孫與莫雷合作,在美國進行了所謂邁克耳孫—莫雷實驗(見圖1-8)。實驗原理如下:

就像你在無風日子騎自行車會感受到迎面吹來的「迎面風」一樣,如果宇宙空間中存在以太,那麼假設以太是以靜止的方式平均分布的話,那麼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圍繞太陽運動,地球就一定會遇到以每秒30公里速度迎面吹來的「以太風」。

就像你在賓士著的敞篷汽車中去測量汽車上的風扇吹出來的風速時,「汽車的迎面風」一定會對風扇吹出來的「風扇風」的速度產生影響一樣,在地球穿越宇宙空間時遇到的「迎面吹來的以太風」,就一定會對在地球上以不同方向發出的「地球上的以太風」的速度產生影響,因此如果你在地球上相對於地球迎面吹來的以太風的側向、迎向、背離方向去測量地球上發出的以太風時(即測量地球上的光波的速度),那麼你所測量到的光速應該是不同的。

下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原理。

想像一下,有A、B兩條速度一模一樣的船在一條寬為1千米的河流上在同一地點同時出發航行。A船的任務是順流而下1千米,然後再逆流返回原地。B船的任務是橫渡1千米的河流,然後再橫渡回來。因為順流、逆流與兩次側向水流對船體的綜合阻力影響會有微小差別,所以得到的實驗結果是:假設A船用了30分鐘完成了任務,那麼B船就用了29分鐘。因為地球相對於靜止的以太運動產生的「以太風」,就如同是穿行在流動著的「以太河流中」一樣,因此如果存在以太,那麼在地球上的不同方向上去測量地球上的光波速度就如同測量A、B兩條船向不同方向的航行一樣,光速應該存在些許差異。

然而,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卻證明:無論你是側向或順逆方向去測量光速,所測得的光的速度都一模一樣。在邁克耳孫—莫雷實驗之後,科學界又經過多次不同方式的檢測,最終得出了確定的驚人結論:宇宙中並不存在一個承載光波介質的「以太」。

光波不是以太的波動又是什麼的波動呢?

四、黑體輻射

按照1900年以前人們的認識,光是一種波。然而,按照這一認識就無法解釋在熱力學中出現的黑體輻射現象。那麼什麼是黑體輻射?為了說明黑體輻射,下面先作幾點說明。

(一)光波的頻率與能量

頻率是一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例如,如果一個籃球一秒鐘彈跳一次就被稱為1赫茲,你每秒鐘可以打出3個字,就是3赫茲。在波的現象中,一秒鐘波在一個點處振動的次數就被稱為這個波的赫茲數。

例如,當你用了比較小的力量去抖動繩子,這時繩子在一秒鐘內只會振蕩出一個繩波,這時就稱其頻率為1赫茲。由於其能量很低,因此這個繩波的振幅會較高,波長較長。假設你用力抖動,繩子就會在一秒內出現三個繩波(見圖1-9),這時就稱其頻率為3赫茲。這時的繩波就變得振幅較低,波長較短。因此,對於波來說,頻率越高,其所攜帶的能量就越大。

對於光波所攜帶的能量也是如此情況,光波在一秒鐘振動(如同繩子的抖動)的次數越多,其所攜帶的能量就越大。因此測量光具有的能量就是計算其在一秒鐘內振動的次數。例如,圖1-10中,紅光、綠光、藍紫光在一秒鐘內振動次數是不同的,其所攜帶的能量就不同。

例如,激光電筒發射出的紅色光(燒熱的鐵也發出同樣的紅光),每秒中振動(抖動)的次數是400×10-12,這被稱為400太赫茲,縮寫為THz。頻率為1THz的電磁波波長為0.3毫米,紅光波的波長是620nm(納米)。綠色光波振動的頻率是526THz,波長是495nm。紫色光波的振動頻率是668THz,波長是380nm。

上面是我們用肉眼可以見到的光。比紅光更低頻率的光叫做紅外線,每秒鐘振動頻率低於400 THz。頻率更低,波長更長的還有無線電波,其波長大於一米,而有的無線電波波長像山一樣大。每秒鐘振動的次數高於789 THz的光,就是紫外線。比紫外線頻率更高的還有x射線、γ射線,這是攜帶更高能量的電磁波。那麼什麼是紅外線和紫外線呢?

首先,牛頓利用稜鏡將太陽光分散成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光譜(見圖1-11)。這被稱為可見光譜。通過牛頓的貢獻,人們明白了白光是由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的。

其次,在二百多年前,威廉·赫歇爾在可見太陽光譜的紅色光外端放置了一個溫度計,發現溫度上升了,這就證明在紅色光外端也存在能量輻射,因此就把這一類外端的輻射稱為「紅外線」。例如,熱水杯和不發光的熱鐵針發射出的都是紅外線。幾年後,德國化學家約翰·里特爾將一張浸滿氯化銀的紙片放置在可見太陽光譜的藍色端之外,他發現紙片的顏色變深了。這就證明,在光譜藍光之外同樣存在著輻射能量。因此,將這一類外端的輻射稱為紫外線。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你雖然看不到紫外線,但它對我們皮膚造成的傷害(皮膚紅腫)卻是可見的。光譜見圖1-12。

從圖1-12中我們可以看到,可見光譜只佔總輻射電磁波譜的很狹小的一部分。在光譜中,從右向左,光波的頻率越來越高,而其波長越來越短。

(二)紫外災變

凡是加熱的物體都會發射電磁波,也就是光。例如,被加熱的鐵棍,雖然你看到的鐵棍是黑色的,但是它卻會烤手。原因是,在鐵棍被加熱到500攝氏度(攝氏度,簡稱為度)以下時,它所釋放出的是肉眼不可見的電磁波(紅外線)。雖然我們看不到這些電磁波,但卻可以感受到它輻射出的效應——烤手。當你把鐵棍繼續加熱,在超過550度時,它就會發射出肉眼可見到的紅色光(見圖1-13)。

實際上,無論你加熱什麼物體,在達到這一溫度時,都會釋放出紅色光。例如,當你把陶瓷、煤塊、鐵塊或任何物體加熱到550度時候,它們都會發射出暗紅色的光。

當你把物體加熱到900度,物體會發射出橘紅色的光。在溫度達到1000度時,則會發射出頻率更高、攜帶能量更大的黃色光。當溫度達到1200度時,物體放射出來的光就會變成白色。光變成白色的原因是,在溫度1200度時,受熱物體會同時釋放出紅色、綠色和藍色光。

根據三原色原理(見圖1-14),三種顏色的光同時釋放時,就變成了白色。例如白熾燈泡中的鎢絲溫度達到2200度,釋放出的光都是白色的。當你把物體繼續加熱,例如5000度以上時,就會釋放出更高頻率的光——藍光、紫光和紫外線。

根據1900年以前人們的認識,一個熱體必須在所有的頻段同等地輻射出電磁波(如無線電波、紅外線、紅光、藍光、紫外線、X射線等)。

即,一個被加熱的物體,會在所有頻率段同等地發射電磁波。按照這一邏輯,溫度越高則釋放出的所攜帶高能量(高頻率)電磁波的比例就是1+1+1+1+1……,以至溫度達到10萬度時,會釋放出極高頻率的電磁波。

就是說,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如果把光看成是連續發射出的波,那麼被加熱的物體釋放出的光的頻率將是無限的,進而其輻射的總量也必須是無限的。因為所釋放出的電磁波都在紫外線一端,因此就把這種推斷出的會釋放出無限頻率和無限輻射總量的現象稱為「紫外災變」。紫外災變只是人們在理論上得出的一個「結果」,如果這一理論結果是正確的話,那麼你看一眼爐子或者喝一杯咖啡都會被烤死。然而在人們的實際實驗中卻沒有看到理論所預言的「紫外災變」。具體實驗如下:

人們設計出一個只吸收光輻射(電磁輻射)而不放射輻射的空腔球體,然後在球體一端開出一個小洞引出輻射。這個東西就是黑體(見圖1-15)。黑體的意思是,它只接收輻射,但是不發射輻射。因此,你可以把黑體內的溫度加到無限高。人們通過當時的實驗得到的結果是:在溫度較低時,理論與實驗結果符合得很好,即隨著溫度的增加,從小孔處輻射出的電磁波頻率會越來越高,輻射出的總量也會越來越大。然而,當實驗繼續進行,溫度達到5000K(註:K是熱力學開氏溫度。與常用攝氏度的換算方法是減去273.16等於常用的攝氏溫度;5000K=4727℃)時,人們在小洞處測量得到的結果卻是,並沒有看到增加更多更高頻率的電磁波(紫外線端的電磁波)。高頻率的電磁輻射隨著溫度的升高,反而是逐漸下降的,以至於在更高溫度下,更高頻率的電磁波不再出現了。(如圖1-16所示)

人們對於這種奇怪的、不符合理論的數據感到很迷惑,無法理解。例如,太陽就是一個最好的黑體,太陽表面的溫度是6000度,如果光是波,那麼太陽發射出的光絕大部分應該以紫外線的方式發射出來,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太陽並沒有發射出更多的紫外線,而是發射出的白光最多。紫外線和高能射線只佔總輻射量的極少一部分。因此,當你把光設想成波,就會引發理論與實際檢測上的不統一。

(三)光量子

對黑體輻射實驗的結果是:通過圖1-16,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黑體中溫度達到3000K時,假設輻射的總能量是100份,輻射出的各個頻率段的電磁波的分布情況是呈現出一個平緩的小山形的。在溫度達到4000K時,輻射出的各個頻率段輻射的量分布情況就產生了差異,即向紫外線端移動。當溫度達到5000K時,在各個頻率段的輻射分布情況就呈現出一個高峰形狀。如果按照當時的經典解釋——把光看成是波,溫度越高,在高頻率段的輻射應該會與其他頻率段的輻射相同。但是實驗情況卻是隨著溫度的增高,並未出現大量的更高頻率的電磁波。

1900年,普朗克(1858—1947年)提出了一個輻射公式,這個公式完全符合實驗所得到的數據。然而這個公式讓普朗克必須假定存在一個公式E=hf,也就是說輻射必須是有限量的,即h不能等於零。其中E是能量,f是頻率,h是一個非常小的常數。

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地說,從黑體中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不能是連續發出的,而是一份一份發出的,每一份就被普朗克稱為一個「量子」(量子力學由此而來)。例如:普朗克常數約為h=6.626×10-34J·s,那麼如果一個光子每秒鐘振動一次,那麼這個光子具有的能量根據公式就是6.626×10-34J(J是能量單位)。紅色光的頻率是400×1012赫茲,因此一個紅色光子具有的能量是400×6.626×10-22J。以此類推,其他頻率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就很容易計算出來了。

因此,從普朗克開始,不再把光看成是單純的連續發射出的波,而看成是一份一份發出的波包——量子。

五、光電效應

把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例如鋅板),就會發生電流效應(見圖1-17),這一效應被稱為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如何發生的呢?

首先光電效應產生的原理是,光把原子中的電子敲出了原子空間,在電子脫離了原子核的束縛跑到空間中後,就裸露出了一個正電場,因此就產生出了電磁場的移動——電流。

按照當時觀點,是把光當成波來處理的。例如,你可以把波對電子的衝擊想像成海浪對沙灘上石子的衝擊。這樣光的強度(如同海浪的強度)越大,被撞出的電子也就越多,因此產生出的電流也就越大。

然而人們通過實際檢測到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人們觀察到的情況是:讓金屬產生電流的光的頻率存在一個閾值,凡是在這個閾值下,無論你施加多大強度的輻射量,都不會產生電流。在閾值之上,只要很少量的電磁輻射,就會產生電流。例如:紅色光的頻率較低,如果你把一塊金屬放在火熱的爐子旁邊烤,即紅光的輻射量很大,金屬中也未出現任何電流。如果只是用少量的紫光去照射金屬,那麼瞬間就會出現電流。就是說,當把光認定為波時,無法解釋光電效應中為什麼會存在這麼一個閾值。

在1905年,愛因斯坦借鑒了普朗克關於電磁波是以一份一份發出的見解,提出如果把光想像成是一個一個的粒子,那麼光電效應的反常現象就獲得了合理的解釋。解釋如下:你可以想像沙灘上存在的是一個一個的如鉛球一樣的電子,把低頻率的紅色光子想像成一個一個的乒乓球,那麼無論多少乒乓球撞向鉛球,因為其單個的能量很小,因此即便再多的乒乓球也無法將一個鉛球敲出沙灘坑外。但如果是一個帶有高能量的高頻率光子,例如紫色光,那麼每一個紫色光子都如同是一個鉛球,因此只是一個鉛球就可以將沙灘上的另一個鉛球敲出坑外。

因此,火爐即便很熱,它所輻射出的都是低頻率(低能量)的光子,是無法產生電流的。同時,即便是你用很少量的紫光去照射金屬,也會產生電流效應。例如,就算是在陰天情況下,陽光中輻射過來的一部分高頻率的光子,也會發生光電效應。

雖然愛因斯坦在1921年因光電效應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直到1926年,當大量的實驗證據支持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家才正式將「光」取名為「光子」。

最近幾年,哈佛大學的莉娜·豪博士通過將激光聚焦到兩個微小的鈉氣體雲的方式,首次讓我們看到光子的模樣(見圖1-18)。

實際上,我們的眼睛就是最好的、最精確的光子探測器,即光電效應發生器。例如:無論何時,當你看到一個物體時,都會發生如下過程:一個光子撞擊到了在你眼中的視紫紅質中的11-順視黃醛分子,引發它的構型發生改變。這個過程就像是在光電效應中,一個光子撞出了原子中的一個電子,電子逃離質子後,質子就裸露出了一個正電場,當類似的電場經過累積達到一個閾值時,就會引發神經細胞爆發一次動作電位。由此,這個動作電位像骨牌效應的波一樣(注意:神經細胞以及其中的電子、質子並沒有移動,移動的是電場,而電場不是一個東西,只是一段信息),通過神經細胞間一系列的傳導——傳遞,繼而激發了你後腦腦皮層視覺細胞時,突然你就看到了這段文字。當其進一步激發大腦皮層其他部分時,就會讓你思考這段文字所表達的深意。

因此,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無可辯駁地證明,在光從光源發出時,是以一個一個的粒子形式發出的。例如一隻100瓦的白熾燈,在一秒鐘內就會發射出2500億億個光子(見圖1-19)。

六、哥本哈根詮釋

自從普朗克提出輻射是以一個一個的量子方式發射以來,對於「光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光到底有什麼特性」,科學界經過將近30年的爭論——主要是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之間的爭論和新的理論提出——在1927年,由丹麥科學家尼爾斯·玻爾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提出了對光、或者說對量子世界的全新解釋。這被稱為哥本哈根詮釋,具體解釋有以下四點。為了便於理解,下面用電子和光子作為表述實驗對象,其原理是等同的。

(一)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極為深奧,但是其本質卻全部源自對一個實驗的不斷發揮。這個實驗就是波粒二象性實驗。

1. 光是波

在一長方形水池中豎立起一塊帶有一條縫隙的擋板,再把第二塊帶有雙縫的擋板放在它的後面。最後把第三塊擋板放在最後面(見圖1-20)。這時在第一塊擋板前面用另一擋板製造出一道水波。這時就會看到,這道水波在穿過一條狹縫後會發生衍射現象,進而再次形成一道水波向第二塊雙縫擋板移動過去。然後,當這道水波穿過雙縫擋板後由於衍射現象,會繼續出現兩道水波。兩道子水波繼續前進,就會發生相互交疊在一起的干涉現象——在波峰交疊處,水波的振幅會變得更高,在波谷的交疊處,波谷的幅度將變得更深,在波峰與波谷的交疊處,水是平的。最後當兩道波運行到第三塊擋板上時,就會在擋板上顯示出由於兩道波相互干涉後出現的波峰與波谷交替出現的條紋。如果把波峰用白色表示,把波谷用黑色表示,這個條紋就是黑白相間的干涉條紋。

如圖1-21,如果你用手電筒照射帶有一條狹縫的擋板,然後在光所通過的路徑上放上第二塊帶有雙縫的擋板,最後放上第三塊擋板到雙縫擋板的後面,這時你就會在第三塊擋板上看到(如同水波穿過雙縫擋板後形成的干涉條紋一樣)光所形成的干涉條紋(見圖1-22)。光所出現的干涉條紋無可辯駁地證明,光是以波的運動形態通過雙縫的。

因為只有波才具有衍射和干涉的特性,所以在第三塊擋板上出現的光的干涉條紋證明光一定是波(見圖1-22)。就是說,光是像水波一樣穿過雙縫的。

2. 光是粒子

如圖1-23所示,用一挺機關槍隨機擺動著向帶有兩條縫隙的牆壁發射子彈,這時你就會看到,凡是隨機穿過雙縫的子彈會在牆壁後面第二面牆壁上形成兩道彈痕(如同兩道條紋)。

為了表示方便,下面用電子代替光做表述(光子與電子的特性一樣)。為了觀察電子是如何穿過雙縫的,在雙縫擋板後面照射上一束強光。這時,當你再用電子槍發射電子時,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你會看到電子是以一個一個的顆粒狀穿過雙縫的,然後在第二塊擋板上你不再會看到干涉條紋,而是會看到如隨機發射的子彈一樣,形成了兩道電子條紋。這兩道條紋的出現,無可辯駁地證明,電子是像子彈一樣,是以一個單一的粒子方式穿過狹縫的。因此,在照上強光後,電子在擋板上出現的兩道條紋的現象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電子是一個單一的粒子。

3. 光既是波,也是粒子

現在讓人糾結的問題出現了:當你撤除強光,電子的干涉條紋又出現了。這又讓你必須相信電子是以波的方式穿過雙縫的(見圖1-24)。當你照射上強光,這時因為是你去看了它,結果電子就以一個一個的粒子形式出現了,而且每一個電子粒子只穿過其中的一條縫,在第二塊擋板上突然又呈現出了兩道條紋(見圖1-25)。

當你撤除強光,電子的干涉條紋又出現了……(具體關於波粒二象性的具體實驗細節,請參看《科學禪定》一書,有較為詳細的圖文論述。)

那麼,如果我們把強光變弱,而對電子造成最小的擾動,這時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變弱光照的強度不是變弱每一個光子的能量,只是減少了照射出的光子數目。例如,當你變弱光照強度後,假設每秒鐘探測器發射出來的光子數是100個,而每秒鐘穿過雙縫的電子是200個,因此你只能看到有100個電子隨機穿過其中一條縫。另外100個電子因為沒有光子撞擊到它們,所以你將看不到這些電子。如果你去做這樣的實驗,那麼你將在實際檢測中看到:被你看到的100個電子會以粒子的形式出現,而且在擋板上顯示出兩道條紋。那些沒有被你看到的100個電子會顯示出干涉條紋。就是說,你沒有看到的那100個電子仍然會以波的形態同時穿過兩條縫。

以上實驗帶給我們的結果是,你去看它,一個電子(光子)就是一個粒子。你不去看它,一個電子就是一道波(圖1-26)。波代表無處不在,粒子是一個有確定空間位置的東西。是波還是粒子,不是它本來如此,而是你的看(意識)決定了它的屬性。

4. 一個電子也是波

現在出現了一個問題:如同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水波的干涉條紋是由水分子堆積出來的。因此,如同不能說一個水分子也是一道波一樣,電子的干涉條紋是否也是由一群電子以波的形態穿過雙縫,然後在擋板上堆積出來的干涉條紋呢?或者說,你可以說一群電子是一道波,但是你不能說一個電子也是一道波。為了證明一個電子是否也是一道波,科學家做了如下實驗:

這次對實驗所用的器具作了修改,即,用一台一次只發射一個電子的電子槍向帶有兩條狹縫的擋板發射電子。並將第二塊擋板換成讓電子必須現身為粒子的電子檢測屏(如同電視機的熒光屏)。

現在實驗開始:發射一個電子,你會在檢測屏上看到一個針尖般的亮點。這個亮點的出現證明電子是以一個粒子的形式出現的。一秒鐘後,發射第二個電子,這時檢測屏上就會顯示出第二個光點。下一秒鐘,發射第三個電子,檢測屏上出現第三個亮點,然後是第四個、第五個……一開始,電子只是以隨機方式在檢測屏上出現的。當隨著一個一個電子的到達,在你發射了一萬個電子後,最終在電子檢測屏上竟然又出現了「干涉條紋」。這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了,因為電子是以一個一個粒子的形式到達的,所以它在穿過雙縫時,也必須是以一個粒子的形式穿過其中的一條縫。如果一個電子不是以一道波的形態穿過雙縫的,那麼在相同間隔時間陸續發射出的電子就不會形成干涉條紋。但是實驗結果卻不是這樣,即便你一個一個地發射電子,電子最終還是會形成干涉條紋。因此,根據這一實驗結果讓你必須作出如下想像:「發射出的一個電子一定是以一道波的方式同時穿過兩條縫的,然後在穿過雙縫形成兩道波後,自己又干涉了自己,最後出現在檢測屏的某一個點上。」因此,一群電子是一道波,一個電子也是一道波。

以上就是經典的波粒二象性實驗,它所帶給我們的結果是:電子、光子,既是粒子也是波。當你去看它的時候,它是一個粒子,當你不去看它的時候,它以波的形態在空間中擴散著。就是說,一個光子像一個粒子那樣出發和到達,但在空間中卻以球狀波的形態運動著。最終科學實驗證明:光是虛無的波動。

(二)不確定性原理

不確定性原理的意思是你無法同時準確測得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這是什麼意思呢?

動量=質量×速度。速度是在單位時間內,粒子從初始位置到末位置行走過的距離。對於電子來說,它從電子槍出發時的初始位置是給定的,但是末始位置就需要你去測量了。測量的方法是將一束光照上去,這樣就會有光子被電子散射開來,由此確定電子準確的「末位置」。而不確定性的原因出在用來測量電子的「光子」身上。因為光子不是一個粒子,而是一道波。而「波」不是一個東西,只是一種物質的運動態勢。例如,水波是水分子上下振動的態勢,聲波是空氣分子被前後擠壓的態勢。

波的態勢有兩個特性:波長和振幅。波長是空間內波在一個長度方向的區間跨度。因此,假設你用一道光「波」去測量電子位置的話,因為光波具有在空間中波的長度的區間跨度,這樣電子的準確位置就有一個基於光波的波長空間跨度所帶來位置的「不確定性」。

如圖1-27所示,米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如果你用這個尺子去測量書桌,你對書桌長度精確度的測定只能限於1毫米以上。對於用來測量電子位置的光波也是同樣情況,因為光是波,因此對電子位置測量的精準度就只能被限制在光波波長的區間以內(圖1-28、1-29)。

下面,描述一下不確定性原理產生的具體原因。為了便於理解,其中的數據為方便說明的放大數據。

假設電子的速度是100米/秒,而你在100米外測量由一台電子槍發射過來的一個電子。這時,因為你用來測量電子的光波波長是1米,因此,你測得的電子的真實位置就被限制在99~100米之間。從而就產生了一個基於對電子真實位置「99~100米」而帶來的電子速度的「99~100/秒」的不確定性。因為動量=質量×速度,所以這就帶來了一個基於速度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電子動量「(99~100)×質量」的不確定性。這時,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就限制在1米區間跨度內,即這時動量的不確定性比較小。

那麼,如同我們可以用0.01毫米刻度的遊標卡尺去測量桌子一樣,我們是否可以用更短波長的光波去測量電子,讓電子的位置變得更準確,進而使其動量變得更準確呢?例如,我們用波長為1毫米的光波去測量電子,這樣電子的位置就被確定在99.99~100.00米之間了?

答案是可以。但是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對光波來說,波長越短,它所攜帶的能量就越大(見圖1-30)。因此,假設你用一個波長為1毫米(波長為放大說明)的高能量的光子去測量電子的位置,你是可以將電子的位置精確到1毫米空間的區域之內的,但是由於電子被高能量的光波撞擊了一下,這就讓電子的真實位置變得「不確定」了。

具體原因用比喻來說明:假設你用低能量的、1米波長的光子去測量電子,就像你用乒乓球(光子)去撞擊一個運動著的撞球(電子)一樣,由於乒乓球對撞球的真實位置的撞擊力很小,就是你就會盡最大限度地、更準確地測量到撞球的真實速度。但是當你用高能量的1毫米波長的光子去測量電子時,就如同是用一個鉛球(高能量的光子)去撞擊一個撞球一樣,由於被鉛球撞擊的力量過大,以至於你無法真實測量到撞球的真實位置,只能測量到撞球被鉛球撞擊推移後所處的位置,也就是撞球被強力干擾後的位置。

例如,這時假設你用高能量的光子(如同鉛球)測量反饋給你的電子(如同撞球)的位置在150.01米處,這樣雖然對電子的最終位置獲得了更準確的信息,但是,電子受光子撞擊前的真實位置在100.00~150.01米之間就變得不確定了。就是說,這種對於電子的真實位置更精確的測量帶來的結果是對電子真實速度測定的不確定性,因而對電子的動量的測量也就變得更加不確定了。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為了不對電子造成更大的擾動,準確測量到電子的動量,你就得用能量更小的光波,但是能量更小的光波所帶來的問題是其波長很長,因此對電子末位置的精準度測量就存在一個用來測量的光波波長區間的「不確定性」。這時,雖然對電子的動量的測量變得更準確,但是對電子的真實位置就變得不準確了——不確定。

如果你為了更精準地測量電子的精確位置(例如精準在1毫米以內),你就得用更短波長的光子去測量,但是因為更短波長的光子攜帶的能量更大,因此你測得的永遠是被攜帶高能量光子撞擊後的電子的末位置。因為無法更準確測量到電子的真實位置,只能測量到電子被撞擊後的位置,這樣對電子動量的測定又變得不準確了。

以上就是不能同時準確測量電子的位置和速度的原因。如果你對其中一項測量得越準確,對另一項的測量就越不準確。換句話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電子在哪裡以及它往哪裡走。

之所以會存在不確定性原理,根本原因就在於你用來測量電子的光子是個波,波不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的東西,而是一個有著空間區間跨度的運動態勢。如果說水波是水分子的運動態勢,那麼光波不是任何物質的運動態勢,光波只是一種對虛無過程的表示法。不但光子是如此,電子也是如此,質子也是如此,原子也是如此!簡單地說,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的根本原理,它保護著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直接帶給我們的結果是,一切物質本質上都只是一種虛無的波動!

(三)概率

1. 概率計算

概率是對隨機發生事件可能性的度量。例如,當你投擲一枚硬幣時,你是無法確定硬幣的哪個面會朝上的(見圖1-31)。因為硬幣只有兩面:正面、反面,因此你只能計算每次投擲硬幣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概率各是50%。假設你去投擲骰子,因為骰子有六個面,所以每一次投擲,其中一個面朝上的概率就是六分之一,即16.66%(見圖1-32)。

對於硬幣來說,其概率性表現在正、反的兩面上,但是,對於電子來說,其概率性就表現在它所行走的路徑上。例如,在雙縫實驗中,當你向雙縫發射一個電子,你沒有任何方法預測這個電子會穿過哪條縫,你只能通過擋板具有的兩條縫去計算這個電子會穿過其中一條縫的概率是50%。如果你在擋板上開出6條縫,那麼這個電子穿過其中一條縫的概率就是16.66%。如果開出100條縫,那麼電子在每條縫穿過的概率就是相應地降低為1%。如果你在電子行走的路徑上放上10000塊、每塊都開出10000條縫的擋板,那麼又該如何計算電子穿過每條縫的概率呢?

例如,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如果你向只開了一條縫的擋板發射100個電子,你就會在第二塊擋板上看到這一百個電子的分布情況是如小山一樣——中間多,然後向兩邊逐步減少。

如果你將擋板再開出一條縫,這時你向雙縫擋板再發射100個電子,那麼你會看到這100個電子在第二塊擋板上的分布情況就如同是兩道水波發生干涉形成的「干涉條紋」一樣的分布。

如果你不是一次性發射100個電子,而是只向單縫擋板發射一個電子,這時,這個電子會出現在第二塊擋板的何處呢?

答案是,你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進行預測,但是你卻可以通過假設是一道波穿過單縫後在第二塊擋板上形成的波的振幅高度來計算這個電子「有可能」出現在某一處的概率。計算的方法是:計算在第二塊擋板上的電子波振幅的平方值。平方值越高的地方,電子存在的概率就越大,平方值越小的地方電子存在的概率就越小。

那麼當你向雙縫擋板發射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會落在第二塊擋板的何處呢?又如何去計算呢?方法是,計算電子波在第二塊擋板上形成干涉條紋後振幅的平方值。在波相干後振幅高的地方,電子出現的概率就高,振幅低的地方,電子出現的概率就低。

現在,在理解了以上的實驗後,我們再問,如何去計算一個電子在10000塊擋板×10000條縫隙出現的概率呢?答案是計算電子波在空間中由於發生衍射和干涉後的振幅的平方值。振幅平方值越高的地方,電子出現的概率越大,平方值越小的地方,電子存在的概率越小。

實際上,這時你會發現,放上這麼多的擋板完全是多餘的,你完全可以把空間中每一細小之處想像成一條縫,這樣電子在空間中就以波的概率分布了。你要想知道電子在某一處空間出現的概率,你只要去計算波在這一處空間中振幅的平方值就可以了。

在物理學上,對於波的振幅用Ψ來表示,而對於振幅的概率則用Ψ的平方來計算(Ψ的平方就是波函數)。在空間中某一處Ψ2的數值越大,那麼你就越有可能在這裡發現電子。

2. 量子的概率解釋在解釋放射性衰變中被體現出來了

(1)什麼是衰變

任何一個放射性原子都有一個特定的生存期。半衰期的意思是放射性原子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時所需要的時間。例如鈾原子的半衰期為45億年。意思是,如果你等一個鈾原子發生衰變,要等上45億年,它才有50%的概率發生衰變。衰變的過程是,鈾原子核會釋放出一個α粒子(見圖1-33),然後把自己轉變成釷(U(鈾)-238→Th(釷)-234)。假設你有100億個鈾原子,那麼在45億年以後,就只剩下50億個鈾原子,而其他的鈾原子則衰變成了50億個釷原子。剩下的50億個鈾原子,需要再等45億年,才會有25億個鈾原子再衰變成釷原子。然後剩下25億個鈾原子,需要再等45億年的時間,才會由12.5億個的鈾原子再發生衰變。如此等等。對於鈾原子來說,每隔45億年就會有一半的鈾原子發生衰變。對於半衰期,每種原子都是不一樣的。例如,對於鈾原子衰變而來的釷原子,只要等上8萬年,就會有一半的釷原子釋放出一個α粒子把自己轉變成鏷。由鏷原子再經過一系列的幾種原子的衰變過程,最終會成為不再衰變的鉛原子。

那麼我們現在要問,為什麼一塊鈾礦石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衰變——放射著α粒子,而不是要等上45億年呢?答案是:如果你有90億個鈾原子,就會發生平均每年有一個鈾原子發生衰變,只是你不確定哪一個鈾原子會發生衰變而已。如果你有90億×365天×24小時×60分鐘×60秒鐘所等於數目的原子,那麼平均每秒鐘都會有一個鈾原子會發生衰變。而在一塊鈾礦石中擁有的原子數目遠遠大於這個數字,因此,你會在一塊鈾礦石檢測到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發生衰變的現象。

(2)為什麼原子會發生衰變

在經典物理學中對衰變的解釋是,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依靠強力作用將它們牢牢地束縛在一起。強力是短程力,其力的相互作用範圍比較小,只對相互靠近的質子、中子產生力。質子與質子之間同時也存在著相互排斥的電磁力。電磁力是長程力,力是可以疊加的。當電磁力和強力相互作用平衡時,原子核就是穩定的。

如果一個原子的原子核過大時,因為在原子核最外層的質子受到的排斥力最大,因此就會讓這個原子變得不穩定。即便是在此基礎上,經典物理學也不允許發生衰變事件,但是按照概率的解釋,就會發生量子隧穿現象,因此讓本來無法逾越勢位的α粒子穿越「勢壘」向原子核外崩飛出去。

那麼什麼是量子遂穿現象呢?

在經典物理學中,例如一顆撞球是無法穿過牆壁到達牆的另一側的。但是,在量子力學中,將光子、電子等粒子看成是波。波有一個特性,就是有一小部分可以穿過牆壁。例如,你對著一面牆壁大喊一聲,99%的聲音都被反射回來了,但是有1%的聲波會衍射穿過牆壁。因為粒子,例如電子或中子是粒子也是波,因此假設你向一面牆壁發射100次的電子,按照假設波穿過牆壁的1%的概率,就會有一個電子穿過牆壁出現在牆的另一側(見圖1-34),而這在經典力學中是根本無法解釋的。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量子力學的遂穿現象,才會讓一個鈾原子核中的α粒子在45億年中有50%的概率遂穿過本來無法逾越的「位勢」(牆壁),跑到原子核外面去。總之,只有在對量子概率的解釋為正確的前提下,才會發生量子遂穿效應,進而會發生放射性原子衰變的事件。

量子遂穿現象在許多分子中都在發生。例如,如果沒有量子遂穿現象,宇宙中就不會合成任何的有機分子。又如,在人體葡萄糖氧化酶中的氧原子核也會發生量子遂穿效應。

那麼我們要問,你是否可以像電子一樣遂穿過一面牆壁呢?答案是「可以」。你可以穿牆而過,但是因為需要你身體中的所有電子、原子同時發生遂穿才可以。但這就需要你站立在牆壁前面等許多年才會發生這樣的遂穿。要等多少年呢?宇宙至今的年齡是137億年,而你至少需要等100億個137億年以上的時間,才會發生存在這一概率的事件。

總結:原子發生衰變的根本原因是,電子、質子等粒子必須既是粒子也是波。一個粒子會以其波函數的概率性出現在空間中的某一處,因此才會發生一個α粒子穿越原子核的束縛跑到原子核以外的概率事件。

3. 薛定諤的貓

愛因斯坦一點也不相信概率的解釋,他不相信世界上竟然存在一個無法預測和確定的事件。同時愛因斯坦及一般大眾認為,外在世界是獨立存在的,觀測者通過觀察就能夠觀測到真相。因此,他對概率的解釋說了一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擲骰子。」正因如此,追隨愛因斯坦的薛定諤也絕不同意這一荒誕的想法,即觀測會影響被觀測事物的本質特性,因而在1935年,薛定諤專門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他假想了一個實驗用來說明哥本哈根詮釋中對概率的解釋是多麼荒謬。這個實驗就是後來非常著名的「薛定諤的貓」。具體假想實驗如下:

如圖1-35所示,想像有這樣一個密封的盒子:在盒子中放上一隻貓、一小塊放射性鈾礦石。這塊放射性鈾礦石在一小時內會有50%的概率發生一次α粒子的衰變事件。在盒子中有一個殘忍的釋放毒氣的裝置與α粒子衰變事件聯動在一起。如果一小時內發生了α粒子衰變事件,這個裝置就會觸發毒氣裝置釋放出毒氣,將貓毒死。如果沒有發生,貓就是活的。

現在一切準備好了,然後要問兩個問題:

問題1:在一小時內,盒子內的貓會處於什麼狀態?

問題2:在打開盒子時,你會看到什麼?

對於第2個問題容易回答。按照概率的解釋,如果你把這個實驗進行100次,那麼你在50次打開盒子時會看到一隻活貓,50次會看到一隻死貓。然而,對於只是打開一次盒子的第一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

因為按照經典物理學的解釋,以及愛因斯坦、薛定諤和一般人的理解,在打開盒子之前,貓的死活是已經被確定了的。就是說,貓的死活與打開盒子這個觀察行為無關。貓的死活是在打開盒子之前就已經確定了的事實。但是按照概率的解釋,在沒有打開盒子之前,貓是處於死活重疊狀態的。是因為觀測這一決定,才讓貓的「波函數」發生了坍縮,瞬間讓貓確定了或死或活的狀態。就是說,在打開盒子之前,貓是處於半死半活狀態的,即,貓的死活是處於概率狀態的。

半死半活是什麼意思呢?即,貓的死活是被「看」這個動作給確定的。就是說,一個事物的存在是被「看」出來的,而不是與看無關的「客觀」存在的。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將微觀的量子行為直接轉化為宏觀的經典力學的直接效應模式。

到底哪個理論是正確的呢?經過近一百年的科學實驗,沒有一個實驗支持愛因斯坦和薛定諤的想法。愛因斯坦錯了。事物存在與否是因看而決定的。物理學從此不再描述波或粒子,只是在描述如何觀測。

這樣的奇異事情說明了什麼問題?

愛因斯坦認為:「在原則上,試圖單靠可觀察的量來建立的理論是完全錯誤的。」然而,最終的實驗卻證實:愛因斯坦錯了。真實的,讓人根本不願意去相信的情況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只有理論——關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才使我們從意識中推論出基本現象。」

清楚地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生髮展和變化,都是在人的意識觀察之後才被確定的。而在此之前,一切都是以一種不確定的方式存在的。同時,延遲實驗更加清楚地說明了,宇宙不是事先存在的,而是現在的一個人的意識逆時間創造了其存在。例如,在薛定諤貓的實驗中,我們可以在實驗結束以後,再通過某種裝置來延遲決定貓的死活。比如說,原子在上午10點鐘已經確定了到底衰變與否,而通過某種裝置,我們可以延遲到下午2點鐘時,再來觀測實驗結果,從而決定貓的死活。就是說,實驗的結果顯示,我們可以在下午2點鐘逆時間創造上午10點鐘發生的貓是死是活的事件。(關於延遲實驗及其不可思議的意義,第五章將做詳細論述)

因此最終結論是:宇宙並非已經存在,而是你的觀察行為創造出了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事件。即,我們參與了宇宙創建本身!

(四)波函數崩潰

1. 什麼是波函數

波函數指的是波的狀態。那麼是波的什麼狀態呢?答案是像波一樣在空間中擴散著的狀態。在物理學中用Ψ2來表示。

為了便於理解,你可以想像有這麼一個空盒(函)。有一道(列)波在盒子中不斷地往返振蕩。因為波具有衍射和干涉特性,因此在盒子空間中的每一細微之處,波的振動幅度都不同。例如,波峰與波峰疊加之處振幅就高,波谷與波谷疊加之處振幅就低。振幅高的地方能量強度就高,振幅低的地方能量強度就低。對於波的振幅用「相」來表示。干涉是波的振幅疊加後造成的相位差,這就叫相干。一個電子到底會在哪裡,取決於兩個波的相位差。

2. 什麼是崩潰

崩潰也叫坍縮,或瓦解。意思是,由波的無限擴展著的狀態坍縮為一個有限的、有明確位置的點狀態。對於電子來說,在波函數崩潰之前,電子處於盒子空間中的多種相干狀態中,即電子的位置處于波的相互干涉發生的相位的變化之中。當電子被意識觀察後,它就坍縮為了一個確定的粒子狀態。這時,所有的波的相干狀態就同時沒有了。因此也將這一坍縮狀態叫做退相干或消相干——就是消除波的相干相位的意思。

3. 什麼是波函數崩潰

具體描述如下:想像一下,在一個大型體育場中央有一顆撞球,這個就是原子核。電子像一粒細沙一樣在體育場外圍高速旋轉。那麼電子在某一時刻到底在哪裡呢?答案是,(如圖1-36)電子是像雲一樣擴散在整個體育場空間中的。你沒有任何辦法確定電子在某一時刻處在空間中的某處,但是卻可以把電子想像成振蕩著的波,然後去計算某一處空間中波所具有的振幅強度(能量強度)。能量強度大的地方,你發現電子存在的概率就大,能量小的地方發現電子存在的概率就小。對空間中每一處電子波能量強度的計算就是波函數值。

如果你用一束光照上去,假設,突然你在某一處發現了電子,那麼這時體育場空間中電子存在的概率就都突然變為了「零」,而發現電子的地方就變成為了「1」。這就叫波函數崩潰。

電子在原子空間中,其波函數是在整個原子空間中擴散著的(如圖1-36)。如果你把電子彈出原子到卧室中,電子的波函數就擴散到整個卧室中了。這時電子在整個卧室的空間中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有存在的可能性了。

如果你把這個電子彈射出窗外進入天空中,這時,電子出現在某處區域的波函數就是整個天空。就是說,這個電子會在藍天中擴散著。

當你把這個電子射入到太空中,這時,這個電子的波函數就擴散在整個太陽系中了。以至於,你把這個電子射出太陽系,電子存在的波函數就擴散到整個的銀河系中了。如果這個電子跑出銀河系,很簡單,在整個宇宙的空間中的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有其存在的概率了。

因為宇宙空間的寬度太寬闊,因此,一個電子或一個光子出現在某一處的概率值太低了,對電子存在某處的概率不再用百分比來表示,而是用「非零」來表示。非零的意思是,無論其概率有多小,都不為零。

那麼有沒有可能發生一個光子穿出星系擴散到整個宇宙空間中的情況呢?答案是,這樣的事情一直在發生著。

例如,當你仰望夜空,你看到的最遠的星體是類星體,距離我們有137億光年之遙。就是說這顆類星體發射出來的光是在137億年之前發出的。你看到了這顆星體,說明你的眼睛接收到了這顆星體發射過來的光子。那麼對這顆光子的波函數崩潰的描述是這樣的:這顆光子一開始從類星體出發時,不是一個粒子,而是以球狀波的方式、以類星體為中心,向所有方向同時擴散開去的。例如,它也向相對於你相反的方向擴展開去。

然後,在137億年之後,這個光子以「球狀波」的方式擴展為137億光年距離×2=274億光年的直徑跨度。那麼在這麼寬廣的空間內,每一處如原子大小的空間內都有這個光子出現的概率。就是說,宇宙中的每一處,這個光子的存在都是非零的。這時,突然你仰望了一下夜空,這個光子就被你眼視網膜中視蛋白分子捕獲到了。這樣,就在一瞬間,整個宇宙空間中,這個光子的波函數——即光子存在的概率性——瞬間就崩潰為了「零」,而在你眼睛視網膜分子中坍縮成一個點粒子,進而觸發了一次動作電位。當這段動作電位經過一系列的傳導——傳遞,激活位於你的大腦後部的視覺皮層時,就讓你在意識中突然看到了「它」。

現在,我們要問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一個電子波或者說一個光子波為什麼會由一種無處不在的方式崩潰為粒子呢?

例如,在雙縫實驗中,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你不去看的時候,一個電子會同時穿過兩條縫,而且自己還干涉了自己。當你去看了,電子突然就由無限擴散著的球狀波狀態確定為一個擁有明確位置的粒子狀態。而在你看它之前,電子以波的運行態勢是無處不在的,電子可能處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當你去看了,電子就必須現身為存在!這就好像是,在電子遊戲中,當你進入某一區域時,遊戲中的場景(山河大地)就必須顯示出來一樣。

因此,波函數崩潰帶給我們的結果是:在你的意識之外,一切的存在都處於「不確定性」的非有非無的狀態中。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個世界,世界才在「當下」被你「看」出來!

光到底是什麼?物理學家繼續作著追問,下面是愛因斯坦的追問,正是這一追問,讓科學家們最終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七、EPR佯謬

如果你一次只向雙縫發射一個電子,那麼你就會在後面電子檢測屏上看到一個針尖般的亮點。這說明,電子是以一個粒子的形式到達的。但是,現在我們要問:電子從電子槍出發後,直到顯示在檢測屏上時,它是如何在兩者之間的空間中行進的呢?

哥本哈根的解釋認為:

1. 一個電子會同時穿過兩條縫。

2. 一個電子在兩者之間的空間中是沒有任何軌跡的。就是說,一個電子是波函數的,即,一個電子像球狀波一樣擴散在整個空間中的。

3. 一個電子在「電子槍——檢測屏」之間的空間中的位置是不確定的。你只能依靠波函數的相位差去計算出電子存在於哪裡的概率。

4. 因為你不能把電子確定到一個有局限的空間內,因此電子的存在是「非局域的」。就是它不局域在某一處,而是無處不在的。

愛因斯坦則認為:

1. 如果你拋擲一枚骰子,雖然一般實驗手段無法預測到哪個點數會朝上,但是如果你對整個拋擲的細節了解得足夠清楚,那麼就一定會預測到每次拋擲的結果。因此,對於電子到底存在於某處不是概率性的,我們之所以沒有檢測到電子在「電子槍——檢測屏」之間行進時的電子軌跡,是因為還有一些隱藏著的規律(隱變數)沒有被發現和實驗手段還不完備造成的。

2. 愛因斯坦對於「不確定性」原理十分反對,愛因斯坦認為,人們之所以無法對電子的位置和動量同時精準測定,是因為還有一些測量的方法沒有被發現。

3. 一個電子存在於何處是有局限性空間的,你不能認為一個電子會同時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任何一處——即你不能認為一個電子會在宇宙空間中是「非零」的。

因此,在1935年,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反對哥本哈根解釋,「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共同提出了一個悖論,這個悖論就是EPR佯謬。

佯謬的意思是,可由它的真推出它的假。在EPR佯謬中所表達的意思是,如果哥本哈根解釋——也就是電子以波的形態擴散在整個空間中——為正確的話,那麼在兩個電子之間就應該存在所謂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聯繫。然而,狹義相對論完全拒絕了超越光速事件的發生,因此,如果有一個方法能證明「不存在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那麼哥本哈根詮釋就是錯誤的。

實際上,EPR佯謬本質的核心要點就是要證明「客觀現實」獨立於觀察而存在。哥本哈根解釋則明確說明,意識參與到了能被我們觀察到的現實之中。是觀察創造出了一切,而不是一切單獨客觀地存在著,等著我們去觀察。

下面,為了便於快速地理解,我們直接對物理學家戴維·玻姆提出的所謂現代版本的EPR佯謬做出簡化和容易理解的表述(下面用光子表述)。

首先,哥本哈根解釋說,一個光子在你沒有測量它之前,是以波的形態擴散在整個宇宙空間中的。只有當你去測量了它,光子才會在瞬間坍縮為一個局域的點粒子。就是說,在你沒有測量之前,一個光子是以非局域的方式擴散在整個宇宙空間中的。可以說,整個宇宙空間中都有它存在的可能性。當你去測量了,它才在你測量之處崩潰為一個粒子,而在空間中其他的任何區域,這個電子存在的概率瞬間都變為了「零」,即,你的測量行為直接影響到了其他空間區域中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你讓遙遠空間中的光子存在的可能性突然都變為了「零」,即便這個空間距離跨度為一光年或一百億光年。

因為,對於一個光子進行測量進而影響到其他空間區域發生事件的檢測很難進行,但是我們卻可以想像如果把一個光子分成兩部分,就可以實現這樣的檢測。那麼真實的檢測是這樣的,雖然你無法分開一個光子,但是卻可以實現有如分開光子那樣的實驗效果,即,如果你用一束激光激發一個一個靜止的原子,那麼原子(鈣原子)就會向相反方向同時射出兩個光子,例如綠色和藍色光子。為了保證動量總和為「0」(守恆),這兩個光子會以大小相等、運動方向相反、自旋方向相反的方式向遠處運動。例如,光子A向左旋轉,光子B向右旋轉。

就是說,這兩個被分開的光子像是一個被分成兩部分的光子那樣糾纏在一起,它們會以波函數相互疊著的方式在空間中擴散著(見圖1-37)。這兩個光子像是一個整體那樣相互聯繫著。例如,你對向左運動的A光子進行測量,讓其坍縮為一個粒子,那麼B光子也必須瞬間由不確定的波函數狀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粒子狀態。在測量之前,兩個光子是處於向左和向右旋轉的疊加狀態的。如果你測量了A光子的自旋(例如A光子向左旋轉),那麼瞬間B光子的自旋也必須由不確定的自旋狀態崩潰為確定的「向右旋轉」的狀態。

EPR佯謬提出了這麼一個設想:讓兩個從同一個原子激發出的向相反方向運行著的光子運行到無限遠,例如1光年遠,那麼這兩個光子之間是否還存在著聯繫?例如,你測量了A光子,B光子瞬間是否會作出反應?假設是存在這種聯繫,那麼在時間上也來不及。為什麼呢?

因為任何的影響都需要介質來完成。例如,他人之所以能聽到你說話,是因為你的聲音振動了空氣分子,並且等一定時間後,對方的耳膜才會感受到你發出的分子振動,進而作出反應。再比如說,如果你要想把桌子上的一隻杯子擊碎,那麼你必須要等到子彈射過去,杯子才會被擊碎。在這兩種現象中,空氣分子和子彈就是聽到聲音和擊碎杯子的影響介質。

假設兩個光子行進到相距一光年遠的距離時,它們之間即便存在著某種相互影響,也必須要等到一年以後才會產生效應。因為狹義相對論直接拒絕了「超光速」傳輸的事情,因此,即便它們之間存在信息往來也要等上一年的時間。

所以,如果存在這種聯繫,只有「幽靈」才可以做得到,因此,對這種可能瞬間發生聯繫的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然而,按照哥本哈根的解釋,你測量光子A,那麼無論光子A與光子B已經運行到相距多麼遙遠的距離,例如1光年或1百億光年的距離,它們都應該產生瞬間的聯繫。當然這種瞬間的聯繫不是幽靈乾的事,而是粒子世界本來就如此!

下面再用個比喻來清楚說明這個佯謬要表達的意思:如果你把兩隻鞋(左、右腳的鞋)分別裝入兩個黑盒子中。一個盒子留在北京,另一個盒子被你乘坐飛機運到紐約。按照玻爾的解釋,在盒子離開北京時和到達紐約後,只要你沒有打開其中任何一個盒子,那麼一隻鞋在每一個盒子中是左腳還是右腳的是處於不確定的疊加狀態中的。就是說,在兩個盒子中,兩隻鞋是不斷地處在左腳 / 右腳的轉換過程中的。只有在你打開其中一個盒子的一瞬間,例如,你打開北京的盒子是左腳的,那麼在紐約的那個盒子中的鞋則必須在瞬間顯身為右腳鞋。愛因斯坦則認為:在盒子從北京分開的那一刻起,是左腳或是右腳的鞋留在北京已經是被確定了的。兩者之間不存在所謂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EPR佯謬一開始只是作為一個思維實驗提出的。時間到了1964年,這時愛因斯坦和玻爾都已經死去了,物理學家約翰·貝爾為了支持愛因斯坦的EPR佯謬,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可被檢測的方法——貝爾不等式,也稱為「貝爾定理」。為了獲得容易和清楚地理解,簡述貝爾定理和檢測實驗如下:

(1)什麼是光柵

如圖1-38中A所示,如果你將一根繩子穿過與地面呈垂直角度的兩道木柵欄上下晃動,你就製造出了一道上下起伏振蕩的繩子波。因為兩個木柵欄的角度都是與地面垂直的,因此穿過第一道木柵欄的繩波會繼續前行穿過第二道木柵欄。

如圖1-38中B所示,如果你將第二道木柵欄變為橫向的,那麼穿過第一道木柵欄的繩波就會被第二道木柵欄阻擋住。

對於光也是如此情況,光波是具有振蕩方向(偏振方向)的電磁波,因此光波也會被不同偏振方向的「光柵欄」(偏振鏡)阻擋住。例如,如果你透過一片偏振鏡(光柵)對著太陽看,那麼,那些與偏振鏡中的光柵呈現出的振蕩角度不同的光子,都將被阻擋在偏振鏡以外。太陽鏡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製造的,太陽鏡片就是一個偏振鏡片。

(2)貝爾定理的實驗設置

為了能夠獲得快速理解,下面是對實驗結果的簡化論述。

用激光激發一個鈣原子,致使其釋放出一對向相反方向飛出的光子(A、B光子)。在兩個光子射出的各自方向上的100米距離處(你也可以想像一光年的距離)放上兩片攔截光子通過的光柵欄(A、B光柵)。然後在每片光柵(偏振鏡)後面放上一塊可以檢測到光子到達的光子檢測屏。現在實驗開始(見圖1-39):

按照愛因斯坦的解釋:每一個被激發出的光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局域性的個體。其中一個光子的行為不會對另一個光子產生瞬間的影響。因此,如果按照這一思考,那麼當你把兩片光柵以相互交叉的呈90度角擺放時,那麼向左飛出的A光子波的振蕩角度與A光柵的垂直擺放角度相同,因此A光子會順利通過A光柵,在光子檢測屏中顯示為一個粒子。而向右飛出的B光子與B光柵的橫向擺放角度不同,因此會被B光柵阻擋住,而不會在光子檢測屏上有任何顯示。

下面是在檢測貝爾定理時實際檢測到的結果:

檢測結果1:將A、B光柵擺放角度相同,都是垂直90度角度擺放著。然後激發出一對光子向相反方向射出——光子偏振方向為垂直的。這時,你會在兩側的光子檢測屏中各自看到有一個光子到達。

檢測結果2:將A、B光柵都以橫向擺放。然後激發出一對光子向相反方向射出——光子偏振方向為垂直的。這時,兩側的光子檢測屏中沒有一個光子到達。這說明,兩個光子都被橫向光柵欄阻擋住了。

檢測結果3:將A光柵垂直擺放,B光柵橫向擺放,即相互交叉角度擺放,然後激發出一對光子向相反方向射出——光子偏振方向為垂直的。這時你在兩側的光子檢測屏中看不到任何一個光子到達。

最關鍵的是檢測結果3,如果兩個光子不是一體的,即按照愛因斯坦的解釋,應該在A光子檢測器中看到一個光子的到達。然而,事實情況卻是,如果B光子被B光柵阻擋住了——現身為粒子,那麼A光子也必須現身為粒子,這樣即便是A光子的偏振方向與A光柵擺放角度相同,因為它已經現身為了粒子了——不是波了(只有波才可以穿過光柵),所以它也必須被A光柵阻擋住。

隨著光學技術的進展,經過科學家許多年的努力,在1981年,法國科學家阿斯派克特小組用鈣原子所做的實驗,終於以非常漂亮和令人信服的方式一勞永逸地打破了「貝爾定理」。從那時起,直到今天,世界上進行的所有實驗數據都與哥本哈根的解釋完全一致,沒有一次違背。

貝爾定理被打破所帶給我們的結果是:如果兩個光子出發時是一體的,那麼無論後來它們運動相距多麼遙遠,即便是相距137億光年的距離,它們也是以一個整體的方式發生行為的。就是說,因為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因此一切物質,凡是曾經發生過聯繫的,那麼他們相互之間就永遠聯繫在一起,無論其時間跨度和空間距離有多麼遙遠。

例如,在夜晚你看了一眼天空,你就影響到了所有被你見到的恆星的演化——因為你讓進入到你眼神經中的光子崩潰為了粒子,那麼留在或者向相反方向射出的他的「孿生兄弟」——光子——也必須現身為粒子,進而你改變了恆星的演化和存在的因果!

進一步說,宇宙一開始是從一個奇點的爆炸開始擴散開來的,那麼在宇宙中的一切物質相互之間都存在著一體性的相互聯繫。而你的觀察參與了整個宇宙中的恆星及星系的演化。

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種聯繫?或者說,讓一切物質現象跨越一切時空、相互聯繫在一起的本質奧秘究竟是什麼?答案只能是:外在世界並非實有,物質及宇宙的存在都是你的心生幻相——如夢中相,一切萬事萬物的因果聯繫只存在於你的「心」的創造中。

第三節 量子佛學

上面,我們已經了解了量子力學的相關知識,下面,為了能夠清楚認識到實相,你需要了解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麼。當你認真、細緻地閱讀完以下內容後,相信你一定會體驗到一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秘密!

一、一切都是原子

有一則故事說:「一位美國富翁譏諷一位科學家說:『我沒有看到科學有什麼價值。』而且他還指著戒指上的大鑽石繼續說道:『我不相信這麼貴重的鑽石和石墨(鉛筆芯)、木炭竟然是同種東西。木炭能燒,那麼鑽石能燃燒嗎?顯然不能。』」科學家被激怒了,順手拿來放大鏡,將陽光聚焦到鑽石上。只見幾分鐘後,鑽石開始慢慢融化,直至冒煙,最後灰飛煙滅。

事實上,你看到的鑽石、石墨(鉛筆芯)、木炭,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見圖1-40),他們之所以看起來不同,是因為碳原子之間的排列結構不同。如果你把一塊石墨加以足夠強的壓力,那麼其中的碳原子就會發生重新排列,你就會製造出鑽石。平常我們之所以看不到鑽石被燃燒,原因是,幾乎沒有人捨得去燒;另外也因為鑽石的結構獨特,需1700度以上的高溫才會讓其中的碳原子與空氣中的氧原子發生氧化反應(燃燒)。

從某個角度講,你每天都在吃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糖分子)」,你身體中有18%是由碳原子組成的。如果你體重60公斤,那麼你每天都在帶著一個10.8公斤的「大鑽石」行走著,而你卻全然不知!當然在人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原子、氫原子,因為身體中的水份最多,水分子是由氧原子、氫原子組成的。

實際上,在你身體之中的任何細微之處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例如,無論是手指、皮膚、肝臟、毛髮,還是大腦神經細胞等身體構件,全部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每一個細胞,從細胞膜開始,到其中的細胞質,以至蛋白質、基因等等,都是由氧、碳、氫、氮等原子構成的。即便是在神經細胞中傳遞電流信息的介質,也都是一些帶電原子,例如鈉、鉀、鈣等離子!

不但你的全身都是原子,現在你還可以環視一下四周,一切都是原子。例如:茶杯、桌子、手機、電腦、麵包、蘋果、魚肉、雞肉,以及窗外的清風、浮雲、山脈、河流、太陽、星系,等等。凡是你能夠看到的,皆是由原子構成的。在整個世界中,除了原子,別無他物。就是說,你找不到任何一個非原子的東西。因此,如果把人類科學史總結為一句話去概括,那就是「一切都是原子」。

原子不但無處不在,而且極為微小。例如,在一小杯空氣中至少會有10000億億個原子。如果你把一滴水放大到渤海那麼大,一個水分子就只是像一滴水那麼大!

既然一切都是由原子所構成,那麼我們要問,人與貓、與石頭、與月亮的不同,是否是因為各自所含原子的種類不同產生的差別呢?

(一)不可分辨性原理

也許你會認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種的原子,實際上,宇宙中並沒有太多種類的原子,總數還不到一百種,即只有92種。那麼為什麼就沒有第93種原子呢?

原因是,就如同你無法堆積起10米高的蛋糕一樣,原子核內強力作用的範圍有限,當組成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的數目超過一定限度時,質子之間疊加的正電排斥力就會超過強力作用,導致原子核發生崩塌,分裂成兩個原子核。例如,自然界中最大的原子是可以製造原子彈的鈾(U-238)原子,其原子核由92個質子+146個中子組成的。人們熟悉的黃金的金原子核是由79個質子和118個中子組成的。

既然只有這麼少種類的原子,那麼人與貓、樹、磚頭的不同,是否是因為各自所含原子的獨有特性造成的呢?例如,組裝成人的只有「人原子」才可以,組成貓的只能是「貓原子」,構成樹的只能是「樹原子」,堆積成磚頭的只能是「磚原子」才行呢?答案是:不是。原因如下:

物理學中有一個定理叫「不可分辨性原理」。意思是說,宇宙中所有的同種類的原子都一模一樣。

例如,你在地球上找到的任何一片黃金,與遙遠星系中、行星中找到的任何一片黃金都一模一樣。你在木炭中找到的碳原子與在鉛筆芯中找到的碳原子和在麵包中找到的碳原子都一模一樣。你在血液中找到的鐵原子,與在自行車上找到的和手錶中找到的鐵原子都一模一樣。

就是說,你無法分辨出兩個同類原子到底來自哪裡。例如,當你拿出一個碳原子,你無法確定其是來自貓,還是來自樹,或者是來自一堆磚頭,抑或是來自你的身體中。你在宇宙中任何一處能找到的同種類的原子都一模一樣,無論是月亮上、太陽中,抑或是100億光年外的星系中。

為什麼所有的原子都一模一樣呢?

原因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光子、電子、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有的光子、電子、質子和中子都一模一樣。原子之間的不同只不過是因為它們所含光子、電子、質子和中子的數目不同造成的。

因此,通過不可分辨性原理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你與外在的清風河流、大地泥土、星系月亮所擁有的原子都一模一樣。無二無別!

(二)你只是一堆泥土

人體內的原子與外在世界中的原子都一模一樣,實際上,只要通過一個簡單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到這一點。例如,每一個人都是由一個受精卵開始分裂成長的。然後在出生前依靠汲取母親所吃的食物營養不斷成長。在出生後就開始自己吃食物了。長大成人後,依舊是不斷地吃食物而得以存活的。因此,一個人就只是一堆「食物」。那麼食物是什麼呢?

食物只是大米、白面、蘿蔔、白菜、西瓜、蘋果等植物成分。因此,你是吃植物長大的。也許你會說,有人是吃肉長大的,那麼因為所有動物都是吃植物長大的,所以歸根結底,他吃的還是植物。因為所有植物都來於泥土,所有植物都只不過是一堆泥土中的原子依靠太陽光的光合作用被重新排列成的新組合模式而已。所以,你終究只是一堆「泥土」(見圖1-41),而且還是在不斷被替換著的「泥土」。為什麼呢?

例如,當你吸入一口新鮮空氣,只需幾秒鐘,曾經是吹落樹葉的一縷清風中的氧原子,就已經擴散到你全身血液中了;當你喝一口礦泉水,曾經是雨滴中的水分子已經成為你大腦的一部分了;當你吃了一個蘋果,實際上你吃的只是半年前還是曠野中的一小堆泥土,經過光合作用,被排列成了糖分子。只需要幾分鐘,這堆「泥土」就會滲入到你身體之中的任何細微角落。你現在即可以對著一隻蘋果說:「嗨!你馬上要成為我!」然後,你把它吃了,結果它就成為了你。或者說你就成為了它。

因此,你就是天空中的空氣,大地中的泥土,江河中的水流,更準確地說,經過科學統計,七年後,一個人身體內的原子將全部被替換掉,所以,你只是不斷被替換著的空氣、泥土和水流。

用我來做個比喻:我離開出生的家鄉已經將近十年了,在我出生前和出生後,我就是由那裡的「泥土」堆積成的「人」。在最近的十年中,通過呼吸、飲食和新陳代謝,我原來身體中的原子都已經飄散在我曾經去過的城市中了,可以說,過去的「高月明」早已經死去,今天的「高月明」只是我曾經去過的城市的泥土、水分子和空氣分子重新組合成的結果!

實際上,不但今年與明年是不同的你,今天與明天也是不同的你,甚至在一呼一吸間,你與空間就已完成了氧、碳原子的交換,因此,就連一秒鐘之前的你也已經完全是過去的你了。

因此,你與外在世界中的一切原子都一模一樣,因為你本來就來自於它,它本來就是你!你吃它們,反過來說,它們也在吃你!

那麼,一切都是原子組成的,它所帶給我們的結果是什麼?

二、量子力學帶給我們的結果是:實相是,一切都只是幻相

從以上論述,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例如,清風、樹木、山川、河流、太陽、星系等,都是由原子組建而成的。一切原子又都是由基本粒子(光子、電子、質子、中子)構成的。一切的基本粒子又都是波粒二象性的。

波粒二象性帶給我們的結果是什麼?答案:你不去看一個光子,一個光子就以波的形態在宇宙空間中擴散著。你不去看一個電子,一個電子在宇宙空間中就是無處不在的。你不去看一個質子,一個質子就與任何質子跨越一切時間與一切空間相互糾纏在一起聯繫著。你不看一個中子,一個中子在某處的存在就是概率性的。你不去看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就是非有非無的。世界宇宙皆是原子——例如花朵與女生,凡是在你的意識之外,一切都不存在,只有在意識覺知划過之處,一切萬象才被創造出來。例如,近處的草葉、露珠、門窗、石頭、松樹,遠處的河流、山川、月亮、星系。再次舉例來看,這種現象就如同只有當電腦遊戲中的人物行進之處,影像場景才被呈現出來,否則這些場景就處於潛在性的程序之中(見圖1-42)。

雖然說,在電腦遊戲中的人物,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發現「只有在他所到之處,一切場景才會突現出現」的真相,但是,在我們的世界中,雖然人們也無法通過日常感知去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卻可以通過被打破的「貝爾定理」,讓所有人不得不去相信:我們存在著的這個看似很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的情況——萬物、進化論、時間、空間都只是一種幻相性的存在,只有在我們的意識所照之處,一切才突然呈現出來,而在我們的意識感知之外一切皆不存在。

那麼我們要問,讓世界得以存在的意識究竟是什麼?實際上,意識並不遙遠,也並非不可被感知,因為「它」就在當下,就在你此時此刻的感知中。例如,你現在可以清楚感受到的疼痛,感知到的呼吸,嗅到的花香,這種感知就是意識。意識是什麼?意識就是鮮明的覺知。

那麼意識在哪裡呢?因為原子是由意識創造出來的,因此意識不在由原子構成的水杯中、牆壁中、山河虛空中、大地泥土中、月亮星系中。

意識既然不在外在世界中,是否在我們的身體中呢?答案是,因為眼耳鼻舌身、手臂、心臟也都是由與外在世界一模一樣的原子所構成的,因此創造出一切存在的意識並不在你的身體中。

意識是否在大腦的覺知中呢?更確切地說,意識是否是在由神經細胞組建出的大腦神經網路中呢?是否是神經網路讓宇宙世界得以使「波」崩潰為「粒子」的呢?下面,我們再看大腦是什麼?

大腦由神經細胞組成,神經細胞由分子、原子構成,即便是在神經細胞中流動著的電流信息也只是帶電原子(離子)的波動而已(見圖1-43)。因此,歸根結底,大腦與外在世界一樣,也只是一堆原子——一大團糾纏在一起的光子、電子、質子和中子。就是說,大腦本身也只是宇宙萬物中的「一物」,其本身也是由光子、電子等構成的,因此大腦本身也是「波粒二象性」的。

因此,清楚地說,真正讓世界得以崩潰為存在的「意識」不在大腦中。那麼它在哪裡呢?如果不是眼睛在看,不是耳朵在聽,不是腦在看,不是腦在聽,那麼到底是什麼在看,什麼在聽?

下面用比喻說明:

為了區別於日常描述的意識,暫時將它稱為「本意識」——如同佛學中的妄心與本心的區別。

「想像一下,你做了一個夢。在夢境中,不但有山河大地與眾生,還有一個在感知山河大地眾生的『你』——一個『假我』。在夢境中,你會認為感知夢境場景的是『假我大腦的神經系統』;你會認為夢境中的一切場景都是由夢境中的『假我的意識』所創造;你還會認為那個感知世界、創造出世界存在的『意識』是在夢境中假我的大腦中;甚至,你會通過相關的儀器在假我大腦中去尋找出一個『意識』來,或者分析假我意識是如何產生的等問題。」

通過以上比喻,本意識在哪裡的問題和實相已經變得很容易理解了:就如同真正創造夢境、感知夢境的不在夢境中「假我」的大腦之中,而是躺在床上的「你」一樣,你在此時此刻對世界產生出的鮮明覺知,或者說創造出世界存在的、讓波崩潰為粒子的「本意識」不在此刻你的大腦神經系統中。即,你認為世界在腦中,實際腦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見圖1-44)。

更清楚地說,你現在正在感知著這個世界的真正的「意識」,實際上,既不在外在世界中,更不在此刻你的腦神經系統中!一切都只是「宇宙大腦」(本心)在創造著、感知著(見圖1-45)!一切皆是幻相!

因此,意識不在腦中,而是腦在意識中。意識不在世界中,而是世界在意識中。由此你就很容易理解人們經常糾結的一個追問:「當一個人睡眠時,意識在哪裡?」答案很簡單:因為在六根中的覺知皆是幻相,那麼如果你能夠把對水杯的覺知看成是「幻相」,為什麼不能夠把對睡眠的覺知看成是幻相呢?因此,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問題本身是錯的。

本意識在哪裡?或者說,如來本心在哪裡?

答案:「不是不想說,而是不可被說,凡所有說,皆是夢中事。」因此,佛經中說見到如來的方法不是說明「如來」是什麼,而是見到「一切都是幻相」——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因為真心不在腦中,而是腦在真心中。因此,實相不是佛學,佛學只是實相中的幻相,因此佛祖在《金剛經》中才會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因此,一切法無修無證,修個無所修是真修,證個無所證是真證!此心即是佛,此心即是道!

實相是什麼?或者說佛學的真義是什麼?

答案:實相無相,即一切皆是心生幻相!真正的悟道是證悟到: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以及山河虛空大地、色身妄想、佛祖佛學,生前死後都是幻相!這就是佛學的真義!這就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秘密!(圖1-46)

三、量子佛學的意義

(一)很容易明心見性

量子佛學以最清晰明了的方式指出了實相和佛學真義!例如,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楞嚴經》中可視作「經眼」的兩段話:

第一段話:「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第二段話:「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綜合解釋兩段話的意思:外在山河虛空大地與四大色身、六根妄心,都是真心中所顯現出的幻相。如果錯誤地認為妄想心(如夢中假我的妄想心)是真心的話,對於修佛悟道來說則是「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的。

正如佛祖所說「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果一個人能夠正確認識到這點,就是覺悟的「佛」,反之則是迷惑的「眾生」。

(二)很容易理解到「無我」

理解到無我非常重要。因為有「我」才有他人、眾生,才有生命、時間,因為有「我」才有我的無常,我的三界,我的六道輪迴和我去涅槃、我去學佛悟道。因此,能夠理解無我也就理解了實相。如何才能從量子佛學去認識無我呢?

方法是,一切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色身妄想,皆是由一模一樣的原子構成的,任何原子都是由一模一樣的質子、中子、電子、光子所組成。一切的質子、中子、電子、光子和原子都是因意識而存在的。因此,一切都是幻相,在一切幻中是無法找到一個永恆的「我」的。如果試圖在幻相中去找出一個「真我」,就如同是試圖在虛空中的幻花中找出一個「真實的靈魂」一樣。或者說,試圖在夢境中去找到做夢者一樣。

(三)很容易理解佛學真義

如果你能夠明心見性和理解了無我,那麼對於佛學中的任何經典都不會再困惑,很容易理解佛學中論述的各種境界,不會再被其中的法相所縛,能夠融會貫通佛學中的各種知識和法門——具有一切種智,直趨證悟實相之門,能夠完全超然物外,積極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人生!

四、學佛的好處

(一)通過禪悟,獲得超智慧

佛祖在《金剛經》中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須菩提答)『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就像是,形容一個人是有「遠見」的,這時不是說他的眼睛能看多遠,而是說他的智慧有多麼「深遠」一樣,佛祖所說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神眼」,而是指智慧之眼。這種智慧之眼「見」常人不可見,「思」常人不可思,「悟」常人無法悟之生命實相。所以,修學佛學會讓你能夠以超越一切世俗智慧的方式,去透視社會人生和全然的生命宇宙的存在!正所謂「法眼通天」通的是最深邃事物的本質。佛眼看世界,看到的則是佛的世界,也是「人」的極樂世界!因為佛即眾生,眾生即佛!

(二)通過禪定,獲得身體健康

世界上最大的法是「心法」。心靈所擁有的超強大的力量,既可以讓人死,也可以讓人活!自古以來,最有效地激發心靈力量的方法就是「禪定」。正如佛祖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以及宗喀巴所說「每於早晨數一千遍曾無間斷,定能摧壞非時橫死!」一樣(我因此二句而重獲新生),佛學禪定是自佛祖創建佛學兩千多年以來,被驗證為最有效的、最成熟的、最有力量的、可以激發生命機能的「心法」。

禪定既可以讓人治癒疾病,獲得健康,同時也可以起到真正的保健養生作用。

例如,包括內分泌、免疫系統在內的人體本身生命機能是完全有能力清除任何癌症和治癒任何疾病的。人們之所以會罹患癌症和其他各種疾病,是因為這個人長期生活在精神挫折和緊張狀態中,因此他的各種生命機能就會急速下降,當這種不健康的心靈狀態維持較長時間時,就很容易導致一個人罹患各種疾病。

如果一個人能夠每天堅持禪坐30分鐘,那麼他的生命機能就會在短時間內獲得超強度的恢復!清除那些業已出現的癌細胞和修復已經受到損傷的生命器官。一個從來不修禪定的人和一個每天禪坐三十分鐘的人,十年以後,他們的健康質量會產生極大的差別。如果你能夠每天堅持禪坐三十分鐘,二十年後,你就比那些不修禪定的人多活至少十年以上的時間,而且你的生命機能比他們會更有活力、容顏會更加年輕。因此,自古皇宮內院、官宦賢哲、僧俗隱士,皆以修入禪定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當然,不相信禪定和沒有經過長期禪坐過的人,是無法了解其好處的。因此,藏傳佛教兩大活佛體系創建者的共同老師「宗喀巴」(第一世活佛班禪:克主傑;第一世活佛達賴:根敦主巴。此二人皆是宗喀巴的弟子),才會語重心長地對世人說:「不知風瑜伽,或知而不修,彼為眾苦逼,生死可憐蟲。」(藏傳佛教稱佛學禪定為「瑜伽」。)

(三)通過超脫的思想認識,獲得心理健康

人生就像是一場大夢。只不過人生的夢境不像是你躺在床上做的夢境那樣天馬行空般的不可控制。雖然人生如夢,但是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是一個消極的事情。清楚地說,認識到人生如幻不是要你遠離幻,而是要你解脫幻相中的「苦」。如果能夠把一切看得雲淡風輕,就能夠駕馭一切,解脫一切貪慾的束縛!就如有人願意停留在美妙的夢境中一樣,認識到幻相是要你積極生活在幻相中。因此活著不是為了學佛,學佛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當你遇到人生逆境引發心理問題時,佛學中超脫一切的思想會讓你迅速解脫「苦」的束縛和煩擾。所以,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對佛學有正確的認識,那麼在他的一生中,很難再遇到心理問題。因為任何的疾病在萌芽的時候是最容易清除的,因此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會在其萌芽階段被佛學認識所滅除。

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當一個人患了嚴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時,必須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去「重塑人格」——修正腦中錯誤的潛意識和條件反射,這時佛學的思想起的作用是「揚湯止沸」,要想徹底根除,就要通過系統的心理治療來「拔根除刺」,這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因此,當你遇到心理問題時,第一可以學習佛學思想,解脫世俗苦的煩惱,第二去求助於正規醫院高明的心理醫生。這樣二者結合,就很容易治癒心理疾病!

(四)證悟實相,活在大自在的極樂世界中

佛學究竟義是:不論是你,還是他人、眾生,還是山河大地、虛空星系、時間空間,即便是生死涅槃等等一切皆是「夢中相」!

那麼如何證明這個究竟義呢?

量子力學中的波粒二象性帶給我們的結果是:如同我們在夢境中所經歷到的一切場景和事情都是在夢意識活動下、不斷被創造出來的一樣,你此時此刻所處的世界和所經歷到的一切事情,都是意識不斷在創造著的一場夢境。

就是說,生命宇宙的真相是,一切皆是心生幻相!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宇宙中發生的一切事物和事件都是在你的心中跨越一切時間和一切空間相互聯繫在一起的因果。因此,離苦得樂的方法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起心動念就是一切,一切從你而來,一切終歸於你!

對佛學獲得正確的認識,其力量是無限的!可以讓你獲得心靈的無限愉悅和大自在!解脫一切苦,積極活在當下的極樂世界中!

因此,生命宇宙的真相是:一切皆是心生幻相!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像蜜蜂采蜜一樣地體驗生活!

下面以佛祖在《圓覺經》中論述的成佛境界結束本章: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眾生國土,是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推薦閱讀:

回應大乘非佛說
佛教中有沒有不需要師承就可以點亮的技能?
請教一個問題,六入處是不是對應的就是身念處?謝謝!?
唯識學與心理學是什麼關係?
我對明心見性這個詞有點了解了。大約是見道之意。但是我現在還是對證道這個詞語很迷糊啊!什麼是證道呢 ?

TAG:佛学 | 佛法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