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班族為什麼熱衷於理財

構築財富的底層邏輯,升級金錢的系統認知

我喜歡關注一些特殊類型的邏輯,比如「來龍去脈」式的邏輯,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回顧了過去中國企業的發展始末,很喜歡這種類型的講述,有種讓人在短時間內被一線打通的感覺。又比如「隱形」邏輯,這種邏輯最難被察覺,但別人講出來,立馬就能帶我發現另一個隱秘世界。最近我就在想,為什麼上班族會這麼熱衷於理財?

好像顯而易見是吧,當然是為了財富增值啊。但是否有想過,財富增值有很多路子,理財只是其中一個而已,為什麼上班族只熱衷於理財?

從現金流四象限來說,有僱員、自由職業、企業僱主、投資者四個角色,我們只在僱員這個現象內經營生活,偶爾沾點投資者的邊,買點股票、買點基金、買棟房產,但99%跨不過去那個坎,成為職業投資者,只靠錢生錢的解決財務問題。這道坎是怎麼形成的呢?

作為一個有些資本的中產階級,只是用他們的原始積累來投資,或是工資收入、或是父母贊助、或是之前的某筆房產股票投資成功,但資本量依然少。在過去很多中產者經歷了股市和房產的大跌,賠了本,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經歷就形成了一道鴻溝,要麼跨過去,要麼掉進溝里。中產階級不是不想再上升一個台階,但相比於那更高的財富,他們更害怕輸,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以致打回貧困的原形。因此理財比投資更適合他們保守的風格和脆弱的資本,買保險和債券,以房養房之類的理財相對安全。所以上班族們只能熱衷於理財。

正如有悲觀的人,也有樂觀的人,還是有很多探險者,跳出原來的現金流現象,尋找另一條財富之路,辭職創業了。相對於那些成功的人,一次創業就解決了一輩子的財務問題,但另外99%的都失敗了。這個被議論過太多次,與其羨慕成功者焦慮失敗者,還不如跳出情緒,思考下這中間的分水嶺在哪。

我們做一個假設,現在給你100萬,你會如何操作讓它變成200萬、300萬或者更多的錢,你可能會有些投資的主意。既然有了主意,我們思考下如何讓這100萬變成現實,你應該有一份工作,既然有工作,目前很多無抵押貸款,可以貸來幾十萬都不是難事,讓你的家人一起做無抵押貸款,湊夠這100萬,不是不可能,那現在有了這100萬你是否還會堅持你的主意?我想大多數人就會打退堂鼓了,因為權衡過後,相對於失敗造成的債務壓力,對於成功投資,並無多大把握。這種沒有把握的感覺又是源於哪呢?

源於意識、知識打底、能力踐行。

貓原本是會抓老鼠的,但是主人經常喂貓糧,久而久之,貓就不去抓老鼠了,也失去了抓老鼠的能力。我們在一家企業里,拿著穩定的工資,就像被喂貓糧一樣,時間一久我就害怕脫離組織,因為已經沒有能力回到市場呢。作為一個生活的表演者,我們的觀眾本應該是來自五湖四海,有人不喜歡,但也有人喝彩,靠著這些喝彩的人,我們調整姿態,精進演技,持續的被這些觀眾供養。這是一種能更自主的狀態,因為觀眾的基數是極大的,一種技法不通,我們可以調整嘗試另一種技法,總能找到一批觀眾。但是在組織里,我們的觀眾只有數量極少的幾個——領導。我們的演技會固化,而且只會在這樣一個舞台配合著特定的燈光效果演出,一旦改變就失去了表演的根基。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意識被局限在了組織內,觀眾被局限在那幾個人,不一定要辭職,但改變意識是必須的,跳脫出設定,把自己放在市場里去,思考。

知識逐漸圈層化,我們習得很多職業技能和心法,因為可以馬上應用到現下的工作中去,但知識也僅局限在這個圈層了。當有了市場意識,我們要關注更多的市場的知識,理解市場,尋找機會。當爆出華為、中興要遷離深圳的消息時,這背後是什麼樣的機理在作用,這未來城市的分化和新的機會在哪裡,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識作為判斷的基礎。

企業的搬遷讓人在物理環境下重組,新的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會產生價值,參與價值的變現,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上,市場從來不缺聰明人,比的就是先知和速度,行動力就是最後的臨門一腳。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你未來會為怎麼花錢而犯愁,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意識沒有知識沒有行動。
推薦閱讀:

明星為什麼可以那麼富有?
為什麼貧窮?這裡有靠譜解答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財富突破1000億美元,成為史上第二人,你怎麼看?
胖張:《識人識財富》人物之同道大叔篇
實踐:怎樣才能賺到錢系列(四):夢想儲蓄罐

TAG: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