悚然之作---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本書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在作者自序中說到:「這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旦發生,就會決定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歷史進程」,「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常常只發生在某一分鐘,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
因此,作者精選的這十四篇短文,是作者從他個人視角所出發,精選的對世界文明和歷史的決定性事件。
斯蒂芬·茨威格是猶太裔,出生於一八八一年,一九三四年離開奧地利(因法西斯分子反猶活動),自盡於一九四二年。全書十四篇特寫陸陸續續從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零年寫就。
如果將這十四篇短文分一下類,我覺得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滑鐵盧的一分鐘、攻克拜占庭、封閉的列車;這三篇主要描寫的是重大戰爭中歷史性的時刻,這些時刻決定了人類歷史的走向。
英雄的瞬間、瑪麗恩巴德悲歌、逃向蒼天、亨德爾的復活、一夜之間的天才;這五篇主要描寫的是藝術家與他們的偉大作品,這些作品影響著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世界。
南極探險的鬥爭、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越過大洋的第一次通話;這三篇描寫了那些對抗自然的英雄人物與事迹。
黃金國的發現:這篇在我看來,描寫的是命運。
西塞羅、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兩篇最後的著作則著眼於兩位力圖實現真正和平與正義的人物。這應該也是作者告別人世前最大的希望。
站在20世紀初的作者的視角中,這些偉大的時刻,就好比在人類歷史的星河中,閃閃發光的星辰。而作為21世紀初的讀者,重讀這一百年前的文學作品,似乎依舊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亨德爾的彌賽亞,可稱是傳世之作中的經典。「哈里路亞」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傳唱。亨德爾本人在52歲高齡時曾患中風而半身不遂,後通過溫泉治療神奇的得到了治癒。這份特殊的經歷,應該就是亨德爾能在4年後寫出彌賽亞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音樂的主題大都圍繞在讚美主上,而亨德爾因為這種特殊的經歷,與彌賽亞這部歌劇相共鳴,最終創作了這部聖樂。譯者評價,亨德爾採用的溫泉療法中所展現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可以改變命運、創造奇蹟。
茨威格的文字細節豐富,將歷史人物寫的栩栩如生。譯者舒昌善說「專輯或歷史特寫更要藉助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使讀者入迷」。茨威格自己評價:「只有每一頁都保持著高潮,能夠讓人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的書,才能引人入勝,給人以完美的享受」。作者在亨德爾的復活這一短文中,用以下的語言進行了描述:「啊!這聲音在攢動、在擁擠,這讚美聲要從他心裡迸發出來,向上飛升,回到蒼天。」,「黑魆魆的超市的夜空靜靜地籠罩著這座大城市。但是在他的心裡卻是一片光明,在他的房間里所有的音樂聲都在齊鳴,只是聽不見罷了。」,「他昂首向上凝視著,好像他現在已準備好去面臨最後的審判。」,「音樂的滾滾波浪緩慢地從這個精力殆盡的軀體上帶走了靈魂,把它高高舉起,送入縹緲的天穹。洶湧奔流的音樂永遠回蕩在永恆的宇宙。」
讀此篇短文之時,聆聽了一遍彌賽亞的合唱。在「哈里路亞」聲中,感受著茨威格所描寫的那種「天主的意志」,我突然悚然而驚。大腦似乎在告訴我,這種意志是存在的。這,或許就是作者所想呈現給我們的那種與主同在,記錄傳世之音的節奏和氣息吧! 傑出的音樂家往往多災多難,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扼住命運的咽喉」體現了那種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而作者此處,展現的是亨德爾那種追求奇蹟、追逐命運的精神。「「鼓起你的勇氣!」--這句歌詞簡直就像符咒,不,這不是歌詞,這是天主賜予的回答,這是天使從九霄雲外向他這顆沮喪的心發出的召喚。」 在一種奇蹟般的感召下,亨德爾寫下了彌賽亞。
《亨德爾的復活》中,作者以非凡的感染力,向讀者描繪了那個經歷重重打擊,卻依舊能與之奮鬥,並體驗到了主的亨德爾。這種傳奇般的經歷,結合作者的筆力,塑造了一個虔誠而堅韌的亨德爾。
《一夜之間的天才》,描寫的是馬賽曲作者魯熱·德·利勒上尉。這篇文章在我看來,傳遞的是一種命運的必然與偶然之間的碰撞之聲。馬賽曲是法國國歌、世界名曲,然而他的創作者卻名不見經傳。這中間,似乎有著歷史車輪滾滾而來的必然性。然而,一夜而就,迸發自己的靈感的魯熱,也證明了命運的垂青來的是那麼的突如其來,毫無痕迹。魯熱從人民群眾中採集最原始的呼喊與憂慮,熱血與激情,並有如神助般的一夜譜就。茨威格是這麼描寫的:「他感到全身彷彿湧出一股力量,拽著他向前,所有的一切:此時此刻自己心中的各種感情;他在街道上、宴會上聽到的各種話語;對暴君的仇很;對鄉土的憂慮;對勝利的信心;對自由的熱愛——頓時都彙集到了一起。」,「不過,在這一天夜裡,蘊藏在他不能永生的軀體中的對於時間的靈感卻聽到了這種節奏。因此,旋律愈來愈順從那強有力的歡呼的節拍——全國人民的脈搏。」,「而是一種神奇的魔力在這一瞬間聚集起來,進發而出,把這個可憐的半瓶子醋拽到離他自己相距千百倍遠的地方,把他象一枚火箭似的——閃耀著剎那間的光芒和火焰——射向群星。一夜之間使這位魯熱·德·利勒上尉躋身於不朽者的行列。」在這決定性的歷史時刻,這種神奇的魔力,將這篇傳遞法國民眾心聲的曲調傳遞給了他。
對於馬賽曲在法國所受的歡迎,作者是這麼描寫的:「此時此刻,這歌聲猶如電火花插進了火藥桶。情緒與感受,宛若正負兩極接觸在一起,產生了這火花。所有這些明天出發的年輕人,他們要去為自由而戰,準備為祖國獻身,他們覺得這些歌詞表達了他們內心最深的願望,表達了他們最根本的想法。歌聲的節奏使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共同的激奮。」,「舊的進行曲、那些唱爛了的舊歌曲均已被人拋到九霄雲外;因為革命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聲音,革命找到了它自己的歌。」。這樣的描述,讓我想到了田漢聶耳所做之詞曲。他們所傳遞的,是一種相同的救亡圖存,為國獻身的精神。
作者進一步描寫了馬賽曲在法國所產生的力量:「眼下,馬賽曲就象長著雙翅的勝利女神奈基,在法國的所有戰場上翱翔,給無數的人帶來熱情和死亡。」
然而,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真實不需要邏輯。革命之歌的作者並不是一個革命者,而且從此並無任何作品發表,似乎他的靈感就在那一夜用盡了。這不禁讓我們感慨命運的無常。「這個半瓶子醋曾擅自闖進不朽者的行列,對此,命運沒有原諒他。」,「那一次偶然的機緣曾使他當了三小時的神明和天才,然後又輕蔑地把他重新拋到微不足道的渺小地位,這是多麼殘酷」。如果說,貝多芬和亨德爾是與命運角力者,魯勒更像是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單純借他之手,將馬賽曲散步到人間。
魯熱上尉的後續經歷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他已經完成了命運的任務,而馬賽曲將繼續奏響在法蘭西的土地上。
全書十四篇,以此兩篇感觸尤深,細細想來,應當是因為有音樂來傳遞情感的原因。傅里葉告訴我們,連續的音樂,是最能傳遞信息的載體。對於馬賽曲與彌賽亞這樣的傳世之作,在聆聽的曲調間,自然就能體會到作曲者的澎湃之情。而茨威格的描寫,則補全了我們對作曲者個人的了解,補全了他們的人生經歷與社會背景,傳遞了茨威格對他們的感悟與評析。於是,傳世名作所傳遞的那種精神與激蕩跨越時空,使我不禁悚然。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所描寫的這些精彩的歷史特寫,將那最具有衝擊力,決定性的時刻放大,細化,構成了栩栩如生的歷史時刻。使我們讀到那些關鍵的時刻,歷史迸發的「靈感」。
後記:
本文主題為「悚然之作」,因此,更多是從主觀感受、作者的文學描述的角度進行描寫。尤其是著重描寫了彌賽亞與馬賽曲的作者這兩篇。
其實,這十四篇短文,也是歐洲西方視角下,最影響世界的大事件:拜占庭的淪陷與太平洋的發現,代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滑鐵盧與馬賽曲代表的是法國這個17-18世紀歐洲的主角。南極探險與大西洋海底電纜,代表的是人類的勇氣與堅毅、與對自然的征服。而西塞羅所對抗的羅馬獨裁政治,也是決定西方歷史的重要事件。毋庸說到列寧的十月革命、美國的西進運動了。這些篇章,都是歷史長河中最大的那些浪花。
從這個角度,也值得一讀,去思考一下威爾遜所堅持的那種正義與和平。
推薦閱讀:
※《像TED一樣演講》 讀書筆記
※第八章(第三遍)
※只有傻瓜才只為錢寫作
※我的PhD四年:(1)讀過的書
TAG: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