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對互聯網不合時宜的悲觀
誤讀: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11《重訪黑客》 的「誤讀」欄目。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的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作者:紀宇彪
書名:《論網際網路》(On the Internet)
作者:休伯特·L.德雷福斯(Hubert L.Dreyfus)
譯者:喻向午 陳碩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上河卓遠文化(2016.05)
定價:32 元
網路上的吸引力和風險在於人人都可以採用的這種上帝視角。人們可以瀏覽劍橋的一個咖啡壺或最新的超新星、學習《京都議定書》、找出自己可能申請得到的獎學金,或者操控一個機器人去奧地利播下一粒種子並給它澆水,更別提去費力瀏覽數千條廣告,做這些事同樣輕鬆,也同樣缺乏重要性的意義。高度重要性和絕對瑣碎化的信息被一起放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就像亞伯拉罕犧牲了以撒、紅的白的和藍的鞋帶、一千部不會響的電話機,以及下一次世界大戰就在鮑勃·迪倫虛無主義的「61 號高速路」。——休伯特·L.德雷福斯
?? Highway 61 Revisited – Bob Dylan
作者休伯特·L.德雷福斯開宗明義:「網際網路」並不僅僅是一項單一的新技術,它是一系列帶來實質變化的技術革新的總和。到目前為止,新技術總是會在滿足了人們最初的需求之後,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邊界效應。理論上。網路的功能是無限的,而這種靈活性自然地導致了人們在「網路將會變成什麼樣」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
關於互聯網的言論甚囂塵上,德雷福斯這樣說:
作為一個哲學家,我並不想對網路的特定應用有所褒貶。我的問題是更加思辨性的:如果網路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中心……如果網路允許我們擁有一個虛擬的第二生命,如果我們花很大比例的時間生活在電子空間中,那麼我們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 「超人」或「次人類」嗎?
而接下來,他試圖證明的是,即便我們能在網路中「超我」,但權衡利弊之下,生活在網路上的前景可能最終並不那麼吸引人。
休伯特·L.德雷福斯
超鏈接搜索高速卻無意義
德雷福斯於 1999 年完成此書初版的手稿,當時他信任的相關學者對在網際網路上取得信息的前景持極其悲觀的態度。那時,隨著網路的爆炸式發展,以人類對有意義的信息片斷進行判斷的舊式搜索已不夠高效,但人們在高速的基於統計和語法的無意義超鏈接搜索麵前,又無所適從。
自亞里士多德以來,我們已經習慣於以層級化的方式來組織信息,並得到了一些越來越寬泛的分類,而每個這樣較寬泛的分類都包含了一些較窄的分類。於是我們在物體的分類上逐漸細化,比如從生物,到動物,到哺乳動物,到狗,到蘇格蘭牧羊犬,再到一條叫「蕾西」的狗。當信息以這樣的垂直方式組織起來時,用戶可以輕鬆地跟隨那些有意義的鏈接去查找他們想要的信息。但他們必須先確定一個分類,然後才能查閱到這個類目下所包含的信息……而當信息被超鏈接以水平的方式組織起來時,鏈接的關係就不再是類別與成員的關係,鏈接的原則變成了簡單地把所有元素錯綜複雜地鏈接起來,層次在此蕩然無存。
引入超鏈接能夠有效利用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在海量的信息中建立聯繫,卻並不需要對信息本身有足夠的理解,不需要利用任何授權,甚至不需要接受信息本身的框架。在信息與信息建立聯繫時,「所有這些信息都可以被平等對待,沒有哪些信息擁有特權」。這樣,超鏈接系統的用戶將不再期望一個「完整而可靠的世界模型的、並擁有固定標識的現代主體」,他們享受著網上那些不斷增殖的信息,新鮮和驚奇比有意義和實用更為重要,即便他們有時依然會抱怨網上信息檢索的難度不亞於「在柴垛中找一根針」。
而在新版的《論網際網路》中,德雷福斯意識到,儘管那些對網路搜索極其悲觀的人們所提出的問題現在仍然適用,但是他們的悲觀態度卻已不合時宜。因為出現了偉大搜索引擎 Google,Google 的創新之處在於它使用從人們的搜索中捕捉到的關於結果的重要性來實現語法的搜索,還不需要一個能夠理解搜索內容的搜索演算法,「橫向的語法鏈接可以將任意的兩件事情聯繫起來,從想要獲得相關信息的人們點擊相應的網頁而非其他網頁的選擇中,挖掘出意義。」
Google 的兩位創始人對搜索的未來非常自信:集中式網路搜索引擎架構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提升其覆蓋文本相關信息的能力。和 Google 一樣的另外一個偉大產品——維基百科,它基於傳統的人類的經驗、常識和判斷有層次地排列、組織雜亂材料,使得我們在享受到高速的語法搜索之外,還能「按圖索驥」找到有價值的東西。
「遠程教育」培養不出 master
1922 年托馬斯·愛迪生預言,「電影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教育體制……在數年內它將代替大部分的課本」。著名心理學家 B. F. 斯金納(B. F. Skinner)提到他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的「教學機器」最初應用時,曾經寫道:「我很早就說過,在教學機器和程序化指令的幫助下,以相同的努力程度,學生們的學習速度將比在傳統教室里快一倍。」而在過去 20 年中,計算機一直被吹捧為能夠復興教育的新技術。我們不禁想問,「遠程教育」作為一種「遠程具現」,能給各個階段的學習者帶來多大的具現體驗?
在書中作者幫我們總結了學習者在學習進程中的 6 種階段,分別是新手(novice)、高階初學者(advanced beginner)、有能力的(competence)、熟手(proficiency)、專家(expertise)和大師(mastery)。對於以上這些學習階段是否可以完全被網路實現和支持,德雷福斯給出了他的答覆:
當一個人去審視教育的種種細節——無論是身體力行的訓導、必然的情感代入、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個人風格的開發,還是行動的把握——他就會知道有多少知識被遠程教育給漏掉了。
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需要理解賦予信息意義的語境。如果教育只是機械地吞吐著知識,而抗拒情感代入,最終也將帶來厭倦和悔恨。德雷福斯指出, 只有當新手、高階初學者、遠程學習者有了代入行為, 而不再是超然的「信息消費者」姿態,他們才有可能在學習上走得更遠。其中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 一位善於啟發學生的老師, 比如維特根斯坦, 培養出了數代優秀的學生。學生們不僅僅模仿了這位老師提出問題的方式,甚至連他困惑和絕望時的動作都繼承了下來。
而站在教師這一方,書中提到的布萊爾教授稱對教室的氛圍非常敏感,他覺得通過遠程交流設備授課時不能受到學生們整體的學習氣氛,甚至面貌。就好比舞台劇上的演員會下意識地根據觀眾的響應來對自己的表演進行微妙的調節,因而得以控制和強化劇場里的氣氛。於是,「觀眾與演員的共同存在,給了觀眾與演員進行直接交互的可能。」
舞蹈劇《皮娜》
但互聯網依然展現了它最好的一面,即給了人們更多的學習機會,比如 MOOC 和 iTunes U,雖然學習者體驗這種教學資源只是一種「非涉身」的行為。
虛擬的,可能也是虛無的
由於對現實採取部分逃避,人們開始探索出了另一種「交互」——一種以「合作、交融和開放」為特色的大型 3D 模擬現實遊戲(由 Linden Lab 開發並於 2003 年推出),人們有機會將不完美的自己捏揉成可視化的身體,比如苗條美女,健碩猛男,甚至是一個半獸人。書中稱已有 1100 萬人作為這個世界的「居民」註冊,截至 2007 年底,「第二人生」所有用戶的總在線時間已達到 25 646 287 小時。
Second Life
在《連線》雜誌的一篇冷靜分析的文章里,作者弗蘭克·羅斯提到了在「第二人生」里的「居民流向」:性感沙灘(眾多提供虛 擬的性服務、舞蹈和搭訕區域之一)得到了 133 000 分,而可口可樂的「虛擬解渴涼亭」只得到了 27 分。
如果將「第二人生」比作一個化裝舞會,就更容易理解這種不承擔義務的代入所擁有的吸引力。現在網際網路和虛擬世界在更大規模上給我們提供消遣已成為可能。「的確,多虧如『第二人生』這樣的虛擬世界,我們可以忘掉自己的局限,讓自己沉迷在一個豐富而安全的『超宇宙』中。」
有趣的是,德雷福斯在書中經常幫哲學家們「設計對白」,根據哲學家的重要主張,再將他們放在具體的現代場景,於是你會看到:
尼采將會聲明,由於「第二人生」中的安全實驗很容易,還能給予人們膚淺的滿足感,就像一個人造的狂歡節一樣,因而只有需要真正承擔後果的大膽實驗才能幫助人們發現什麼對自己是可能的和有價值的。但克爾凱郭爾可能會爭辯,「第二人生」的安全性帶來的吸引力讓無條件的信責變得不可能。(註:「信責」是譯者新造出來的詞, 意指「為了某種信念而主動承擔起的責任」。)
當然,更多的是德雷福斯不假借他人之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超越肉體,比如生活在一個類似「第二生活」的虛擬身體里,那麼我們可能在極大程度上失去我們對相關性的感覺、 我們的學習技能、對現實的感覺、做出有意義的信責的能力,以及讓生命擁有嚴肅意義的那些涉身的情緒。
* * *
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工具,我們也許應該看到,工具並非是中立的。「使用網路會削弱人們在物理世界和社會中的參與感,這會逐漸降低人們對現實的感覺,讓生活失去意義。」這位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寫出《計算機不能做什麼:人工智慧的極限》的哲學老頭德雷福斯在結尾還放下了這樣一句話:「但 Google 的成功能否說明,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的悲觀情緒僅僅是錯的?」在現在的互聯網語境中,樂觀的聲音無疑占多數,但保持悲觀的省思也可以是一種正面的推動力。一直悲觀,一直內省,也一直受益。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仍然還是血肉之軀的人,那麼網路可以發揮作用,前提是我們抵制住網路帶來的一系列最糟的不對稱權衡的趨勢:教育中的經濟因素過強、無風險的非涉身的遠程具現與有風險的涉身的交互、與人或物的關係中虛擬超過了真實、在線生活中的超然和匿名蓋過了信責、虛擬空間中用替身進行的安全實驗超過了現實中親自進行的大膽實驗。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11《重訪黑客》。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的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會員服務:service@the-offline.com
推薦閱讀:
※你的 Firefox 必備擴展有哪些?
※為什麼要收割韭菜,而不是白菜,包菜,紫菜,芹菜,空心菜呢?
※現在 IT 界風起雲湧,論盜版對互聯網的衝擊到底有多大??
※短視頻「抖音」是如何火起來的?
TAG:互联网 | 搜索 | 鲍勃·迪伦BobDy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