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vs.『互聯網金融』
每次媒體上報道關於Fintech公司的新聞,我都覺得好酷啊/好有創意啊/什麼時候我們有人才把這些產品抄來中國啊——然而每次媒體關於國內互聯網金融的報導,總是和跑路違規有關。其實,Fintech和互聯網金融都是將科技,特別是互聯網科技的元素融入金融服務,改善傳統金融的業務模式、產品、流程、應用系統等,從而提高金融行業的效率,實質上並沒有區別。兩者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那麼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Fintech能夠被稱為Fintech,而國內的互聯網金融暫時只能叫互聯網金融?
世界經濟論壇(WEF)聯合德勤諮詢(Deloitte Consulting)發表了一篇關於全球Fintech公司商業模式的報告。結合著這篇報告的內容,我們可以進一步梳理出一些頭緒:
- 商業模式層面
「Fintech」和「互聯網金融」,兩者從名稱上看就已經各有側重:「」Financial「 只是作為「Tech」的形容詞,而「互聯網金融」無疑更強調「金融「這個主題詞。能夠打上Fintech標籤的公司,無一例外是在科技領域有重大創新的公司,科技創新是其商業模式的根本。在成千上百的Fintech公司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利用科技力量搶佔傳統金融市場的創業公司,更能看到本身並不提供金融服務,卻能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順理成章,其整體技術成熟度更高,技術處理能力更強也更豐富。相比之下,國內互聯網金融產品雖有創新,但更多的是將互聯網當作一個渠道。說得過份一些,大多數國內互聯網金融公司做的其實是金融業的「O2O」——只是將金融產品營銷展示的入口放在了線上,在提供金融信息,享受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創造了很多便利,但真正的財富管理或貸款審批的功能,還是以傳統金融的模式為主。
- 市場環境層面
整體金融環境上,國外對通過網路使用金融服務的接受程度更高,個人徵信業比較成熟,不同行業和領域的數據開放程度也比較高;群體金融行為上,不同國家在儲蓄觀念,消費觀念,薪酬福利體系的區別,都決定了國內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區別。類似Payday Loan(發薪日貸款),在普遍按月發薪的中國很難成為爆品;大規模市場化的學生助學貸款產品,也只能在美國的市場環境中產生。
- 用戶層面
國內外投資者在投資習慣和理念上有相當大的差距。幾十年來,國內用戶,特別是草根用戶的投資渠道一直非常有限;相對應的投資者教育也不夠。對這樣普遍追逐高利率卻又沒有正確的風險意識的客群,產品如何設計才能佔領市場?一定是利率高而帶有各種「擔保」字樣的固定收益產品。這才有了近幾年看似風風火火實際亂象叢生的P2P圈子。而在發達國家,投資渠道較為全面,各個細分市場也比較成熟。很多創業團隊從金融服務便利而非利率切入,也能做出很受歡迎的產品。
- 監管層面
英美對Fintech專項的監管比國內的步伐稍快,已經有專門設立的機構研究相關的監管條例。不過,就監管而言,國內外面臨的挑戰是相似的:
- 在眾多金融業監管機構中到底哪家直接負責Fintech公司的監管?
- 非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監管規則,對以線上交易為主的Fintech公司已經不再適用,怎麼辦?
- 對Fintech公司的監管到哪個程度,才算是適可而止?
在監管尚未明朗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儘可能地保持對金融行業基本規律的敬畏,好好賺錢,而非伺機鑽空檔,是判斷好公司與「壞」公司的核心標準。真正未來能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在目前的監管環境下一定有超常的自律。有興趣了解詳細的可以看這篇:華爾街日報-where-fin-tech-is-struggling-with-regulation(未訂閱或註冊的可能會有訪問限制)
比較了這麼多,其實Fintech也好,互聯網金融也罷——在不同的國度,金融本就應該有不同的面貌。
圖:雨後春筍般出現的Fintech公司
六大核心價值貫穿金融創新
這份報告還有一個精華看點,在於它提出了貫穿整個Fintech領域的六個核心價值。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是在支付、保險、理財還是別的什麼Fintech領域,你都能發現是這些創新帶動了整個金融業的變革。
圖:科技報橘翻譯的報告里的圖片,台式中文可能有點難懂
- 方便、高效、價格低廉而流程精簡的金融服務。
相比專門跑一趟銀行,現在支付、轉賬、借貸等金融動作逐漸變得「隱形」,隨時隨地使用金融服務。除花式百出的專註於支付、理財、小額借貸的應用外,國外市場還湧現出一批各有特色的互聯網銀行,如BOFI,Ally Bank 和ING Direct等。這些銀行通過互聯網提供最基本的銀行賬戶服務,卻比傳統銀行業更有利率優勢,也更為方便。於是有人說,銀行業是必要的,但銀行不是。
- 計算機替代人力完成高價值的金融活動
一個非常恰當的例子是智能投顧,它能夠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對用戶行為、市場、產品等進行詳細的分析,系統為客戶推薦多元化的投資組合。Wealthfront是一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智能投顧平台。藉助於計算機模型和技術,為經過調查問卷評估的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資產投資組合建議,包括股票配置、股票期權操作、債權配置、房地產資產配置等。2015年Wealthfront獲得了顯著的增長,截至2016年2月底,Wealthfront的資產管理規模近30億美元,而在2015年1月僅僅為18.3億美元。
- 去中介化
此處不必多言,以Lending Club為代表的各類互聯網借貸平台都是去中介化的最好代表。這種方式無疑增加了市場資金流動的效率,也為借貸雙方爭取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觀點認為,去中介化在某些互聯網金融形態中沒有完全緩解信息不對稱,甚至加劇了信息不對稱性。互聯網金融面臨著網路信息詐欺和信息爆炸,沒有第三方給予篩選、處理,令資金供給者可能無所適從。已有的金融中介功能可以緩解部分信息不對稱性,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證券交易所以及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在信息披露、保護投資者知情權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 數據成為了重中之重
傳統銀行由於缺乏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的有效數據,普遍基於商戶個人的信用記錄來決定是否發放貸款。而更多的情況是,他們將放棄這部分金額小、風險難以把控的客戶。但互聯網數據的力量可以充分激發小微信貸客戶的潛力。Kabbage,致力於為不符合銀行傳統貸款資格限制的網上商家提供資金。其主要依據的數據和放貸標準來自商家的銷售額、信用記錄、用戶流量和評價,產品價格和相比競爭對手的庫存情況等,其貸款服務已經遍及eBay、亞馬遜、雅虎、Etsy、Shopify、Magento等電子商務平台。
不得不提的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實現也嚴重依賴於數據的使用程度,數據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已經大大超過了10年前的狀態。
- 小而美的產品也能有市場
不去和體量巨大的金融機構爭搶大部分客源,而是針對特定人群開發獨特的金融服務,這樣專註於細分領域的Fintech公司也很受歡迎。SoFi,即SocialnFinance(社交金融),於2011年5月由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四名學生創立,是美國一家專註於學生貸款再融資的網貸平台。目前SoFi提供的貸款種類主要包括學生再融資貸款、MBA貸款、個人貸款、抵押貸款、家長貸款幾類,目前壞賬率幾近為零。
- 聚沙成塔,個體也有了機構的投資話語權和更豐富的投資選擇
從前對於很多小額投資者來說遙不可及的投資渠道,藉助Fintech公司的一臂之力似乎變得觸手可及。獲得中國最大私募股權公司中科招商投資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億美元投資的Angelist,採用的是「領投-跟投」模式,即在眾籌過程中由一位經驗豐富的專業投資人作為「領投人」,眾多跟投人選擇跟投。跟投人在每個投資項目中只需要投資一小筆資金,就可以藉助聯合投資體,充分利用領投人在挑選投資項目和投資後管理上的豐富經驗。同時,領頭人、初創公司也可以從這個模式中獲益。
關於「互聯網金融」和「FIntech」兩個概念,唐寧的觀點我比較贊同。他認為「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這樣的辭彙未來將消失,因為未來所有的金融必將是由科技驅動的。隨著Fintech和傳統金融的融合,甚至改變絕大多數人獲取金融服務的方式的時候,它是否叫「Fintech」已經無足輕重了,也沒有了所謂互聯網+。就像對電力的使用改革了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式,在當時來說是個巨變,而現在的我們絕對不會把什麼新的與電相關的技術叫做「電+」了。
-----------------------
我一邊研究這些公司,一邊覺得好羨慕,什麼時候我在中國也能跟著大V投資高大上的未上市公司股權,或者有聰明的機器人幫我選擇到底是要買這隻基金還是那隻股票呢?╮(╯▽╰)╭
附上報告全文一份,英語過硬的同學們可以讀原版:
WEF + Deloitte的報告:The Future Financial Services.pdf
關於作者:
Sherrie雪小梨,互金行業風控一枚,坐標深圳。如需勾搭請私信:)
-----一大波推薦閱讀文章來襲--------
EY FinTech Adoption Index
PWC的報告:FinTech Global Report.pdf
10 FinTech Companies to Watch in 2016
全球智能投顧平台的標杆:Wealthfront業務模式全解析
美國股權眾籌代表AngelList平台的分析報告
推薦閱讀:
※監管科技不止於監管,更是銀行風控的一把利劍
※中國大陸本土的FinTech發展路徑與模式(三)·大數據的應用
※佔領時代廣場 凡普金科要讓華爾街感受到金融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