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卡佛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對我來說,閱讀像是一種修行。那一本本書,不僅是修行的課程,也是當下心境的反映。過眼千帆,唯有能入進眼底的那抹,才最撥動心弦。最近,撥動我心弦的是卡佛。

這個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的男人,從小在貧窮的底層家庭中長大,雖從未放棄學習且筆耕不輟,作品也屢次獲獎,但始終生活輾轉,同貧窮與酗酒做著鬥爭。過世前五年,他獲得「施特勞斯津貼」,終於生平第一次不用為生計犯愁,可以安心寫作,但沒想到抽煙令他在五十歲時便撒手人寰。五部短篇小說集,六部詩集,還有一些散文,是他一生的足跡。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集,讓他成為了簡約派文學小說的典範。

卡佛幾乎可以說是一生落拓,他接觸到的很多民眾,都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在生活中蹣跚求存,他們要賺錢付房租水電,要養育孩子,工作壓力和夫妻關係的不和常常使他們陷入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在他的小說中,沉鬱是永恆的基調,人人都有說不出的壓力和苦衷,沒有由衷舒爽的笑容,沒有意氣風發的面貌,更沒有幸福美好的憧憬,似乎在這個社會和時代中,手搭涼蓬往前看時只會有滿目的挫折與麻煩。這種生活狀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的真實寫照,而現在,也成了越來越多國人的精神寫照。也許,這是最近閱讀、研究卡佛的國人日漸增多的最大原因。

初讀他的小說,我被深深地困擾著。作為一個習慣了被作者耳提面命,事無巨細地展現故事細節和內容的讀者,我根本無法適應他的敘事風格。很多故事都只發生在一個場景,一小段時間中,卡佛的筆墨也只放在描寫此時此地的細節上,連渲染都很少。沒有前因(如《你們為什麼不跳個舞》),沒有後果(如《所有東西都粘在了他身上》),一個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甚至有很多故事讓人覺得不知所云(如《我可以看到最細小的東西》)。

但如果我們拋棄對故事情節的追逐,嘗試將自身代入小說之中,去體會和理解書中主人公的心態與感覺,那麼,一種煥然一新的閱讀感受便會降臨,即卡佛以不可靠敘事者、非確定性敘事、省略和空缺的寫作手法所營造出的不完整世界,將因我們自身的體會、感受及評價變得完滿。

例如,在讀《你們為什麼不跳個舞》時,若我們單看故事情節,只會讀到一個男人將自己全部傢具擺上草坪令人以為在甩賣舊貨,引得一對青年男女前來詢價,但其實最後並沒有成交的奇怪故事。但如果我們將自身代入,如拍電影一般亦步亦趨演繹這個男人的一舉一動,我們便會深刻地感受到他對於生活的厭倦和失望,以及無葯可醫的孤獨感。愛人離他而去,每天晚上回家時,空空蕩蕩的房間黑得是那樣可怕,而唯一可以陪伴他的只有空洞的電視機聲和麻醉神經的烈酒。他是如此希望有個人可以說說話,以致於他做出了一件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只要有人可以說說話,哪怕是討價還價都行,如果能陪他一起喝杯酒,他就會願意獻出自己的真情實意。但是,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些過路的朋友再沒出現過,收了他作為禮物的電唱機的女孩,雖然試圖向別人說點關於他的什麼,卻終於還是沒能說出來。他依然孤獨,無法可想。

再比如,他最負盛名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初讀來只是四個各自經歷了數段感情的男女,坐在一起談論什麼是愛情。他們每個人對愛情都有自己的一套觀點,討論著某些感情是不是愛情,有些愛情是不是真正的愛情。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曾經的歡樂苦痛席捲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書中提到的那些感情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刻骨銘心過。我們愛過那些深深傷害我們的人,也曾瘋狂迷戀但最後鄙棄一個人,我們曾放棄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但看到那些相濡以沫的花甲老人眼中的光芒時,我們又會忍不住鼻酸眼濕。

每一種感情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份感受都是一場洗禮,當我們的思想與情緒因著卡佛特殊的寫作方式而與作品結合、共鳴時,其對心靈產生的震撼力便可想而知了,難怪卡佛被認為對美國現實主義寫作傳統的復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但是,卡佛小說的深刻意義遠遠不止讓讀者產生共鳴這麼簡單。他最令我震撼和著迷的地方在於他潛移默化的批判和引導。

大聲疾呼、振聾發聵的作品很多,它們將社會的黑暗與人性的罪惡解剖批判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胸臆升氣,熱血沸騰。這樣的力量猶如狂濤怒浪,聲勢驚人,卻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原因不僅在於激烈得感情容易使人疲憊,更由於這樣的感情是由作者灌輸給讀者,而非讀者自行領略。

而卡佛反其道而行之,他避免在小說中闡述人物的思想和觀點,只是像照相機和錄音機那樣,「記錄」下生活的一些片段,但他在取景角度、光影處理等方面上採用了特殊的手法,使作品讀來讓人覺得某些地方「不舒服」,「不對勁」。比如《涼亭》中,背叛妻子的丈夫面對妻子近乎崩潰的呻吟「我再也受不了了」時,只問了一句「受不了什麼?」,在妻子哭泣自己心碎了時只懂得喊一聲她的名字,其他再無言語時,讀者就會感受到雙方思維及表達方式的巨大差異。又比如《第三件毀了我父親的事》里,父親在假裝為啞巴好但實際上是為了實現自己目的時,說的那些看似關切和尊重的話。

也許這些行為和事情,讀者自己也曾經歷過,在當時不覺得怎樣,但在深深代入角色發現這些「不舒服」,「不對勁」的真正原因之後,再以旁觀者的角度反觀自己,便有可能產生醍醐灌頂的驚人效果。而且,不僅是不同人,甚至不同時期,不同心態下的同一個人,對同一篇文章也許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這也就彰顯了卡佛小說的巨大的張力。它更像是一面鏡子,一面可窺得人性的鏡子。心境、道德觀、價值觀……這些平時潛藏在內心最深處的內容,在你的解讀中無所遁形。

當我們談論卡佛時,我們在談論的,可能是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五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微信號:caohuaining。新浪微博: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推薦閱讀:

中國還有多久才能拍出《釜山行》這種電影?
告訴朋友杭州縱火案然後對方回答說活該?
什麼是膽量 什麼是勇氣 什麼是自信?你真的搞清楚了嗎這些概念?

TAG:文学 | 外国文学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