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宇宙中的最後一顆恆星消亡之前,紅矮星將成人類樂園
宇宙不斷的默默運行下去,當最後一顆恆星消亡的時候, 宇宙終將陷入永久的黑暗。小型恆星紅矮星,不僅是最有希望找到外星生物的星球之一,而且很可能是是人類在宇宙陷入黑暗前最後的家園。那麼我們對紅矮星了解嗎?為什麼說紅矮星是我們最後的希望?它能幫助我們人類什麼?
宇宙中至少有70%的恆星是紅矮星,那麼什麼是紅矮星呢?紅矮星是指表面溫度低、顏色偏紅的矮星,這些恆星質量在0.8個太陽質量以下,表面溫度為2,500至5,000K。它們是最小的恆星,大概只有太陽質量的7%到50%,不比我們的太陽系的木星大多少,而據說木星其實是一顆失敗的恆星。不過這些紅矮星依舊不小,而且它們並不明亮,我們用肉眼無法觀察它們,你無法在夜空中看到任何一個紅矮星。即使使用目前我們人類所擁有的最先進的技術,我們也只能觀測到臨近的紅矮星。比如最接近太陽的恆星恆星比鄰星就是一顆紅矮星,太陽系的周圍大約有20到30顆紅矮星。
象所有的恆星一樣,紅矮星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劇變成氦,然而當恆星將所有聚變成氦堆積到核心時,紅矮星內則保持對流,這意味著氫和氦元素持續混合在一起。這使得紅矮星在隕滅之前的燃料消耗極為緩慢,紅矮星燃燒的如此之慢,使得它們的平均壽命達到1--10萬億年之久。相比之下,太陽只能再活50億年。由於宇宙的年齡只有137億年,因此目前還沒有任何紅矮星成長到老年時期。現存的上萬億顆紅矮星們都還只是小寶寶。說到小寶寶,整個宇宙中最小的恆星也是紅矮星,因為小紅矮星恰恰符合恆星定義的最低標準。氫的質量哪怕再少一丁點,它也會被稱為褐矮星。那麼什麼又是褐矮星呢?褐矮星也是一種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其質量在恆星與行星之間。換句話說就是褐矮星是質量介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的天體,目前,要發現褐矮星這種天體也是苦難重重。非恆星無法承受長時間核聚變反應,但這和外星生命和人類新家園有什麼關係呢?
由於我們的太陽終有一天會毀滅,人類勢必將會去尋找一個新的家園而適於居住的星球,也許會發現外星生命。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至少半數的的紅矮星系內有岩質行星。這些行星的質量約有地球的一半到四倍不等。其中多數位於宜居區域,這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液態水的區域。但是由於紅矮星燃燒的溫度比較低,行星需要非常接近紅矮星才能位於宜居區域之內。可能就象水星靠近太陽一般的距離,甚至可能更近,這樣的距離同時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舉個例子,一個離恆星這麼近的行星通常會出現潮汐鎖定現象,這意味著行星正對恆星總是同一面,正對恆星這一面總是十分酷熱,同時另一面會一場冰冷,這使得生命難以生存。
但是如果行星上有足夠巨大的海洋,也許能均衡恆星賦予的熱量,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穩定。來自紅矮星的的引力不停的擠壓行星,並且隨著時間的推進,將行星上的水全部蒸發殆盡,這些行星的結局很可能象金星一般,變成一個熾烈燃燒的地獄。另外一個問題是許多紅矮星輸出能量時會變幻不定,恆星黑子有時會覆蓋其表面,使得紅矮星的光芒最多減少40%,為時數月,這會造成行星上的海洋冰封,而有時紅矮星又會產生威力巨大的耀斑,突然爆發出極為劇烈的能量,這些紅矮星會在數分鐘內爆發出成倍的光亮,造成行星大氣層被大片剝離並燃燒殆盡,行星轉眼成不毛之地,但是另一方面,它們極長的壽命卻是一大優勢,能量處於平穩狀態的紅矮星,則會是行星孕育生命的絕佳之處,地球上的生命存活了大約四十億年,在太陽爆燃之前我們還剩下10億年的存活時間,到那個時候,地球上的生命多樣性將變得不復存在,我們要麼死去,要麼離開地球去尋找一個新的家園。我們可以用數萬億年的時間重建人類文明,前提是在紅矮星周圍有這樣一個恰好的宜居區域。
銀河系中有5%的紅矮星系也許存在與地球大小類似的的宜居行星,候選行星總共超過四十億顆,可是生命也許並不需要一個象地球一樣的行星,供生命存活的候選星球也可能是環繞在氣體巨星周圍的衛星,也叫做超級地球,即質量巨大的的岩質行星。加起來預計有超過600億適於居住的候選行星圍繞在紅矮星的周圍,這且只是銀河系內的估算,事關我們未來的生存,紅矮星因此會變得非常重要。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走到終點的那一刻,紅矮星也不例外。當上萬億年過後,宇宙中最後一個紅矮星走向滅亡,它絕不會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因為那時可能已經沒有人,甚至也沒有其他任何生物。
當氫用盡,紅矮星收縮成為藍矮星,剩餘的材料開始充分燃燒,當藍矮星燃料耗盡,它又會變成白矮星,白矮星與地球一般大小,十分緻密,由簡單氣體構成,其中多為氦-4原子核,然後白矮星也終有能量的耗盡的一天,使得白矮星緩慢降溫,經過上萬億年的演變,走向它的最終形態,冰冷的黑矮星。不管怎樣,距離宇宙中最後一顆恆星消亡還有很多時間。值得振奮的是,假如人類成功進軍太空,在宇宙變的黑暗之前我們還有充足的時間。
白矮星:是由簡併態物質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
藍矮星:是光度小、體積小、溫度卻很高的恆星殘骸,白矮星的分支。相較於白矮星微亮,溫度也比白矮星高的恆星死亡的殘骸,只殘留著尚未熄滅的藍白色火焰。
黑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大約1個太陽質量恆星演化到最後的終極產物。整個黑矮星處於最低的能量狀態,無法再產生輻射。
關注獲取更多有趣有料資訊
微信公眾號id:goldenhistory(長按複製到微信搜索添加)
qq公眾號id:itansuo
推薦閱讀:
※在接下來的10年後,5步征服火星,驚變美麗家園
※人類有沒有可能使用上世紀末的計算機技術進入太空?
※為什麼cepheid要翻譯成造父變星?有什麼典故嗎?
※為何太空大炮沒有實用化?
TAG:太空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