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美金?抵不過蘋果對無人駕駛的「路徑依賴」

專欄第一篇文章n

寫這篇是因為上一個回答《滴滴的最後一科與蘋果的第一課》

在知乎【蘋果為何要 10 億美金戰略投資滴滴出行?】問題下,有知友問為什麼我說「如果是為無人駕駛布局,所以蘋果投資滴滴出行」這個投資邏輯落到現實里實現路徑比較長。

其實早在蘋果投資滴滴出行新聞爆出之前,蘋果與無人駕駛產生聯繫的話題就很多啦。不完全統計,老牌挖料媒體《衛報》在2015年花了10個篇幅報道包裹:蘋果與加州車管局曾有個深度接觸、蘋果公司也在加州積極推進無人駕駛測試法規以及蘋果在招人方面收穫了知名的汽車工程師——這些動作都是蘋果在進行無人駕駛的徵兆。

但是到今天,蘋果的無人駕駛Plan推進到了什麼程度依就是「黑匣子」,很多人猜測這裡面的秘密、規劃是很深很龐大的。

打開黑匣子的過程向來都是有趣,所以我希望用幾篇不同主題的文章(如果我能堅持寫下來的話)來解釋以及和大家討論下蘋果與無人駕駛千絲萬縷的聯繫。

第一篇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蘋果投資滴滴出行最重要的理由是因為合作無人駕駛嗎?

其中一位知乎的朋友留言跟我說蘋果的硬體業務下一個大方向一定是車,賣車將會是蘋果一個新商機。

另外也有很多科技媒體說:因為蘋果的老牌友商Google在推進無人駕駛汽車的項目,而且無人駕駛是未來,所以作為比肩的巨頭iCar是蘋果對無人駕駛的布局。

以上都有合理性,但蘋果下一步乃至下下一步是要像汽車廠商一樣賣車?還是要結合自由優勢實現無人駕駛?還是像今天Cook來北京逛一圈表現出來的,僅推廣iOS的終端生態?

這些都有可能,不過最重要理由往往源於蘋果的商業慣性會決定他做什麼(也可能是Cook的任性,如果是後者就隨時來打我臉吧)。

蘋果的幾次大型收購都向外展示了自己公司的盤子應當是一艘精緻的航空母艦,在遇到經驗豐富、驍勇善戰的「海軍陸戰隊」之前,不輕易談加入和收購。

蘋果也從來就不是一家對酷炫的科技充滿激情的公司(果粉是比較有激情)。《Wired》的編輯Fred曾寫過一本回溯Google與蘋果歷史的的書《Dog Fight》,書中有一段對蘋果商業智慧的論斷:

iPhone的大多數技術並不是喬布斯發明的,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從不願意在任何事情上第一個出頭。商業和技術史上充斥根本沒有在自己的發明上掙到一分錢的發明家門。喬布斯明白,在取得重大發現和最終讓它變成消費類產品之間,總有數年的鴻溝。

剝去華麗的產品外衣,蘋果與大大小小的世界公司一樣,有明確的利益可圖是為第一生產力——在這家現金趕超歐洲國家的世界巨頭心裡,更應該是最核心最高的綱領。

所以我們從商業的本質——獲取利益的大小出發來看看蘋果對滴滴出行的投資對iCar和無人駕駛到底有多大聯繫?或者講蘋果現在的業務延伸到無人駕駛,路徑會是什麼?

這裡要先舉一個例子

目前在無人駕駛上最激進的汽車製造商非GM(美國通用)莫屬,這家底特律巨頭從破產邊緣划過之後,做事傳統的風格沒怎麼改變,但是恐懼之心一發而不可收拾。

從2015末開始,美國通用就用真金白銀瘋狂的來併購和投資、布局無人駕駛,也積極的和互聯網公司合作,預防自己再一次被「顛覆」。

一張圖看看通用做了什麼

以上截至到目前按照步驟真正發生的事情。通用這個務實的都可以當楷模的公司不怎麼熱愛冒險,所以對擁抱無人駕駛制定了一個完整可預期的策略和規劃:

1,收購Cruise、升級On Star代方案,為汽車系統本身升級做準備。

已經服務於通用車主的On Star有多年經驗和技術基礎,要朝更高級、更智能的方向走,咱們繼續研發+些許技術併購。

Cruise是雖然成立的時間只有3年,但一開始他們就基於現有的汽油車開發了消費級的自動駕駛方案,賣1萬美金一套,還實際路測跑了1年多。方案有數據支撐、有經驗積累,有時間驗證。(這塊我不會做趕緊花錢買)

2,入股Lyft的理由和Uber開發無人駕駛的理由如出一轍。

Uber和通用都認為:人力的成本會不斷上升,但機器服務可通過標準化來降低成本,所以無人駕駛的目的是代替人工作,再將機器規模化複製產生利益。

Lyft以及Uber都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顛覆「車的流通」環節——未來可能沒人買車、也沒人保養車,有的只是用車,這樣叫車平台們才真正有機會做一家打破歷史的公司。

3,Bolt EV是通用風險最低也是唯一能自己做的試驗品。

公司不知道無人駕駛消費級產品的最終形態什麼樣,但電動汽車是目前可視用來實現無人駕駛最佳產品,所以Bolt出現承擔著為汽車軟體升級、提高車智能化的責任。

一言以蔽之:無人駕駛實現的道路規劃清晰,其中自己能做就迅速集中火力做,不能或者趕時間就買現成的,這就是通用的策略。

通用的故事並不單一,他的規劃很清晰,很有操作性,預示無論硬體還是軟體公司想要擁抱無人駕駛多少都要先遵從這個合作/併購的道路,要不一定獨木難支(當然Tesla是一家很神奇的特例,這個放到以後單獨來講)

從這個故事來看,蘋果與滴滴的聯手應該更應該是遵從了這個大邏輯:我提供軟體+生態+用戶,滴滴提供車輛與數據平台,咱們聯手做無人駕駛吧。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故事,也應該是蘋果未來的戰略的一部分,但可能是幾年後,也可能十幾年後。從目前的10億美金來看,買這個故事道理不嚴密。

為啥這麼說?

首先,iOS生態在車內幾乎無進展。

蘋果目前將觸角伸向汽車的第一先鋒是iOS系統,它以CarPlay的映射的方式率先試水,但問題是現在兼容iOS的汽車廠商數量在增加,不過廠商們依然在推廣、升級自己的車載系統,應用場景特別的少,雙方合作的姿態上的意義大於實際的意義,這導致iOS軟體服務在車內的應用缺歷史、缺經驗也缺基礎。現階段來講蘋果沒什麼好的渠道直接進到車裡(而不是手機里),投資滴滴也不行。

其次,滴滴出行不是一個「無人駕駛」的好標的。

對比被通用「拿下」的Lyft,被Google「拿下」的Uber,似乎是蘋果選擇「叫車網路」很好的投資標的。但Google和Uber很明確的表示:我們的無人駕駛項目在加州開展,而Lyft根本就沒進中國。

蘋果選擇的是一家市場絕大部分在中國的叫車網路,這裡法規、道路制度可見時間內都很難完善,基礎設施更是談不上供無人駕駛車使用,這裡離測試都有非常艱難的道路要走,不要說在這片開墾一個全新的消費科技了。

如果蘋果這時候出10億美金和滴滴聯手為了無人駕駛,用獲利的時間上算一下,那這筆買賣「太不好算」,董事會決策的時候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所以10億美金應該只是一個開始,蘋果在無人駕駛上的的動作什麼時候開始,會不會是滴滴現在不清晰,路徑也不明朗。

而且不要忘了,蘋果一直是一家務實賺錢的公司,如果說喬老爺時代的蘋果是偏執、頑固的務實,那麼現在的蘋果更多的是保證公司的穩妥的務實。無人駕駛一定是蘋果不想錯過的未來,但它還沒有想明白怎麼參與進來。

10億美元還是買一個有機會成為千億美元的公司來的好。

500Miles(epowertrip.com)是一個剛成立,從商業和產品角度關注智能出行方式的媒體平台,我們正在招記者和內容策劃,如果你對智能汽車、出行方式以及一些商業邏輯感興趣,可以投簡歷給我哦。

推薦閱讀:

Cruise 無人駕駛系統會對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產生衝擊嗎?
從ADAS到無人駕駛,Mobileye的制勝之路 | 愛分析調研
電動汽車比傳統汽車更適合作為自動駕駛汽車嗎?

TAG:滴滴出行 | 苹果产品 | 无人驾驶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