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I?IKEA?HAY!無印良品和宜家之外的新選擇
趁著受邀參加第三屆知乎鹽Club的機會,抽時間去圍觀了一回HAY的上海延平路店。
之所以專門去圍觀HAY,也是因為日常從事室內設計時得到的住戶反饋中,能很明顯地感覺到,理念相對先鋒前衛的一部分住家人群,已經在認真考慮什麼樣的家居品牌才能更好地平衡品味、價格、易搭配性、實用性等諸多要素,或者這樣的探尋行為,僅僅是為了發現一個能夠買得到的新的選擇,以便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那麼,為什麼會有一些人不喜歡「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格,為什麼會有一些人會思考如何在「無印良品」的搭配風格的基礎上為居家空間添加更多的色彩和設計元素,為什麼另一些人只願意購買宜家的收納置物產品卻不願意買宜家的沙發?
是因為無印良品的產品不好用,還是宜家的沙發有多麼不舒適?
其實不然,試想,一個什麼樣的指向性的理論或者是調查結論,才可以完整地詮釋和預測消費者的需求趨向?
即使我們知道有所謂的「設計消費需求升級「,有所謂的」年輕中產消費人群「,有所謂的」家居設計風向周期「,卻依然難以得出有效的結論去指導我們的產品設計或者選購。
在MUJI和宜家這麼多年培育市場的前提下,不再願意局限於既有的家居審美認知的消費者正在變得越來越多,他們需要能夠讓自己眼前一亮的新東西。
我在以往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幾次「家居設計的適配性要素」,就是說,一個意圖實現比較顯著的市場佔有率和評論關注度的傢具生活品牌,如果過於強調全系產品的特徵屬性,不一定一直是好事。
但無論是作為家具行業從業者,還是室內設計師,隨時注意把握已起波瀾的消費動向都必須是看家本領之一。
於是乎,從2010年開始,有很多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傢具設計師開始探索如何設計出更適合當代中國大陸地區年輕消費人群的家居產品,幾年間湧現出了很多的獨立設計品牌。
從梵幾、木智工坊、木墨、吱音等發展比較早的品牌,到「造作」這種產品品類更加豐富、設計手法更加現代、商業化嘗試相對成功、材料工藝更具有兼容性的生活品牌,再到厭式房間、光陰木器、二黑木作、木跡製品、木上 @王昊誠 、靜研等規模可能稍小,但有若干件被市場認可的作品的設計品牌。
但是基本上,除了「吱音」在材質色彩的選用上略顯特別,很多正在發展的設計品牌所能提供的產品,在視覺觀感上存在很大的共性,這主要緣於他們的設計製造的傢具集中選用了白橡木、黑胡桃、白蠟木木材的商用鋸材和拼板,加工後用水性漆或者木蠟油進行塗裝飾面,想要儘可能地保留原木質感,在塑料、金屬、石材、織物、皮革等材料的選用上幾乎沒有太多嘗試,倒是「木智工坊」推出了一款大理石檯面的茶几,開始探索新材質的運用。
作為一名曾經花大量業餘時間研究過傢具設計製作和品牌運營的室內設計從業者,看過了無印良品(MUJI),看過了宜家(IKEA),看過了大大小小的國內設計品牌之後,為了能為自己,也為我的客戶找到新的選擇可能,我只好在業餘時間多關注一些有意在中國開店的歐美設計品牌,直到HAY來到了上海和北京。
比起同樣來自丹麥,同樣成立於2000年之後的家居品牌Muuto,甚至是其他成名已久的北歐設計品牌,已經在國內有不止一家實體店的HAY毫無疑問已經擁有了更多的普通消費者的關注。
況且,HAY還在積极參与各種展會和一些線下活動,以及入駐了一些線上線下的買手店和生活品牌電商,比如」良倉「和「設計共和「。
看過了以上所說的那些傢具品牌後,消費者再去感受完HAY的品質和設計細節,回頭對比了它的價格,就很可能把HAY作為優先選擇之一了。
另外,在全球範圍內,HAY也在與不同的設計師進行合作,開發不同的產品和合作品牌,研究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藝,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丹麥傢具設計學習,使用現代工藝對經典的北歐設計進行再表現,並通過「設計「這種共通性的語言,為世界範圍內的用戶帶來更高的價值和選購使用體驗。
要說相比其他任何能在大陸地區買得到授權產品的傢具品牌,HAY最吸引我的地方,也就是他們在探索產品工藝上所表現出的熱忱,即使僅以我目前比較淺薄的了解,HAY對於材料和工藝銳意嘗試,在國際上較知名的傢具生活品牌中,也應該是走在最前列的,比如下列的部分工藝:
- 用於桌面和椅面製作的多層板大角度彎板工藝,以及我不是很了解的桌面板飾面材質和工藝;
- 金屬剪板、金屬彎折、金屬焊接打磨、金屬噴砂噴塑、噴塑噴漆、鏡面打磨、電鍍;
- 軟木凳面、毛氈熱壓成型的椅面、聚乙烯注塑的椅面等;
- 石材、木材、軟木、玻璃、毛氈等材料的創新運用;
如果你實地觸摸過了HAY的產品,就會發現,即使他們的產品色彩相對豐富,工藝精益求精,但依然不是什麼花架子,而是有著不俗的實用性,甚至是非常穩固耐用,特別是置物架類產品,無論是鋼架結構還是木質框架。
與宜家相比的話,HAY的多數產品在色彩選用上要更加明快,相對純度低而明度高,顯得更加溫暖,也能更好地與白色和原木色的打底效果相配,天光不足時在人工照明條件下應該也有更好的視覺表現。
HAY的產品,如果划到極簡風當中,當然也沒有什麼錯,但是至少在色彩運用上,依然保留了足夠的辨識度。
不過我們常說的極簡,其實主要指的是形式上的極簡,最多加上部分功能上的極簡。但設計內涵,或者說內部設計中的組合原理和設計思想,卻是需要集成大量的設計資源的,不輕易地表露出來並不代表沒有內在設計,如果再能加上外在色彩上保留識別度,這個品牌毫無疑問就已經是容易吸引現下的消費者的了。
列舉幾個標誌性的產品照片,大家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MUJI、IKEA、HAY他們之間的區別。
MUJI:
IKEA:
HAY:
MUJI的日常化搭配,IKEA的功能性組合,再加上HAY的部分產品帶來的點睛效果,或許可以是現階段置業裝修的年輕人可選的住家選購思路,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各種海淘和國內的淘寶這兩大剁手助手。
公眾號:器研新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