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開篇的無限智慧

從梁昭明太子時起,他為了方便母親讀經遂將《金剛經》分成現在流通的三十二分版本,我個人讀經時是不將「法會因由分」「善現啟請分」這些讀出來的,所以之後的體會分享不一定全部按照所謂的「某某某某分」來做銷文示意,總之我盡全力把所謂「不可說」做一下「方便說」,還是那句話望大家能由此發心自行證悟!

《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看官要問,一段講述佛陀日常行動的經文有何要義,筆者竟將其與真實義划上等號?這個要提及一下禪宗,接觸過禪宗的朋友們都知道有所謂:「行住坐卧皆是禪」,經行是禪,跑香是禪……佛祖就是這麼一個來回的時間就表了法,表了真實義。

在這裡暫不解釋,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我也忘了是在哪裡聽到的了。話說有兩位大禪師相約某日為弟子說法,弟子們很是歡喜啊,提早很多天就開始準備了。到了那天禪師甲就等著禪師乙到來,禪師乙來了,具足威儀。兩位禪師的弟子都在翹首以盼,期待兩位大德妙語連珠講經說法,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禪師甲問禪師乙:「嗷,你來了?」禪師乙:「嗯,我來了!」然後就開始喝茶,一直喝了許久,這時禪師乙要走了,禪師甲問:「嗷,你走了?」禪師乙:「嗯,我走了!」這一天的說法就這麼結束了!到了晚上禪師甲的弟子忍不住心中疑惑便去問師父,說:「師父,今天二位法師說要講經說法的啊,怎麼竟只統共講了四句話?」禪師甲說:「其實我們已經講啦,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如如不動不來不去,講到這裡其實已經講完了,根器利的就受益咯!」弟子這才恍然大悟!

回歸經文開篇的內容,看過了那個故事大家應該更容易明白了吧。佛陀的「還至本處」實際上就是找到真實的自己,證悟宇宙的真實相!其實讀到這裡我們就應該知道要遵守一定的規律我們才能更自在,強調一下我們說的自在並不是隨心所欲去任何地方和做任何事情,而是在於內心的平靜和不受束縛!

說到內心的平靜,我就想起一句台詞:「Inner peace!Inner peace!」這是《功夫熊貓》里Master Oogway(烏龜大師)和Master shifu(師傅)都在念叨著的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內心的平靜,要是他們倆有因緣讀到《金剛經》我想他們會明白,一直念叨著:「Inner peace!」是難以達到內心真正的平靜的。因為念叨著:「Innernpeace!」就是一種妄念,在究竟處,這一個妄念都會寂滅!也就是妄念越多離究竟義越遠,也可說離自在越遠。佛陀有條不紊的生活就告訴我們《金剛經》讀到這裡應該就需要當下受益了,不管是否佛教徒讀到這裡都應有收穫,該你吃飯的時候吃飯,該你回家的時候回家,吃完飯好好洗碗收拾,腳髒了就要洗洗注意個人衛生,這樣有條不紊的生活怎麼能說不是一種禪,怎麼能說不是一種自在呢?就說吃完飯洗碗這個事吧,丈夫們吃完飯要是主動洗個碗,你們的老婆大人應該會少找你們的麻煩,你們說這是否一種自在呢?

煩惱的一個來源就是妄念,我們的生活中就因為有了太多的妄念,自然也就有了許多的分別心,因為我們所處的立場不同所以就會有不同的演繹或者理解。諸如以下的幾組句子:「兔子不食窩邊草PK近水樓台先得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PK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PK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每一句都有他們的道理,我竟無法反駁!佛教講的「無我」斷了我執,自然也就少了許多分別,少了許多妄念。凡夫是少不了有妄念,有立場,這是沒辦法的事情,無法消滅就只有退而求其次,減少得多少算多少吧,畢竟要凡夫證悟究竟義的確是困難的,我也不止一次講過所謂的「究竟義」是形而上的,無法言說,一切言說都只能無限靠近不能完全描述。其實之前也說過某種層面上「無我即無敵」,也可以引申為「無我」的這種立場就是立於不敗之地的。無我是隨順眾生,自然也就是以大團體的利益為先,在職場中這種原則是很有必要的,許多職場中人就是沒有明白這一點所以自尋煩惱。企業家不明白這一點就絕對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集團領袖。一切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佛陀的表法也是希望我們會明白這一點。

該吃時候吃,該坐時候坐,看似簡單,我們凡夫又豈能完全做到?《獅子王》中丁滿和彭彭算是個中代表,所以我們發現他倆真的很自在。比如,你的能力確實未能勝任一個職位,但是你偏偏要強求這個所謂職位,那麼這時你的煩惱你的妄念來了,日日糾結自討苦吃,何苦來著呢?試想,男女吵架,其實是因為一些誤會,這個時候該做什麼,該有一個人先低頭去認錯,這是這時候該乾的,可是偏不這麼干,那麼也許這段情就斷了,試想這會不會又是一種煩惱妄念的開端呢?至此我們可以明白《金剛經》原來也具有生活的智慧啊。

推薦閱讀:

別直接用你的肉身,跟這個世界死磕。
能力差該認命嗎?
如何評價《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里阿克婭這個角色?
人生需要怎樣的智慧去抉擇?
商學教育的核心是喚醒

TAG:金刚经佛学 | 智慧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