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經2 - 1」什麼是完全競爭市場?
第二講 初識供給與需求:完全競爭市場
第1節:什麼是完全競爭市場?
現實中的市場,是交易發生的環境,有買方有賣方,大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市場的種類各異,從蔬菜到軍火,從教育到醫療,無論是商品還是服務,都有自己的市場。但在理論中,我們要研究市場,顯然不能窮盡現實中的每一個,只能取要害的共性,將所有市場統一刻畫為一個抽象的「模型市場」去研究。之後,遵循邏輯,推導出這樣一個「模型市場」中可能存在哪些規律。這便是所謂的「理論研究」。
模型市場研究清楚了,再以它為基準,去分析現實中一個個具體的市場。雖然市場各異,跟理論有出入,但不用怕,根據細節去調整或豐富設定就好了:把握現實市場與理論模型的關鍵區別,刻畫進去,定好模型的邊界,再按照理論的邏輯走下來,看看能不能解釋市場中觀察到的現象。如果不能的話,想想為什麼,回過頭調整模型的設定,或者檢查邏輯推導的錯誤,再來一輪。如此往複,直到解釋清楚了現實中的道道。這便是所謂的「應用研究」。理論可以指導應用,反過來,如果在應用中發現了理論的局限,也可以推進理論研究的進展。
一、要害的共性:供給與需求
那麼,本講要從理論的角度研究市場,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市場,或者說,在理論上研究市場,應該抓住哪些要害共性來刻畫它?
答案是「供給」與「需求」。之後,第二個問題,如何刻畫供給與需求呢?
圖1 完全競爭市場
圖1中的二維坐標系便可以理解為「市場」,而市場中兩個關鍵的變數——「價」和「量」——分別對應於縱軸和橫軸。進一步地,供給和需求分別被刻畫為「價」和「量」的兩組關係,用兩條線表示:供給曲線向上傾斜,代表生產者的供給量隨著價格上升而增加;需求曲線向下傾斜,代表消費者的需求量隨著價格上升而下降。此外,關於供給和需求曲線還有進一步的解釋:
1. 對於任一生產者,也有一條自己的斜向上的「個體供給曲線」,而「市場供給曲線」是所有生產者供給的加總;對於任一消費者,也有一條自己的斜向下的「個體需求曲線」,而「市場需求曲線」,是所有消費者需求的加總;
2. 「市場供給曲線」上的每個點,其橫坐標為供給量q,縱坐標為「邊際成本」——為了生產總供給量q中的最後一單位產品,總成本的增加量;
3. 「市場需求曲線」上的每個點,其橫坐標為消費量q,縱坐標為「邊際價格」——為了得到總消費量q中的最後一單位產品,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
其中,理解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所蘊含的「邊際」的含義是很重要的。事實上,並沒有「邊際價格」這個概念,這裡是為了強調而編造了它,想表達的含義是對「消費者邊際效用」的一種貨幣化度量。
最後,即便有了以上三點解釋,這裡還有三個問題沒有說清:
1. 為什麼要以「價」和「量」兩軸組成的坐標系來刻畫「市場」?
2. 為什麼供給曲線向上傾斜?
3. 為什麼需求曲線向下傾斜?
以上三個問題都要留到第三講和第四講中解釋,此處讀者可先放著不管,我們在這個基本的供需框架下看看「市場」的門道,而這也是本講題目「初識」的含義。
二、競爭與完全競爭
供給和需求是所有市場的要害共性,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又可以將「市場」分成幾類,而其中最基礎、最簡單的一類,叫「完全競爭市場」。這便就又涉及了兩個概念:什麼是「競爭」?什麼是「完全競爭」?
「競爭(competitive)」是經濟學一個中重要的概念,不難理解,其產生的原因是「稀缺」——資源稀缺,但大家都想要,所以出現了「競爭」。我們講過,經濟學研究的是化解競爭、解決所有權配置問題的一種機制,即「價格機制」。事實上,不光是想得到資源的人(消費者)之間存在競爭,想提供資源的人(生產者)之間也存在競爭:消費者為了得到資源——生產者手中的商品——在預算約束內競相出高價;生產者為了得到資源——消費者手中的錢——在成本約束內競相壓低價。總之,「競爭」只發生在市場的一端,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是「交易」,而非「競爭」。
「完全競爭」,英文是perfect competitive,其中的perfect直譯是「完美」,這裡包含著一種「充分」的含義,或者說,「完全競爭」是一種「理想化的」競爭狀態。當市場中的競爭滿足一定條件,我們就稱它為「完全競爭市場」,條件包括四點:
1.n商品是「同質」的
這似乎是顯然的一點,如果商品都不同質,那豈不應該算作「不同的市場」了,又怎麼能在一個市場模型中研究呢?
但嚴謹地說,這其實是一個市場範圍界定和簡化的問題。以一個常見的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糧食市場——為例,各地產的大米品質多少有些差異,只是大多數時候,這種差異足夠小到可以視為「同質」,並簡化到視為「同一個市場」中來研究。
這種簡化的必要性在於,事實上,每一粒大米都不完全相同,但顯然我們不能給每粒大米都單獨刻畫一個市場出來。可如果換一個例子——古董市場——我們可以把所有古董視為「同質」,放在同一個市場中研究,也可以為某一樣具體的古董單獨刻畫一個市場,還可以把某一類古董視為「同質」,為它們單獨刻畫一個市場。
總之,市場具體要如何界定,簡化到什麼程度,一方面取決於商品的差異性大小,另一方面取決於我們希望研究的「精細程度」。
2.n價格接受者
這個條件又經常被表述為「市場上存在無數個買方和無數個賣方」,總之,其中的關鍵含義是:沒有任何一個買方(或賣方)可以用自己的消費量(或供給量)影響市場價格,因為相對於市場上的總需求(或總供給),任一消費者(或生產者)自己的消費量(或供給量)都太小了。因此,大家都不具有「市場力(market power)」,只作為所謂的「價格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價格制定者(price-maker)」,參與到交易當中。這個條件的圖形表示如圖2和圖3所示。
圖2 李雷的需求曲線與市場供給
圖2中,買方李雷作為價格接受者,面對的市場供給曲線為一條水平線——在市場價格P下,無論他想買多少,供給量都是充足的。
圖3 韓梅梅的供給曲線與市場需求
圖3中,賣方韓梅梅作為價格接受者,面對的市場需求曲線為一條水平線——在市場價格P下,無論她想賣多少,需求量都是充足的。
當「價格接受者」的條件滿足時,所有買方的「個體需求曲線」,擰成圖1中的「市場需求曲線」;所有賣方的「個體供給曲線」,擰成圖1中的「市場供給曲線」。市場價格和交易量,則由兩條曲線的交點決定。
3.n信息是充分的
此處的「信息充分」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
首先,無論買方賣方,對於對方手中的自己想得到的資源的品質,是充分了解且信息對稱的——現實中,賣方當然不必擔心買方手裡的錢的品質,但買方需要關心賣方手中的商品是否品質過關,這在現實中往往是難以達到的,即存在所謂的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當然,經濟學中也探討了對應的解決方法,這些會在第七講中為大家介紹。總之,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我們假設信息是充分的,買賣雙方都對對方手中的資源品質有足夠且對稱的了解。
其次,市場中所有交易機會的信息是充分流動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糧食市場視為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在理論中,無論一位農民身處世界何地,只要他有糧食出售,這一信息將會被無差別地傳達給世界上所有的大米消費者,以便他們能充分地參與到競爭中來。
4.n自由進入或退出
「自由」這個概念,跟經濟學、市場、價格機制的關係源遠流長,我積澱太淺,無法談這個話題,況且它也遠超這份講義的邊界了,這裡只談談「自由」跟「完全競爭市場」的關係。
首先,自由進入保證了市場具有充分的競爭性。以供給一側為例,當市場需求上升時,在價格機制的指引下,生產者面對獲得更高收益的機會,總供給量會增加,但是,如圖1所示,供給量增加會使得生產的邊際成本上升。然而,如果市場是自由進入的,新的企業會進入,來分攤需求的增加,這又使得原來市場中每個生產者的產量降回原來的位置,成本也就隨之下降。最終,市場的「自由進入」保證了全社會的生產成本儘可能低。關於這一點,這裡只是簡單提一下,會在第四講廠商理論中解釋得更詳細。
其次,自由退出保證了人們可以避免損失。在「微經1 - 3」為什麼會有交易?中我們講過,一項交易發生的必要條件,是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價,大於生產者提供商品的成本,二者發生交易的「總剩餘」為正。當交易滿足這個條件並發生了,借用「自由」的概念,我們可以說,這項交易是在雙方「自願」的條件下發生的,體現了雙方充分享有對私有財產的處置權,因而是「自由」的。但如果交易在不滿足這個條件下強行發生,導致一方獲利一方受損,那便是「不自由」的,也就是所謂的「強買強賣」。在求真| 從經濟學視角看「弱勢群體」為什麼弱一文中,我提到過:弱勢群體之所以弱,往往是連對自己的私有財產的處置權都得不到保護,這是弱在了根上——交易本應是改進福利的途徑,對他們來說卻成了被掠奪。因此,價格機制運行的基礎,便是對個人私有財產的充分保護,這一方面保證了交易的前提,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價格機制運行必然要承擔的「制度費用」。
三、小結
完全競爭市場是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第一個模型,它雖然極盡簡化,卻包含了經濟學一些最本質的思想,是科學研究中「御繁於簡」的典型代表,理解清楚完全競爭市場,是學習後面各章節,並形成知識框架的基礎,具體可見「微經1 - 7」概念是學科的精髓。
完全競爭市場是理想的,然而現實往往是複雜的,四個條件常被不同程度地打破,「非完全競爭市場」才是主流。難得一見的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現實例子,是高校內的列印店市場。以我的本科學校為例,在一千米見方的校園中,有幾萬名學生和將近10家列印店,兩邊充分的競爭讓所有列印店趨於一個基本統一的市場價格,1毛錢每面。
四個條件中的後兩個,「信息充分」和「自由進入退出」,也可以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理解,而這教材中往往沒得到足夠充分的強調。如果我們問,現實中為什麼難以做到信息充分?為什麼不容易自由進入和退出?其實是因為獲取信息需要成本,進入和退出市場往往也需要承擔成本,而這都可以算作交易成本。在後面的內容中,我們繼續講完全競爭市場,其實都建立在「不存在交易成本」這一假設之上,希望讀者注意,如果忘了的話可以去回顧「微經1 - 5」淺談交易成本(上)和「微經1 - 6」淺談交易成本(下)兩篇文章。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上海房價破34萬一平?
※老羅的決策失誤,已經給鎚子造成了具體多少的經濟損失?
※為什麼商品的邊際效用除以商品價格等於貨幣的邊際效用?
※「微經2 – 3」比較靜態分析(中)
※在西方經濟學中,商品的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