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城:大數據如何改變世界
原作者:Jane Wakefield
原文連接:Tomorrows cities: How big data is changing the world
你可能不太擔心生活在智能城市的想法,但我打賭你一定樂意住在一個令人愉快的智能城市。用數據來衡量一個城市幸福指數的方法在我們身邊出現已久,從我們時時在推特上發的推文,到我們在臉書上留下的信息。並且越來越多地,數據通過分析後,用來評估一個國家的健康和幸福感。Hedonometer項目(Hedonometer)今年開始使用推特的數據來衡量美國各城市的幸福指數。
藉助3700萬個可定位的推文(這些推文來自超過18萬美國境內的人),佛蒙特大學高級計算中心的團隊將單詞分為快樂或悲傷兩種。研究發現,有些令人沮喪的是,人們遠離家裡的時候是最開心的,研究還發布了一些關於他們健康程度的數據。它還發現肥胖人口比例高的城市,人們更頻繁地書寫「飢餓」和「胃灼熱」等詞語。這樣的數據可能對市政府有很大用處,告知他們在某些領域需要怎樣的政策。其中一個項目領導者Chris Danforth說:「城市如要理解其公民行為的改變,例如考慮在何處放置公共衛生項目的廣告,可以從社交媒體上看到實時信息」。
數據過載
早在2010年,谷歌首席執行長Eric Schmidt就表示,自人類誕生到2003年以來收集的數據量相當於我們現在每兩天產生的數據量。這些數據不僅來自社交媒體網站的帖子,移動信號和購買交易,並且越來越多的由感測器產生,這些感測器無處不在,在從路燈上到摩天大樓里。所謂的物聯網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和衡量城市生活的方式,從水管是否漏水到交通的運行情況,再到建築物是否最有效地使用能源。早在1997年,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Mike Batty教授就預測,到2050年,我們周圍的一切將以計算機的某種形式出現,這已經開始成為現實。
在伯明翰,路燈上裝有感測器,能穿過雲層傳遞信息,提供超本地化的天氣預報。在挪威,4萬多個公交車站在轉發推特信息,允許乘客留言講述他們的體驗。在倫敦,市長辦公室剛剛開始一個給樹貼標籤的項目,這樣人們就可以了解他們的歷史。這些感測器也讓人們以全新的方式來講述城市生活。
在麻省理工學院可感城市實驗室,西雅圖的5000塊垃圾在全國被標記和追蹤,記錄回收是否真的有效。這個項目證明了三件事,實驗室的負責人Carlo Ratti告訴BBC。「項目向我們表明,我們需要設計一個更好的系統,因為這些東西向著錯誤的方向移動了數千英里。「這也促進了行為的改變。我們與人們分享了這些信息。有個人看見塑料瓶直接被掩埋造成環境污染後,他不再喝瓶裝水。」第三,試驗中更意想不到的結果,一個小偷偷走了一些實驗室的標籤。「這個有點搞笑,警察沒花多久就抓到他了。」Ratti博士說。現在團隊正致力於一個在新加坡的項目,為計程車司機提供先進的天氣預報,讓他們能在下雨前十分鐘就達到目的地。
冰箱感測器
大數據並不總是如此有趣。
連鎖超市樂購(Tesco)通過在店內安裝感測器來減少取暖和照明成本。一個商店的冷藏系統的記錄每年就生產7000萬數據點。「這麼大的數據量,你要怎麼使用?么愛爾蘭樂購的能源經理John Walsh問道。在此,唯一的目標是更有效地運行冷藏系統。將此升級到一個城市,我們會擁有來自傳輸系統、公用事業、垃圾收集、醫院、學校、辦公室和政府的各種數據,問題的規模就顯而易見了。樂購轉而用起了許多城市採用的IBM的數據分析。
城市規劃
計算機輔助設計公司歐特克一直在與舊金山、溫哥華和班貝克(德國南部的一個城市)合作, 構建3D可視化模型,讓政府可以看到城市在不同時間段內是如何運行。以新的方式呈現數據已經得到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在德國,這種模型被用來向人們顯示一條新鐵路會產生的影響。「這幾乎就像一個遊戲環境。人們可以把它放在他們的iPad里變成縮放模型。」歐特克市場關係部副總裁 Phil Bernstein說。
之前想參與城市規劃,就必須要跑去市政廳看他們可能不理解的地圖。他認為,將此視覺化,可能會對城市建設有革命性的影響。「這個項目有政治和技術雙層含義。這使得決策過程透明和民主,也使得設計過程更具包容性。」
電子複製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已開始與我們的城市交融,比如你收到簡訊說剛才路過的那家店給你打8折,或者通過智能手機上能定位的APP找到最近的咖啡館。
「我的電話知道我通常工作到下午五點半,在我問之前就提醒我要搭的公車下一班何時到達。它已經開始預測我的生活。」倫敦大學學院高等空間分析中心的負責人Andrew Hudson-Smith說。「我可以關掉它但是我沒有,因為我發現它確實很有用,但是我幾乎已經給了谷歌我的所有信息。這確實很棒也可怕,同時它正在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他說。他的實驗室在做一些大的前沿數據收集項目,他看到巨大研究價值的同時,也意識到它也會引起巨大的倫理道德問題。
「我們可以收集每條推特。人們在條款下點擊『同意』時,並沒有意識到所有你分享的信息都可以被收集。我們可能盲目地走進一個全天候被監視的社會。」他說。
維護私隱機構老大哥監察的負責人Nick Pickles認為,大數據才是真的「大哥」。「智能城市的核心功能需要大量數據收集,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時無刻存在。問題是,這些數據是如何使用的?稍加思考就不難想像,它如何被用來以老大哥的方式監控人們。目前,信息的控制權由公民掌控,提供服務的公司急於尋求利用它們所持有的數據產生收入的方法。危險在於,當智能城市成為現實時,個人無法控制他們被監控的方式以及這些信息用來做什麼,這就完全背道而馳了。」Ratti博士認為,這個問題對社會有巨大的影響,需要嚴肅的探討。「我們確實需要思考我們希望明天的社會如何工作,但這是一個更大的討論,不僅僅是智能城市,」他說,「我們基本上是構建數字拷貝我們的物質世界,而這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與人員:策劃-徐睿藝、樊茜茜;編譯 - 李佳恩;編輯- 張璇;
推廣-申洪浩、李華芳 、梁雅祺
轉載聲明:歡迎轉載,請您在轉載時保留署名和引用信息。歡迎您在知乎或微信上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