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與修通

修行就是不斷克制自己的慾望和進行自我修通的過程。

人的慾望是自我的衍生物,與「道」是背道而馳的。慾望紮根於人的本能需要,以肉體為載體,但人的慾望之絕大部分來源於對本能需要的極度放大和無限膨脹,是後天養成的習性。

人類最大最根本的慾望是貪慾。超過了自身現實需要的想法和念頭就是貪慾。縱觀整個生物界,唯人類最貪。因此,人類也是最痛苦和最短命(相對於人的天壽而言)的生物。

老虎和獅子是百獸之王,但它們從來都是吃多少捕多少,從不浪費,也不懂得講闊氣、擺排場和瞎攀比,更不會「聰明」到發明出一個冰箱和銀行,把吃不完的肉和用不完的錢,通通儲存起來,從心理上佔為己有。

剛出生的嬰兒也不會貪,吃飽喝足睡夠就好,不會多吃多佔,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本能地就學會了貪。所以,老子說嬰兒態,「幾近於道」。眾所周知,嬰兒雖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做、腿不能跑,但卻具有最強大的心靈力量,能融化一切冷漠、敵對、自私、絕望等負能量,甚至連人類最本能的嫉妒之心都不會被勾起。而成年人,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遠都無法到達這種境界,難怪老子要返其道而行之,倡導「無為」。

幸福指數=需求滿足度除以慾望。需求滿足度有限,而慾望無窮,如不從克制慾望下手,就算人類的科技發達到能再造出10個地球來供人類揮霍,人們的幸福指數不但不會有絲毫增長,反而會直入谷底,甚至招至戰爭,走向自我毀滅。

修行是做減法。克己,就是對貪慾「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在這個漫長的修行過程中,矛盾糾結痛苦總是難免的,壓抑難過、疑惑動搖,乃至於想放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修行過程中,與克己相伴的是不斷的自我疏通和心理成長。

修通的要點在於感受—覺察—放下—處理—行動和再感受—再覺察—再放下—再處理—再行動,循環往複,慢慢地一點一滴地整合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大限度地降低內耗,逐步實現心口行的統一,直到完全修通自我、放下自我、融化自我,現出活脫脫的生命本性,與道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從而實現生命層次的提升。


推薦閱讀:

行動
穿越生命的「膜」
男孩如何成為成熟男人
十八歲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我需要去思考或者了解到什麼?

TAG:修行 | 心理学 | 心灵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