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唱歌的8個常識
當我們在探討聲音的使用技術時,我們在探討的是身體器官如何運作,怎樣的行為會製造出怎樣的音色,這跟唱歌是否」好聽」沒有絕對直接的關係。唱歌是否好聽來自一個人的主觀判斷,其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很粗糙的聲音使用也可能會讓某些人認為好聽,反之很精準的聲音使用也可能會讓某些人認為難聽。就好比相同的一幅畫作有些人會認為好看,有些人會認為是鬼畫符是一樣的道理。
2. 音域的拓寬不是學唱歌的唯一目標
愛唱歌的人多數都希望自己的聲音可以」更高>再高>>超高」或是」更低<再低<<超低」。沒錯!一旦發聲這個物理現象在我們懂得如何讓發聲器官協調運作後音域一定會變寬,擁有寬廣音域的目的是讓我們可以在演唱時,不會老是因為擔心唱不上去/下去而無法100%專註在」表達」以及跟聽眾」溝通」。我們不也常聽很多人說:『XXX唱歌就很高這樣,但我覺得好吵喔』切記!唱歌不是在學誰可以跟海豚溝通。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在一開始學習唱歌的時候難免都會接收到這些資訊。想學」真假聲轉換」 、「用肚子唱歌」 、「共鳴順暢的轉移」,其實這些所謂的技巧都是沒有經過發聲行為物理化而衍生出來的錯誤性引導。這樣的切入角度只能讓我們看到事情的單一面相,學習這些所謂的技巧並無法讓學習者由裡到外的了解聲音是如何真正在運作,更無法讓我們舉一反三的延伸出有趣的發聲行為。
大家聽到爆發力通常第一個注意的就是」爆」這個動詞。所以會想說要用盡所有的力才能夠爆炸開來。但是其實爆發的前提是要先能封鎖,將某個東西先封鎖起來,再增加它往外擴張的傾向才會產生爆開的效果。就像是爆漿魚丸也是先將湯汁封鎖在丸子裡面,藉由咬下去的瞬間將湯汁擠出衝破被動的丸子表皮。在有爆發力的發聲運動中,空氣就像是封鎖在丸子裡面的湯汁,聲門閉合就像是丸子表皮,而負責吐氣的肌群就像是咬下去的動作,用力將空氣推往關閉著的聲門 (內肋間肌和腹肌開始收縮;內肋間肌收縮使肋骨往下移,而腹肌收縮也使肋骨往下移、壓迫腹腔內臟,迫使橫膈膜往上凸,而使得胸腔體積縮到最小、肺內壓力增至最大,體內的二氧化碳才能大量呼出),將聲門撞擊開。所以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聲門用力的閉合住,那就無法產生出爆破的效果 (想像魚丸的表皮如果是水泥做的)。
5. 感性的情緒鋪陳需要理性的邏輯思考力
要清楚的敘述出一個感性的故事,往往需要明確的因果關係來做為能夠讓對方感同身受的基石。許多人認為要把歌唱得有情緒鋪陳,只要完整的感性投入就可以做到,但是別忘了,」情緒鋪陳」這個工作裡」情緒」只佔了其中的一半,還有很重要的另一半 - 鋪陳。鋪陳的意思是指要如何將許許多多你所想要表達的情緒,用理性的方式整理成一個有前後對照關係的排列。例如:克服」害怕」,我要」勇敢」,」堅強」太久所以」疲倦」。推薦閱讀:
※我家孩子想學歐美的sls唱法,北京有位sls老師叫aiko yang楊國英老師?
※【歌唱就是對觀眾講話,要兩腿有力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