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
我們的父母輩普遍觀點卻跟我們戲劇化地相反,許多家長甚至認為,孩子減肥、打扮,就是沒有上進心、浮誇的表現,只關注外在美不追求內在美blablabla……似乎外在美和內在美是水火不容的,年輕人應該好好學習不能想其他的事情……是這個時代,它變化得太快了,快得讓人來不及辯證地思考就急忙站隊。
(點開這個問答17歲女生去健身房合適么,應該怎麼訓練呢? - 減肥,讓我們隨意感受下,代溝是怎樣一種不可逾越的鴻溝……)要問我的立場,我承認,我是比較傾向於年輕一代普遍所持的觀點的。我自己也控制飲食、堅持健身、研究穿衣搭配,我只是個普普通通的愛美的女孩子。任何對我有所提高的事情,我都願意去嘗試,何必為了表明「清高」而糟蹋自己的外貌呢?我認為,良好的外貌可以反映一個人對自己的負責程度、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同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我對顏值高、身材好的人第一印象明顯優於普通人。像Papi醬那樣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我自然迷之路轉粉……追求美麗還好理解,可是為什麼許多EDers明明瘦到丑,瘦到病態,仍然放不下對體重的執念呢?公認的解釋是體象障礙(體象障礙_360百科)。
也就是說,疾病影響了患者的認知能力,使患者在過瘦時仍然認為自己太胖。我想發表一個觀點,這個描繪「體象障礙」的人,很可能沒有親身經歷過ED,或者說沒有充分體驗過這種感覺……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一枚曾經的資深ED患者,我必須指出,體象障礙並不是如這張圖所描繪的這麼簡單。這張圖明明是幻視好嗎!過瘦的EDers看到鏡子里的自己就是過瘦的,並不是大胖子好嗎!
據我觀察,一些EDers對體型有著兩套標準,一套是適用於別人的,一套是僅適用於自己的。她們能夠很客觀地對別人的體型進行評判,但對自己就必須換一套苛刻的標準。為什麼對自己就不一樣呢?這種心理來源於極端自卑或者極端自傲,大多數情況下是極端自卑。因為自卑,所以只能靠保持極瘦的體型來獲得優越感以達到心理平衡;或是因為自傲,所以必須擁有比一般人更加低的體重來證明自己的不凡。你或許已經發現了一個重大的bug:為什麼「瘦」成了「好」的代名詞?但凡有點健康基礎知識的人都知道,人並不是越瘦越好的。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簡單粗暴地認為是進食障礙這個疾病影響了患者的認知力,不過我不想把問題這樣簡單地一刀切,不然我接下來寫啥……我們所推崇的「理想體型」,真的健康嗎?
亞洲女性健康BMI範圍大約是17.0~23.0,而據我個人的不完全統計,媒體所推崇的「好身材」BMI值大約為15.0~18.0,也就是說,大部分健康女性的身材並不「好」,大部分「好」身材的女性並不健康。而且,體重在健康範圍內並不一定就是健康,每個人的體重都有一個「設定值」,這個設定值主要由基因決定,天生設定值較高的人強行保持低體重必然影響健康。當然,也有的人天生體重極低且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這種人嘛,羨慕一下就好了,我們總要允許基因多樣性的存在啊……另外男性也不要高興得太早,超人般「肌霸」的身材雖然象徵著強壯,可不一定等同於健康!人的肌肉生長潛力是有限度的,只有極少數人擁有這樣的優勢基因,能夠靠自然的方法(即單純地「吃+練」)修鍊一身肌肉,而大部分健美運動員壯碩的肌肉,多多少少都有點「作弊」的成分——服用類固醇等激素類藥物——因此副作用也不可避免。健美運動員為了職業生涯自願承擔後果,我們確實沒什麼可議論的,但普通人只是為了「理想體型」服用這類藥物,必定是得不償失。Oops扯遠了(☆_☆),在這裡我們只討論「以瘦為美」的女性理想體型。和「健康」相比,「理想」確實是偏瘦一些的,人的思維就是愛簡化,逐漸地我們便形成了這樣的認知:「瘦」=「好」,越瘦越好。這也不能怪我們的大腦,畢竟人家真的很忙的,工作量能省就省,出點認知上的bug也是可以理解的對吧(?_?),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趁早修復。機械地從能量攝入與消耗來看,胖子吃得多動得少,瘦子吃得少動得多。有個詞叫做「好吃懶做」,於是胖子被貼上了「懶惰」的標籤(高中班主任甚至當堂這樣說過,當時的我心裡真是五味雜陳啊(?_?))。很明顯,這種理論的反例一抓一大把,可是為什麼許多人還是深信不疑呢?因為高中沒有學好統計學!懶惰和勤勞,胖與瘦,到底是誰和誰在比較?什麼是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對於單獨一個人來說,排除疾病、環境和生長發育的因素,胖與懶惰、瘦與勤奮,的確是有一定相關性的。比如說減肥前的我,從來不主動去鍛煉身體,飲食也毫無節制,活該我胖→_→;現在的我去健身房勤快得很,飲食適度,所以擁有美麗的身材(自戀ing(*/ω\*))~這就是縱向比較,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下的比較。而如果是橫向比較,在同一時間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胖瘦與品行的關係簡直就是扯淡~決定胖瘦的因素數都數不清,憑什麼全歸咎於懶惰與勤勞呢?從前的人們推崇「官本位」「錢本位」,稍微先進一點的社會還會推崇「知識本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境界」不斷提高,目光逐漸從外部世界轉移到了自身,人們開始審視自己是什麼樣子,自己的感受是什麼等等等等,這是進步的表現。體型的重要性在人們的價值觀中不斷上升。外貌良好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更好,在犯錯誤時似乎更容易得到原諒;審美的愉悅感可以加強正面情緒,沖淡負面情緒,這是人的天性。但是,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品質,都不可以作為「好」與「壞」的絕對標準。如果把美醜、貧富等品質化作一根根坐標軸,沒有任何兩根坐標軸是平行的,而好與壞的坐標軸也不和任何一條軸平行。也就是說,評價體系是多維的,我們的思維總是習慣性偷懶,把多維壓縮成一維,錯誤的價值觀就這樣形成了。
以上是從靜態的角度分析的內容,下面我要說說,「長胖」和「變瘦」這種動態的過程,又意味著什麼。人為什麼會長胖?肯定是生活太安逸了,大吃大喝不用勞作——多麼沒有意義的人生啊,也許在資源缺乏的古代社會,人們會羨慕這樣的生活狀態,可是現在人們開始追求什麼「自我實現」——於是,「長胖」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就連許多體重明顯增加的厭食症患者被人說「長胖了」時也會產生強烈的羞恥感,儘管對她們來說,「長胖」是件好事。「變瘦」是「長胖」的反義詞,因此它擁有一切與「長胖」及其背後的含義相反的含義。從前的人們分別時會用「保重」來表達祝福,現在可千萬別這麼說><!那麼現在見到老朋友說什麼話比較好聽呢?當然是「你又瘦了」!看,「長胖」和「變瘦」的「引申義」已經深入廣大勞動人民的內心了,真是哭笑不得啊……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各種各樣的不順,人們總是急於尋找一個簡單的原因來解釋一切,因為疑惑的感覺是不好受的。從前人們想掙更多的錢,升更高的官,認為一切不如意都是因為錢不夠多、權力不夠大等原因。現在又出來一條新的標準——體型——所有人的身材都不可避免地有缺陷,因此所有人的身材都不夠好,因此我們生活的不如意就是因為身材不夠好。減肥前我曾想像,80斤的世界會有多麼美好,80斤的我穿衣服一定美美噠,80斤的我吃東西一定很快樂,一切不如意都會為我讓路。然而達到目標之後,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只不過衣服小了一個尺寸,吃東西反而比減肥前更加糾結,還交上了ED這位損友。另外,觀察角度也會影響一個人對體型的評判,這是許多普通人都會陷入的思維沼澤,並不是EDers的專利。我們觀察自己的身體,是近距離的,我們可以摸到自己「厚厚」的脂肪,因為骨頭本身是很纖細的,只要有肉,我們便可以用「胖」來形容;而觀察別人時,我發現,距離越遠,顯得人越嬌小……其實,人本來就是很嬌小的,100斤和120斤的姑娘對於摩天大樓來說都不過是一粒塵土,有一句話不是這麼說嘛,「我們不都是一米多高嗎」,同樣地,我們不都是幾十來公斤重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