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虛雲老和尚:禪七開示

這篇文章原名「虛雲老和尚飽經磨難後禪七開示」,收錄於《虛雲老和尚十難四十八奇》(蘇芬居士 講述)中,文字樸實易懂,大家有緣觀之,且惜之。

虛雲老和尚飽經磨難後禪七開示

n民國四十一年冬,老和尚在上海市主建水陸道壇,圓滿後緇素人士,以勝會難逢,堅留老和尚繼續在滬舉行禪七;老和尚慈悲法施,允滿眾願;於是訂定四十二年n(一百十四歲)正月初九在玉佛寺起七,至十五日圓滿 n;後來大家還以法味沒有飽飫,又要求繼續一禪七;由正月十六日起至二十三日解七。在這半個月中老和尚每天都有法語開示,現在把那些開示一篇一篇地加以講n述。為的是不變原意,還是用老和尚的口氣向大家開示。

一、不要頭上安頭

n這裡的大和尚葦舫很慈悲,各位班首師傅的辦道心切,加以各位大居士慕道情殷,發心來打靜七,要虛雲主七,這也可說是一種殊勝因緣;可是我年來患病,不能多n講;世尊說法四十餘年,顯說密說,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我今縱能講幾句,也不過拾佛祖幾句剩話而已。至於宗門下一法,乃世尊最末一次升座,手拈大梵天n王所獻的金壇木花示眾,那時在座下的人天大眾,沒有人懂得這是什麼意思,只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就對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咐n囑於汝。這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下承當的無上法門;後世的人籠統稱之為『禪;須知大般若經中所舉出的『禪,計有二十多種,都不是究竟;只這宗門n下的『禪,是不立階級,直下承當,見性成佛的無上『禪。有什麼打七不打七呢,不過因為眾生的根器日鈍,妄念多端,所以歷代祖師用了許多方便法門加以攝n受。在唐宋時代,禪風偏天下,現在衰微到了極點,只有金山,高旻,寶光等處,尚有宗門家風,但也不過撐持門面而已;所以現在宗門下的人材甚少;就是打七,n大都名不符實。從前七祖青原行思問六祖說:『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答:『汝曾作什麼來?思說:『聖諦亦不為。祖問:『落何階級?思答:『聖諦n且不為,何階級之有。六祖對行思的話,非常器重。如今你我根器劣弱,諸大祖師不得不假方便,教參一句話頭。宋朝以後,念佛的人很多,諸大祖師乃教參『念n佛是誰?一直到現在,各處用功的人都照這一法參究:可是許多人還是不得明白,把這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放在吧里,不斷的念來念去,成了一個念話頭,不是n參話頭了。『參字的意義是參看,所以凡是禪堂上都貼著「照顧話頭四個字。『照字的意義是反照,『顧字意義是顧盼,就是反照自性的意思。我們的心一n向是向外馳求的,要它迴轉過來反照,才叫做看話頭。『念佛是誰是一句話,這句話在沒有說的時候,叫做話頭,既然說出就成話尾了。我們參話頭,就是要參這n『誰字,譬如我在這裡念佛,忽有人問我:『虛云:念佛的是『誰啊?我答:『念佛是我呀!那人再追問:『念佛是你,你還是口念,還是心念呢?假若是n口念,你睡著時為什麼不念?假若是心念,你死了為什麼不念?我們就是對這一問有疑,要在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看這話究竟由那裡而來,是甚麼樣子,微微細n細地去反照,去審察,這也就是反聞自性的工夫。在行香的時候,頸要靠著衣領,腳步緊跟著前面的人走,心裡平平靜靜,不可左顧右盼,一心照顧話頭。在坐香的n時候,腦部不要太挺,氣不要上提,也不要下壓,隨其自然;把六根門頭收攝起來,萬念放下,單單的照顧話頭,不要忘了話頭;不要粗,粗了就會浮躁,不能落n堂;也不要細,細了就會昏沉,墮入空亡;一粗一細都得不到受用。如果話頭照顧得好:工夫自然容易純熱,習氣也自然歇下。初用功的人,這句話頭是不容易照顧n得好的,但是不必害怕,更不可想開悟,或求智慧等念頭。須知打七為的是要開悟,為的是求智慧,如果.你再另外用一個心去求那些,這就叫做頭上安頭了。假如n初用功時,話頭提不起,千萬不要著急,只要萬念情空,綿綿密密地照顧著,妄想來時由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止息;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n妄想來了,我總以覺照力釘著這句話頭,話頭如果失了,馬上就提起來。初次坐香好似打妄想,等到時光久了,話頭會得力起來。這時侯,你一枝香可以將話頭一n提,就不會走失,那就有把握了。上面說的都是空話,還是好好用功吧!

二、照顧如雞抱卵

n『打七這個法門,是魁期取證的最妙一法,古來的人根器敏利,不必常常用這一法門;到了宋朝這法才漸漸展開,清朝雍正年間更為興盛。雍正帝在皇宮裡也時常n打禪七,對禪宗是最尊重的,他的禪定工夫也非常好,在他手裡悟道的有十餘人之多,揚州高旻寺的天慧徹祖,也是在他會下悟道的。這種剋期取證的法門,好像儒n家入場考試,依照題目作文,根據文章取錄,有一定規矩和時間的。我們打七的題目叫做『參禪所以這個堂名叫做『禪堂。『禪字的意義是『靜慮,印度話n是『禪那。禪有大乘禪、小乘禪、有色禪、無色禪、聲聞禪、外道禪等;宗門下這一禪,叫做無上禪。如果有人在這禪堂把疑情參透,把命根坐斷,那就是『即同n如來;所以禪堂又名選佛場,也名般若堂。在這堂里所學的法,都是無為法。無者,是無有作為,即是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為。凡是有為.都有生滅,若有可n得,便有可失。經上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例如誦經禮纖等,盡屬有為,都足言教中的方便權巧;宗門下就不是這樣,只教你直下承當,用不著許多言說。n從前有一位學人蔘南泉老人,問:『如何是道?老人說:『平常心是道。我們日常穿衣吃飯,出作入息,無不在道中行;只因我們隨處縛著,不識自心是佛。古n來大梅法常禪師,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說:『即心是佛。師聞言大悟,遂禮辭馬祖,到四明梅子真舊時隱居處,縛茅而居;唐貞元中,鹽官會下有一n位和尚,因采桂杖迷路到庵所,問:『和尚在此多少時?師答:『只見四山青又黃。又問:『出山路向甚麼處去?師答:『隨流去。僧歸將這事告知鹽官,n官說:『我在江西曾見一僧,自後不知消息,也許就是這個和尚。遂令僧招請。師答以偈語:『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n追尋;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馬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去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師答:n『大師向我說,即心是佛,我便這裡住。僧說:『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問:『作么生?僧答:『又道非心非佛。師說:『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n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歸告馬祖,祖說:『梅子熟也。可見古來的人是如何了當和簡切。只因你我恨機陋劣,妄想太多,諸大祖師乃教參一話頭,這是不n得已而用的方便法門。永嘉祖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邰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高峰妙祖說:『學人用功,好比將一瓦片,拋於深n潭,直沉到底為止。我們看話頭,也要將一句話頭看到底,直至看破這句話頭為止。妙祖又發願說:『若有人舉一話頭,不起二念,七天之中,若不悟道,我永墮n拔舌地獄。只因我們信不實,行不堅,妄想放不下,假如生死心切,一句話頭決不會隨便走失的。溈山祖師說:『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初發心的人總n是妄想多,腿子痛,不知工夫怎樣用法,其實只要生死心切,咬定一句話頭,不分行住坐卧,一天到晚把『誰字照顧得如澄潭秋月一樣,明明諦諦的不落昏沉,不n落掉舉,那又何愁佛階無期呢?假如昏沉來了,你可瞠開眼睛,把腰稍提一提,精神自然會振作起來;這時侯把話頭不要太松或太細,太細易落空和昏沉,一落空只n知一片靜,覺得爽快;可是在這時候,這句話頭不能忘失,才能在竿頭上進步;否則就會落到空亡,不得究竟。如果太松,妄想就容易襲進;妄想一起,掉舉就難制n服;所以在這個時光,要粗中有細,細中有粗,才能使工夫得力,才能使動靜一如。從前我在金山等處跑香,維那催起香來,兩腳好像會飛一樣;師傅們真是跑得,n一句站板敲下,如同死人一般,還有什麼昏沉呢?我們現在跑香就比往年相差太遠了。諸位在坐時,切不要把這句話頭向上提,上提便會昏沉;又不要橫在胸里,如n果橫在胸里,便會胸痛;不要向下貫,下貫便會肚脹,落在陰境,發出種種毛病;只要平心靜氣,單單的把『誰字如雞抱卵,如貓捕鼠一樣的照願好;照顧得力n時,命根自然會頓斷。這一法門初用功的同參道友,當然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你要時刻在用心。我再說一比喻,修行如同石中取火,要有方法,倘若沒有方法縱然n任你把石頭打碎,火是取不出來的。這方法是要有一支紙煝和一把火刀,火煝按下在火石下面,再用火刀向火石上一擊,那石上的火就會落在火煝上,火煝馬上就能n取出火來。我們現在明知自心是佛,但是不能承認,所以要借這一句話頭,做為敲火刀,從前世尊夜睹明星,豁然悟道,也是如此。我們對這取火法則不知道,所以n不明白自性。你我自性木是與佛無二,只因妄想執著不得解脫,所以佛還是佛,我還是我。你我今天知道這個法子,能夠自己參究,這是何等殊勝因緣,希望大家努n力,在百尺竿頭再造一步。在這場中選出佛子,上可以報佛恩,千可以利有情;佛法中人材很少,就是因為大家不肯努力,言之傷心!假如大家深信永嘉和高峰妙峰n對我們所發誓願的話,我們決定都能悟道,大家努力參餚吧!

三、弄得四大不空

n光陰快得很,才說有七,就過了三天;會用功的人,一句話頭照顧得好好的,甚麼塵勞妄念徹底澄清,可以一直到家。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n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我們的路頭,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鄉。六祖說:『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你我本來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只因妄念執n著,受纏世間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假如一念體起無生,那釋尊說的這些法門也用不著了,難道生死不會休嗎?是故宗門下這一法,真是光明無n量照十方。從前德山祖師,是四川簡州人,俗姓周,二十歲出家,精究律藏,對於性宗相宗諸經典的旨趣,也全貫通;常講金剛般若,時人稱他做周金剛。他每對同n學說:『一毛吞海,性海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來他聽說南方禪席頗盛,很不服氣大罵說:『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n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掃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他立刻擔起青龍疏鈔出四川,到灃陽路上見一個婆子賣餅,於是把擔n於放下買餅點心,婆子指那擔子說:『這個是甚麼文字?師答:『青龍疏鈔。婆子問:『你講的是什麼經?師答:『金剛經。婆子說:『我有一問,你若答n對了,就給你點心;否則,你就到別處去。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究竟要點那一個心?師無詞以對,遂往龍潭,到法堂n說:『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潭引身而出說:『你親到龍潭。師無言,住了。一天晚上侍立潭側,潭說:『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n出,卻又回頭,說:『外面黑。潭點紙燭給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因此大悟,便禮拜。潭說:『你見個什麼?師說:『從今以後,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n了。第二天,龍潭升座對大家說:『個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聽到這一句話,就將疏鈔堆法堂前,n舉起火炬說:『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一滴投於巨壑。把書一把火燒光後,辭別龍潭,拜訪溈山,上法堂,從西過東,又從東過西,顧視方丈n說:『有么?有么?溈山不理他,師說:『無,無。便出。到門口又說:『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於是穿好衣履,具足威儀,再進法堂,才跨門,提起坐具n說:『和尚。溈山擬取拂子打他,師便喝,拂袖而出。溈山當晚問首座,『今日新到的和尚在這裡么?首座答:『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了。溈山說:『此n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師住澧陽三十年,遭逢唐武宗廢教,避難於獨浮山的石室。大中初年,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號古德禪n院,將訪求宗門賢哲大匠做住持,聽說師的道行,派員禮請,一而再,再而三,師堅不肯下山,廷望乃設一詭計,誣師是茶鹽犯,捕師入州;師到州後,廷望瞻禮,n堅請住持古德禪院,師不得已住了,大闡宗風。後人傳為德山捧,臨濟喝,像他這樣,何愁生死不休。德山下輩出了岩頭,雪峰諸祖,雪峰下輩出了雲門,法眼,諸n祖,又出了德韶國師,永明壽祖等,都是一棒打出來的。歷朝以來的佛法,都是宗門下的大祖師來撐架子,諸位今天在這裡打七,要深深地體解這一最上的道理,直n下承當,了脫生死,是不為難的。假如視為兒戲,不肯死心蹋地,一天到晚在光影門頭見鬼,或在文字窟中作計,生死是休不了的,大家努力精進吧!

四、切莫分心散亂

n七天的晨光已過去了四天,諸位都很用功;有的做些詩偈,到我那裡來問,這很難得;但是你們這樣的用功,把我前兩天說的都忘記了。昨晚說:『我們的目的是要n成佛了生死,要了生死,就要借這句話頭作為金剛王寶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情不留,一法不立,那裡還有這許多妄想來作詩作偈呢?或見空見光明等境界n呢?若這樣用功,我不知你們的話頭到那裡去了?老參師傅不在說,初發心的人要留心啊!我因為怕你們不會用功,所以前兩天就將打七的緣起,和宗門下這一法的n價值,以及用功的法子,一一都講過了;我們用功的法子,是單舉一句話頭,晝夜六時,像流水一般,不要令他間斷;要靈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聖解,一刀n兩斷。黃檗禪師說:『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前後四句有兩種意義,前兩句譬喻,說我們用功的人,把守這句話n頭,猶如守禁城一樣,任何人不得出入,這是保守得非常嚴密的。因為你我每人都有一個心王,這個心王即是第八識,八識外面還有七識六識前五識等;前面那五n識,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賊,六識是意賊;第七識是名末那,它一天到晚,貧著第八識見分為我,引起第六識,率領第五識,貪愛色聲香味觸等塵境,纏惑不斷,把八n識心王困得死死的轉不過身來,所以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 n(金剛王寶劍)把那些劫賊殺掉,使第八識轉過來成為大圓鏡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但最要緊的是把第六識和第七n識先轉過來,因為它有領導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別計度。現在你們作詩作偈,見空見光,就是這兩個識在起作用。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使分別識成妙觀n察智,計量人我之心為平等性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要使一向貪著色聲香味觸法的賊,不能侵犯,所以說:『如守禁城。後面的兩句,『不經一番寒n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是譬喻我們三界眾生沉淪在生死海中,被五欲所纏,被塵勞所惑,不得解脫。因為梅花是在雪天開放的,大凡世間萬物都是春生夏長,秋n收冬藏。冬天的氣候寒冷,一切的昆蟲草木,都已凍死,或收藏,鹿土在雪中也冷靜清涼.不能起飛;這些昆蟲草木塵士灰濁的東西,好比我們心頭上的妄想分別無n明嫉妒等三毒煩惱,我們把這些東色去掉了,那心王自然自在,也就好像梅花在雪天里開花吐香一樣。但是你要知道,這梅花是在冰天雪地里才能開放,並不是在春n光明媚或惠風和暢的季節里而有的,你我要想心頭開放,也不是在喜怒哀樂和人我是非之中而能顯現的。因為我們這八種心,若一糊塗,就成無記性;若一造惡,就n成惡性;若一造善,就成善性。無記有夢中無記,和空亡無記。『夢中無記,就是在夢中昏迷時,只有夢中一幻境,日常所作一無所知,這就是獨頭意識的境界,n也就是獨頭無記。『空亡無記,如同我們現在坐香,靜中把這話頭亡失了,空空洞洞的,糊糊塗塗的,甚麼也沒有,只貪清靜境界,這是我們用功最要不得的禪n病,也就是空亡無記。我們只要二六時中,把一句話頭,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的,行也如是,坐也如是。古人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寒山祖師n說:『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歇中不是禪。你我大家都是有緣,所以再把這些用功的話向n你們說一番;希望努力精進,不要雜用心。我再來說一公案,從前雞足山悉檀寺的開山祖師,出家後參禮諸方,辦道用功,非常精進,一日寄宿旅店,親聞隔壁豆腐n店有一個女子在那裡唱歌說:『張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條路,明朝仍舊打豆腐。是時,這位祖師正在打坐,聽了那女子這一唱,即開悟了。可見得前人的用n功,並不是一定要在禪堂中才能用功,才能悟道。修行用功,貴在一心;各位切莫分心散亂,空過光陰;否則,明朝仍舊賣豆腐了。

五、發堅固長遠心

n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易者,只要你放得下,信得實,發堅固心,和長遠心,就可成功。難者,就是你我怕吃苦,要圖安樂,不知世界上的一切有為法,n尚且要經過一番學習,才能成功;何況我們要學聖賢,要成佛作祖,豈能馬馬虎虎就可成功?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修行辦道的人,總是免不了魔障,魔障就是昨天n講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勞業境,這些業境就是你我的生死冤家;每每有許多講經法師,也在這些世界中站不住腳,這就是道心不堅固的原因。其次要髮長遠心,我們n人生在世,造業無邊,一旦要來修行,想了生脫死,豈能把習氣一時放得下嗎?古來的祖師,如果慶禪師坐破蒲團七個,趙州八十歲,還在外面行腳,四十年看一n『無字,不雜心,後來大徹大悟,燕王和趙王非常崇拜他,以種種供養。清朝雍正皇帝看他的語錄高超,封地做古佛;這都是一生苦行而成功的。你我現在把習氣n毛病通身放下,澄清一念,就與佛祖同等。楞嚴經說:『如澄濁水,貯於凈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n明。你我的習氣煩惱.好像泥滓一樣,所以要用話頭;話頭如同清礬,能使濁水澄清。 n(即是煩惱降伏)如果用功的人,到了身心一如,靜境現前的時候,就要注意,不可裹足不前;須知這是初步功夫,煩惱無明還沒有斷除;也就是從煩惱心行到清n靜,猶如濁水澄成清水,雖然如此,水底泥滓,尚未去了,所以還要加功前進。古人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見未為真;若能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n如不前進,那就是認化城為家,煩惱仍有生起的機會,如此要做自了漢也很為難;所以要去泥存水,才是永斷根本無明,才是成佛;到了無明永斷的時候,可以任n你在十方世界現身說法,如觀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為說法。任你淫房酒肆,牛馬騾胎,天堂地獄,都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了。否n則,一念之差,就是六道輪迴。從前秦檜曾在地藏王菩薩前做過香燈師,只因他不髮長遠心,無明煩惱未能斷了,以致被嗔心所害,這是一個例子。假如你信心堅n固,長遠心不退,則不怕你是怎樣的一個平常人,也可即身成佛。古來漳州有一貧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怎樣是好,無處問津,每日只做苦工,一日遇著n一位行腳僧到那裡掛單,看他每日忙忙碌碌,問他日常做些什麼功課?他說:『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請問修行方法。僧答:『參『念佛是誰?。如是他就照n這位和尚所教,每天在工作忙碌中,把這個『誰字蘊在心頭照顧,後來隱居在石岩中修行,草衣木食;這時候他家裡還有母親和姐姐,聽說他在石岩中修行很苦,n他的母親乃命他的姐姐拿一匹布和一些食物給他。他的姐姐將物送到,見他坐在岩中,動也不動,叫他,也不答應,姐姐氣不過,把這些東西放在岩中回去了,但是n他也不踩也不瞧老是坐在洞中修行;過了一十三年,他的姐姐再去看他,見那匹布還在那兒沒有動,後來有一位逃難的人到了那裡,腹中飢餓,見了這位和尚衣服破n爛的住在岩中,乃近前問他,向他化乞,他便到石岩邊拾些石子,放在鍋里,煮了一刻,拿來共食,好像洋薯一樣,那人飽餐而去。他告訴那人說:『請不要向外人n說。又過了些時候,他想,我在這裡修行許多年了,也要結結緣吧!於是下山走到廈門,在一大路旁,搭一茅蓬,做施茶的工作;這時,是萬曆年間,皇帝的母親n皇太后死了,要請高僧做佛事,先想在京中請僧,因那時京中沒有大德高僧,皇太后乃託夢給萬曆皇帝,說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乃派人到漳州迎請許多僧人進京做n佛事,這些僧人都把行袋整理進京,恰在這路邊經過,他問:『諸位師傅今日這樣歡喜到那裡去啊?眾答:『我們現在奉旨進京,替皇帝做佛事,超薦太后去。n他問:『我可同去么?眾答:『你這樣的苦惱.怎能同去呢?他說:『我不能念經,可以替你們挑行李,到京中看看也是好的。大家答應了,於是他就代那些n僧人挑行李進京去了。這時皇帝知道他們僧人要到京了,乃叫人將金剛經一部,埋於門檻下,那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都進宮去了,只有這位苦惱和尚走到門檻,雙n膝跪下,合掌不入,那裡看門的人叫的叫,扯的扯,要他進去,他也不入;看門的稟告皇帝,這時皇帝心中有數,知道是聖僧到了,遂親來問說:『為什麼不入?n答:『地下有金剛,故不敢進來。皇帝說:『何不倒身而入?他聽到皇帝的話,便兩手撲地,兩腳朝天,打一個肋斗而入,皇帝深深敬重,延在內庭款待,問以n建壇修法事。他說:『明朝五更開壇,壇建一台,只須幡引一幅,香燭供果一席就得。皇帝此時心中不悅,以為不夠隆重,於是懷疑地沒有道德,乃叫兩個御女給n他沐浴,浴畢,他的下體瞭然不動,御女告知皇帝,帝才確知他是聖僧,更加敬重,就依照他的意思建壇。第二天早上,他升座說法,登台打一問訊,持幢到靈前n說:『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無生,超升天界。法事畢,對帝說:『恭喜太后解脫了。帝很懷疑,以為這樣草草了事,恐功德末能做到。正在疑惑時,忽聞n太后在房間里說:『請皇上禮謝聖僧,我已得超升了。帝驚喜再拜而謝,在內庭設齋供養。是時他見帝穿著花褲,日不轉瞬。帝說:『大德喜歡這褲么?遂脫下n給他。他謝恩,帝便封他為龍褲國師。齋畢,帝領到御花園遊覽,園內有一寶塔,他見塔非常歡喜,徘徊瞻仰。帝說:『國師喜這個塔嗎?他說:『這塔甚好。n帝說:『可以將這塔敬送給師。正要叫人撒送漳州修建。他說:『不須撒送,我拿去就是。言說之間,即收這塔置於袖中騰空而去。帝極歡喜,嘆末曾有。諸n位,請看這是什麼一回事呢?只因他出家以來,不雜用心,一向道心堅固;他的姐姐去看他也不理,衣衫破爛也不管,一匹布放了十三年也不要。你我反躬自問,是n否能這樣的用功?莫說一天到晚,自己的姐姐來了不理做不到;就是在止靜後,看見監香行香,或旁人有點動靜,也要揪他一眼;這樣的用功,話頭怎麼會熟呢?諸n位只要去泥存水,水清自然月現,好好提起話頭參看。

六、不可生是生非

n古人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才說打七,明天就要解七了。依規矩,明天早上就要考驗你們的工夫,因為打七是剋期取證的辦法。『證,就是證悟,見到自n己本地風光,悟到如來的妙性,所以叫做證悟。考驗是要考察你在七天當中的工夫到了什麼程度,要你向大眾前吐露出來。平常在這個時候向你們考驗,叫做討包子n錢,人人都要經過考驗的;就是說我們打七的,人人都要開悟,人人都可以弘揚佛法,人人都應度盡眾生。現在不說人人都開了悟,只要有一個人開了悟,也可以還n得這些包子錢;所謂『眾人吃飯,一人還賬。如果我們發起一片精進的道心,是可以人人開悟的。古人說:『凡夫成佛真箇易,去除妄想實為難。只因你我無始n以來,貪愛熾然,流浪生死,八萬四千塵勞,種種習氣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諸佛菩薩常覺不迷;是故蓮池大師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不了目前,萬緣n差別,只見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為眾如為己身,彼此事辦;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時時現n前,煩惱塵勞解脫。這十句話,說得何等明白和真切!『染是染污的意思,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嗔恚鬥爭,對『道德二字,認為是絆腳石;一天n到晚,喜怒哀樂,貪愛富貴榮華,種種世情不斷,道念一點沒有;以致功德林被凋殘,菩提種子被燒盡。假如把性情看得淡淡的,一切親友怨家,視為平等,不殺,n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視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人飢如己飢,人溺如己溺,常發菩提心,那才可以和道念相應,也可以立地成佛。所以說:『道念若同情n念,成佛多時。諸佛聖賢,應化世間,一切事情都是為眾服務,所謂:『拔苦與樂,興慈濟物。你我都能克己復禮,甚麼也不為自己作享受,那麼人人都無困n苦,事事都成辦到了。同時你自己也隨之得到圓滿果實的報酬,如江河中的水漲了,船自然會高起來。你能以一種慈悲心,恭敬心對人,不自高自大,不驕傲虛偽,n那麼,他人見到你,一定會恭敬客氣;否則,只恃一己的才能,老氣橫秋的,或口是心非的,專為聲色名利作計,那麼,就是人家恭敬你,恐怕也是假的。孔子說:n『敬人老,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六祖說:『他非我不非,我非卻有過。所以我們切不可有生非之心,起人我之別,如同諸佛菩薩為人服務一樣,那n么,菩提種子處處下生,美善的果實,時時有收穫,煩惱自然縛不著你了。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痴三毒,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n慧,就足因果。使我們戒貪慾,抱定慈悲喜舍,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痴,圓滿智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倘若能夠依照這樣處世做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n了。今天參加打七的多半是在家大德,我們要好好降伏這個心,趕緊丟離纏縛。我再說一個公案作為諸位的榜樣,你們都是發了很大的信心來到這寶所,我若不給你n們解說,恐怕你們得不到寶,空手而回,不免辜負信心,希望靜心聽著。從前唐朝有一位居士,姓龐名蘊,宇道玄,湖南衡陽人,世本業儒,少悟塵勞,志求諦;貞n元初,聽說石頭和尚的道風,乃專誠拜謁,問石頭和尚說:『不與萬法為侶著,是甚麼人?石頭和尚馬上用手掩住龐居士的口,龐由是豁然省。一日石頭問龐說:n『你自從見到老僧以來,日用事作么生?龐答:『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即呈一偈:『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舍,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n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頭認為不錯,問:『你以緇耶?素耶?龐答:『願從所慕。遂決計不剃染,後參馬祖,又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n么人?祖答:『待汝一口吸盡千江水,即向汝道。龐於言下,頓悟玄旨,於是留駐馬祖處參承兩年;居士自從參透本來人後,什麼也不做,一天到晚單單織漉籬n過活,家中所有的萬貫金銀,也一概拋於湘江之中。一日兩夫婦共說無生的道理,龐說:『難難難,拾擔芝麻樹上攤。婦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女靈n照聽到爺娘的話,不禁大笑說:『你們兩位老人家,怎麼說這些話來了?龐說:『據你怎麼說?女說:『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困來睡。自此以後,機辯n迅捷;各方的人士都來響應,於是辭別葯山,山命十位禪客相送至門首;龐指空中雪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有全禪客說:『落在甚麼處?龐遂打他一掌。n全說:『也不得草草。龐說:『恁么稱禪客,閻羅老子未放你在。全說:『居士作么生?龐又一掌打過去,說:『眼見如冒,口說如。龐嘗游講肆,隨喜聽n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致問:『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主無詞以對。龐又說:『我雖是俗人,粗知信向。主問:『只如居士意作么生?龐答n以偈說:『無我復無人,作么有疏親?勸君休歷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閑並信受,總是假名陳。主聞言,欣然仰嘆。一日居士問女靈照n說:『古人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何會?照說:『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龐說:『你作么生?照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龐乃笑。收n入滅,向靈照說:『視日早晚,及午以報。照遵父命回報稅:『日則中矣,惜天狗蝕口,父親何不出去一看呢?龐以為是事實,乃下座出戶觀看,照即登父座,n咖跌合掌坐脫。龐回見靈照已亡,嘆說:『我女鋒捷,先我而去。於是再延七日,州牧於公頓來問疾,龐對他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n如影響。言訖忱於公膝而化,遺囑火化後棄於江湖,他的夫人聞訊告知兒子,子聞訊,將鋤頭撐在下額,立地而去;夫人看見這般光景,也自己隱去。大家看龐居n士一家四口,都能如此神通妙用,可見你們做居士的多麼高尚,現在莫說你們居士中沒有這樣的人材,就是出家二眾,也都是和我虛雲差不多,這是多麼倒架子?大n家努力吧!

七、好好精進用功

n恭喜諸位,!七天的功德,今日圓滿,證悟過來了的,照規矩應該升堂,好像朝中考試一樣,今天正是揭榜的一天,應該要慶賀。但是常住很慈悲,明天繼續打七,n使我們可以加功進步。諸位老參師傅都知道,這種因緣殊勝,不會空過光陰;各位初發心的人,要知人身難得,生死事大,我們得了人身,更要如道佛法難聞,善知n識不易值遇。今天諸位親到寶山,要藉此良機努力用功,不要空手而歸。宗門下一法,我已講過,是世尊拈花示眾,一代一代的從根本上傳留下來的,所以阿難尊者n雖是佛的弟弟,又隨侍佛出家,兩他在世尊前,未能大徹大悟;等到佛滅以後,諸大師兄弟不准他參加集會;迦葉尊者說:『你未得世尊心印,請倒卻門前剎竿著。n阿難當下大悟;迦葉尊者就將如來心印付給他,是為西天第二祖。歷代相承,至馬鳴龍樹尊者後,天台北齊老人,閱他所著的中觀論,發明心地,而有天台宗;那n時宗門下特別興盛;後來天台衰弱,至韶國師由高麗翻譯歸來,再行興起。達摩祖師是西天二十八祖,傳來東土,是為第一祖。自此傳至五祖,大開心燈,六祖以下n開悟四十三人,再由思讓祖至馬祖,出善智識八十三人,正法大興,國王大臣莫不尊敬;是以如來說法雖多,永明壽禪師為蓮宗六祖,以後多由宗門下的人所弘揚。n密宗一法,經一行禪師發揚之後,傳入日本,我國即無相繼之人。慈恩宗是玄奘法師興起,不久也絕傳。獨以宗門下源遠流長,天神皈依,龍虎歸降。八仙會上的呂n洞賓,別號純陽,京川人,唐末三舉不第,無心歸家,偶於長安酒肆,遇見鍾離權,授以延命的方術,洞賓依法修行,後來乃飛騰自在,雲遊天下。一日至廬山海會n寺,在鐘樓壁上寫了四句偈語:『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不久,道經黃龍山,[者見]紫雲成蓋,疑有異人,乃n入謁,正值黃龍擊鼓升座,洞宵遂隨眾入堂聽法。黃龍說:『今日有人竊法,老僧不說。洞賓出而禮拜。問:『請問和尚,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n川?龍罵:『這守屍鬼。洞賓說:『爭奈囊中自有長生不死葯。龍說:『饒經八萬劫,未免落空亡。洞窗忘了對境無心莫問禪的工夫,大發嗔心,飛劍斬黃n龍;龍以手一指,洞賓的劍落地,不能取得。洞賓禮拜悔過,請問佛法。龍說:『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洞賓於言下頓契玄旨,乃述偈n懺悔:『棄卻飄囊擊碎琴,從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當年錯用心。這是仙人皈依三寶,求入伽藍為護法的一個例子。從此道教在洞賓之手也大興起n來,為北五祖,紫陽真人,所以道教也是佛教宗門下所續啟。孔子之道傅至孟於失傅,直至宋朝周濂溪先生從宗門發明心地,程子張子朱子等,都從事佛法,所以宗n門又有助儒道一切之機。現在有很多人把宗門這一法輕視,甚至加以毀謗,這真是造無間業。你我今天有此良緣,要生大歡喜,發大誓願,人人做到龍天皈依,使正n法永昌,切莫視為兒戲,要好好精進用功。

八、靜坐脫離塵勞

n虛雲到常住打擾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師傅,特別優待,已深為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這個名目,我實不敢承認。現在應慈老法師年高臘長.應歸他來領導才合n理。同時常住上的法師很多,都足學德兼優;我是一水上浮萍,全然是無用的一個人;今天我以年紀大,要加諸客氣,這實在是誤會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紀大小而n論,例如過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紀多大,而對於主考者,總是稱為老師,都要尊敬他,不能講年齡的,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例如文殊菩薩過去久遠,業已n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彌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釋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釋迦成佛的時候,他便做釋尊的輔弼,可見是平等一味,沒有高下的,所以要請n諸位不要誤解。現在我們在參學方面來講,總要以規矩法則為尊,常住上發起道心,講經打七,弘揚佛法,實為希有難得的因緣。諸位都不避風塵,不憚勞倦,這樣n的忙碌,也自願的來參加,可見都有厭煩思靜的心。本來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有關,故有眾生終日忙碌,無一日休閑;稍作思維,貿乃無益。但是有種人一生n在世,晝夜奔忙,痴想豐衣足食,貪圖歌台舞榭,惟願子孫發富發貴,萬世榮華。到了一氣不來,做了死鬼,還要想保祐他兒女,人財興旺,這種人真是愚痴已極。n還有一種人,稍知一些善惡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齋供僧,或裝佛像,或修廟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來生福報,因他不解無漏功德的可貴,故偏棄不行。n妙法蓮華經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坐死了脫。『一須臾的意思就是『一n剎那,假若以清靜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他已種下了正因佛性,自有成就的一日。如果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阿n難尊者說:『不歷僧祇獲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總是在塵勞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圖快活享用里過活,而今一到禪堂中,一聲止n靜,就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六根門頭,狀如烏龜息六一樣,任甚麼境界也擾你不動;這是修無為法、也是無漏法,故以金銀等七種寶物造塔,如恆河沙數之多,猶n不能及此靜坐一須臾之功德。『烏龜息六是一譬喻,因為海狗喜食魚鄨,一見烏龜在海灘上爬,它就跑去吃它,烏龜知道海狗要吃它,便把四隻腳,一個頭,一條n尾,統統縮進殼裡去,海狗咬它不著,空費一番辛苦,棄他而去;這時烏龜脫了險。我們人生在世,無錢的為衣食忙得要死,有錢的貪婪色慾不得出離,正如被海狗n咬著。假若明白這個害處,就應該把六根收攝起來,反照回光,都可以從死里得生的。前兩晚說過宗門下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來心法,是了生脫死的根本。如n講經等法門,雖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葉上的文章,不容易大開圓解的。如要想以講經等法子來了生脫死的人,還須經過行證,是很為難的;所以自古以來由n講經及其他法門中顯現神通與立地悟徹的人,是比宗門下少。因為宗門下不但說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議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偉大的人才。從前灌溪恆者是臨濟n的徒弟,在臨濟勤學多年,未曾大徹大悟,乃去參方,至末山尼僧處,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遺恃者問:『上座是為游山玩景而來,還是為佛法而來?灌溪只好承n認為佛法而來。末山說:『既是為佛法而來,這裡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則。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問:『上座今日離何處?答:『路口。問:『何不蓋n卻?溪無對,始禮拜。溪問:『如何是末山?答:『不露頂。問:『如何是末山主。答:『非男女相。溪喝說:『何不變去?答:『不是神,不是鬼,n變個甚麼?溪詞窮,於是伏膺,在該處作園頭三年,後來大徹大悟。溪上堂曾說:『我在臨濟爺爺處得半杓,末山娘娘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飽不n飢。故知灌溪是臨濟的徒弟,也是末出的法嗣;可見尼眾中也有通樣驚世的人材,超人的手眼。現在你們這樣多的尼眾,為什麼不出來顯顯手眼,替前人表現正法n呢?須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墮,錯過因緣。古人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靜片時。你我無量劫來,流浪生死,都是因為不肯放下身心清n凈修學,而感受輪迴,不得解脫。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來靜坐片時,希望漆桶脫落,共證無生法忍。

九、不令六根流塵

n今日是次七的第二天,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各位來參加的日益增多,可見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純厚,福德深重;更可見人人都有厭煩思靜,去苦趨樂的要求。本來人n生在世;苦多樂少,且光陰迅速,數十年眨眼就過去了,縱如彭祖住世八百載,在佛法中看來,甚為短促;在世人看來,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了。你我現在知道這種如n幻如化的短境,無所留戀,來此參加這個禪七,真是夙世善根;但是修行一法,貴在有長遠心,過去一切諸佛菩薩,莫不經過多劫修行,而能成功。楞嚴經觀世音菩n薩圓通章說:『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天兩天的n時光,就成功了的;同時他便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他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聞思修,而得耳根圓通的入三摩地。『三n摩地的意思,是『正定。故他繼續又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足以耳根反聞自性,不令六根流於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於法性。故繼續又n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又說:『如是慚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意思是要我們把這反聞的工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n得『覺所覺空,空覺既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聞聞自性的工人,把一切生滅悉皆減已,真心方得現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n菩提。觀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聞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n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要這樣先把自己的工夫做好,把自性的貪嗔痴慢等一切眾生度盡,證到本來清凈的妙覺真心,然後上行下n化,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三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觀世音菩薩,或現童男童女身,化現世間,世人不知觀世音菩薩業已成佛,並無男女人我之相,他n是隨眾生的機而應現的;但世間人一聞觀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過去生中持念過他的聖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現行。所以經上說:n『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我今天來此薰修,常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現在這種法,是要明本妙覺心,即是說見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則佛不可成,n要明心地,須行善道為始。我們一天到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福德自此增長。加以一句話頭,時刻提起,一念無生,當下成佛。諸位把握時間,莫雜用心,好n好提起話頭參去。

十、客塵煩惱所誤

n今天第二七的三天又過去了,功夫做純熟了的人,動靜之中都有把握有什麼心去分別他一七二七,三天兩天呢?但是初發心的人,總要努力精進,莫糊糊塗塗的打n混,把光陰錯過了。我現在再說一譬喻給你們初發心的聽,希望好好聽著。諸方禪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薩,是一位聖僧,他是釋迦如來的老表,名阿若憍陳如尊者。世n尊出家時,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顧他;這位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世尊成道後,初至鹿野苑,給他說四諦法,他最初悟道,同時他又是世尊諸n大弟子中第一位先出家的,所以叫做聖僧,又名僧首。他的修行方法,在楞嚴經中很明顯的說:『我初成道於鹿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n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這是佛告訴我們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的原因,並追問當時在會諸弟子的開悟,是用何法n而成功的。這時侯獨有憍陳如尊者了解這個法子,所以他在這會中站立起來,答覆世尊說:『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他說了之後,n再對世尊作解釋似的說:『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n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晹升天,光人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加是思維,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他這一n說,把主客二字,說得何等明顯,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譬喻,是告知我們用功下手的方法。換句話說:我們的真心是個主,他本是不動的;動的是客,即是妄n想。妄想猶如灰塵,灰塵很微細,它在飛揚的時候,要在太陽照入戶牖時,或在空隙之中,才看得見。則是說,我們心中的妄想,在平常的動念中,並不知道,一到n清靜修行靜坐,用功的當中,才知道許多的雜念,在不斷的起伏;在這妄念沸騰的當中,如果你工夫不得力,那就作不得主,故不得悟道,流浪生死海中,今生姓n張,再生又姓李,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樣,是沒有一個久遠的時間住得不動的;但我們的真心,卻不是這樣,它總是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常住不動,故為主人。這個n主人,好比如虛空塵土飛出,虛空總是寂然不動。又如旅店裡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他地方的。在名相上講,『塵,就是塵沙,是煩惱之一,要到菩薩的n地位,方能斷得了。『妄就是妄惑,惑有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見惑由五鈍使而來,修行的人,先要把見惑斷盡,才能證人須陀洹果。但這步工夫非常的n難。斷除見惑,如斷四十里的逆流,可見我們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斷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這種用功是漸次的,我們現在只借一句話頭,靈靈不昧,n了了常知,什麼見惑思惑,一刀兩斷,好似青天不掛片雲,晴陽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這位尊者,悟了這個道理,認識了本有的主人。你我今天用功第一步,n要把客塵認識,客塵是動的,主人是不動的;如不認清,工夫就無從下手,依舊在打混的空過光陰,希望大家留心參看!

十一、要種正因佛種

n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回玉佛寺打禪七,真是因緣殊勝,各方信心男女居士們這樣踴躍的來參加,種下這一成佛的正因,可說是稀有難得。釋尊說妙n法蓮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人生在世數十年的光陰,不知不覺的過了,在這當中,有錢的人,或貪酒色財氣,無錢的n人,都被衣食住行,而勞碌奔波,很少有一清閑自在的,真是苦不堪言。但這種人,偶一走到佛寺里見此寂靜莊嚴的梵剎,心生歡喜,或見佛菩薩形像而隨口聲稱佛n名者,或心生消凈而起感慨,稱讚如來吉祥而生稀有者,這都是過去生中有甚深善根,由此都得成佛。因為人們平時眼中見到的風花雪月,耳中聰到的歌舞歡聲,口n里貪著的香美珍味等,惑染思想。這些惑染思想是散亂心,是生死心,是虛妄心,今天能夠在塔廟中稱一聲佛號,這是覺悟心,是清靜心,是成佛的菩提種子。佛就n是覺,覺而不迷,自性清靜,即是有覺悟心。我們今天不為名利而來,也是覺悟力的作用。但是也有些人恐怕只聽到打禪七的名,而不知道打禪七的義,用一種稀奇n心而來看熱鬧的,這不是無上心,現在既到此地,如人到了寶山,不可空手自回,鬚髮無上的道心,好好的坐一枝香,種種成佛的正因,以便將來大家都能成佛。從n前釋尊有一們弟子,名須跋陀羅,家裡貧窮孤獨,無所倚靠,心懷愁悶,要隨佛出家,一日至世尊處,剛巧是世尊外出,諸大弟子給他觀察往昔因緣,八萬劫中,未n種善根,乃不收留,叫他回去。此時須跋苦悶已極,行至城邊,忖思業障如此深重,不如撞死為好;正要尋死,不料世尊到來,問其所以,須跋一一答覆,世尊遂收n為弟予,回到住所,七天之內,證阿羅漢。諸大弟子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請問世尊,世尊說:『你們只知八萬劫中的事,八萬劫外,他曾種善根;他那時很貧窮,n采樵謀生;一日,在山遇虎,無所投避,急忙爬在樹上,虎見他上樹,就圍繞而嚙樹,樹快要斷了,他心中非常焦急,又無人救援,忽而思維大覺佛陀,有慈悲力,n能救諸苦;乃口稱:『南無佛快來救我。虎聞南無佛聲,乃遠遠避開,不敢傷他的命。由此種下正因佛種,今日成熟,故證果位。諸大弟子聽到世尊這一段話,n心懷喜悅,嘆未曾有。你我今天遇此勝緣,能來這裡坐一枝靜香,則善業已超過多倍,千萬勿為兒戲;若為熱鬧而來,那就錯過機會了。

十二、靜境不可貪著

n深具信心的人,在這堂中,當然是努力用功的。老參上座師傅們工夫當然已很純熟,但是在這純熟之中,要知道回互用功,要窮源徹底,要事理圓融,要靜動無礙,n不要死坐,不要沉空守寂,貪著靜境。如果著靜境的話,不起回互之助,即是死水中魚,沒有跳龍門的希望,也就是挾冰魚,那是無用的。初發心用功的,要痛念生n死,要生大慚愧,把萬緣通身放下,才能用功有力量;如果放不下,生死是決定不了的。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慾所迷,現在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n子,不知常住真心,所以沉淪苦海。現在你我已覺悟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苦惱,可以盡情放下,立地成佛。

十三、免遭因果輪迴

n這次參加來打七的,以我看起來,初發心的男女們占多數,所以規矩法則都不懂,舉足動步,處處打人閑岔。幸常住很慈悲,種種成就我們的道業;諸位班首師傅n們,也發了無上的道心來領導,使我們可以如法修持;這是萬劫難逢的機會。我們要勇猛精進,要內外加修。內修,即是單單的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或念一n句阿彌陀佛,不起貪嗔痴種種其他念頭,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惡轉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薰天,造無邊的罪邪業。須知佛種是從緣n起的,惡業造得多,墮地獄是必定的。善業培得多,福利的果實自然會給你來享受;古人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道理。你看從前琉璃大王,誅殺n釋種的因緣,就知道了。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都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輪迴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種善n因,成就佛果。

十四、不能自己作主

n『浮生若夢,幻質匪堅,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顛顛倒倒的過日子,不知佛的偉大,不思出離生死,任善惡以升沉,隨業力n而受報,所以世間上的人,總是做善者少,造惡者多,富貴者少,貧賤者多;六道輪迴,苦楚萬狀有的朝生暮死,或數年即死者,或多年而死者,都不能自己作n主,必須憑佛陀的慈悲主義,才有辦法。因佛與菩薩,有慈悲喜舍行願力量,能夠令我們出離苦海,達到光明的彼岸。慈悲的意義,是見一切眾生有甚痛苦,以憐愍n愛護之心去救度,令其離苦得樂。喜舍的意義,是見一切眾生做一切功德,或發一念好心,都要隨喜讚歎。對一切眾生有所須求者,都要隨其所需而施與之。世尊在n因地修行時,總是行的舍頭腦骨髓的菩薩道。所以他老人家曾說:『三千大千世界,無有一芥子許地,不是我捨身埋骨的地方。今天諸位要努力把話頭看住,不要n把光陰空過了。

十五、宗門勝過一切

n恭喜諸位兩個禪七圓滿,功德已畢,馬上就要解七,要向諸位慶賀了。以古人來說,本沒有甚麼結七解七,一句話頭參到開悟為期。現在你們悟了未悟,我們總依規n矩而作。在這時期中諸位不分晝夜,而目的是為開悟,是為佛門中培植人材,如果是打混把光陰空過,那是辜負了這段時光。今天常住上的大和尚,和各位班首師n傅,依古人的規則,來考察你們的工夫,希望不要亂說,只要將自己的工夫見地,真實地當眾答一句,相當者常住為你們證明。古人說:『修行三大劫,悟在剎那n間。工夫得力,一彈指頃就悟來了。從前琅琊覺禪師,有一女弟子親近他參禪,琅琊禪師叫他參『隨他去。這女子依而行之不退。一日家中起火,女說:『隨他n去。又一次她的兒子掉在水裡,傍人叫她,她也說:『隨他去。萬緣放下,依教奉行。又一日,在家中炸油條,她的丈夫燒火,她把麵條向鍋中一拋,炸聲一n向,當下悟道,即將油鍋向地下一倒,拍手而笑,她的丈夫以為她瘋了。罵她說:『你如此作什麼?不是瘋了嗎?答:『隨他去。即往覺禪師處求證,師為之證n明已成聖果。諸位今日悟了的站出來,道一句『著; n(久之無人敢答,老人即出堂,繼由應慈老法師等考問,待止靜後,老人再進堂,一一警策畢,即開示。)說:『紅塵滾滾,鬧市紛煩,那有工夫和心思來到這裡靜n坐參話頭呢?只以你們上海人的善根深厚,佛法昌盛,因緣特殊.才有這樣一回大事因綠。中國佛教,自古以來雖有教律凈密諸宗,嚴格的檢討一下,宗門一法勝過n一切,我早已說過了,只以近來佛法衰微,人材不出,我過去也曾到各處掛單,看起來現在更加不如昔日了。說來我也很慚愧,什麼也不知道,承常住的慈悲,各位n的客氣,把我推在前面,這應該要應慈老法師承當才對。他是宗教兼通的善知識,真正的前輩老人家,不必要我來陪伴了。我現在什麼事也不能做了,願各位要好好n的追隨前進,不要退墮。溈山祖師說:『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後來。溈山德號靈祐,福建人,親近百丈祖師,發明心n地;司馬頭陀在湖南看見溈山地勢很好,要出一千五百個人的善知識所居之地;時溈山在百丈處當典座,司馬頭陀見了他,認為溈山山主人,乃請他老人家去溈山開n山。溈山老人是唐朝時侯的人,佛法至唐朝只是像法之末葉,所以他痛恨自己生不逢時,佛法難曉,眾生信心漸漸退失,不肯下苦心修學,以致佛果無期。我們現在n距溈山老人又千多年了,不但像法已過,即末法也已過去九百多年了,世人善根更少,所以信彿法的人雖多,而真實悟道的人實少。我以己身來比較一下,現在學佛n法是方便多了,清朝咸同年間,各地寺廟多半焚毀了,三江下只有天童一家保存,到太平年。由終南山一班老修行出來重興;那時候,只有一瓢一笠,那有許多嚕n蘇?後來佛法漸漸昌盛,各方始有挑高腳擔的;直到現在,又有挑皮箱的了。對佛法真正的行持,一點也不講了。過去的人要參方,非要走路不可,現在有火車、汽n車、輪船、飛機,由此都想享福,不想吃苦了;百般的放逸也加緊了。雖然各方的佛學院也隨時倡導,法師們日漸增多,可是根本問題,從此棄之不顧,一天到晚專n在求知解不求修證,同時也不知修證一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永嘉證道歌說:『但得本,莫愁末,如凈琉璃含寶月.....。嗟末法,惡時性,眾生福薄難調製。n去聖遠兮邪教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吾早年n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徙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參六祖,大徹大悟,六祖號他為一宿覺。所以古n人說:尋經討論,是如入海算沙。宗門下的法子,是如金剛王寶劍,遇物即斬,碰鋒者亡,是立地成佛的無上法門。且如神贊禪師,幼年行腳,親近百丈祖師開悟,n後回受業本師處。本師問:『汝離我在外,得何事業?答:『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本師沐浴.命贊去垢,贊拊本師的背說:『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n師不明白是什麼旨意,回頭看看,贊又說:『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師在窗下看經,有一蜂子投向紙窗外撞求出,贊說,『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n紙驢年去。並說一偈:『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聽到這個偶語,以為是罵他,放下經書問:『汝出外行腳如許時間,遇到何n人學到些什麼?有這麼多話說?贊答:『徒自叩別,在百丈會下,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因念師傅年老,今特回來欲報慈德耳。本師於是告眾,致齋請贊說n法;贊即升座百丈門風說:『靈光獨耀,回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宇,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於言下感悟說:『何期垂老,得聞極n則事。於是遂將寺務交給神贊,反禮神贊為師。請看這樣的容易,是何等洒脫?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會悟道呢?只因都不肯死心蹋地的用功,或視為n兒戲,或認為參禪用功,要在禪堂中靜坐才好,其實這是不對的。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動靜營為,和街頭鬧市,處處都好。從前有屠子和尚,在外參方,一日行至n一市,經過屠戶之門,有許多買肉的都要屠戶割精肉給他們,屠戶忽然發怒,將刀一放說:『那一塊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聽到這句話,頓然開悟。可見古人的用n功,並不是坐在禪堂中方能用功的。今天你們一個也不說悟緣,是否辜負光陰?請應老法師與大和尚等再來考試考試。

解七法語

才結七,又打七,解結忙忙了何日?一念亡緣諸境意,摩訶般若波羅蜜。心境寂,體用歸,本自圓明無晝夜,那分南北與東西?萬象隨緣觀自在,鳥啼花笑月臨溪。即今解七一句作么生道,鍾板吼時 (金本)盂跳,諦觀般若波羅蜜。——解

附錄:

《虛雲老和尚事略》

n雲公諱古嚴,字德清,湖南湘鄉蕭氏子,誕生於福建泉州。父玉堂公,系南朝梁武帝蕭衍後裔,清道光初年,出身科舉,佐治泉州。母顏氏,篤信佛教,年逾四旬無n子,禱觀音大士得孕。一日,夫妻同夢一長須青袍老者,頭頂觀音跨虎躍卧榻上,公遂應兆誕生。公初墮地,乃一肉團,母夫人駭慟,一氣壅死。翌晨,有一賣葯老n人,過其門,剖團得男。生母既逝,乃由庶母王氏撫育,時清道光二十二年,歲次庚子七月三十日也。咸豐八年,歲次戊午,公年十九歲,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n老人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三十一歲學教於天台融鏡老法師,三十六歲至高旻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至岳林寺聽彌陀經。三十七歲至天童寺聽楞嚴n宗通。四十三歲發心禮五台,以報父母深恩。是年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至光緒十年歲次甲申,四十五歲,五月下旬始拜抵五台顯通寺。三n年間曾經饑寒雪掩,痢疾腹瀉,口流鮮血,三次大病,奄奄待斃。每至病危不能拜香時,幸得文吉居士前來救護;七月初十拜辭文殊下山,由華嚴嶺向北行,朝北嶽n恆山,至虎風口,直上朔方第一山石坊,雲級插天,空碑林立。至平陽府朝南北仙窟,禮堯廟,南至蒲州,禮漢壽亭關廟,渡黃河,越潼關,登太華山,慕伯夷叔齊n之聖潔,游首陽山,入甘肅,至崆峒山。四十六歲西出大慶關至咸陽,參召伯甘棠古樹,禮慈恩華嚴二寺,到南五台,結茅息足,一住三年。四十八歲二月下山至翠n微禮皇裕寺,及鳩摩羅什道場;游太白山,至漢中府,參漢高祖拜將台,諸葛廟,張飛萬年燈;經龍洞背,天雄關、小峨眉,劍門關,至新都寶光寺。四十九歲入成n都,禮文殊院,至峨眉山;向西行經打箭爐,里塘,北至察木多,西至碩督阿蘭多,以及拉里,過烏蘇山越拉薩河,進入西藏政教中心拉薩,西北達布拉山,有高達n十三層達布拉宮,殿宇莊嚴,金碧輝煌,即達賴活佛坐床處所,住有喇嘛僧二萬餘人。又西行經貢噶,孜江、至日喀則,西有扎什倫布,建築宏麗,廣及數里,系後n藏政教領袖班禪活佛坐床處所,住有喇嘛僧約五千人。五十歲南行,經拉噶、亞東、入印度,經不丹國翻越喜馬拉雅山,至揚甫城朝佛古迹;由孟加搖渡錫蘭,朝聖n地,入緬甸,參大金塔;七月起程返國,由臘戍過漢龍關,至大理,朝雞足山,禮迦葉尊者入定處,忽聞大鐘自鳴三聲,土人一一歡呼禮拜。多年來,公參訪名山大n川,三衣一缽,踽踽獨行,徜徉山水,毫無繫纍;水驛山程,霜風雪雨,毫無倦容。因之體力增強,步履輕捷,而養成一代興滅繼絕之人天師表。五十三歲約普照、n月霞、印蓮諸師,同住九華,弘五教儀;如是研究賢首經教三年。五十六歲住江蘇高旻寺,臘月初一,夜放晚香時,開眼一看,忽見大光明,內外洞澈,隔牆見物,n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無不了如指掌。初八日因沸水濺手,致將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有如大夢初醒,乃自說一偈曰:『杯子撲落地,響n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曰:『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諸佛以大事因緣現出於世,諸祖以續n佛慧命乘願再來;公悲大願大,故憂也深,任也重;自出家日起至五十六歲開悟時止,為自度時期;在此三十七年漫長歲月中,雖歷盡艱辛,猶生歡喜,每每藉境驗n心,愈困苦處愈覺心安;如是澈悟古德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五十八歲受命焦山智通和尚講楞嚴經。五十九歲在寧n波阿育王寺講法華經。六十一歲再度參訪五台暨五嶽諸名山。六十三歲在昆明福興寺閉關。六十五歲出關到歸化寺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皈依者三千餘眾;是年秋n在築竹寺講楞嚴經,並在該寺傳戒一期;傳戒畢,至大理崇聖寺講法華經,皈依者數千人。旋赴騰衝,主法七日闔邑官紳士庶皈依者千餘人,樂捐鉅款,復興雞足山n迦葉道場。公回雞足山後,興建房屋,立定規約,坐香講經,重振律儀,傳受戒法,是年四眾求戒者七百餘人。六十六歲在石鍾傳戒,求戒者八百餘人;是年往南洋n宏化,至南甸太平寺講彌陀經,又至檳榔講法華經,至馬六甲講藥師經,到吉隆坡講楞嚴經,前後皈依者萬餘人,六十七歲由南洋回國,船經台灣,登陸參訪基隆靈n泉寺,六十八歲到丹那講心經,到泰國講地藏經,普門品。起信論。有一次趺坐,入定九日,鬨動泰京,自國王大臣及男女善信,群來禮拜。出定後,泰王迎進宮中n誦經,百般供養,肅誠皈依。六十九歲重至檳榔嶼極樂寺講起信論、行願品,皈依者甚眾,是年在極樂寺閉方便關。出關後回國,七十二歲在雞足山傳戒,結禪四十n九日,提倡坐香與結夏安居一切法式。八十歲應滇督唐繼堯之禮請,赴昆明忠烈寺啟建水陸道壇,經四十九日圓滿,全壇蠟燭,盡開蓮花;霞彩奪目;送聖時,空中n現出幢幡寶蓋,飄漾雲中,全城民眾,羅拜於地。法會畢,繼續講經,設壇降雪,並籌重修華亭寺(雲棲寺)。八十四歲修建七眾海會塔,八十五歲重修金山祖塔及n七錦塔共計十六座。八十六歲至八十八歲春戒後仍在雲棲寺講經,殿前老梅枯枝忽生白蓮花數十朵,大如盂,微妙香潔。園中所有青菜,盡放青蓮花,八十九歲至福n建鼓山任住持,千年鐵樹,首次現花。九十五歲時,一日趺坐,忽見六祖大師到,面諭:『時候到了,你應當回去。不久,廣東官紳護法李漢魂等禮請電至,公以n六祖道場久廢,有繼憨山大師重修之必要,爰應聘赴嶺南,重修六祖道場曹溪南華寺。公赴粵之日,正是民國二十三年八月二日祖師誕也,翌年春,啟建道場,四眾n雲集,達官多隨喜,有帶兵弁者。入夜,結壇於正殿,說菩薩戒,忽猛虎臨門外,大眾嘩然,兵弁擬發槍射擊,公止之,虎即伏階下,受三皈依而後去。九十六歲應n香港東華三院之聘,赴港啟建水陸道壇。九十七歲至一百○三歲,均在南華寺傳戒講經,是時中國對日抗戰,已到嚴重階段,國民政府主席以及中央各部會長官,為n一面抗戰,一面安定人心計,特派屈映光張子廉二居士禮迎公赴重慶陪都,主建護國息災法會,時民國三十一年,歲次壬午。公一○四歲,由重慶回南華,次年六祖n道場重修臧事,乃往曲江乳源各地訪尋靈樹道場,未獲;比抵雲門,見荊棘叢中殘存古寺,內有偃祖肉身一尊,為雲門開宗道場,爰決心修復,經營數載,漸復舊n觀。抗戰勝利次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戍,公蒞穗主法,設壇凈慧寺(即六榕寺),九月緋桃應瑞,重台璀璨,得未曾有。民國四十年,歲次辛卯,公一百十二歲,春n戒期中,公被毒打,折一肋骨,三月朔日病發,趺坐如故,止食者九日,初十晨,作吉祥卧,亘一晝夜,侍者以燈草試鼻官,氣息幾止,呼吸極微,診左右脈,亦似n停止,惟顏面如生,體溫猶存,十一日午刻,公微醒,侍者告以時間,公曰:『我覺才數分鐘耳。旋命侍者法雲執筆記事,囑勿輕易告人,致啟疑謗,公從容言n曰:『余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見彌勒菩薩在座說法,聽者甚眾,其中有十餘人,如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台宗融鏡法師,歧山恆志公,百歲宮n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均是宿識。我坐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余座靠近,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n竟,彌勒謂余曰:『你合回去!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公遭毒打而不死,匪因此攝伏,不敢續n擾。越年,華北護法諸弟子,迎公赴北平;法駕抵平後,禮拜皈依者不可以數計。民國四十三年春,歲次甲午,公一百十五歲,拒任當時政府御用之『中國佛教協會n會長職務,經赴江西永修雲居山,重興真如寺。蘇東坡云:『雲居為冠世絕境。大士所居,其中湖開明月,瀲灧寺前,三面平田,四山帶礪,岩巒盤曲,宛若蓮瓣n矗抱。雲居勝境,於此可見。不幸抗戰期間,被毀於日寇,今得感動天龍之老和尚,毅然恢復唐代舊觀;佛國樓台,重新湧現。民國四十八年,歲次己亥,公一百n二十歲,世緣已盡,今秋農曆九月十三日重返兜率,海內外佛門弟子,無不同心追念。綜賅公生平事略,可得如下結論:

一、公五十六歲以前是自度時期,所作所為,福慧雙修,隨緣消業;志願一經立定,任何艱苦,在所不辭。

二、公五十六歲以後是度他時期。所作所為,無我無私,到處開荒,六十年來,不主持現成寺院,不受豐腆供養。四眾弟n子前後得戒度者萬餘人,乞戒皈依者百十萬人;手興大小梵剎數十,其宏麗者如雲南雲棲寺,其莊嚴者如粵北南華寺,及乳源霎門寺。一衲、一杖、一笠、一鏟、一n背架,行腳遍天下,其來也如是,去也如是;上山也如是,下山也如是。

三、凡夫貪圖享樂,到處俱有掛礙;而老和尚心空境空,無來無去,即來即去,明知共匪屠殺成性,情願身居虎穴,以庇護大陸百萬徒眾。

四、溯自達摩西來,至六祖一花五葉:臨濟開玄要之宗,洞山立君臣之義,偽仰發體用之論,雲門示三關之捷,法眼呈六n相之分;拈花妙義,大布東方。及後曹洞專主少林,溈仰圓相漸隱,雲門於韓大伯後難見其人,法眼盛於永明而入高麗,獨臨濟香火尚存。元明以降,禪門宗匠,自n中峰,楚石、紫柏、憨山、天童、以至玉琳、寥寥可數,心印式微;百餘年後,幸公以一大事因緣現世,於鼓山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扶持法眼,延續溈n仰,以一身而參與五宗法,慧日重光;其精神之偉大,足以感召龍天。公常云:『人生如夢,一切皆幻;空中飛鳥,有何蹤跡可尋?況學道人耶?予今述訂雲公事n略。實未足以彰盛德於萬一,殆亦佛法不離世法,聊表師之行誼,以為後人楷模云爾。

雲門皈依弟子都圃蘇芬敬謹敘述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歲次己亥十一月一日於台北

推薦閱讀:

明心見性的人,如何改正與歷練自己?

TAG:佛教 | 禅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