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名冊】送春歸,十六夜薔薇

如果要我選一個最瑪麗蘇的植物名,我才不會選什麼「荼蘼」「曼珠沙華」。我要選「十六夜薔薇」。

真的,這名字太瑪麗蘇了。看到它,即刻可腦補出一篇風華絕代的長文。到底什麼人給它起了這樣一個好名字?不曉得。但我知道,它是有緣故的。據說是因為花的形狀總是不夠圓滿,如過了農曆十五,滿月漸漸生出一角殘缺,遂得名。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花朵都這樣。且除了花形,無論顏色氣質都與月亮不搭呀。也不知道命名人是怎麼想的。也許只是某個十六夜,仰望明月似水,俯首見到這艷麗自憐的花。遂再不能移,就此傾心而深信了?

不得而知。

(有缺刻的??)

(沒有缺刻的??)

你大概已經猜著了。這麼個名字,又是出自日本人。十六夜薔薇,在中文裡的正式名應該是「繅絲花」。這其實也是美的——五六月間,春已歸去,農家到了煮繭繅絲的時候,它便緊隨著一家子的棣棠、木香、薔薇和玫瑰,與荼?一起,姍姍地開了。

不是所有繅絲花都能被當做十六夜的薔薇。只有重瓣才可以。單瓣者,不過五枚花瓣,露著中央一簇如纓穗般的金色花蕊。清晰明朗,是另外一種美。

無論單瓣重瓣,繅絲花都極多刺。尤其萼片與果實,更是密刺森嚴,簡直可怖。它因此亦被古人呼為「刺?」。英文里則叫它「chestnut rose」——栗子玫瑰,想來也是因為花蕾多刺,有如板栗外殼的緣故吧。

我很喜歡《二如亭群芳譜》里的描述:

刺?,灌生,莖多刺,葉圓細而青花重葉狀。似玫瑰而大,艷麗可愛,惜無香耳。春時分根旁小株種之,亦易活。

這裡的「玫瑰」,說的顯然是古已有之,而今不常見的中國玫瑰(Rosa rugosa)。繅絲花確實與之形色彷彿,只是不多不少大上那麼一圈。至於分株易活,也是與玫瑰一脈相承的特點——玫瑰從前有個別名叫「離娘草」,就是因此而來:離開了娘親的小苗,反而能長得更好。

但它不如玫瑰之處是,既無香,又多刺。並不適合賞玩。因此,就被看花的人輕視了。

也實在沒有辦法。薔薇屬的美人太多,要出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僅姿色冠絕,且都才華橫溢——薔薇可制香水,玫瑰可制餐點,月季更是常用的古方藥材。至於繅絲花,除了花朵好看,倒也有別的好處——果實雖醜陋,味道卻十分甘美可口。據說在華西南的原產地,它常被用來做果脯或飲料。

嗯。至此我們終於可引出它最廣為人知的別名了:刺梨。

西南不是我熟悉的地方。我沒有吃過刺梨。但這一形象有時會讓我想起《神鵰俠侶》里的情花:「有些長得極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難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親口試了才知。」……當然,這就是另外一篇話了。

(參考閱讀:【金庸武俠植物考】問世間情花為何物)

印象里的繅絲花總停留在盛放的時刻。我曾見過多次。群芳褪盡的碧草地上,幾株繅絲花默默開著。玫紅色的花瓣紛紛落了一地,深淺濃淡層疊,歸為灰燼。蜂蝶們鬧哄哄地環繞,它的姿態卻一如既往靜默。遠山如黛,空氣暖融。五月的天里,我就這麼靜靜站著。看著。它花開花落。

對了,最後還有一個繅絲花的中文別名:送春歸。我喜歡它甚於「十六夜薔薇」,寥寥三字,卻多像一首惘然的詩。

【植物檔案】

繅絲花(刺梨,刺?,送春歸,十六夜薔薇)

學名:Rosa roxburghii

英文名:chestnut rose

薔薇科 薔薇屬(薔薇亞屬 小葉組)

除深玫紅之外,繅絲花也有淡粉、白色,仍與中國玫瑰(Rosa rugosa)性質相同。

薔薇屬的這幾種,如玫瑰(Rosa rugosa)、薔薇(Rosa multiflora)、月季(Rosa chinensis)等,與繅絲花往往不易區分。其標誌性特徵在於花苞萼片密被針刺,此外相對多數的小葉(9-15枚)、細緻銳利的葉片鋸齒也是重要的辨識元素。

推薦閱讀:

內部是橙色的紅薯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培育的?
有什麼適合家庭種植的植物?
買了兩年的綠蘿都沒長是怎麼回事?

TAG:植物 | 文化 | 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