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我們焦慮錯了嗎

發現在這裡寫過一篇專欄後,就默默潛水了好幾年。

幾年後會加入 知乎「一小時」項目,出版《美國教育的焦慮與創新》這本書,也是當年不會想到的。(購買:Kindle | 豆瓣 | 多看 | 百度 |

這本書基於我三年來在美國的採訪。雖然這些公司和機構都是在美國,他們討論的也都是美國的事情,但作為一個記者也作為一個母親,我也覺得這些信息不僅僅對中國的創業者有價值,也會對諸多家長和教育從業者有價值。

現在附上這本書的前言,以及我在這本書最後列出的一些書目。當初會想列出這些書目,是因為這些書給了我很多啟發,我也希望更多成年人和孩子能從中受益。

前言:關於教育,我們焦慮錯了嗎?

在本書寫作期間,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講的是北京海淀的家長們是如何「拼娃」的。

這篇文章的其中一段說:「壓力已發生在我五歲還在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身上。班主任說她的數學能力好像有所欠缺,於是我們立即去測評了她的數學能力……女兒也上了兩個教育機構的數學、語文、英語(一周)各兩次課,還有鋼琴兩次課、小提琴一次課,(一周)共計十三次課。」

文章中還提到,這個五歲小女孩的作息是這樣的:「她每天七點起床,幼兒園七點四十做早操,晚上六點興趣班下課回家,回家要練琴和做課外班作業,也得九點多才能睡覺。」

最開始,我覺得這只是特例,不過又是某些「虎媽虎爸」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而已。但當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引起激烈討論時,卻證明了這其實是很多家庭的常態。例如一位在知名高校任教的老師說,只有這樣的北京孩子才能上得了她所任教的高校;另外還有人說,他的孩子早就適應了這樣的高強度課業而且依然活潑。

作為一個母親,我能理解這篇文章作者的做法,畢竟教育資源有限,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並表現優異呢?

但也正是因為我是一個母親,所以我不由得會質疑,幼兒園真的應該如此輕易地給一個五歲的小孩下 「數學能力欠缺」的定論嗎?而且父母也真的就該開始讓孩子補習各個學科了嗎?

或者進一步追問,父母、學校、老師、以及各種教育機構,他們所做的事情,哪些真的能讓孩子準備得更好以應對未來,而哪些是不能的?

我的孩子也恰好五歲,我必須承認,很多時候我也有類似的焦慮。我想這大概是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者的共同點:因為知道教育對未來至關重要,甚至能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未來工作如何、幸福與否,所以才會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甚至願意付出不菲的金錢,投入大量心血。

這也正是我被《第一財經周刊》派駐矽谷後,會持續關注教育創新的原因之一。

而我也的確遇到了一個好時機。在矽谷的這幾年,正是教育創新不斷湧現的幾年:矽谷的老師們漸漸開始擁抱「創客運動」,通過動手做的項目來讓孩子們學得更好;一些創業公司則認為他們能讓孩子早早學習編程,以掌握編程思維;常春藤和斯坦福等名校則開始將課程放在網上,以便每個人都能通過網路學習;科技公司的一些高管也辭去工作,開始嘗試創辦和傳統觀念截然不同的學校。

這些採訪讓我看到,美國人對教育也有深深的焦慮。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教育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大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技術正在比以前更快地改變世界,目前的教育制度如果不做改變,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無法適應未來那個未知的世界的。

對於我個人而言,這些採訪也讓我意識到,我的有些焦慮實際上微不足道,而有些值得我思考的東西,我卻未曾對其深思。

這本書,是我這幾年採訪、閱讀以及思考的一部分成果。我試圖去理解我們的孩子未來將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以及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他們從容不迫地迎接未來。

文末相關書籍推薦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nMind and Your Life, by Martin E. P. Seligman.

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一直在從事抑鬱症的研究。教育者可以通過這本書來反思我們的教育那些會是讓孩子陷入習慣性的悲觀,而這種悲觀和無助又會如何影響孩子的成績,以及人生。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Dweck.

這本書的作者是斯坦福心理學家,非常清晰的說明了不同的思維模式(Mindset)是如何影響孩子的。當然,這本書也說了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思維模式。

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nPower of Character, by Paul Tough.

作為記者,Tough 用了調查記者的視角去看孩子要獲得成功應該具有那些品質。

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Way, by Amanda Ripley.

作為記者,Ripley 採訪了國際交換生,並通過他們的經歷來對不同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以找到美國教育的問題所在。雖然她的焦點在美國教育,但對反思中國教育也頗有裨益。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How to Promote Engagement,nUnderstanding, and Independence for All Learners, by RonnRitchart, Mark Church, and Karin Morrison.

哈佛Project Zero的項目成果之一,教育者可以將這本書看作一本操作手冊,了解教學過程中如何去做,能引導進行更深入思考。

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n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by Todd Rose.

作者是哈佛教育學院教授。他在這本書中說,我們教育的評價體系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上,因為無論是GPAs還是人格測試,都是在基於平均值來評價一個人。但事實上這樣的平均值對於個人並沒有意義,帶來的危害卻很大。

Our Kid: The American Dream innCrisis, by Robert D. Putnam.

作者是哈佛公共政策研究教授。這本書通過教育這一視角來探討為什麼美國現在機會平等在變少,社會流動性也在變差。他所運用的分析框架可以讓我們了解教育過程中會受到多少因素的影響,也能看到,他所批評的美國的問題,事實上在中國也在發生。

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bynEric Jensen.

這本書將腦科學的研究介紹給了讀者,並且介紹了如何運用到課堂中。

如果感興趣,可以在這裡看到全文:Kindle | 百度 | 豆瓣


推薦閱讀:

小時候你父母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是讓你覺得以後絕對 絕對不會這樣對自己孩子做的事?
《爸爸去哪兒》中為什麼只有林志穎家孩子被哄時會哭著說好?
作為實修的佛教徒,打算如何教育下一代?
挺身而出:預防霸凌(8 歲)第五天課程
慣子如殺子,這個道理美國人都懂!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