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行動是相對於認知和情緒情感而言的。行動就是要讓自己動作起來,而不是停留在想和受的階段。

對於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來說,心口行基本上是一致的;對一個身心不健康,尤其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人來說,心口行則是相互矛盾和糾結的,時間和精力嚴重耗損,精神極度痛苦而無助。

行動力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晴雨表。凡是心理健康者,都是簡潔明快、行動有力者。凡是心理問題嚴重者,都是充滿矛盾糾結,顧慮重重,拖泥帶水,缺乏行動力和行動乏力者。

知與行的關係,明朝大思想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早有洞見。「知到真切篤實處,既是行;行到精覺明察處,既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他認為暫時做不到的行為,實際上是知之不深切的緣故;而之所以知之不夠深切,又是因為對行為的理解認識和力度還不到位造成的。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強調堅決果斷地行動和深入細緻地感悟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很多來訪者經常講,「道理我都知道,就是做不到」。其實他們的「知道」並非深層次的「真知真見」,而是流於表面的理解和認同罷了。

這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意識和潛意識的理論來加以解釋。一般性的「知道」只是意識層面的事,深層次的「知」則包括潛意識層面的認同和共鳴。這種「知」本身就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知」與「行」只有到了這個層面上,才是合一的。

台灣著名得道高僧聖嚴法師在自傳中說,他出家十年後,才在夢中見到自己是一個出家人。由此可見,一個觀念由意識內化至潛意識之不易。

但是,心理治療的開山祖師弗洛伊德告訴我們,帶著強烈情感的行動則很容易進入潛意識,故懷真心實意和誠敬之心做事者,往往容易成功。

在諮詢實踐中,我經常根據來訪者在性夢中的性別角色來鑒別真假同性戀者。如一個人,在性夢中,仍然是跟同性戀愛和發生性行為的,可鑒定為「真同性戀」,反之,不論其是否有同性戀行為,只要尚未深入潛意識層面,皆可慈悲地稱之為「假同性戀」,為其留下「回歸」之路。

孔子也是一個行動派,他主張:「敏於行而訥於言」。對凡事總喜歡「三思而後行」的季文子,提出了批評:「再,斯可也。」對此,毛澤東顯然是非常贊同的,故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取名為李敏和李訥。

日本森田療法創始人森田正馬說:「把生存寫在行動上,讓行動做我一生的將領。」

對於心理障礙患者而言,要盡量淡化感覺,強化行動;凡事盡量先去做,不要總在想;行動改變一切,不找任何借口。

行動是一把劍,可破一切煩。

推薦閱讀:

神秘的心靈成長或心智成熟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感覺,有人親身經歷過嗎?
「以愛之名」的傷害 | 我原以為,我暴食只是因為想減肥變美......
十八歲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我需要去思考或者了解到什麼?
穿越生命的「膜」

TAG: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心灵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