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適度自私的意義:讓付出和得到實現平衡,從而恢復愛的能力
我的媳婦兒是我的高中同學,這些日子和她聊天,她說起這些年對我的印象變化——從高中時的專註學習的好學生、高冷、不食人間煙火,到現在的一個溫暖的人。
我很欣慰於這個評價的轉變,某種程度上,在我自己看來,現在的我確實比十年前更懂得寬容、付出和愛,甚至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提過:最近兩年,我感覺自己部分地恢復了愛與付出的能力。
過去是冰冷和孤立的,現在逐漸溫暖起來。
這篇文字,寫寫我對這種轉變的理解。
1、
某種意義上,現在的我比起十年前,要「自私」的多。我也越來越開始意識到,適度自私具有的意義。
這種「自私」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更強的自我意識,更積極地對自己利益的維護,更厚的臉皮與更少的自我批評。
舉例來說,現在的我會儘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更多的注意力會放在自我的成長和規划上,更加講求自己的節奏,其他的安排,無論它來自父母還是單位,都要圍繞自己的節奏進行規劃。——過去的我,沒有自己的節奏,由別人或者團體來安排和規劃自己。
再舉一個例子,現在的我如果犯了錯誤,有了失誤,我會有反思,但不會有太強的自我批評,反而會寬慰自己:任何人都會犯錯,吸取教訓以後盡量不犯即可。如果他人因為這樣的事情對我有過度的批評(適度批評可以),我會不滿,會反抗,且毫無心理負擔。——過去的我,不等別人批評,自我的批評就異常嚴厲和苛刻了。
更自我,更自私,對自己的錯誤和失誤有更高的寬容性——似乎,我變成了一個自我要求更低的更壞的人。
但與此同時,我發現自己更加能體諒別人,對別人的錯誤也有更高的寬容性,更加尊重別人的利益,也更願意主動付出和關心他人,我不再那麼苛刻和孤立——似乎,我又變得更好了一些。
一方面,我自私了很多,另一方面,我似乎又無私了很多。這種自私和無私是同時存在的,這讓我開始思考,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關係。
2、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其實和道德無關,和一個系統的平衡有關。
這個系統是:付出—得到。
付出和得到應當是基本平衡的,如果它出現了巨大的不平衡,就會出現問題。——得到遠多於付出,或者付出遠多於得到,極度的不平衡,系統就會無法良好運作,瀕於崩潰。
比如一條鐵路,它不能只設計從東往西的線路,車不能只往西開,也得設計從西往東的線路,車也得往東開。良好的狀態是,從東往西開多少趟車,也從西往東開多少趟車。
比如一個家庭,它不能支出遠多於收入,也最好不要收入遠多於支出(長遠來看不利於收入能力的維持和增長)。良好的狀態是,能掙會花,慢慢做大。
得到遠多於付出,就是中國人古話里說的慈母多敗兒,人會認為這種狀態是理所應當的,人的自我會極度膨脹,不利於自身的健康成長,這也是所謂人生中適度挫折的積極意義,它讓人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進而能夠接受世界的不完美。
付出遠多於得到,就是我今天重點想說的話題,這種狀態持續較長時間,會帶來一個問題:匱乏。
3、
我們的文化和教育強調無私和奉獻,我也認可這種強調的積極意義,認同集體利益的重要性。但是,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過度強調無私,忽視個人的利益,會帶來很多問題。
在我看來,我們中的很多人,因為物質條件、家庭教育以及這種無私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都處於這種匱乏的狀態中——強調付出,忽視得到。
從小到大,被要求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員工,最好不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利益,要為別人考慮,為家庭考慮,為社會為單位為國家考慮。
什麼都很好,就是沒有自己,沒有自私。
付出很多,得到很少,考慮別人太多,考慮自己很少。
於是,匱乏。
匱乏是一種狀態,它讓人從心理上感到沒有安全感,感到委屈和受損害,身處這種狀態中的人,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付出。
沒有能力——長時間強調無私和身處匱乏狀態的人,就好像長時間處於赤字狀態的家庭,是沒有多餘的能力去付出的。
沒有意願——匱乏的人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是被損害和被剝奪的,ta們沒辦法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利益,於是有怨氣,在內心深處對付出是排斥的。
甚至,匱乏的人有可能對自己一直不能壓制自私心態而感到羞恥,這又加重了ta們對自己的批評和厭惡。ta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虛偽的,因為自己根本就不願意也不能夠無私。
最後,ta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愛無能。——其實這不是愛無能,只是沒有實現平衡,缺乏付出的能力和意願,因為你不能要求一個溺水者去拯救別人,ta只是無暇他顧。
而想要打破這種不平衡的匱乏狀態,必須讓付出遠多於得到的狀態停止下來。
打破的方法,就是開始自私——自我的意識,自我的反抗,自我的利益維護,自我的寬容。
在現實情況下,外部環境和他人都不可能為匱乏的人提供這種可能性和方法,所以這件事,必須自己來做。
4、
自己愛自己,自我的寬容,自我的撫慰,甚至為了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與家人、他人和集體對峙、反抗。
在一定的時間段內,這種自私的狀態可能是過度的,但就好像過度砍伐的森林需要封山育林,過度捕撈的湖泊需要禁漁期一樣,這種適度的過度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必要的。
在一定的時間內,匱乏的人可能會變得非常不像之前的ta,會變得戾氣十足,變得有攻擊性,變得自私。但是度過了這一階段,ta的怨氣得以發泄,自我的寬慰和愛護讓自己不再那麼匱乏,慢慢地,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階段:付出和得到逐步平衡。
一個匱乏的人通過學會適度的自私,最終使得自己的付出和得到平衡,不再匱乏;因為不再匱乏,於是有了付出的能力,也有了付出的意願——人也慢慢獲得寬容、付出和愛的能力。
這也是我現在認為自己在逐步接近的狀態。
5、
這個專欄寫了不少的文章了,如果回想一下,似乎我一直在勸大家變得適度自私一些,敢於去維護自己的利益——比如強調自我的意識,比如強調叛逆和反抗的重要性。
其實我並不是反對無私,而是反對過度強調無私,同樣的,如果有人強調過度的自由,我也會反對。還是那句話,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重要的是掌握度,來實現平衡。
除了上面說到的實現付出和得到的平衡,還有一些角度可以思考:
比如無私某種程度上就是無我,無我強調的多了,年輕人的自我就難以建立。
比如從超我本我的角度,無私某種程度上是超我壓制本我,而本我是生命力。現在很多年輕人過於老成,缺乏生命的活力,未老先衰,內心疲憊,似乎也可以這樣歸因。
適度的自私,有利於自我的建立,有利於生命力的激發,更有利於恢復愛和付出的能力,所以,我建議,如果你缺乏自我和生命的活力,也感覺自己沒有愛和付出的能力,不妨試試看——變得適度自私一些吧。
個人感悟,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大家身邊有沒有做事自私很噁心的人?
※孩子討厭家裡來親戚和客人,是自私的表現嗎?
※總是感覺我與男友不合適,交往一年,該不該放棄?他說過自己有點兒花心,也說過男人都是愛偷腥的,要分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