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天下】中國未來10年發展的10個宏觀預測(中)
【風雲天下】中國未來10年發展的10個宏觀預測(中):
未來十年,中國人的心態還好嗎?
陳經
【2003-2006年期間,陳經撰寫了《經濟版圖中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官辦經濟》等幾篇流傳較廣的文章,闡述中國經濟的發展歷史,並嘗試對未來進行了預測。十年以來的發展事實證明,總體較為成功。
2016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離陳經發表《中國的官辦經濟》,也正好相距10年。作者希望對中國十個領域的宏觀發展大勢進行預測,時間範圍大致是2016-2026年。
在上篇中,陳經對中國未來十年科技、軍事實力及經濟發展等「硬功」做出了預測(【風雲天下】陳經:未來十年,中國的「硬功夫」會練成什麼樣?)。硬實力的增長,也將帶來國民心態等「軟」的方面的轉變,這是本文談討的重點。】
4. 國民心態及自我定位劇烈轉變
對於中國政府和民眾來說,在超過美國成為定局之後,會有一種「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的心理,看待經濟增長會更為淡定。就象對奧運金牌的追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達到了頂峰,金牌榜排名第一,超過美國不少。之後感覺就淡了,對金牌總數的重視程度下降,轉為對影響力大的項目更為關注。
從實際經濟運行來看,也沒有必要追求經濟增長高指標。以前追求8%經濟增長率的一個說法是,就業需要,一個百分點相當於幾百萬的新增就業。但這個邏輯後來不成立了,情況比較複雜,增長率下行,但就業情況相對仍較好。
以後中國政府和民眾會更關注一些具體的事,如收入增長、環境保護、社會和諧、法制公平,對於GDP總量和增長率不那麼追求了。因為高也高不上去,低也不會太低,超美不是問題。
之前有說法,中國政權合法性的基礎是經濟增長,我認為至少部分成立。靠增長靠發展解決問題,也是過去的成功經驗。所以包括政府在內,各方面對經濟增長率還是很看重,陸續出來保8、保7等字眼。
未來10年,中國整體對於增長的心態更為淡定之後,應該對經濟波動更為自然地接受。低就低點,別的國家還更低呢。條件好的時候,再做高點。對於一些危機,也不需要嚴防死守,會讓其自然地爆出來。中國社會耐受力相對較好,增長這麼多年,成果是不錯的,出現一些小亂子也屬正常。人的適應力很厲害,股市虧那麼多錢,人們都默默承受了,一些地區性的小亂子如果就由當地承受下來,也就這麼過下來了,可能也沒多嚴重。
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一,或者說和美國纏鬥幾年後,世界看中國會是另一種眼光。中國會有各種問題,自己也承認,就象美國也是各種問題,多半比中國嚴重。但再怎麼說,那也是中國與美國那個級別的問題,對其它國家綜合國力總是壓倒性的優勢,有問題也不是一回事。《中國的官辦經濟》中提出了五個世界的劃分:美國、發達國家、中國、發展中國家、失敗國家(阿拉伯之春後又多了一些失敗國家)。美國與中國各自單佔一層,今後這個感覺會更為強烈。有這種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大國心態會明顯上升,對於各種問題會從容淡定得多。
除了國家層面的「心態」變化,每個人對自己的社會定位,也會有新的調整。變動最大的可能是農民工群體。
大約十年前開始有了「民工荒」的消息。當時的專家解讀是,中國進入「劉易斯拐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差不多了,人力資源供給不再是無窮盡。之後幾年,民工工資迅速上漲,分行業漲了兩三倍不等,超過了一些城市白領。
這個事的意義很大,超過了「劉易斯拐點」的經濟解釋。「民工荒」開始出現時,並不是說中國的勞動力不夠了,總勞動人口一直在增加,直到2013年才達到頂峰。創造就業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工工資上漲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的整體心態。之前太不正常,做那麼辛苦的事,收入極低,吃苦耐勞過頭了。
某些唱衰者認為,低收入、低人權的民工是中國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競次」,中國的經濟奇蹟跟廢除種族隔離前的南非是同一性質。然而,低收入民工根本不是中國的競爭優勢。沒有道理說,中國民工一定要這麼認命地收一點錢就拚命操勞。民工薪資大幅上漲以後,事實是中國的產業競爭力繼續提升,國際貿易份額繼續擴大。技術水平、產業鏈、基礎設施、民眾教育、政府能力,這些壓倒性的優勢已經足夠。
真正的拐點,是新一代民工的自我定位帶來的。他們受教育時間長,信息渠道多,不接受上一代民工的生存狀態。在勞資博弈中,這種心態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因為國際國內資本家完全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去讓利。實際上並沒有普遍發生大規模的罷工漲薪運動,民工薪資上漲是比較自然平穩的。
在此過程中有一些資本家抱怨,甚至有一些經濟學家和官員為之鼓吹,說《勞動法》太嚴了,工資上漲太快,競爭優勢沒有了,產業轉移走,要崩潰。但這是反時代潮流而動的,既不符合經濟規律,也看低了中國人,本質是把中國定位成一個低級打工者,連發展經濟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目的都忘了。
國民的自我定位,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而言,影響是非常大的。和一些所謂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什麼都比它們強,關鍵的區別是,它們的國民自認「發達」,而中國民眾自認是「發展中」。自認發達的,要較高的收入才肯幹活,另一方面也敢於消費或者被迫高消費。資本家也把這當基本面了,經濟活動都按此開展。自認發展中的,民眾要求的工資低,漲點就滿意了,大量資本家靠組織低檔次的生產掙錢。
由於過去十多年發展太快,中國的國民心態大幅落後於經濟實力。民工心態的迅速轉變是因為對比實在太極端,經濟成長這麼多,民工待遇再不上來就太不象話了。從國家整體來說,國民心態有很大向上定位的空間。
很多老百姓跑到境外旅遊就發現,這些地方怎麼這麼破,甚至一些發達地區也就那樣。首當其衝的就是香港台灣,要維持對大陸的優越感,只能依靠媒體謊言。論硬的經濟實力,中國大陸已經非常強了,要有與之相配的國民自我定位。
如果去發達地區問一些90後00後的小孩,他們從小生活條件就不差,也不覺得中國科技落後,認為中國是和美英德日一個級別的科技強國,發展中國家就更不要提了,沒法和中國比。這其實才是客觀的國民心態,並非自高自大。反而是很多年紀大的人,自我貶低傾向非常嚴重,一開口就是「中國人不會創新」。
中國民眾一方面用發達國家的標準要求中國,有時甚至是地球上沒有的理想國的標準,另一方面自己又是落後國家的國民心態,這很不正常。這並非無關緊要的心理活動,而是會對經濟活動產生實質影響。最重要的影響,是對人的價值的評估,包括對自身價值的評估。心理學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人會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國家也是如此。
香港人、台灣人、外國人跑到內地來,就開個高薪,自己人就開低薪,能力多半還高些,這沒有道理。如果自我認同夠高,就會一視同仁。自身認同低,對經濟活動的要求就低,偽劣產品生產出來就賣出去了,市場還覺得中國就只能這樣。有時又轉向另一個極端,用世界最多的大錢,追逐歐美日的品牌產品。
接下來的十年,國民心態自我定位會有一個劇烈的轉變。經濟增長率下降或者一時的經濟困難,都不會影響這個轉變。之前的自我定位太低了。心態的劇烈轉變一方面是因為發展在持續,更重要的可能還是人的世代更替。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心態差別是非常大的。思想轉變慢的老一輩,影響力逐漸減小,新新人類走上舞台。
整個社會,整個經濟體系,都要去適應這種心態轉變。可能有些人會說,低級產業轉移到別的國家去了,競爭力下降,大事不好。可是說這話的人,準備讓自己的小孩繼續干這些低級產業么?別人的小孩憑什麼就要去做?
對於發展經濟,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生產力很強大的國家來說,需求其實是最重要的。最大的需求不是靠別的國家,而是來自自我定位轉變。都象老年人那樣節省著過,經濟就沒法發展了。認定自己科技落後,自我定位成一個落後國家,就既不敢投入資金去發展生產力,也沒有需求。有很多落後國家如印度,還靠大量人力肩扛手提運貨。其實心態一變,人不肯低價干這種活了,就會改用貨車、小電動之類的先進工具了,經濟模式就變了。自我定位低,機會來了也不敢拼搏,不敢成功,沒有決心。年輕的陽光世代信心足,敢於拼搏,敢於成功,最後也就成功了。毛澤東遠遠高出當時其他政治人物的地方就在這裡,鼓勵人民敢於勝利,善於勝利。像蔣介石那樣畏畏縮縮,羅斯福給他琉球都不敢要,是沒法領導人民前進的。
那兔等漫畫的崛起,也是國民心態變化的一種體現
十年後,預計中國的國民自我定位會初步完成。中國人會形成共識,要成為先進國家,象先進國家的國民一樣生活,有一些具體的目標,為之努力。這不是遠大理想,不是宣傳,而是一種普通民眾都有的生活態度,這就是中國夢。
這種自我定位非常重要。韓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70年代韓國下定了決心,要把一些高端產業做好,整個國家就為之付出極大的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即使有時表現為一種偏執。香港台灣近年來表現很差,重要原因是社會自我定位失敗,不知道要發展成什麼樣,麻木地奔忙掙錢或者過點小日子,「小確幸」,資本家與社會精英方向錯誤。
中國的政府宣傳以前也是有定位的,但多少有點苦大仇深,有時還低調得象是妄自菲薄。有時一些做法就會與國民自我定位衝突,如把本國人的地位定得低,作風媚外,有些產業不肯放棄。自我定位的問題解決了,一些決心就容易下了。
中國人在世界上屬於比較勤奮努力的,智商也屬於最高的。如果有了正確的發展方向,齊心合力為之努力,實現一個高標準的全民生活水平完全應該。隨著自我定位的不斷提升,發展方向也是要調整的。以前的發展方向是窮怕了,什麼產業都要,什麼招數都上,產業工人收入低還當成優勢。雖然後來政府也說了要科學發展,但還需要全社會提高自我定位以後,才能夠真正形成社會共識。有了共識,一些必須付出代價的改革才好推下去。
有些落後地區的居民,自我定位太低。一些被極端宗教、分裂主義裹挾的人,自我定位走向邪路。而香港台灣這樣的,自我定位也成問題。這些情況,扶貧、發展、統戰,都不好辦。與其費盡心機去做這些事,不如攻心為上。整個國家國民心態劇烈轉變,其影響力自然會散發出去,對全社會產生巨大的心理效應。不想轉變的人,也會被自然地拖進來,被動接受。這個巨大的力量,剛剛開始展現,未來10年會更加明顯。
5. 文化弱勢轉強勢
從幾百上千年的時長看,經濟與軍事一時的強盛,還不如文化流傳的影響力大。只有到近代科技興起以後,對全球文明的影響力才超過了文化。
新世紀以來,中國科技和經濟落後的局面得到了大幅改善,文化方面較為弱勢一些。這其實也與心態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繁榮程度也有顯著成長,但自己心態定位低,是不可能產生強勢文化的。
如果畫一條經濟增長曲線,再畫一個文化增長曲線,過去十年的某個時間點可能是兩個曲線落差最大的一個時期。但是轉折點已經過了。今後十年,長期經濟增長率下滑,文化卻會隨著心態的轉變迅速繁榮。
從經濟意義上說,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已經碰到了一些內在矛盾。少數富人樹立的生活標準,在全球都算是很高了,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不應該成為國民的生活目標,也不可能實現。再進一步說,對於普通人而言,努力奮鬥出人頭地實現「人生價值」,並不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方式,成功機會並不大。如果硬要去物質文明上死拼,國民會比較累,就算一時發展不錯,最後也是死路一條。從幼兒園開始,一路爭奪各種稀缺資源,像現在的韓國日本一樣,廣大老百姓其實不希望這麼過。
一方面國民心態在向上重新定位,但另一方面物質發展容易遭遇瓶頸,怎麼辦?相對來說,精神文明的發展空間可以說是無限的,人民群眾的需求非常大。文化產業可以說是一片藍海,市場無窮無盡。以中國海量的人口為基礎,在文化上做出一點成績,就能夠迅速在市場上取得極大回報,是非常好的發展階段。
足球、影視、音樂,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三個全球流行的文化產業。
足球的魅力在於,它是一種藝術成分很高的體育運動,能夠吸引很多人。歐洲的足球文化全球最強,比美國強得多,是歐洲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過去十年可以說是中國足球最為慘淡的十年,連續四次世界盃連亞洲十強賽都打不上,只有恆大兩次亞冠提了氣。中國足球產業的投入是貨真價實地上來了,遠超日韓。中國轉會市場已經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市場,國內球員價格極度虛高。中國對足球的興趣遠大於美國,經濟實力又遠高於其它國家,才造成了這種反差。一旦國家男足戰績取得突破,一定會成為足球文化大國,可能是歐洲以外唯一可以與歐洲五大聯賽相抗的市場。至少對巴西球員來說,當打之年到中國來踢已經是現實。習近平對於足球的愛好順應了這個趨勢,但不是最關鍵因素,還是因為中國人愛看足球。
中國足球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全民心態。小孩都搞學習去了,踢球人數太少。奧運金牌多,是因為中國有培養機制,外國的專業競爭者相對而言不多。但是外國踢球的人數要多得多。其實和以前農民種地一樣,並不需要那麼多農民種地,也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從考試競爭的小孩中分一小部分出來,就有足夠的足球人口了。
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是爆髮式增長,票房可能在三年之內超過美國,樂觀的人認為2016年就能超過。這麼大的一個市場,會產生可怕的效應。美國主流電影公司就不拍反華片了,有事沒事放些中國元素。國產電影質量有提高,主要還是票房增長非常驚人。電視劇質量更好些,經典連續劇感覺要比電影多些。
音樂市場,超女、好聲音等綜藝節目搞得不錯。之前是從港台輸入音樂、影視文化,大陸的文化相當弱勢。現在這個局面已經不存在了,港台只有一些老牌藝人在活躍,新人總出不來,也不太可能出來了。其實之前港台的「強勢」有些誇張,很多歌曲是抄日本的。港台經濟衰落、文化衰落,都有政治因素。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錯了,什麼都不行。文化發展需要廣闊的空間,窩在香港台灣那種小地方,心靈不開放,只會每況愈下。正道是加入整個大陸市場。之前港台文化其實就有這種情懷,所以能夠在全中國流行開。
不管窮富,聽的是同一首歌,看的是同一個片,追的是同一場球。把這些產業發展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國民的精神狀態影響很大。
中國的文化體制還是需要繼續進步,現在缺少自信。美國這方面很厲害,很突出的一點是,敢於自黑。很多美國影視作品,深挖體制問題,各種正反面人物體現人性的複雜。
當然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思維會不同,總是向更為自信的方向發展。例如網路防火牆,以前是防和平演變,其實現在已經不需要了,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戰鬥力。公知越來越不好混,外國人跑來會摸不著頭腦。帝吧開始跨海遠征了,如果海量中國網民頻繁殺到境外,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
過去多年,都是境外影響中國大陸的文化,主動被動輸入,產生了一批從內心裡就崇拜西方的「小資」。不少人並非政治上有什麼觀點,主要是文化上受影響比較大。很多人雖然從這種文化崇拜中解放出來,但只是因為發現西方在政治上的問題,底氣仍有不足。最根本的還是需要本土的文化繁榮。這方面離日本差距都不小,港台崇日更多是一種文化現象。如果能夠搞出一些流行全球的大片、連續劇、流行歌曲,介紹中國的價值觀,會比報紙宣傳強多了。
中國文化在全球算是非常獨特的,中文和拼音文字特性差異非常大。再加上中國大陸和周邊國家的意識形態差異,世界其實不太知道中國的文化發展怎麼回事。雖然說是開放,只有經濟交流是雙向的,文化交流不是。中國人了解外國更多,懂英語的中國人遠遠多於懂漢語的外國人。今後十年這種情況會有變化。意識形態差異會逐漸淡化,中外人民關心的問題其實差不多。隨著人工智慧、機器翻譯技術的大發展,文字障礙會減少。以前有大批學者認為漢字拖累發展要廢除,後來電腦技術輕鬆解決了問題。中國經濟實力強,人口多,一些文化產品在世界上有競爭力是很正常的事。例如在網路文化上,中文世界的精彩並不比英語世界差。
現在主要只是經濟實力上來了,還沒有特別厲害的文化突破,象《三體》這樣得到世界科幻大獎的重量級文化產品還不多。十年後可能還無法在全球佔據優勢,但我們會看到從弱轉強的明顯趨勢,如對港台的文化有顯著影響,在亞洲文化影響力大增。從文化輸入變成輸出,和國民的自我定位相輔相成,對西方的文化崇拜顯著減弱。
6. 國際政治形象轉變
從心態上來說,中國其實和西方發達國家類似,都自認為是強國,因此弱的時候會以強國為奮鬥目標。但一國在國際上的表現不一定完全與實力匹配,一般會有滯後,霸主衰落時,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稱霸,弱者趕超時,可能會繼續示弱,這種慣性都是正常的。
可未來十年,對於中國而言,實力進一步提升,心態也跟上了,國際行為和國際政治形象的轉變不可避免。
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國際政治形象多次轉變。二戰後,蔣介石混成了「四巨頭」,中國也從被瓜分的對象當上了「五常」。這是因為中國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實力其實別人瞧不上,要靠羅斯福抬舉。這個時期中國沒個戰勝國的樣,既沒有實力,也沒有意識形態。
毛澤東時代綜合實力也還是不行,但是鬥爭精神很強大,戰鬥力上來了。帝國主義看著很頭疼,國際上比較硬氣,不是反美就是反蘇,支持這個反對那個,非常有立場。有段時間有搞全球革命的架勢,在周邊國家有操作,全球革命愛好者來交流過。國際上承認中國的實力,也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印象很深。最後搞不下去了,解決不了發展問題。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就和平與發展,韜光養晦,萬事不出頭,很低調謙虛,搞了一些處世原則。國際上沒有什麼態度,事情來了就要和平要冷靜,大家做生意。時間長了,就成習慣了。發展了三十多年,實力是真有了,但是國際社會不大知道中國怎麼想的,憋大招這麼多年了,到底要搞什麼?自己人都不是太明白。
國際上不會認為中國要搞世界大戰。但是世界上的事很複雜,不可能所有國家都坐下來老實和平發展。在總體和平發展的大趨勢里,免不了會有些衝突,有時規模還不小。中國要外向發展,要到全球搞基建,成為國際經濟動力中心,就必須應對這些麻煩。不出事就發展,出了事就收攤走人,不能總這樣碰運氣,多了受不了。
發展了這麼多年,中國對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看法,和西方那一套不一樣。比如面對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中國人算是扛過來了,不會再幼稚。在國際上完全可以把道理說清楚,發展出更先進更有說服力更普世的意識形態。光靠雙贏合作互惠理念是不行的,甚至中國單方面讓利都不行。有意識形態的認同,事半功倍。還要有對付敵對分子的能力,讓人更有信心。
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越來越清楚地表明立場,扔掉一些過時的原則。最直接的是「不干涉內政」,它雖然有利於爭取其他發展中國家,但有時只是無力干涉的一種說法。如果既看不慣,又對中國不利,中國又有理,想辦法去操作很正常。當然,在未來十年內,「不干涉內政」還是有利的提法,西方也仍有較強的公信力,如果中國貿然干涉他國內政,很可能被人利用。因此,具體的操作要格外小心,仔細權衡。要讓國際上比較容易地接受中國的轉變。有這個實力,就能做相應的事,又不是要搞全球革命。
未來10年中國對外戰爭我認為不會有,但是威懾會走上舞台,如在衝突地區展示戰略能力,象派船到釣魚島一樣,經常出去走走。所以要繼續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增強威懾力。經濟方面,合作雙贏,敵對要懲罰制裁。規模不會搞大,但是作風會轉變,胡蘿蔔和大棒兩手都要硬,包括對港台都是如此。
中國在國際上總是沒有合適的姿態,形象被異化。以前和一些國家反目成仇。語言相同的港台讓了那麼多利,還搞得離心離德。主要是壞的教訓,總體來說不正常。要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幾個方面,自己感覺能融匯貫通了,才能比較順地找到感覺。
未來10年,會開始有轉變,但還是屬於找感覺,不會一下就很成熟了。轉變會是倒逼性質的,出了事需要去應付。比如日本在釣魚島搞動作,中國這邊就搞更大的動作。在某國的投資有風險,不得不去影響其政局。有了先例,就會形成慣例。十年過去,會發現中國積極地參與很多國際事務。
中國已經在通過「一帶一路」等,試圖去主導一些全球大事。如果搞定了一些大事,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更不用說了。如果真讓不少發展中國家看到了發展的希望,還怕沒有朋友?
軍事鬥爭只是一種手段,主要還是積極的心態。以前所謂的「外交鬥爭」,就是為了台灣事務之類的破事,見誰都提一下,顯得只顧自己的小圈子的事,也沒有什麼意義。積極地參與到全球各種大事,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這是更為正常的姿態。時間一長,會真正有全球大國的感覺。
(未完待續)
2016年4月發表於觀察者網(陳經:未來十年,中國人的心態還好嗎?)。
作者簡介:筆名陳經,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21世紀初開始有獨特原創性的經濟研究,啟發了大批讀者。2003年的《經濟版圖中的發展中國家》預言中國將不斷產業升級,挑戰發達國家。2006年的《中國的官辦經濟》系列文章對中國的經濟奇蹟做出了深入、系統的解讀。
致謝:感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博士(微博@中科大胡不歸 )與其他會員的寶貴意見。
歡迎關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的頭條號「風雲之聲」(風雲之聲 – 頭條號(TouTiao.com))。
推薦閱讀:
※不敢與不熟悉的男生說話怎麼辦?
※大器晚成,於少年得志.哪種經歷更好些?成就更大些?觀其一生。
※自黑為什麼是自信?
※太過低調/說話沒底氣/不自信/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目光/沒主見,怎麼改變?
※怎麼才能治好自己的社交恐懼症?還有就是為什麼在公共場合說話的時候聲音會不自覺的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