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幸福的幾種可能性

關於幸福的定義,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就我自身而言,這個定義是含糊不清的,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有時是A有時是B有時是C有時是ABCD的綜合體,大多數時候,它什麼都不是,有些時候它又彷彿有那麼一些具體的含義,比如這個時候,我在寫作之前關於幸福似乎有那麼一點確切的認識,可寫到一半的時候我又不那麼明確,寫到最後它可能已經變成另外一種切確的含義。特別的,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感覺離它太遙遠,大部分人都覺得眼前是在苟且一直在等那麼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就這點而言,羅素先生在幾十年前關於對幸福人生的追求就有詳細的說明,這裡要加一點,羅素先生當時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會在很久很久以後被一個在中國的李姓人士閱讀推薦,這也是我覺得寫作和思想比那些權利、金錢保質期長久得多的原因,在這塊兒的深刻體驗建議讀者自尋查找德魯克先生的《旁觀者》,那是一位對管理學頗有成就的大師寫作的唯一一本看起來和管理學沒那麼相關,其實卻是集大成者的關鍵因素,每個人從裡面獲取的信息及解讀都不同,就我而言,旁觀者給了我第三人稱視角去了解一個好像從未有過的世界,那個世界裡的人或好或壞或名聲顯赫或默默無聞,但他們都那麼的有趣或者說令人印象深刻,我記得裡面有位波拉尼先生能力很強工作所獲報酬也很高,但卻和他的家人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當德魯克在上門拜訪用餐時問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先生和他的家人睜大眼睛滿是好奇的反問到,難道我們把所有掙得的錢全都用在自己的身上嗎?這種事我們從來都不會做,德魯克反問到:大部分的人不都是這樣嗎?他們當然不屬於大部分的人,當時的維也納到處都是難民,他們會把支票全部捐出然後想其他辦法掙錢養活自己,這樣的做法我雖很認同但我頂多會自己認同努力去做,不會號召更不會強求別人和我一樣,這是我和有的組織的本質區別。

同樣的,現在的歐洲難民危機日本地震美國恐怖襲擊等等等,我們身邊依舊有種幸災樂禍的心態,比如:讓你們歐洲人當年殖民別人日本人就應該殺光美國人怎麼怎麼滴,關於這些,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現在的他們和當時他們早已不是同一批人,其次,即使他們是同一批人,我們也不能因為別人的苦難而感動快樂,這就好像,別人打了我一拳,我心裡一直有恨,第二天別人出了車禍,我們不應該因為他的車禍感受到任何快樂或者滿足,相反我們可以應該表示出同理心並儘可能去幫助別人,如果做不到也可以儘可能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因為別人的苦難而感到快樂,這可能會牽扯到辯論的基本邏輯,詳細等的我以後有空再在文章中討論,大致的講就是一件歸一件,別人說A,你可以贊成A或者反對A說這是B,但總的而言,你不應該去收集一大推的資料說他以前為人怎麼怎麼的所以現在是錯的或者他從來沒有出版過相關著作或者考取過相關證書,所以他沒有資格去表達A,這只是種參考,真正的分析需要建立在邏輯之上。單從事實出發,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利,但希望你能認真的使用自己的權利,當然,這只是希望,我不贊成你但我捍衛你說話表達的權利,只要這權利不剝奪別人的權利或傷害到別人。

羅素先生他的著作里或者更準確的講在他的思想里從人的不幸福說起,然後再說的幸福的幾種組成成分,最後再分類的敘述了影響人的幸福最大的幾種可能,我當然不準備在這篇文章里將那本書當做讀後感試的複述一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本電子或紙質版,我推薦紙質版,傅雷翻譯的那本就很棒,傅雷或許會成為一位偉大的作者或思想家,可惜他來錯了一個不屬於他的時代,讀書人最害怕的莫過於處在不講邏輯不講道理的時代,傅雷先生的那個時代誠然是讀書人的黑暗時代,我們現在要好一些但也沒好太多。準確來講這本書應屬於羅素先生更多主觀的看法或認知,這些思想由他所看過的書認識的人以及天賦種種所影響,我以為聰明是種天賦,後期的自身的努力只會讓聰明的人變得聰明和更聰明,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更多時候,是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這個人。慶幸的是,我們大部分人的聰明天賦似乎相差無幾,換個角度來看也算是一種不幸。

從現在開始,我準備慢慢的說明一些關於幸福的可能性,羅素用了一本書的篇幅去討論何況還有很多遺漏,我當然不認為我能用這麼一篇文章去說明清楚,但不管怎樣,我會盡全力。

人從一出生,便算是開始學習生涯,學習的第一步便是教育,在教育中,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朋友之間的關係是影響我們兒童時期幸福感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在大部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至少在中國的家庭里,兒女都只是父母的一種可能的延續,這麼說吧,很多父母在他們的成長時期或是現在的中年階段,因為種種原因總會有一些不令人滿意,比如,我媽小時候讀書成績很好,但卻因為外公的一些關於女孩子家的讀那麼多書幹嘛以及生活條件的所迫,最後在高中畢業後便輟學和我舅舅學裁縫,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讀書的人才會幸福,或者說她的某些不幸很大的部分是因為她沒能堅持讀完大學,那時和她一起的閨蜜有些在當年的成績並不如她但卻在復讀一年走上大學,畢業之後國家分配工作等種種原因,過上了似乎很幸福的生活。因為此些的種種原因,我的父母(我是很懷疑我的父親被我媽拉下一起的,因為他幾乎從不過問我的成績)特別希望我能考上好的大學,多讀一些他們認為的好書,比如數學物理之類考試能用到的書,少讀一些無用的書,比如我現在所看過的大部分書,少做甚至不做和以後工作無關的事兒,這樣才能獲得好的成績得到的好的工作掙得好多工資一勞永逸的解決幸福的問題,從他們的角度這當然是對我好的一種表現,而事實是如果只是考上大學也的確對我的用處很大,畢竟我也是因為喜歡大學的圖書館才看了那麼多書成為現在的自己,但他們似乎不滿足於這樣,因為他們身邊的一些朋友讀研或者讀博或者是他們認為現在本科畢業並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之類的種種原因,他們希望我能繼續讀研讀博如果可能的話能留在大學作為一名教數學或者物理的教授當然更好,這樣在他們的朋友問起關於兒子的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能特別大聲特別微笑特別燦爛說兒子在某某大學做著教授拿著多少多少種種等,當然他們也會儘可能的從心底認為自己的兒子也會喜歡這種最好的安排。這是對他們的一種看法,對我而言卻又不同,我喜歡讀書,但卻不喜歡做研究,特別是基礎學科,據我所知我很樂意去給大學生特別是大學女學生講課,但不是數學課,如果是男生我喜歡講職業選擇管理或者投資,女學生的話我更偏愛生理學,幸而我的父母並不強勢而我也擅長遊說,所以現在的我才能在這裡和你說這些。

太多的父母會把子女當做自己生命的延續或是對過去一些遺憾的彌補,從中去區分哪些是有用哪些會有害是徒勞的,假使我們能換個角度和標準來看待這個問題或許會有所啟發,比如說父母給子女安排極多的培優班,目的是為了不讓子女落後在起跑線上,而事實上,是否有這個起跑線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生活不是一場比賽,沒有跑道也沒有方向,事實上,如果你願意的話,人生本來就可以換好幾次跑道去體驗每種不同的生活,須知參差不齊才是幸福的本源,生活也沒有方向,誰能保證你只要向一個方向發展努力最後掙得多少錢或是做到什麼職位就能獲得幸?,那頂多只能算是成功的一種,而成功並不在我所要表述的範圍內,雖然成功也是幸福的一種,但如果用幸福的那麼多種可能性去換取一種成功並不可取。

如果非得用簡短的幾句話來回答如何處理好教育的問題,那就是讓孩子自己選,我們這個社會當了太多的保姆式社會,政府害怕人民太愚蠢太暴戾而幫人們做選擇做安排,試問這樣的安排雖然高效但對幸福感的幫助有多少呢?我們的本質是為了追求幸福,高效能夠創造的更多財富但財富的多寡對幸福感的影響並不比其他因素影響的多多少。人們沒有辨別和選舉的能力,那就儘可能多的去培養人們擁有,人們在一開始的選擇中可能會做出很多不明智的選擇,但隨著對問題的學習及總結能力,慢慢的所做出的選擇會更符合幸福感的追求,因為一人對幸福感的理解只能是他本身最清楚,一直壓抑著這種自由和民主的訴求是對有所知者的殘忍和無知者不尊重,可說到底這不過是少數人的既得利益罷了,可難道還有比金錢和權利的保質期更短的東西嗎?人不應該只有此生,人也不能只關注自己,真正幸福的人肯定是對外界保持好奇和關心的。同樣的,孩子如果沒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做出的選擇並不可靠那就讓他多體驗,讓他接觸不同的可能,讓他自己去切身的感受,雖然這會花掉一些時間和精力,但請忘掉那些起跑線和關於競爭的種種,人的一生有萬千種可能而不是只有一個小小的跑道和一個方向。讓孩子選擇自己未來的路應該儘可能在成年左右做出決定,也就是在上大學左右的那個時間點,在此之前,在公共學校里和同齡人一起接受教育是極其必要的,而且,據我所知好的學校的教育可能並不一定有多出色,但身邊的同齡人中,更為優秀者會更多,和這些頭腦思辨者和禮節較好者溝通交流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樂趣,所以前往較好的大學也是一種必要,只是很可惜對於一般的家庭想去好的大學意味著需要在學業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達成,高校的教育改革是需要的,只是如果一位學生在他的中學階段即表現出對另一領域非凡的天賦及興趣,我們的社會不應該只鼓勵一種接受教育的方式,應該還允許一些較為早熟的思索著能夠通過其他方式接受到高等教育,如果僅僅是考試通過這當然是最最公平的表現啦,但請試想下為了公平在龜兔賽跑中把兔子的腿割掉讓它的速度只能和烏龜一致,這種做法很公平很簡單但對於人類幸福的提升是毫無幫助的,真正複雜但卻有意義的是為此建立兩套不同的考核標準,如何在教育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讓兔子和烏龜都能通過自身的特長獲得機會。

可實際上又有什麼幫助呢,教育體系是怎樣還依舊是怎樣,我們所做的這些並不會有任何改變,更何況我已畢業這又與我有何關係呢?但就像我前文所提到的,人只有此生是遠遠不夠的,《雲圖》這部冗長但卻睿智的電影把這句話詮釋的非常到位,如果只是為了此生未免生活太過狹隘,但你要非得說我就只想讓自己好好的別人的一切與我無關,我只得感到憂傷卻也無可奈何,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每個人都做好自己這個社會就會變得很好,假使有人因為自身的利益做了一些不那麼好的事兒,這會有相關的社會遊戲規則去解決,但問題就在於並不是所有的規則一開始都是好的,即使是好的有的規則隨著時間的變化也會變壞,現在的情況是,在這個不那麼好的世界總得需要有人站出來說出自己的看法,但千萬不要就有一種救世主式的心態,我們頂多只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而讓別人完全按照自己想法去想去做是不切實際且毫無樂趣可言的,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很多人卻以指示別人而樂在其中。

父母不應該把兒女當做自己生命的延續,雖然你把別人的生命當做了自己的生命說明你很愛他,但同時因為你以為這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你有足夠的權利去影響去設定他們未來的生活,每個人都有種幻想想去操控他人,大人物們通過政治或物質去操控他人,父母通過經濟支持及血緣關係去操控子女,說操控似乎很難聽,但如果你將自己的女兒的未來生活設定好甚至他們的對象選擇都需要你來選擇的話,說實話還有比這更叫做操控的操控嗎?即使你一直說這是愛他的一種表現,善良的確比聰明更重要,但我所指的善良是一種有所知的善,無知的愛除了減少彼此的幸福有時還會造成更大的悲劇。

我所知道的一種不幸中,就有那種從小特別聽父母話,變現的特別乖的子女,但這種乖巧和善並不是一種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幫他們抵禦掉很多外在的誘惑等,一旦開始大學生活或者離開父母的身邊,這些誘惑會突然從遠處襲來,讓她們感到特別不適,在一般情況下,這個時候由老師或是身邊的朋友介入,會安穩的度過這段成長期,但也有少部分另外從此墮入慾望的深淵不能自拔,比如迷戀遊戲、愛情等不可自拔,這是因為從小所經歷和體驗過的太少,些許的愛好能夠讓我們保持有趣擁有更幸福的生活。有過電子遊戲上癮的人應該會有經驗,如果在初中或高中的時候上過一次癮,並在其後恢復過來重新將它當做一個普通的愛好,那麼當以後再遇到上癮的遊戲就會增加一層抵抗力,無論再遇到多麼上癮的遊戲都能較好的控制自己,這就像是疫苗的接種原理一樣。所以在所有關於教育的方法論中,我個人以為體驗+自我選擇是最好的方式,擁有足夠多的體驗能夠對外界的事物保持好奇和新鮮,這樣就不會單一的對某一愛好上癮過度,除非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否則用犧牲大部分愛好的時間去供養某一愛好都是與幸福向違背的,而關於自我選擇,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在把大部分可能的體驗都認知到後,在一個人成年左右的階段,當然根據每人的理解力這個階段可長可短,經過考慮做出的一項或多項選擇,而且這樣的選擇必須是可逆的,也就是說社會應該鼓勵人們去犯錯再糾正再繼續,這樣才能有學習總結和提高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在16歲的時候對我們說他想做一名科學家,假使他經過深刻考慮後所做的決定,我們應該支持他,但在他經過努力的幾年後,發現自己更喜歡音樂想要做一名音樂家,假使他有這方面愛好和天分,我們應該給他轉身的機會,因為他這種轉身從本質上講並沒有傷害到其他人,而在某一程度上增進了他的幸福感,我們的社會不應該只鼓勵一種成長的方式,而且,在鼓勵多種成長方式的同時應允許人們中途改變的自己的道路,認識自己並非易事很難一蹴而就。最最重要的,父母應該放棄對兒女是生命的延續的控制,我們可以言傳身教,但同時也應該接受我們的子女可能從頭到尾都和我們不像,我們犯過的錯誤他們也會犯,更重要的是,別人的兒女也是兒女。

我並不准備像父母的教育那樣花很大篇幅而且寫作邏輯極其混亂的方式去寫作,學校的教育是作為家庭教育的一種補充,如果說家庭的教育是塑造一個人內在,關於他的善良、自信、陽光、獨立的人格的話,那麼學校的教育就是塑造他與外在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基於此,學校更多是講述外在世界的一些運行原理(學習科學類、藝術類課程),關於和我們的同胞的交流方式,和身邊的同學老師們溝通方式,關於分享等等,學校的教育目前有很多缺陷,但假使因此放棄學校的教育而通過家庭或私人家教的方式替代的話,會喪失掉很多教育學習的樂趣,我覺得這種方法並不可取,學校里有很多友誼甚至萌芽初期的愛情的教育,當然這些並不在教授的範疇內,事實上我也認為這種東西沒辦法教授。在不犧牲其他幸福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為獲得學業的成功盡最大的努力,這種付出是值得的,並不僅僅是所獲得的結果,而是竭盡全力的這個過程,看似無用的過程,但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的場景中我們會多次用到,如何克服學習的初中期鼓噪無味的過程,有很多的管理工具能夠幫我們減緩這個過程,但最終的克服還是需要鍥而不捨的毅力,但如果為此而犧牲其他的一些樂趣,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但悲哀的事兒,目前的大多數時候家長和社會是鼓勵人們這麼做的,而且一旦有人第一個這麼做如果你不跟上的話,那麼一般而言你的學業成績將很快的被拋到後面,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

對於第三類,朋友之間的關係,是很值得認真討論的,因為據我了解朋友之間關係雖然看起來沒那麼重要但卻從頭到尾伴隨著我們,而很多不幸也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對待和朋友之間的關係而造成的,在所有與朋友關係處理的不幸當中,我首先要講述的第一種便是:並不是因為別人對你好你們便開始一段友誼關係,你必須要很好的區別什麼是好什麼是對你好,就我有限的經驗而言,一般來說對你好的人會很多,但這裡面讓你變得好的人要少一些,而如果你僅僅考察一個角度:誰讓我變得更好,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簡單,如果你天生有著不凡的吸引力抑或你是一位長相俊美的少女,對你好的人可能會很多,一般而言人們會選擇對你最好同時感覺不錯的人作為最好的朋友或是男女關係,但這忽視了一個本質問題,一個人不可能一直好,比如在夫妻關係中,首先如果一直很好另一方會感覺到蜜然後不斷提高要求,而付出的一方會越來越累,所以這種關係是暫時且不穩定的,隨著歲月的增長會慢慢消散總有一天會淡到讓你感受不出,那時要麼你嘗試著去適應(因為本質上這種關係就是不健康的),要麼你會想盡辦法跳出來,但這種時間越久你會發現越來跳出來你所受到的枷鎖會越多,漸漸地因為不滿意現實的生活但卻沒有辦法逃離而苦惱,而這種苦惱除了讓時間浪費的更多以外似乎沒有任何幫助,最終人會選擇妥協或者以一種變態的方式而存在。但假使如果這段關係一開始就處於一種健康的狀態,即兩者在一起會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儘管這種力量在一開始要比第一種對別人好的力量的吸引力要差很多,因為從本質上,渴望別人對自己好是慾望的一種,而向上的力量,則是幸福的一種),這種向上的力量可以是兩者互相欣賞,也可以兩者生活情趣愛好相符,總之兩人在一起能夠明顯感覺到互相變得更好,也在更努力更熱愛的生活,這種狀態我有見到身邊朋友有過,是一種說不出感受,不是指沒有爭吵也不是誰對誰更好,互相付出不計回報像陽光一樣,當事的人最為清楚。

我之所以很推崇第二種向上的力量,是因為這有一個正反饋,每次我們的關係更進一步,我們的就往上走了一步,從本質上講,如果不是因為懶惰或是誘惑,我們內心是渴望往上走的,這便構成對我們本身關係的一種正反饋,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付出較為平衡,事實上,那個時間點並沒有人會考慮付出平衡,因為當你真的愛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愛是付出,就好像當你真的熱愛去做一件事兒的時候,你滿腦子都是想著怎麼去把他做好而不是想著怎麼去堅持,你會發現處於這種狀態下時間已經沒有快慢的區別,每天都在為此付出,這也是幸福的一種形式,想要達到這種超脫的狀態所做之事必須是真心熱愛並且不考慮結果的,對一般人而言,所做之事不過是別人所期許之事罷了。

我之所以寫朋友之間的這層關係,是因為我身邊太多的人正在受此煎熬,而且,還有更多的人正在踏入這層關係,我們太容易受別人對你之好的誘惑而接納他人,然後因為關係更進一步發現有不合適的時候便轉移到了解不夠,等了解足夠卻依舊感覺不對的時候又從遠處取一個關鍵點,把希望落實到這個關鍵點覺得它的到來便是解脫,但把生活的一切都壓在那一個關鍵點的時候,生活中那麼多可愛的片刻你便會視而不見,一心所向,而當那個點真的來到的時候,卻發現什麼都沒有改變只得陷入更深的失望,在那個時候,除卻舊法重用再設一個更遠的點來麻痹自己外,對於懦弱的普通人,我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推薦閱讀:

他人為地獄,增長即苦難?——地位商品對增長意義的影響
"在爸媽的二人世界裡,我就是第三者" | 33個愛情保鮮秘笈
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變的向錢看了?
見不得前任過得幸福是什麼心態?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