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媽媽的焦慮中的孩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李泉睿

鏈接:zhuanlan.zhihu.com/p/20

來源:知乎

孩子往往是家長情緒的「探測器」。在一個家庭里,某一個家庭成員會潛移默化的把自己的某些情緒傳遞給其他的成員。而這種傳遞可能是有意識,也可能是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家庭成員之間情緒的傳遞過程中,多見於父母把自己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家長的動作,語調,行為特徵中透露出來的有意無意的情緒也容易被孩子覺察到。孩子也天然的成為情緒的接受者和表達者。

有時候,家庭中的某個成員的行為讓我們覺得「好煩」,這往往是我們覺察到了這位成員的「情緒」,而一些人常常會說,我莫名其妙的鬧心,我莫名其妙的焦慮……而這種莫名其妙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是真的莫名其妙,只是沒有覺察到情緒從哪裡傳遞出來的。不是沒有,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罷了。

情緒傳遞中,有人表達了就會有人接受,接受了就要換成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如此這般才能讓「傳遞」進行下去。如果家長的情緒是以「傳遞出去」的方式「表達」出來,那麼接收到這種情緒的孩子也需要用一種方式「表達」出去。一個家庭中,孩子「侵泡」在家長的「高濃度」情緒中不能自知,更不能制止,那麼孩子對這種「高濃度」的情緒的宣洩和表達方式往往表現為「生病」。

小新的生活就是這樣,她「浸泡」在媽媽的焦慮情緒中不能自知。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狀況。

小新的媽媽第一次打電話過來尋求幫助的時候就帶著明顯的焦慮情緒,雖然她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不那麼的焦慮,更加的平靜一些。和很多母親一樣,剛開始說的都是,我的孩子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癥狀需要幫助,緊接著就會問,多久能治好?別耽誤了學習……

一個憂心忡忡的母親,開口閉口離不開學習,離不開失敗。像一個穿在身上不時的滲出水來的濕毛氈,沉重中透著水的濕寒,讓人即心煩,又無計可施。

有時候家長會根據自己的情緒以及心理狀態加重或減輕對孩子心理問題嚴重程度的描述,也難免會有些失真。小新的母親告訴我,小新的情況非常糟糕。學習很浮躁,平時精力不集中,非常的焦慮,非常的……

心理問題的行為表現程度加上「非常」這個形容詞來修飾就不免有一些「暗示」的成分。比如一些焦慮的人,當焦慮程度只是中度的時候,他自我描述為我非常的焦慮,或者被身邊人描述為非常的焦慮,都可能會讓這個人的焦慮程度提高。也免不了使「當事人」的問題變得「嚴重」起來。

小新是一個成績較好的女孩子。來訪的原因是因為考試壓力大而出現了焦慮的情緒。她的表現為:大考之前很長時間都會坐立不安,心跳加速,喘不上氣,煩躁……

談話剛開始她就開口說,我知道我自己的成績還行,可是一到要考試了就很緊張,緊張的不能自拔,鬧心,鬧心的走來走去,停不下來。睡不著,總在想事……

這是一個健談而開朗的孩子。並不像很多內向的不會描述情緒的孩子一樣。她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緒,也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是彌撒的,換句話說,僅僅是知道自己有情緒,而這種情緒是「粗糙」的感知。她無法坐下來體會一下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看上去誠惶誠恐,卻沒辦法處理和排解這些情緒。

我們談到擔心的事情。我問她,你擔心什麼呢?她回答說,我擔心萬一考不好怎麼辦呢?我說,那你都想到了什麼呢?女孩說,如果我考不好,我就可能落後,我就沒辦法追上別人,一次一次的失敗,最後我去了一個爛學校,我的人生也就完了,我遇不到好的人,可能也嫁給一個那樣的男人……我就會付出更多的代價,我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我可能就輸了。輸的很徹底……

在這段描述中,我聽到了很多的如果,可能,或許……很多假設出來的東西,這些假設都是指向未來。而這種假設的內容中還有一些本不該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思考的事情,比如:嫁給「那樣」的男人。

這個女孩被母親的焦慮的情緒所影響著。就像很多的孩子一樣,在本該玩耍與勇往直前的年齡思考著一些「大人」才應該思考的事情。有時候家長會說,萬一你失敗了,萬一你考不上,萬一……大家長把自己「半輩子」積攢下來的經驗一一的傳遞給孩子,希望孩子們更少的走彎路,甚至最好一點失敗都不要有。一方面是為了表達愛,一方面是害怕孩子出現「不可控」的一些局面和結果。而孩子在沒有經歷任何事情之前「想到」所有的壞的結果,並開始在腦子中預演這些「失敗」的經歷和未來--這或許是一種可怕的體驗,

我跟女孩說,你的情緒來自哪裡?她想了一下,來自於考試啊。因為考試壓力大,所有會很擔心……她又把之前說的話重複了一遍。

我試著換一種方式問她,那麼,你擔心的事情最開始從哪裡體會到的呢?她停頓了一下告訴我,就是怕考試考不好啊。就這樣,她在前幾次的諮詢中都一直在描述自己的焦慮是什麼樣子,到達了什麼程度……

我問她,嫁個好男人,這樣的想法不是你「自創」的吧?從哪裡學來的?誰教會了你用嫁個好男人這樣的事情衡量失敗與否呢?

就這樣,我們用了多很次的時間讓小新自己體會到了焦慮來自哪裡——媽媽的焦慮情緒傳遞給自己。

小新原本學習就很好,可是為什麼還是擔心失敗呢?媽媽曾經有一個情節——她認為自己學習失利才有了後面的種種「不幸」。她也把所有的不幸都推給學習成績不好。學習與所謂的成功畫上一個等號。而這種擔心在小新學習成績很好的基礎之上被無限擴大了。媽媽多麼希望小新可以成功,擔心的程度就多大。

這位焦慮的家長自己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不是存心想把焦慮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可是她卻真的把這種焦慮傳遞給了孩子。孩子不知道這種情緒來自哪裡,也不知道如何去排解,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安撫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有些孩子就像這個女孩子一樣「病了」。

有些孩子選擇用爭吵,抗爭的方式去對抗這個「碎碎念」的家長。對抗讓家長變得手足無措,焦慮的情緒上升。可想而知,最後又落在了孩子頭上。

這位母親讓孩子感覺,學習這件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學習和未來緊密相連,而且未來太重要了…而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很多家長和學生們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都是無妄的。因為那麼情緒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並不是真的。就算有一天可能成為真實的,也不會像預想的「完全一樣」的「真實」。

突然有一天,在她學會了如何安撫自己的同時知道如何去安撫她的母親。當母親又一次表現出焦慮情緒時,她對媽媽說,媽媽,我看出來你很擔心。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把今天過好,而未來是每一個今天做好的基礎上累積起來的,不是嗎?

小新很激動的向我描述當她媽媽聽到這句話之後的表情。她說她媽媽哭著說,我的孩子懂事了……


推薦閱讀:

如何幫助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孩子?
5歲多小孩對家人生病表現出漠不關心,家庭教育錯在哪?
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好書推薦?
女兒不懂的感恩?

TAG:心理健康 | 家庭教育 | 青少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