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職」新媽的自我修鍊
文/李佳懌
2010年我畢業後留滬工作,3年後回老家生下孩子,產假快結束時,外婆查出肺癌晚期,於是停薪留職陪伴外婆,直到2015年春節後才回上海。雙方父母都沒過來,除一周五天每天三小時鐘點阿姨,其餘時間我和全職工作的先生共同照顧孩子,我稱自己的狀態為「半職媽媽」,在家帶娃兼工作。
有人羨慕我可以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也有人同情我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我都報以淡淡一笑。養育孩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甘苦本不必說,只是這次有這個機會,我也試著寫下自己這兩年半的「修鍊」小結。
一、儘可能做好知識準備。
我在孕期看了不少育兒書,一邊看一邊做筆記,很多後來都用上了。比如哺乳,一開始如何下奶,正確的銜乳方式,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吃飽,如何實現供需平衡,網上都有很多專家和媽媽分享,事先了解,到時就不必破費請開奶師(況且很多也不專業),也可以在家人要給孩子加奶粉時及時制止。
再有就是孩子可能會有的「疑似病」和真病,建議媽媽們都事先了解腸絞痛、幼兒急疹、熱性驚厥等常見問題,省得病急亂投醫。要注意的是,不要迷信任何權威。書不可盡信,對專家的話也要有所判斷,尤其是那些被稱為「教母」「男神」的。如何提高辨別能力,我個人有以下篩選方法:以絕對權威口吻「佈道」的,寧可不信;以自己的育兒如何成功安利的,寧可不信;只講個案而沒有科學解釋的,寧可不信。
二、認真讀孩子這本大書。
1.做好孩子的生長記錄,定期測量身高體重頭圍,記錄並與世衛組織提供的數據對比。我就是通過記錄比對,在孩子半歲時發現他生長明顯放慢,才發現自己患病導致奶水不足,及時給他加了輔食和奶粉。[註:定期看兒童保健是有必要的]
2.注意孩子本身的生長「節點」,而不要完全按照別人提供的時間表,我比較後悔的就是,1歲多時孩子本來已經可以自己坐小馬桶了,我偏信2歲左右比較好,硬生生錯過了孩子如廁訓練的最佳時期。
3.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我的孩子走路比較晚,爬了大半年,我慢慢等到他走,現在走得很好,平衡能力相比同齡人要好。我給他念古詩,他不肯學,我也不著急,繼續念,有一天在公園林間道散步,他忽然就背起了「春眠不覺曉」。所以我覺得要觀察自己孩子的愛好、脾氣、習慣,而不要死板地照搬別人的育兒方式。
三、和你的家人一起育兒。
孩子一歲半時我在老家,育兒觀念和父母較多衝突,有時父女倆會爭吵起來。後來我意識到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不比我少,遇到衝突時,盡量心平氣和地和他們講道理,教他們自己從書上網上獲取可信信息,更重要的是,請他們給一點時間,讓孩子的成長來證明。
我父親一開始有餵養焦慮,後來因為孩子餵養得當,一歲半前都沒有生過病,他慢慢地接受了我的觀點,有一次聽到他對別人說「孩子不是胖就好」,我又高興又感動。
一歲半之後回上海,我的孩子才開始和爸爸一起生活,爸爸一開始什麼也做不好,挫敗感很強烈,我也埋怨他,不願意他插手。後來想通了,放手讓他去做,自己從旁指導,他分擔了照顧孩子的責任,也享受到了親子之樂,有一天告訴我說:「我越來越喜歡咱兒子了,他讓我成熟起來。」
四、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剛開始在家工作時,一度比較焦慮,有幾次孩子在旁邊吵鬧,我就大吼了他,他嚇哭了。過後自己非常難過,情緒更加低落,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變得很容易尖叫。我知道是自己的情緒影響到他,就開始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開始真的不容易,找了好些情緒管理的資料來看,一點點清理反思,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現在已經不會再吼孩子。
五、控制好自己的物慾。
每個媽媽都愛買買買,不過百分之五十的東西都用不上。更可怕的是,物慾無饜足,隨之而來的是不盡的焦慮,而很多人會選擇購物來緩解焦慮……死循環也。如果想明白這一點,可以少買一些,買普通的東西,留出購物和掙錢的時間陪伴孩子。我上個冬天推掉兩份兼職之後,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了,雖然少買了東西,但我們都更愉快。
六、親子閱讀可以早點開始。
目的性不要那麼強,可以更好地享受其中。我們從7月就開始讀,孩子一開始不大感興趣,不要緊,試著讓你語氣表情有趣起來,他喜歡某個詞,就重複它,並且把它變成你們之間的「暗號」,讓孩子聽到它就會笑起來。我家孩子說的第一個完整句子,就是他的第一本繪本的名字:「你會說話嗎?」推薦粲然的《騎鯨之旅》1-2、童書媽媽三川玲和曉華英語故事屋的微信號。
七、讓孩子自己來。
這條我做得不夠好。因為怕收拾起來麻煩,不願讓他自己吃東西,2歲左右才開始學自己用勺,孩子能做的事都應該讓他自己做,越早越好。
八、讓孩子學會尊重你的時間。
這點並不只適用於在家辦公的媽媽。陪伴的質和量一定要分清,應該讓孩子知道,並非你所有時間都是他的,他要學會自己玩。我會告訴孩子,現在媽媽在工作,過會兒陪你玩;而在陪他玩的時候,我會全心全意,拋開手機,也不想別的。
九、克服「心理陰影」。
我的孩子會吸嘴唇,我一開始特別焦慮,拚命制止,後來想明白自己會這樣激動,是因為我小時候也吸嘴唇,就可以比較平靜地處理。很多時候,沒法放過的不是孩子,而是心裡挫敗的「自己」。[註:僅限於非疾病性問題,疾病性問題還是需要及時就醫]
十、為自己和孩子做出最適當的選擇,並為此負責。
我選擇在家工作,因為一來我的工作可以在家完成,而且我確實想要自己教養孩子,先生也支持,為此就算辛苦一些,少賺一些,我都願意承受。一開始父親不支持,我也說服了他,一開始公婆不相信我能自己帶孩子,現在也相信了。
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也不盡相同,但是你仍然可以在能選擇的範圍內做出對自已和孩子最適合的選擇。很重要的是,永遠不要為了孩子「犧牲」,如果你覺得是在「犧牲」,那最好不要「犧牲」。
育兒路上,有得有失,得與失恰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關鍵是你怎樣從中學習。「為人父母,天性已經不夠用了,需要學習。」謹以李躍兒的這句話,與同在路上的新手父母「同學們」共勉。
(本文為「育兒路上得與失」徵文活動的第一篇入選作品,歡迎大家繼續積極投稿,投稿須知參看微信公眾號drpei)
推薦閱讀:
※《繪說》由六一兒童節禮物引發的思考
※爸爸的味道
※給1歲以上寶寶喝3、4段配方奶,你確定這不是在坑娃嗎?
※寶寶哭了...別只想著「不要哭」而忽略了「為啥哭」
※如何改變嬰兒很難哄睡的習慣?
TAG:育儿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