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溜溜」的熊五郎——談月代與近世審美
前言:
本專欄正式啟用,寫作方向為日本歷史(偏向近世)上的民俗文化,歡迎熱愛日本文化的朋友們關注。本篇內容為對近世的月代髮型的相關研究。
關東的江戶子(江戸っ子)們,是出了名愛打扮的「時尚之士」,不僅如此,往往還「愛潔成癖」。每日散工以後,趁著天色尚早,總要揣上個十六七文錢,直往澡堂子里趕。待沐浴更衣過後,若是還有幾文閑錢,也是一定要尋一間小店,讓剃頭匠磨快了剃刀,將那腦袋頂上新生的小雜毛颳得乾乾淨淨。抬手摸起光光滑滑的頭頂,對那師傅滿意地點點頭,隨後又將重返大街——這便是江戶子的日常之一。
若說近世以來的男兒,非「月代」之外是無以為代表的。這種將頭部頂端的頭髮全部去除,僅對側後方的頭髮進行保留的髮式即為「月代(サカヤキ)"。
正文:
月代髮型的起源被後人公認為是武家為方便戰鬥而採用的一種髮型。通常說法為,剃掉頭頂一部的頭髮,在參與合戰佩戴頭盔時能夠避免頭部悶熱瘙癢等令人不適的狀況發生。而根據江戶時代禮學家伊勢貞丈在著作中的研究,他認為月代(サカヤキ)一詞實為(サカイキ)的誤傳。而所謂「サカイキ」一詞,以漢字可表示為「逆息」,即「不正之氣」。而月代頭之所以要剔除頭頂的頭髮,實為剔除不正之氣,進而貫通人體。
這種說法中的「氣」,常常被人認為是因悶熱所至的「蒸氣」,但其含義往往也有另一種說法。中國的中醫學在公元五世紀到六世紀時傳入了日本,此後一直在日本持續發展。古代中醫學中,有所謂「氣機」之說,指代人體內的氣體流動,與能量流動具有關聯。中華武術有」內練一口氣「之說,而在日本的古武道中,」氣「的作用同樣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於需要上陣殺敵,戰場搏命的武士們而言,剔除頭頂的頭髮意味著頭部能夠減少荷載,便於體內」氣「的貫通。因而,在戰爭上能夠更好發揮自身的武藝。
此外,也有一說此氣是氣血上涌的意思。總之,月代起源於何,月代因何得名,現已無法確切考證。關於月代的最早書面記載,可以追溯到平安末期,公家關白九條兼實在面見武家權臣平時忠(平清盛之妻時子的弟弟)時,其日記(後為《玉葉》)所記載的:
「其鬢不正、月代太見苦(「見苦」意為「不體面」)、面色殊損。」
也由此,月代之起源被後世的考證者認為是平安末期,自武家階級而起的風潮。在鎌倉至室町時代,亦有《太平記》等文學作品對月代這種髮型進一步進行了描繪。公元1609年,江戶時代初期,在薩摩的島津氏大名向琉球出兵後,沖繩的古民謠集《おもろさうし》(由於沒有明確的以漢字表示的名稱,此處保持原來的平假名)就曾對薩摩軍士的月代髮型戲稱為「前坊主「(可理解為「半禿子」)。在江戶時代的《武家諸法度》制定之後,月代髮型被規定為武士依照體統的標緻髮型,由此武家的月代之風也漸漸傳入了町人階級當中。在江戶時代劇作者大田南畝的日記《半日閑話》中,就曾對町人之中的月代頭進行了記述:
「近來男子の風甚異にして、髪は本多とて中剃を大くして髷を高く結ふ。鬢は下鬢とて油をつけず、櫛の 歯を入、毛筋を通し、後の方は油をつけて置。」
——「最近這些個男士們的潮流還真的是很奇特的,蓄了本多發(江戶時代中後期流行的一種髮式),中剃(月代頭頭頂中間位置剃光的部分)也變大,頭上的髷高高地結了起來,鬢角下邊也抹了層油,還要用梳子順著髮際線往後掃,把油順便也得帶到後面來。」
當時社會上風靡一部黃表紙(一種文學體裁,為成人向的繪畫本),名為《金金先生榮華夢》(實際取材自我國古代的「邯鄲一夢」),裡面的主人公金金先生,因為外表雍容華美而被視作是當時時髦男子的典範代表。而他那油頭粉面的本多發,也成為了當時的社會潮流。事實上,江戶時代的,用我們現在話講的」時尚潮流「,是與文藝文學作品分不開的。除了上述的黃表紙以外,人形凈琉璃同樣也是一大」時尚範本「的來源。
下面,以町人的角度來對月代頭的不同潮流進行一下列舉:
1.辰松風:辰松風的月代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發髷,用元結綁得較高,之後順著發端引出極端向下成彎曲的髮髻。
元祿年間,要說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藝術曲目,當屬人形凈琉璃裡面的《曾根崎心中》,而這部戲又屬辰松八兵衛一派編排的最好,所以他也因此而出名。辰松八兵衛編排的《曾根崎心中》裡面,男主人公德兵衛就是梳著這樣的一個髮型,隨著這齣戲的大紅大紫,德兵衛的髮型也被人競相模仿,被稱為「辰松風」。
2.文金風:文金風大體上比辰松風的元結要更高一些,髮髻也更加粗大,除此之外基本類似。
文金風又叫宮古路風,是以十八世紀初期元文年間的藝術家宮古路豐後掾命名的髮型。宮古路是凈琉璃太夫,精通道白與三線彈唱。當時社會上有一些家境富裕的豪商富人們,往往會邀請劇座的藝人們到府上來單演一場。因此隨著不斷的走街串巷,宮古路先生的文金風給觀眾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進而受到年輕人的模仿。
文金風流行程度之廣,以至於當時有女人自己弄出了「文金高島田」,即女版的文金風,作為新娘的妝容之一。十八世紀下半葉,以文金風為基礎,男性髮式衍生出了本多發。
3.糸鬢:糸鬢的特點是中剃範圍極廣,只留下鬢角至而後的一段頭髮,腦後以元結結成細小的髮髻,看上去與女真人的一種髮式極其類似。
某種意義上,糸鬢是身份地下之人的象徵。在元祿年間,糸鬢流行於演員以及武家奉公人之中。而在武士階級的眼中,演員是下九流的戲子,武家奉公人也只是卑賤的庶民,因此武士們喜歡用「糸鬢奴」一詞來指代他們。在芥川龍之介的《戲作三味》中就有相關描寫。
4.奴髷:與上文中糸鬢的形制類似,區別僅在於鬢角處。
奴髷同樣是身份地下的武家奉公人以及下仆的髮型,不做贅述。
5.金魚本多:金魚本多是本多發中的一種。金魚本多的特點是腦後的髱較為平整,元結引出的髮髻與發髷呈直角狀。
本多發流行於十八世紀末期,是天明文化的產物。金魚本多是本多發中較為特殊的一個樣式,看上去較為體面,它不僅僅流傳於町人階級,一些年輕的武士們也喜歡如此髮型。而在町人階級之中,金魚本多往往象徵著富人家裡的貴公子。
6.疫病本多:疫病本多的特點是腦後的髱較為蓬鬆而彎曲,頭頂的髮髻比較平整,整體的形狀是用油來固定的。
疫病本多的名字來歷現已不詳,但它是整個江戶時代後期非常流行的髮型。在黃表紙《金金先生榮華夢》裡面,被視為時髦男子的金金先生就是梳的疫病本多發。而疫病本多,亦是當今時代劇里最常見的一類髮式。
7.鯔背銀杏:鯔背銀杏基本與疫病本多類似,但髮髻是相對細小的銀杏髻,而且歪在腦袋一側,像一條魚一樣,所以得名為「鯔背」。
鯔背銀杏與疫病本多一樣,都是江戶時代後期非常流行的男性髮式。鯔背銀杏多見於上世紀較為古老的時代劇中,常常被用來做江戶子的象徵。
8.小銀杏:小銀杏的髮髻細而整齊,在正面看髮髻的形狀與銀杏相似,故而得名。
小銀杏流行於町人階級中的商人老闆。此外,它也是町人在正式社交場合應採用的正式髮型。
9.大銀杏:與小銀杏相比髮髻與發髷較為粗大,因而叫做大銀杏。大銀杏不能剃月代。
大銀杏與相撲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又得名「相撲銀杏」。在整個相撲的等級制度中,只有位於十兩之上,成為了正式的力士才能採用大銀杏作為身份的象徵。而因為大銀杏與武士的銀杏髷相似,為了做出區分,相撲是被禁止剃月代的。
10.浪人髷:正常的月代樣式,因疏於打理而使得中剃部分頭髮亂長,就形成了浪人髷。
對於普通人來說,打理頭髮自然是日常的小事,江戶子更是剃頭剃得頻繁。但是對於身無分文的人來說,連溫飽都尚不能顧全,也就更顧不上理髮了。所以對於浪人以及渡世人一類四處漂泊的人而言,一頭蓬亂的浪人髷也就成為了他們的標誌。在後世的藝術作品中,浪人髷一直作為浪人武士、人斬殺手、病危之人(因病危無法理髮)以及渡世人的象徵,如手塚治虫的《丹下左膳》,以及《座頭市》系列電影。
在剃月代頭時,最早為了不讓頭頂的頭髮繼續生長,當初採取的剃髮方式是用鑷子根根拔出,容易造成頭頂發炎生瘡,有礙觀瞻。江戶初期的《慶長見聞集》就曾對拔月代進行過記載:
「黒血流れて物すさまじ。」
——「黑血流出,觸目驚心。」
因此從豐臣政權上台的桃山時代開始,出於清潔,美觀的月代由以往的根根拔除改為了定期的剃除,免去了「黑血」之狀。在江戶時代以後,月代頭作為武士戰鬥的象徵,以居安思危之意一直保留並普及到了整個武家社會。在過去的幾百年里,社會的風尚文化一直沿著階級在有序地傳遞著。最早是公家社會的文化習氣傳遞給尚未成型的武家,而此時如日中天的武士們又將自己的文化傳遞給了町人百姓,也因此,月代頭得以在町人之中全面普及。
在整個社會上,除去公家,醫者,僧侶,儒學者以及賤民以外,月代頭是所有男士的髮型標準。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月代頭實在是一種醜陋到了極致的髮型,與總發相比,在頭頂非要剃去一塊的月代看上去很不體面,還不如全部剃光的光頭。而在如此醜陋的髮型中,江戶時代的人們卻弄出了不同的風格,實在難以理解。不過,一件事物的美醜之分,往往取決於觀賞者的審美標準,而審美標準又與處於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古代日本人的審美觀,往往離不開一個「凈」字,即清潔感。這種清潔感有一定的宗教因素,如最早人們將與死亡的生物接觸的行為歸為「不凈」,因此就有了「穢多非民」與「不凈役人」的概念。而清潔感同樣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理解為「乾淨」。事實上這種清潔感在生活中也是有實實在在的反饋的,大到江戶等都市的市容衛生,小到熱愛沐浴的江戶子,同樣,月代頭也可以看做古代日本人乾淨審美的一部分。
江戶時代的町人們十分注重自己頭部中剃的乾淨程度,哪怕有了一點雜毛就要去找剃頭匠剃掉,卻沒有人主動要留總發。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可能無從體會,但是如此情況可以通過「髮結床」反映出來。所謂的髮結床可以理解為我們今天社會上的美容美髮店,不過江戶時代的「理髮店」大多是僅限男性的(女性不需要剃頭,只需編髮因此女性的髮結床較少),主要的理髮內容就是保持中剃部分不生雜毛以及為顧客編製各種各樣的髮髻。在江戶中期以後,髮結床的數量開始大大增加,在澡堂,商鋪,旅館與飯店等諸多民間設施內部都有合法開設的髮結床,以供客人隨時剃頭。由此可見,江戶時代町人對於月代頭形態的保持是很注重的。在出席正式的場合時,也一定要把中剃部分好好剃一剃,這樣才算是合乎體統。除了都市以外,在鄉村也是一樣的情況。
——「不過這麼追求清潔感的話,豈不是全部都剃掉更好?」
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但這是不可能的。在身份制度森嚴的江戶時代,光頭也有光頭適用的階級。只有僧侶以及醫者等身份才應剃光頭。僧侶剃光頭,是為了表明與俗世訣別;醫者剃光頭(也有束髮的醫者)是表示身份脫離於體制以外。所以,無論怎樣來看,町人剃光頭都是沒有道理的。
一直到了幕末以及明治時代的《散發脫刀令》頒布以後,政府開始對月代進行了禁止。隨著明治維新的逐步進行,國民的審美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日本人對清潔感的追求一直延續至今,但過去人人都有的月代頭,也已經永遠地留在了江戶時代。
========Fin========
推薦閱讀:
※有凹槽的日本刀跟無凹槽的日本刀有什麼區別?凹槽有什麼用 還是只是作為裝飾?
※如何看待鎮安堂飛虎將軍廟供奉二戰時戰死的日本軍人?
※日本政府是發布了一個什麼政策最後把日本房地產崩盤了?
※怎麼看待一些華人在社交網上試圖替其所效忠國(美、日)洗地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