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調節

高被引論文科普篇:第一期——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調節

文獻來源:

Zeman J, Cassano M, Perry-Parrish C, et al. Emotion regul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2006, 27(2): 155-168.

在過去20年來對於情緒的研究領域中出現了一個「情緒革命」的潮流(這個提法最早出現在Fischer & Tangney,1995年一篇文章《自我意識的情緒:羞愧、內疚、尷尬和驕傲的心理學研究》中)。在這股潮流中,情緒的過程機制和它本身的概念不斷地被討論、質疑和創造。

因此,介紹的這篇文章從5個方面介紹這次「情緒革命」潮流中「溢出」的諸多有價值的成果。

1, 描述從嬰兒到青少年,個體情緒發展的軌跡,以及兒童青少年情緒調節的研究。

2, 討論生物和環境因素對情緒調節的影響。

3, 綜述情緒調節與社會心理功能的關係。

4, 針對識別兒童青少年情緒調節困難,以及相應的干預策略,提供一個實踐指導的建議。

5,情緒調節領域未來研究的潛在方向。

什麼是情緒調節?讓我們看兩個案例:

約翰,一位9歲男孩,在他每年進行的兒童健康檢查中,醫生問到他在學校的功能如何。他的母親評價說他早上去學校很困難,因為他對上學感到焦慮。在揭露了這一點個人信息時,約翰變得非常激動,他來回在房間里踱步。他開始對他的母親喊「閉嘴!」並且開始大哭,然後非常氣憤地離開了房間。隨後,他開始拒絕回到兒科醫生的房間,從而這段訪談就結束了。

傑妮芙,一個14歲的女孩,在初中升高中時遇到了困難。她感覺被沉重的功課所壓垮,由於大量的課外活動計劃,她不得不十分努力地去充分利用時間。所以,她很少有時間和她的朋友在一起,並且漸漸落後於班級,她每天早上上學之前都感覺到強烈的焦慮。最近,由於早上醒來感覺頭疼,她有好幾天沒有去上學了。傑妮芙從前似乎總是「隨和、脾氣很好」,所以她很少表現出消極情緒,看起來一切總是都在掌控中,很少有事情能夠惹惱她。她因有這樣的好脾氣而感到驕傲。所以,她總是獨自去處理她的問題,而不去驚擾她的父母和朋友們。

這倆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即在情緒調節上遇到了困難——無法以適應性的方式去調節情緒。當個人的信息被母親展示給醫生時,約翰很難控制他強烈的尷尬、羞愧等情緒,表達得異常激烈。他的情緒失控讓他在同伴關係上糟糕,也使得在學業成績和在家裡的一些行為控制上表現糟糕。相反,傑妮芙的情緒調節使得她過度控制了一些事情。她用非常有效的方式壓抑和熄滅了任何情緒表達的跡象,以至於她現在很難感知和識別她的情緒狀態,更別說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了。這種情緒調節風格使得她的同伴關係同樣糟糕、學校表現下降,出現軀體癥狀(頭疼),並且每天早上面臨上學時,異常焦慮。

情緒給人們提供了對於自己、環境以及自我與環境非常寶貴的信息。人們識別、理解和整合情緒信息並同時掌控自己的行為,以符合自我的人際(e.g.:社會)和個人目標的能力是情緒調節的本質。

有一個對情緒調節廣泛接受的定義是Thompson提出的:「emotionnregulation consists of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monitoring,nevaluating, and modifying emotional reactions, especially their intensive andntemporal features, to accomplish one』s goals(pp. 27-28)」

即,情緒調節是一個內部和外部過程的組合,它包含監控、評估和調節情緒反應的過程,並且它是伴隨著個體的目標而進行的,調節得是情緒的強度和時間特點。

從成分上:

情緒調節有內部過程:

  • 神經生理基礎
  • 認知基礎
  • 主觀感受

情緒調節也有外部過程:

  • 文化價值帶來的行為調節與控制
  • 社會環境對調節策略的影響
  • 他人行為對個體情緒調節的影響

在內外過程中間,有個體的行為成分:

  •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聯結著個體主觀感受和外部表達
  • 行動:以外在形式展現內部感受

理解情緒調節,至少從這三個層面去考慮。

1,情緒的發展軌跡

  • 嬰兒:

在出生頭三個月,對恐懼、害怕和愉快等基本情緒,嬰兒表現出同樣的面部表情,並且這些情緒不會聯結到特定的事件。

在隨後的情緒發展中,嬰兒的發展目標是區分情緒的表達。語言的發展能夠幫助他們標記情緒狀態,而更重要的是成人是嬰兒情緒調節的首要工具。什麼情境下沮喪、憤怒、愉快,成人常常做出示範。

發展到7個月,嬰兒漸漸發展出對母親的依戀,開始產生對母親離開的擔憂,以及陌生人出現的恐懼。社會化的情緒在這個階段開始出現。

嬰兒期的情緒調節發展依賴於照看者。照看者的指導和幫助,使嬰兒對特定情境做出情緒反應。

  • 學歩期兒童(2-5歲)

這個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開始出現(例如:羞愧、尷尬和驕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這些情緒的表達千差萬別。

在這個階段的末期,兒童獲得一個完整的情緒詞典,他們能夠標記自己的情緒體驗,區分和辨別情緒的能力得到提升。

兒童開始有能力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擔憂,讓他人來幫助自己調節情緒。

  • 學前班和小學早期兒童(5-9歲)

這個階段最典型的特點是,兒童出現對社會規則的理解。開始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社會環境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的情緒行為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例如,大人會教小孩子,當收到禮物時要微笑並且說「謝謝」。孩子在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學習這樣的規則來符合社會環境。

在情緒的表達、情緒的抑制、情緒的替換和用中立客觀的方式表達情緒等等能力都在學習和社會化。

  • 兒童中期(9-12歲)

這個階段,兒童在理解的基礎上開始運用社會的顯性規則來改變自己的情緒表達。也就是說兒童漸漸將社會的顯性規則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用大人的提醒和教育,在接受禮物的時候會自然地微笑說「謝謝」。

另一個典型的特點是,兒童開始能夠意識到他人的情緒反應,並且以此來對應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比如,當他人面露兇相時,兒童能夠意識到對方可能對自己的行為生氣了,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 青少年(12-18歲)

情緒調節能力持續上升。進行情緒調節時能夠綜合考慮動機、情緒類型、社會環境等因素。

青少年對人際間情緒體驗的意識十分敏感。

最後,自我意識的情緒,如羞愧、驕傲等在這個階段體驗異常強烈和頻繁。青少年會對這些情緒體驗更為敏感。

2, 生物和環境因素對情緒調節的影響。

  • 生物

(1)神經生理

調節情緒喚醒的能力,部分取決於和生理反應、自發性調節、行為抑制和自我管理相關的神經和生理基礎。

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的發展至關重要。

(2)杏仁核

杏仁核常常被認為是「情緒大腦」。有研究表明,杏仁核的損傷可能導致對特定刺激的恐懼反應喪失(例如:fight-or-flight response)。

此外,杏仁核在正常情緒功能的個體差異中發揮重要作用。許多心理疾病的發展和杏仁核的功能相關。例如:焦慮障礙的兒童在面對恐懼的面孔時,表現出比普通兒童更強烈的杏仁核反應。

(3)前額葉活動

大量研究都證明在特定的情緒體驗中左右腦的不對稱性。

比如,大量的左腦電活動對應著趨向行為,聯繫著積極情緒的體驗和感知。而更多的右腦電活動對應退縮行為,聯繫著消極情緒的體驗和感知。

(4)HPA軸

HPA軸和警覺、注意相關,特別是在高度壓力和新穎刺激下,個體會調動HPA軸發揮其激素調節作用。

(5)自主性神經系統的功能

又成植物性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用於調節情緒的喚起和平靜。

  • 環境

(1)父母的社會化

情緒調節的社會化往往源於早期的父母影響。兒童從小在父母身上學習在社會環境中適應性的情緒表達和情緒體驗是怎樣的。當兒童從父母身上能夠學習到有價值的信息,良好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就會建立起來。

如圖:

兒童的情緒調節是受兒童自身情緒和父母行為的雙重影響的。

3, 情緒調節的結果——情緒調節與社會心理功能的關係

(1)社會勝任力

掌控情緒表達的能力對發展、維持和他人的關係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兒童有更高的報復心、語言上的攻擊性,在友誼里更多的控制和決定,會使得兒童與他人的友誼更少,衝突更多。

這反映了兒童缺少調節自身情緒,無法合適表達消極情緒,以及缺少對他人情緒的感知、意識和理解時出現的諸多問題。

(2)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發現兒童的情緒表達、認知重評和調節策略的缺陷會導致兒童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例如:強迫症、注意力缺陷障礙(ADHD)、重度抑鬱症等等內化與外化問題。

  • 內化問題:包括但不限於——抑鬱、焦慮、神經性貪食症、述情障礙等
  • 外化問題:各種典型的問題行為,例如同伴的攻擊行為,如典型的一些校園欺凌案件;自殺和自傷行為;物質濫用行為等等。

4, 對臨床干預的啟示

兒童、青少年在調節情緒過程中可能經歷一些困難。有以下5條警示:

(1)一些兒童天生具有內傾和行為抑制的氣質特點(例如:害羞),或對外界刺激高警覺、廣泛性易激惹等氣質(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對這個世界感到憤怒「);父母和兒科醫生需要識別孩子這樣的情緒調節風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調整他對環境刺激的反應。

(2)一些孩子可能對環境的刺激」面無表情「(」poker face「),或毫無反應。這也是需要關注的。特別是需要教會他們運用建設性的方式去表達消極情緒。

(3)如果孩子的情緒反應風格(例如:情緒反應和環境不一致、對他人有過分的情緒反應或無反應。)似乎阻礙了他建立和維持友誼,那麼需要鍛煉他的情緒調節技能進行社交訓練。

(4)如果孩子反覆地對家庭成員或同伴表現出憤怒和攻擊性,那麼需要特別關注,並且教育孩子以合適的方式控制其憤怒是很重要的。

(5)家庭的情感/情緒環境(emotional climate)是孩子有效調節自身情緒能力的指示劑。理想狀態下,父母應該是孩子」情緒的指導教練「(『『emotion coaches』』),幫助孩子識別、理解自己的情緒,調控自己對環境的情感反應。

心理治療方法中情緒調節的成分:

  • 對於兒童來說,為了能夠日後有功能良好的情緒調節,最基本的一個必要技能是能夠意識到自我和他人的情緒狀態(例如:編碼和解碼的技能)。

  • 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調節能力,許多針對兒童的技術可以整合到心理治療中,比如訓練孩子掌握多種改變情緒表達的方法(例如:替換、中立、誇張等)。可以在一對一治療中進行訓練,也可以是小組共同觀看錄像。

  • 最後,學習情緒調節機能很重要的一點是識別並且理解個人目標(例如:想要玩具,但是收到了外婆織的毛衣;)、社會環境的需求(例如:行為有禮貌,不要傷害外婆的感情)和情緒調節作用(例如:用一種積極的情緒替代失望的感覺)之間的聯繫。

5,情緒調節領域未來研究的潛在方向。

從略。(因為我知道你們不會關心的)。

推薦閱讀:

我不知道女朋友這種心態具體是什麼原因???求大神。。。
我在心慌,一直心慌,怎麼辦?
你看起來不像討厭吃飯的人呀?|進食障礙 Ⅱ
怎麼破除自己心理陰暗面?

TAG:心理学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