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02-02
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對死亡的忽略
以適應不良的方式處理死亡焦慮,所形成的各種表現、癥狀和人格特質,我們稱之為「心理病理」。
作者發現同行們(同行是冤家)經常有意無意的忽略死亡在心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一則案例中,一位能夠讓女性病人產生情慾渴望的女性朋友死亡後,她產生了急性焦慮。但研究者給出的結論卻偏重於同性戀之間的禁忌,而非死亡本身造成的焦慮。研究人員在關注倖存者承受「喪失客體」的痛苦時,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於倖存者來說,他們也會意識到自己總有一天也會面臨著喪失。作者相信這種忽略死亡的傾向,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研究者或治療師並沒有準備好聽到這些話。治療師與患者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共謀,共同在工作中否認死亡,甚至整個心理治療界都存在著集體否認。
弗洛伊德:與死亡無關的焦慮
給老佛爺打臉似乎已經成了心理治療界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作者也不例外,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去觀察經典精神分析,發現老佛爺對死亡領域一直存在盲點,讓他看不清人類內心中某些顯而易見的內容。
老佛爺相信死亡不能夠成為人的根本驅力,因為人本身沒有體驗過死亡,也不能如實的想像死亡。另外在個人層面上,作者相信老佛爺如果將「死亡」作為根本驅力,就無法達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而「力比多」理論則能夠成就這一點。這臉打的有點狠。
推薦閱讀:
TAG:心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