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 非文藝界視角來看金融危機
在奧斯卡熱門《大空頭》的評論里我說過,《大而不倒》可以作為《大空頭》的續集。另外,在本片上映之前,關於2008年金融危機最有名的電影大概是馬特·戴蒙主創的紀錄片《監守自盜》(文末有影評鏈接)。而我們知道文藝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觀點的,《監守自盜》沒有採訪到金融風暴中心的人物,從對外圍人物的一系列採訪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這麼幾點立場:
1. 監管缺失。
2. 華爾街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爾森先讓雷曼破產又救AIG並且向銀行注資有貓膩。
4. 奧巴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機的這批人。
5. 評級機構和學者與金融業界的利益衝突問題。
非常明顯的左翼觀點。對於第1點的爭執沒有定論,甚至有觀點認為是「監管過多」才導致了金融危機,核心是美聯儲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場,造成了過熱和泡沫,應該由市場決定利率,再加上美國政府給兩房兜底,讓放貸者更加肆無忌憚。第2點和第5點是老生常談,我在《監守自盜》的評論里已經談過這一點。
剩下的第3點和第4點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美國財政部和聯儲的這幫人,到底是不是好鳥?在這第一點上,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索爾金的暢銷書《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閉)及其改編的同名電影給出了爭鋒相對的觀點,它詳細講述了從雷曼兄弟倒閉到7000億救市計劃中,以布希政府的財政部長保爾森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決策和力圖挽救金融危機的。這部不是紀錄片,而是一部根據原著改編的劇情片,我不知道這有多少紀實,有多少戲說,但是至少情節環環相扣,邏輯自洽,還是頗有說服力的。畢竟,金融危機本身對華爾街本身和當局都並無好處。
電影和現實中的保爾森
這篇文章不能算一篇影評。由於片中情節緊湊,涉及不少專業細節,這篇文章更像是一個詳細的劇情推演,來幫助你理解。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從當局的角度,這場危機是怎樣演變的:
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尋求幫助,保爾森幫著牽線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爾德嫌巴菲特獅子大開口而沒有同意,因為還有潛在買家韓國人、美國銀行和英國的巴克萊。不久之後他就會後悔這是多麼錯誤的決定。
電影和現實里的富爾德
電影和現實里的巴菲特
美聯儲提供了300億美元的擔保讓摩根大通收購了貝爾斯登,後來房地美和房樂美又陷入困境,這事關無數普通人的房子和中俄等國的投資利益,當局將兩房國有化。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相當於美國央行行長)以及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為了避免留下當局會接管一切的印象,決定不再直接出資幫助雷曼,只負責敦促和牽線其他機構對雷曼的收購或幫助。保爾森甚至召集了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美林的CEO要求他們兜底拯救雷曼。
九大銀行中最有實力的摩根大通的CEO傑米·戴蒙
而富爾德把韓國人當傻子,想讓他們把房地產貸款的不良貸款也一起買了,又毀掉了和韓國人的生意。自顧不暇的美林搶先和美國銀行完成了併購,最後關頭英國監管部門又否決了巴克萊收購雷曼的申請。保爾森讓SEC(美國證監會)主席出面暗示讓雷曼申請破產。其原因是避免留下「用納稅人的錢買華爾街的單」的印象,而《監守自盜》則揣測這是甩包袱坑害雷曼的投資者們。雷曼破產引發的恐慌果然巨大,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臨著巨大的撤資和空頭壓力。這時候為次貸過度投保的AIG瀕臨絕境,AIG作為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包含著無數諸如退休金之類的資產,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時市場恐慌讓信貸停滯,甚至連財務健康的傳統企業GE都面臨籌資困難,並引發了國際上的緊張反應。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時任法國財長,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
保爾森和伯南克一個苦求一個恐嚇,想讓國會批准只有3頁的7000億購買銀行有毒資產的預算,但最後還是被眾議院否決。對破產邊緣的兩大投行,蓋特納讓他們和商業銀行合併,轉為商業銀行公司,儘管這樣會讓這些投行不再是中介機構而成為大財團。但摩根大通不肯買摩根斯坦利,花旗也不肯買高盛,摩根斯坦利自行找到日本三菱,高盛則拿到了巴菲特的錢。
但這並不能解決市場恐慌和信貸停滯,同時保爾森的團隊發現購入有毒資產效果太慢不能解決信貸停滯問題,於是只剩下直接注資給銀行一種方案,讓銀行迅速把這些錢貸出去以激活信貸市場。因為這有「國有化」的嫌疑,本應極力避免,但這時也沒有辦法。在白宮的壓力下,國會通過了注資方案,但保爾森還要說服銀行們接受這筆救助資金。為了避免讓被救的銀行被視為即將垮台,保爾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銀行都必須接受注資,無論財務狀況是否糟糕。銀行們則恐懼當局會通過注資購入股份控制他們的運營,甚至限制他們的薪酬。為了安撫他們,保爾森許諾當局購入的股份將無投票權,聯合了FDIC(美國存款保險公司),伯南克在此時再次恐嚇,終於使九大銀行就範。
保羅·吉亞瑪提演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
終於有一個方案得以實行,信貸市場得以重振,各大銀行也都在不久償還了聯邦政府的注資。
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機始末,看上去保爾森和蓋特納等人在此的確是鞠躬盡瘁,也解釋了為什麼讓雷曼破產後來又出手救別的銀行(《監守自盜》的第3點質疑)。而布希、奧巴馬、麥凱恩等高級政客則是只會說幾句簡單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這也是為什麼奧巴馬還得用蓋特納來當財長的原因(《監守自盜》的第4點質疑),因為只有這些人專業並且有經驗,並且蓋特納在這場危機中表現出色。
危機時的紐約聯儲主席,奧巴馬政府的首任財長蓋特納
這個故事的邏輯是自洽的,也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動機。平心而論,《大而不倒》作為電視電影,藝術水準有限,一群電視演員的表演略浮誇,充滿了電視劇腔。但是作為一部紀實電影,它稱職地、緊湊地把原著中政府救市的過程反映到了熒幕上,可以作為《大空頭》的續集來欣賞,來更加完整地了解這段並不久遠的歷史。
相關影評:
《監守自盜》-- 文藝界圍攻華爾街,我來為華爾街洗地(講道理的)
《大空頭》-- 先告訴你電影怎麼好,再來那次危機的你問我答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推薦閱讀:
※江南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貸危機(一)
※非專業人士如何看懂電影《大空頭》
※Quant 們對於「次貸危機」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為什麼看似很少有經濟學家強調美政府是 2007 年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
※次貸危機前,美國政府為什麼不作為?是謹遵市場經濟法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