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工作流程的思考

產品設計工作中,比較典型的流程是:了解需求 - 進入設計 - 開發跟進 - 觀察上線效果。這裡分享下我對前兩個階段的思考,也是對自己的要求。

需求階段

接到需求就開始設計是一種思維懶惰。在需求階段務必弄清這三點:

1. 問題是什麼?

需求發起人應該清楚地描述問題出在哪、具體有哪些表現,並有充分的理由解釋「為什麼這是個問題」。

2. 什麼因素導致了這個問題?

對原因的研究,決定了設計的方向、如何入手解決問題。實際工作中往往由於效率優先,急於切入實際方案的討論,倉促中用主觀判斷糊弄過去,純靠「我覺得」的原因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想想都不太靠譜。

3. 希望達到怎樣的目標?

目標應與問題對應,合理的目標應該包括一組「可驗證、可量化」的指標,它提供了評估設計效果的方法。

試想這樣一種情況:團隊花大氣力做了一個功能,上線了,使用的人不是特別多,但又有一些,由於事前沒有制訂可驗證的指標,這個功能是成功還是失敗無法判定,也沒有後續計劃,最後不了了之。如果這類雞肋功能積攢多了,對產品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長久的。

一般目標越清晰,產品設計越有針對性,效果越好。小心目標描述里看似正確、實則抽象的字眼,如「提升用戶體驗」,它們不可量化,也難以驗證。

如果對需求中這三點任何一點存疑,就不應進入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

如何得到那個最終方案?

設計過程中,徹底研究所有可行方案。最好的情況是,當你被問到有沒有考慮 X 時,可以自信地回答:「有,我考慮過 X,它的優缺點分別是… 所以我的結論是…」

在某個方案上遲疑不定時,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

  • 這種設計對應設計目標中的哪一點,是如何對應的?

  • 採用這種形式可能會帶來別的問題嗎?有哪些?
  • 若帶來了新的問題,不解決的話會產生什麼後果?

很多時候並沒有所謂徹底完美的方案,如果方案存有難以避免的小瑕疵,而產生的後果在可接受範圍內,考慮到效率,也是可行的。

當你陷入一個方案,不停在「如果這樣,那怎麼辦呢」的問題里兜圈子時,就應該跳出目前已有的方案,回顧最初的目標。

70 分的設計

一部結構完整、鏡頭規範的標準化電影,情節中規中矩,看到一半就猜到結局,雖說五臟俱全,但總覺得缺了點驚喜。產品設計過程也是類似,嚴格把控的設計流程,可能產出的僅是 70 分的方案。遇到一個設計問題,第一想法通常是套用其他類似產品已有的解決方案,但是,雖然借鑒了形式,卻並不見得是能與問題扣合得嚴絲密縫的解決方案。

在團隊中,當 20 個人對於產品的設計有 20 種不同觀點時,很容易陷入「想取悅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或「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論」的做法中,權衡之下的方案往往落於平庸。Julie Zhuo 在描述擁有「Creative Confidence」特質的人時寫道:

A person with creative confidence does not lose her direction. Her feet remain firmly planted on the path,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rational first principles, a solid internal process, and research and learnings straight from the people she is building for.

足夠優秀的設計師不會在眾多觀點中失去方向,而會從理性原則、穩固的內在流程、對用戶的研究等出發,保持自己的立場堅定。

粗略整理了我在設計階段產出方案的思考過程:

Hone your work until it gleams,共勉。

PS:知乎在招產品設計師,和我們一起工作吧。有興趣的請聯繫我~


推薦閱讀:

有吸毒史對這輩子有什麼影響?
工作選擇困難?
半年經驗的項目經理如何跳槽?
剛畢業不到一年,想考在職MBA,不知道該如何準備?

TAG: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