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和「信息獲取」的錯誤認知
自從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說這樣的話:
- 「微信里找到好文章難度太大,信息太多」
- 「朋友圈內容太多了,時間有限,看不過來」
- 「我只看紙質書,網上文章都是垃圾,看一千篇二手網文不如看一本書」
你是不是也看到過類似的言論?持有這類想法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好幾次我忍不住要反駁,今天就說說關於「閱讀」和「信息獲取」這個話題吧。
我一向堅持的觀點是,所謂的「信息過載」「信息過剩」都是偽概念,如同過去流行過的「信息爆炸」一樣,都是不能接受新變化的人給自己的安慰劑,他們不但這樣在心裡安慰自己,還試圖想去說服別人。
人們不知道自己接受信息的能力有多強,而總用過去的眼光去評估自己,從而他們得到的結論就是:信息太多了,有點接受不了。很多年輕人這樣說,一些年長者甚至也這樣說。
但是,自從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每一個網路接入者,獲取到的信息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劇增。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信息革命,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覺的獲益,是這一代人的紅利,然而卻有人不斷的拒絕。
有人會接受不了這麼多信息,他們認為是「噪音」,他們會懷念過去信息量少得可憐的年代。最好一年就讀個三五本書,看一兩份報紙就行了。最好是不讀書。讀書也累。
還有些人覺得,看書要看「經典」,一本書翻來覆去的讀,可以讀出世間百態,可以讀出大千世界來,這種論調的極端就是那些國學粉,認為那幾本古書包羅萬象,食古不化,抱殘守缺。他們一向的說法是:人的一生太有限,所以要反覆讀經典作品,當然,如果真的能讀下去的話。
類似的另一種人是看書只看英文版,說翻譯版不是原汁原味。說實話,過去我也覺得這樣有道理,但很快發現,如果不是文學作品,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一本專業技術類的圖書翻譯的好與壞沒那麼重要,對付能快速看完,吸收書中的有價值的部分就足夠了。沒必要去看所謂的英文版,除非你閱讀中文速度不如閱讀英文快。閱讀原版並不意味著你的思維更高級,也不意味著你獲取到更多信息。
這些「前互聯網時代」的觀點,並不適用於現在。我們身處這樣的時代,就要好好的擁抱互聯網,利用好移動互聯網媒介,享受技術帶來的好處,去主動適應,而不是排斥。我們應該利用任何一個媒介工具獲取信息,進行有效閱讀,而不是糾結於一些形式。
那些說閱讀不過來的人,除了有少數人有閱讀障礙,針對大多數人,我不壞好意的揣測,其實就是…懶啊,給自己的懶惰找一些借口,什麼叫時間不夠用?那你時間都幹啥了?看網劇了吧? 看一些娛樂八卦新聞的時候你怎麼不覺得信息量太大呢?別說你跟別人不一樣,你都在學習,那不現實,沒看那些娛樂化的內容被多少人消費了嗎?
隨便挑一個流行網劇,差不多都是千萬量級的觀看量,稍微計算一下,那些內容殺掉了多少時間。你認為這些參與者會用另外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嗎? 他們會獲得什麼深刻的思考嗎?不會。
在微信里看文章,在 Kindle 里閱讀,閱讀印刷作品,這些形式的差異重要嗎?對這一大類人來說,不重要。因為他們內心裡排斥閱讀和思考。他們內心排斥信息獲取。
有人一直會做如下妄想:
「我需要一個好的閱讀工具,把我想讀的有價值的內容自動篩選出來」
言外之意是,有這樣的工具我就會好好讀書。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我一直不能堅持。很抱歉,如果你自己不能篩選好內容,別指望有工具能幫你做到這一點,其他人也做不到。
你需要做的,是主動去甄別任何一條信息,然後不斷的選擇,強化訓練自己,最終做到持續發現那些對你最有價值的內容。同樣一堆內容擺在不同的人面前,他們獲取到的有價值的部分肯定有多有少。
閱讀能力是一種競爭力,信息獲取能力也是競爭力。
不要做一個純粹主義者,說什麼「我只看經典」之類的話,如果你不是已經飽讀詩書,你有什麼資格說只看經典?看了經典對你有什麼價值?我們能離開世俗生活嗎?對日常生活、工作有價值的信息不需要去學習看一下嗎?
不要覺得碎片化信息有害,碎片化信息依然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如果你能夠對信息有效分析的話。遺憾的是,大多數人拒絕這些。他們覺得,信息太多,內心抗拒這些撲面而來的信息。
不要覺得信息太多對你是壞事,你需要的是學會「降噪」,有效過濾掉那些你不需要關心的內容。這是這個時代對你的要求,適應,有競爭力,拒絕或是不能適應,最終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閱讀」就應該是一件功利的事。當想明白了這一點,也就知道閱讀應該怎麼做了。
題圖:?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SCIENCE PHOTO LIBRARY/Gaopinimages
覺得文章有價值,關注「小道消息」獲取持續更新:
推薦閱讀:
TAG:小道消息 |